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春節: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

春節: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

■ 春節期間舞龍隊伍走上街頭全民同樂。


春節,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承載了豐厚歷史文明,是迄今為止流傳歷史最久、流傳地域最廣、覆蓋人數最多的中華節日,是名副其實的中華民族第一大節,也是具有世界性影響的重大節日。


【元日】宋 ·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春節: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


春節: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

■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逢年過節民間都會以舞獅來助興。


早在遠古時期,我國就出現了與年俗活動相似的“臘祭”。傳說那時每逢臘盡春來,人們便要殺豬、宰羊,祭祀祖先和上蒼,祈求來年風調雨順,避禍免災。人們用硃砂塗臉,鳥羽裝飾,又唱又跳,熱鬧非凡。


據梁人蕭子云《介雅》詩所云:“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元為一年之始,旦為一日之晨。元旦,顧名思義即新年開始的第一天。這個稱謂的由來與中國古代曆法的產生息息相關。公元前2140年至公元前1066年,即夏、商時代,先人通過天文觀測進一步確定歲時節候,創制了夏曆,以月亮的圓缺週期為月,一年劃分為12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一天為朔,月圓時為望,月的開始從朔日子夜算起,正月的朔日從子夜起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這一天也叫“元旦”。此時,要隆重舉行一年一度的歡慶農業豐收、祭祀祖先和神靈的活動。

春節: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

■ 成都錦裡古街,數千燈籠把這裡渲染“一片紅”。


據相關史料記載,相對統一併延續至今的年節風俗始於漢代武帝時期(公元前140年~前87年)。當時國泰民安、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民眾生活豐裕富足。漢武帝命司馬遷修訂規範曆法,以正月初一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三國曹植《元會》詩云:“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描寫了當時元旦賀歲的場面。


雖然在中國歷史上,多將農曆新年第一天稱為“元旦”,但“春節”這一名稱也是自古有之,如漢代,人們把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定為春節;南北朝時,人們又將整個春季都定為春節。事實上,自遠古開始,中國人便賦予“春”字以特殊的含義,在甲骨文中,春字形似破土而出的幼芽:“陽動於下,推陰而上。”在春天溫暖的陽光下,植物的幼苗吐綠含翠,預示著新生命的開始,也象徵著新的一年的開端,因此才有了“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說法。

春節: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

■ 當春節的大幕緩緩拉開,一系列的祭祀活動也隨之而來。


不過,“春節”這一稱謂與農曆新年的結合則始於辛亥革命之後中國曆法的變革。


1912年1月13日,孫中山發佈《臨時大總統關於頒佈曆書令》,責成內務部編印新曆書,隨後又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不叫“元旦”。1914年1月,民國政府內務部在致袁世凱的呈文中提出:“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給假一日。”袁世凱考慮到其他少數民族的習慣問題,故只批准“元旦為春節”。由此,傳統農曆新年歲首被官方正式易名為“春節”,傳統的“元旦”“新年”名稱被安置在公曆1月1日這一天。

春節: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

■ 按照傳統,春節由臘八拉開序幕,這是南京市的玄奘寺向市民贈送臘八粥。

對於中國人來說,過春節這個事情,並不是單純的度過農曆除夕夜與新年第一天那麼簡單。作為中國人一年中最為重要的節慶,春節是一個時間跨度很長的時期。在傳統習俗中對於春節的準備會從很早便開始。一般北方地區從臘月二十三開始進入“春節時間”(部分地區甚至會從臘月初八開始),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

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玩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臘月二十三 祭灶神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漢族民間祭灶的日子。傳說,灶王爺上天專門報告人間善惡,一旦被告罪,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為了能讓灶王爺美言幾句,要供奉糖瓜等貢品,讓他老人家嘴甜一些,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人間之事的時候只說好話。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人們用糖塗完灶王爺的嘴後,便將神像揭下,點燃後讓紙與煙一起昇天。小年祭灶,家家戶戶就真正進入過年的氣氛了。

