01.04 狀元實業家張謇為什麼會甘心給一個繡娘當第二作者?

狀元實業家張謇為什麼會甘心給一個繡娘當第二作者?

《雪宧繡譜》是一本奇書。

1927年,著名的武進陶氏涉園出過一種《雪宧繡譜》刻本。但這並不是《雪宧繡譜》的最早版本。在此之前8年,也就是1919年,南通的翰墨林書局出的才是初版。

翰墨林書局的版本,一度被認為“已經失傳”。建國後該書只有一次現身拍賣場。

究竟《雪宧繡譜》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奇書呢?

狀元實業家張謇為什麼會甘心給一個繡娘當第二作者?

該書的署名方式很特別,在著作者張謇之前,還署名了一位“述者”,叫做沈壽

這位“著作者”張謇不是別人,正是晚清和民國時期那位著名的“狀元實業家”。一位如此了得的人物,為什麼會為一位女子做“口述實錄”,甘當 “第二作者”?

在晚清和民國前期,沈壽的知名度不亞於這位“張狀元”。她本名雪君,江蘇吳縣人,生於一個收藏世家,第一個把西方繪畫理念引入東方刺繡,清末著名學者俞樾(俞平伯的曾祖父)把她喻為“針神”。

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大壽,沈雪君以繡品《八仙上壽圖》等上獻,慈禧贊為“絕世神品”,還書寫“福”、“壽”二字,分賜餘覺、沈雪君夫婦。此後,沈雪君更名為沈壽。這次獻禮還促成了一件事,就是慈禧命令在北京設立繡工科,沈壽擔任總教習,這是中國第一所正式的刺繡學校。

1912年10月,張謇邀請沈壽擔任南通女子師範附設的女紅傳習所所長。在張謇的幫助下,沈壽的繡品《耶穌像》得以參展1915年在舊金山舉辦的第20屆世博會,獲得金獎,震驚歐美,沈壽成為國際刺繡大師。

1919年,沈壽病重,張謇為避免不測,由沈壽在病榻上口述,他做記錄,使得沈壽一生的刺繡創新經驗得以傳世,而不是像過去一樣“人走藝空”。1919年,張謇旗下的翰墨林書局出版了此書,就是著名的《雪宧繡譜》。1921年,沈壽去世。5年後的1926年,張謇亦去世。《雪宧繡譜》成為兩位大師不可複製的聯袂之作。


狀元實業家張謇為什麼會甘心給一個繡娘當第二作者?

狀元實業家張謇為什麼會甘心給一個繡娘當第二作者?


《雪宧繡譜》在刺繡工藝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國第一部刺繡理論專著。序言中,張謇這樣寫道:“無一字不自謇出,實無一語不自壽出也。嗟夫,莽莽中國,獨闕工藝之書耳。習之無得者不能言,言之無序者不能記,記之或誣或陋,或過於文,則不能信與行。一人絕藝,死便休息。”

在序言中,張謇還記述了中國刺繡的歷程、沈壽刺繡經歷、沈壽刺繡理念等內容,具有重要史料價值。此書是研究沈壽和張謇的重要實證。

要說的是,張謇開辦的女紅傳習所及與沈壽合作的《雪宧繡譜》,在他立足南通、培育文教、實業救國的可貴探索中,所佔的權重可能只有幾十分之一。

張謇不只是個商人。經商只是他達成個人理想的一個入口。

他更是一名教育家和政治家。他與光緒皇帝的師傅翁同龢交好,也是翁的學生。這樣論起來,光緒皇帝倒是他的同門師兄弟了。實際上,作為清末民初的一位持改良主張的知名人士,是他為宣統皇帝溥儀草擬了“遜位詔書”。除了光緒皇帝和翁同龢,他還曾經與張之洞、袁世凱等諸多政界名流互動,是一位對中國發展進程產生過影響的政治活動家。

甲午戰爭之後,他對慈禧太后、李鴻章把持下的政局極為失望,因此徹底決定回到南通,創辦實業和教育,以此救國。在南通,他圍繞紗廠搞多元化,創辦了20多家企業,還有300多所學校,是當時“實業、教育救國”的卓越代表。

毛澤東說“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其實還把他給說“小”了。他的志向遠遠不在於輕工業,不在於南通。他把南通建成了聞名遐邇的模範城,鼓舞了無數懷揣強國夢的中國人,但他心裡想的是大中國的富強之道。可惜時局使然,他只能把南通作為一塊實驗田了。

張謇有一段著名的話留於後人:“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故踴躍從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鄙人之辦事,亦本此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