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状元实业家张謇为什么会甘心给一个绣娘当第二作者?

状元实业家张謇为什么会甘心给一个绣娘当第二作者?

《雪宧绣谱》是一本奇书。

1927年,著名的武进陶氏涉园出过一种《雪宧绣谱》刻本。但这并不是《雪宧绣谱》的最早版本。在此之前8年,也就是1919年,南通的翰墨林书局出的才是初版。

翰墨林书局的版本,一度被认为“已经失传”。建国后该书只有一次现身拍卖场。

究竟《雪宧绣谱》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奇书呢?

状元实业家张謇为什么会甘心给一个绣娘当第二作者?

该书的署名方式很特别,在著作者张謇之前,还署名了一位“述者”,叫做沈寿

这位“著作者”张謇不是别人,正是晚清和民国时期那位著名的“状元实业家”。一位如此了得的人物,为什么会为一位女子做“口述实录”,甘当 “第二作者”?

在晚清和民国前期,沈寿的知名度不亚于这位“张状元”。她本名雪君,江苏吴县人,生于一个收藏世家,第一个把西方绘画理念引入东方刺绣,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俞平伯的曾祖父)把她喻为“针神”。

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沈雪君以绣品《八仙上寿图》等上献,慈禧赞为“绝世神品”,还书写“福”、“寿”二字,分赐余觉、沈雪君夫妇。此后,沈雪君更名为沈寿。这次献礼还促成了一件事,就是慈禧命令在北京设立绣工科,沈寿担任总教习,这是中国第一所正式的刺绣学校。

1912年10月,张謇邀请沈寿担任南通女子师范附设的女红传习所所长。在张謇的帮助下,沈寿的绣品《耶稣像》得以参展1915年在旧金山举办的第20届世博会,获得金奖,震惊欧美,沈寿成为国际刺绣大师。

1919年,沈寿病重,张謇为避免不测,由沈寿在病榻上口述,他做记录,使得沈寿一生的刺绣创新经验得以传世,而不是像过去一样“人走艺空”。1919年,张謇旗下的翰墨林书局出版了此书,就是著名的《雪宧绣谱》。1921年,沈寿去世。5年后的1926年,张謇亦去世。《雪宧绣谱》成为两位大师不可复制的联袂之作。


状元实业家张謇为什么会甘心给一个绣娘当第二作者?

状元实业家张謇为什么会甘心给一个绣娘当第二作者?


《雪宧绣谱》在刺绣工艺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第一部刺绣理论专著。序言中,张謇这样写道:“无一字不自謇出,实无一语不自寿出也。嗟夫,莽莽中国,独阙工艺之书耳。习之无得者不能言,言之无序者不能记,记之或诬或陋,或过于文,则不能信与行。一人绝艺,死便休息。”

在序言中,张謇还记述了中国刺绣的历程、沈寿刺绣经历、沈寿刺绣理念等内容,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此书是研究沈寿和张謇的重要实证。

要说的是,张謇开办的女红传习所及与沈寿合作的《雪宧绣谱》,在他立足南通、培育文教、实业救国的可贵探索中,所占的权重可能只有几十分之一。

张謇不只是个商人。经商只是他达成个人理想的一个入口。

他更是一名教育家和政治家。他与光绪皇帝的师傅翁同龢交好,也是翁的学生。这样论起来,光绪皇帝倒是他的同门师兄弟了。实际上,作为清末民初的一位持改良主张的知名人士,是他为宣统皇帝溥仪草拟了“逊位诏书”。除了光绪皇帝和翁同龢,他还曾经与张之洞、袁世凯等诸多政界名流互动,是一位对中国发展进程产生过影响的政治活动家。

甲午战争之后,他对慈禧太后、李鸿章把持下的政局极为失望,因此彻底决定回到南通,创办实业和教育,以此救国。在南通,他围绕纱厂搞多元化,创办了20多家企业,还有300多所学校,是当时“实业、教育救国”的卓越代表。

毛泽东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其实还把他给说“小”了。他的志向远远不在于轻工业,不在于南通。他把南通建成了闻名遐迩的模范城,鼓舞了无数怀揣强国梦的中国人,但他心里想的是大中国的富强之道。可惜时局使然,他只能把南通作为一块实验田了。

张謇有一段著名的话留于后人:“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鄙人之办事,亦本此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