春節: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

■ 相傳灶王爺在臘月二十三這天要回天宮向玉帝稟報凡間善惡,所以在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會用糖瓜獻給灶王希望能粘住灶王爺的嘴,不讓他將凡間惡事稟報玉帝。


春節: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

■ 清代大灶王年畫。


臘月二十四 撣塵掃房子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是我國百姓素有的傳統習慣。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按早年間民間的傳說,“塵”與陳舊的“陳”是諧音,農曆正月新年前,掃去家中的一切塵土,意味著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此來迎接新的一年。這一習俗充分寄託了人們破舊立新的美好願望和辭舊迎新的強烈祈求。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春節: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

■ “二十四掃房子”,過年前一定要將“晦氣”掃地出門。


臘月二十五 做豆腐


在過去,豆腐是過年時的必備食品。到了臘月二十五這天,人們將浸泡過的黃豆,用石磨磨碎,“揉沫過籮去渣,煮沸點漿成塊”,做豆腐乾、豆腐絲、豆腐圓子等,供春節期間食用。因為豆腐的“腐”和“富”諧音,二十五磨豆腐,寓意年節過得富富餘餘,來年的生活也富富餘餘。

春節: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

■ 豆腐雕花,體現出了中餐廚師的高超刀工。


春節: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

■ 春節民俗體驗活動,尋找記憶中的年味。圖中的遊人正在體驗傳統春節習俗中做豆腐的過程。


臘月二十六 殺豬割年肉


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過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比較窮苦,人們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看來在過去的人們眼中,“硬菜”才是年夜飯的最高境界。


當然部分地區也有“二十六,洗福祿”的說法,在臘月二十六這天進行齋戒沐浴,以求驅邪、送神,來年有個好運氣。

春節: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

■ 殺豬宰羊過大年,在潮汕地區過年一定要殺頭豬,象徵日子蒸蒸日上、大吉大利。


臘月二十七 宰雞趕大集


農曆臘月二十七,過年的前夕,民諺稱“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這一天,家家戶戶除了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上店、集中採購。那麼為什麼要在二十七殺雞呢?這其實還是取其諧音,“雞”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與平日以購缺賣餘為主要目的的趕集相比,臘月二十七趕集主要是買賣年節物品,例如:鞭炮、春聯、香燭、燒紙、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玩具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等。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紅火熱鬧。

春節: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

■ 山東省青島市,“年味”紅遍飾品市場。


臘月二十八 把面發


普通面不宜久存,而發麵不容易壞。臘月二十八這天發麵,用以準備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主食。多數地方在這一天要趕製過年的麵食。除了發麵以外,還要“貼花花”,也就是貼年畫、貼窗花、貼春聯和貼福字。年畫、窗花、春聯和福字,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傳統民俗功能。年畫、窗花與春聯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春節貼“福”字,更是寄託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氣到了”。

春節: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

■ 陝西省合陽縣的面花造型別有風味,傳達著樸實的勞動者們濃濃的祈願之情。


春節: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

■ 貼上喜慶的迎春福字窗花,祖孫兩輩人在合作的過程中,體會到了闔家團圓的快樂和滿足。


臘月二十九 蒸饅頭


二十八發完面,二十九自然就要用來蒸饅頭。蒸饅頭在過去不是隨隨便便做的,而是要精心準備,因為做出來的饅頭是要跟鄉親鄰居交換的。一定要做得又好看又好吃,這才有面子,也才吉利,所以非常講究。除了蒸饅頭以外,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民俗,那就是“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都在二十九早晨。

春節: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

■ 花饃是中國民間麵塑品,也稱“面花”。鄉間逢年節都要蒸制花饃。


年三十 除夕夜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曆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日子,可謂是中國人過年活動之中最重要的一刻。

春節: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

■ 在中國北方的年夜飯中,餃子是永遠不會缺席的。


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年夜飯)。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圓飯充分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北方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魚、年糕、長年菜等。因為水餃狀似金元寶,有富貴之意;魚這道菜不能吃完,因為在漢語中“魚”和“餘”同音,有“年年有餘”的吉祥意思;年糕則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寓意。華南則多有雞、燒肉、髮菜、蠔豉等,因為“髮菜蠔豉”與“發財好市”諧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飯必有魚、豐盛湯鍋。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年宴的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首席未落座,其餘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春節: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

■ 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一年中最豐盛的晚餐,也是一年年末最重要的一頓晚餐。


除夕夜守歲也是一項流傳久遠的習俗,早在西晉《風土記》中就有明確記載:“終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歲。”傳說守歲是為了防止一種獨角獸的侵害,而這種獨角獸最怕火光、紅色和聲響,所以人們就在除夕夜穿紅衣、點紅燈、貼紅紙、放煙花爆竹,焚香祈禱,徹夜不眠,也就有了“守歲”習俗。許多地方也稱除夕夜為“吉祥夜”。在這個晚上,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要說吉祥話,不可說晦氣話、髒話和不敬之語,否則一年都要倒黴。因此,歡歡喜喜、和和氣氣、團團圓圓,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題。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裡啪啦”的爆竹聲辭舊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營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春節: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

■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裡啪啦”的爆竹聲除舊迎新,驅趕年獸。


正月初一 迎新春


又稱大年初一,古稱元旦、歲首等。當時間走到這一天便標誌著農曆新的一年正式到來。拜年是正月初一最重要的一項活動,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人們通過拜年這種儀式來辭舊迎新、相互祝福。

春節: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

■ 《歲朝歡慶圖軸》,清代姚文瀚繪。此圖描繪了清朝民間人們歡慶新春的場景。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向長者拜賀新年。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古人對壓歲錢非常講究。所用銅錢要大錢、新錢,再用紅繩穿成各種形狀。有的穿上百枚銅錢,取其“長命百歲”之意;有的則穿成鯉魚、如意、龍形等吉祥形狀,取“錢龍”“錢餘”之意,以期帶來吉祥如意。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壓歲錢”更為直接純粹,一般都用精緻的紅包裝,然後分給孩子,討個紅紅火火的好彩頭。

春節: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

■ 正月初一,杭州市清河坊、南宋御街上依舊人頭攢動,遊行的隊伍向大家拜大年。


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拜年時間一般不得過初十,過了初十就有怠慢的意思。


進入新年後,為了應節迎新,在服飾上也會煥然一新。以鮮潔的服飾迎年是漢代就有的習俗,六朝時在元日“悉正衣冠”也是這一意義。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象徵著人們進入新的生命旅程。

春節: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

■ 一位小朋友手舉風車騎在家長的肩上逛北京地壇廟會。


正月初二 回孃家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鹹祭財神”,吃的餛飩被稱為“元寶”。遠近鞭炮晝夜不息,甚於除夕。

春節: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

■ 正月初二回孃家,祭祖祈福全家逛廟會。


春節: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

■ 西安市曲江三兆村舉行社火表演,年味濃濃。


正月初二還有另外一項重要的活動便是回門,俗稱“回孃家”。在這天,嫁出去的女兒帶著丈夫、兒女回孃家拜年。女兒回孃家,必準備一大袋的點心、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

春節: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

■ 福建省龍巖市,大年初二,連城莒溪璧洲村一年一度的游龍燈活動熱鬧上演,人們用沿襲了800多年的古老民俗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正月初三 小年朝


在傳統中正月初三這天被稱為小年朝,也稱為“赤狗日”。傳說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它的人一定會不吉利,故初三為凶日,不宜外出。

春節: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

■ 京津冀非遺同現首屆北京“迎冬奧新春體育廟會”,共慶新春佳節。


另外古代這一天晚上也被稱為“老鼠娶親”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燈睡覺,以免騷擾了鼠輩(也有人說入夜提早熄燈是為了讓老鼠看不見,無法娶親,以減少其繁殖的速度),並在屋角撒落一些米粒、糕餅,供老鼠食用,稱為“老鼠分錢”,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豐收。

春節: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

■ 年畫老鼠娶親。


正月初四 迎灶王


當人們在臘月二十三將灶王爺恭送回天庭覆命後,在正月初四這天便是灶王爺重返人間的日子。傳統中正月初四這天,人們會把鮮花、水果和貢品放在灶王爺面前喜迎灶王重返人間。中國俗語說:“送神早,接神遲。”所以一般到了下午才開始迎接灶王爺,願其來年保佑家人四季平安。

春節: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

■ 中國民間供奉的灶君,很多時候一男一女並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像。


正月初五 迎財神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另一說這一天,許多地方時興一種叫做趕“五窮”的風俗。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每間房屋裡往外頭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轟將出去,讓它們離我們遠遠的,越遠越好。在中國南方這天也是迎財神的日子,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民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生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春節: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

■ 江蘇省蘇州市,水鄉周莊水陸並舉“迎財神”,祈求來年生意興隆,財運亨通。


春節: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

■ 四川省閬中地區新春期間特有的民俗——送蠶絲,意在祈祝生活富足,子孫繁盛。


正月初六 送窮神


這一天,家中的婦女偶爾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謂之“送窮鬼”,門上的掛箋也可摘下來同時扔出去,叫做“送窮神”。《歲時廣記·人日》引宋代呂原明《歲時雜記》:“人日前一日,掃聚糞帚,人未行時,以煎餅七枚覆其上,棄之通衢以送窮。”今天北京仍保留有正月初六送窮鬼的風俗。

春節: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

■ 每年春節的初一到初六,烏鎮西柵景區都會重現古時“長街宴”盛況,百米長街,宴開百桌。


正月初七 人勝節


正月初七,傳說這天是人類的誕辰日,即人的生日,民間曾把這天叫做“人日”“人日節”或“人勝節”。中國人在這一天戴人勝(一種人形飾物)、吃麵條,登高賦詩。民俗專家表示,“人日”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祈福納吉和求平保安的願望以及對“人”本身的尊重。


對於華人來說一般日子過到正月初六、初七,春節的第一個高潮差不多就結束了,而接下來正月十五的元宵佳節,又將掀起春節的另一個高潮,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只有度過元宵佳節,這年才算過完。

春節: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

■ 賣小金魚兒的、賣菜的、拉洋片的……各種叫賣聲飄蕩在有近600年文化歷史的北京大柵欄西街上,熱鬧非凡。


海外 春節


由於中國文化的巨大影響力,在海外中國新年活動也越發的多姿多彩。尤其是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漢字文化圈,農曆新年甚至已經融合進了當地文化之中。


日本

春節: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

■ 日本每逢新年都會有大量民眾前往寺廟之中進行“初詣”祈求來年的好運。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同中國一樣,以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歡慶農曆新年。雖然從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政府將每年歲首規定為格里曆(即陽曆或公曆)的一月一日。不過很多舊時的習俗一樣保持了下來,如今的日本新年同樣能看到很多漢文化遺留下來的影子。


日本人的傳統大掃除也在十二月十三就開始,由打掃神龕開始,一則為了清潔家居,二則也有洗去晦氣的意思。


大晦日即大除夕,這一天大家在中午之前就把所有過年的準備工作做完,當天傍晚一家人團聚著開始吃年夜飯過年,年夜飯中有雜煮。此外自江戶時代,年夜飯必定包括麵條,通常是蕎麥麵,稱為“年越蕎麥”,寓意長壽。這天人們會守歲,迎接年神,要至新年日出才可以休息。


新年期間,長輩要給未成年晚輩一些壓歲錢,日語叫做“御年玉”。御年玉傳統上使用白色的封套,近年則有不同圖案的封套。金額則視乎晚輩的年齡和與自己的親疏關係而定。


朝鮮半島

春節: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

■ 韓國春節的第一頓早餐過後,晚輩們要給長輩拜年。


朝鮮半島與中國同樣保持著過農曆年的傳統。朝鮮人講究除夕之前必須回家探親,店鋪大都從除夕開始休息,稱為“三十不開門”。人們除夕當天會吃年夜飯,年夜飯必須是自家動手,並在家裡就餐。也會祭奠祖先,傳承孝道。除夕吃團圓飯不僅難得,而且象徵著家族興旺。


大年初一這天稱為“歲首”。這天象徵新的開始,為免帶來厄運,人們都會謹言慎行,故又稱“慎日”,並且會穿上傳統服裝:韓服。人們一大早就會到祠堂或對著家中神龕拜祭祖先,稱為“正朝茶禮”。祭祖有嚴格的規範,僅供桌的擺法就有“魚東肉西”“頭東尾西”“紅東白西”“棗慄梨柿”“生東熟西”“左飯右羹”等規則,祭祀的程序也很嚴格。祭祀時由長子為祭主,代表全家拜祭。在祠堂則由宗族中的長房長子帶領全宗族成員祭拜。在神主牌前供上各種食物後,子孫們倒上酒然後行禮,向祖先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並祈求祖先保佑一年期間的平安和健康。祭祀結束後,才能吃第一餐——米糕片湯。朝鮮人把年菜統稱為“歲饌”,米糕片湯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道。但近年來,一些小的家庭會隨意一些,穿著其他形式的服裝或採取更簡易的形式。


東南亞各國

春節: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

■ 隨著中華文化在國際上影響力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老外”也開始享受起了中國春節。


越南與中國山水相連,文化相通。農曆正月初一,越南全國各族人民歡度春節,與中國一樣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法定全民節日,也是民間最熱鬧的傳統節日。在越南,農曆正月初一還被稱為“元旦節”(Tet Nguyen Dan),簡稱“節”,從越文翻譯成中文就是春節。


馬來西亞政府將農曆正月初一和初二定為法定假日。當地華人的過年習俗十分類似於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省份,全家在一起吃團圓飯,守歲。當地華人年夜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就是魚生,把生魚條和蔬菜絲、水果絲拌在一起,大家一起撈著吃,一邊吃一邊要說“撈得風生水起”,撈得越高意味著來年賺得越多。


緬甸的華人華僑過春節的習俗保存得特別好,會貼春聯、舞獅、舞龍等等。除夕,各家各戶都會舉行祭祖儀式,然後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團圓飯。團圓飯一般吃的都是家鄉菜。年初一,大家都穿上新衣服,親戚朋友互相拜年時,習慣拱手合十,互致“吉祥如意”。還有一些緬甸華人華僑會去拜佛,曼德勒的華人華僑會去拜釋迦牟尼大金佛,仰光的華人華僑會去仰光大金塔參拜。


西方國家

春節: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

■ 春節,華人在英國特拉法加廣場舉辦舞獅盛會。


春節正在成為世界性的節日,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政要及民眾紛紛開啟各自的“春節時間”,各國政要發表新春祝福已成為慣例。


2018年除夕夜,在聖彼得堡涅瓦河畔的瓦西里島交易所廣場舉行的中國春節慶祝活動上,聖彼得堡市副市長戈沃魯諾夫用中文“新年好”向現場的中國朋友送上祝福,並希望聖彼得堡市民能夠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瞭解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


為迎接中國農曆新年,美國紐約地標性建築帝國大廈於2018年2月13日晚亮起紅色燈光。14日晚,一場壯美的煙花秀裝點著紐約哈德遜河的冬日夜空。

倫敦的中國新年慶祝活動每年都會吸引成千上萬的人湧向唐人街和倫敦西區。慶祝活動會以舞龍舞獅隊在農曆正月初一上午10點從查理十字路(Charing Cross Road)宣佈慶祝中國新年正式開始,陸陸續續還會有主題不同的30個方隊參與到慶祝活動中。


>>> End <<<


春節:初步元祚 古日惟良

本文原刊載於《文明》雜誌2019年01-02期


掃描封面右下方二維碼,關注《文明》雜誌公眾號:WENMINGZAZHI,瞭解更多精彩內容。《文明》雜誌淘寶店訂閱:打開淘寶app,複製鏈接並搜索進入店鋪,即刻訂閱各期文明雜誌https://shop177692594.taobao.com/search.htm?spm=a1z10.1-c.0.0.3a613a27JW5D4Z&search=y

版權聲明:《文明》雜誌所使用的文章和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敬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繫及時處理。版權作品,未經《文明》雜誌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客服郵箱:[email protected] 電話:010-67135553/6711222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