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慈安深夜暴毙的原因是什么?现代医学如何通过史料记载解密死因?

菜虫~


138年前的三月初十晚间,与慈禧一起垂帘听政近20年之久的东宫太后慈安暴毙于钟粹宫。然而天不假年,慈安太后在执政的20年间经历过许多大风大浪,拥有丰富的理政经验,而且是素无疾病身体强健。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竟使得这位身体强健的45岁女人三天时间就一命呜呼了呢?关于慈安暴毙的原因众说纷纭,死亡过程可谓是扑朔迷离。有清史专家在抛开阴谋论的前提下,给出了结论是慈安死于脑溢血。

光绪六年(1880年)慈禧大病一场,在光绪七年一月慈禧又病了一场,在此期间,慈安独自一人出来处理朝政。清史专家认为慈安患有脑血管疾病,加之劳累过度,最终使得慈安在体力上难以支撑,从而引发脑溢血死亡。

这种说法虽然也说的过去,但也属于推断猜测类型的,并没有真正的检验报告,因此也不能达到服众的效果。除此之外,关于慈安太后死亡原因的说法共有三种,分别是病亡说、毒杀说和自杀说。

第一种病亡说

慈安的病亡说是清廷的官方说法。据《清实录》记载,慈安开始只是偶而的小病,但谁都没有想到,身体素强的慈安竟被这点小病致死。而《清史稿》只记载了慈安的死,而并没有说明其死因。由此可知,慈安死因不明,清史采用了含糊其辞的写法。

据《述庵秘录》中记载:“三月十日晨,慈安召见军机大臣,御容和怡无疾色,但两颊微赤。军机退,午后四钟,内廷忽传孝贞崩。”这段记载说明慈安死亡是突发之事。给慈安诊病的御医薛福辰在听闻慈安死亡后,惊呼慈安不可能是病死的。

在慈安初感身体不适时,薛福辰诊断后认为是小病不须服药,没想到当晚就听说暴毙的消息,大为诧异,他大戚曰:“天地间竟有此事,吾尚可在此?”还有左宗棠,他当时参加了御前会议,在听说慈安身亡后,也是惊愕不已。

从当时的两位当事人的神态和说法中,可知大家都比相信慈安是病死的。

第二种毒死说

这种说法显然与慈禧分脱开关系,关于毒杀的手法也是有很多种,比如毒饼说、毒汤说和错药说等版本,这种说法主要来源于野史和私人笔记。据《慈禧外纪》载,慈禧乘向慈安进献点心之机,暗自偷下毒药,毒死了慈安。

另据《崇陵传信录》载,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慈安午睡起来后,正在悠闲的欣赏鱼缸中的鱼,太监报告说慈禧让人送吃的来了。送来的是几块非常鲜艳的玫瑰蒸糕。蒸糕香味扑鼻,慈安拿起一块放入口中,细细品尝起来。

过了一会慈安忽然觉得头昏眼花,跌跌撞撞。等御医到来后,发现慈安在床上肚子疼得直打滚,口鼻都流出了血。御医还没来得及诊断,慈安便驾鹤西去了。还有一说是,慈安发现慈禧与人私通怀孕,慈禧为保全自己而毒死了慈安。

但毒死说多与当时情况不符,慈禧当时也是自顾不暇,没有毒害慈安的动机。

第三种自杀说

在《清稗类钞》中,慈安太后被说成是一个笨嘴无能之人,因斗不过慈禧而自杀,其死亡的祸根是在慈禧身上。书中有曰:孝钦实证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孝贞不能容,又以木讷不能与之辩。大恚,吞鼻烟壶自尽。

这种说法似乎更是与事实相去甚远,白天召见军机大臣,晚上就去自杀?可能性很小。

慈禧与慈安间的过节

慈安之死,很多人认为与慈禧有莫大的关系,这主要是源于这两位太后之间结成的“梁子”。那么,两宫太后究竟有何梁子?事实上两宫太后确实是有一些嫌隙的,主要是体现在同治帝皇后的选取上,还有咸丰给慈安留有密诏,这些都让慈禧寝食难安。

还有就是慈安诛杀了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这事也是刺激了慈禧,既使慈禧失去了心腹,又使慈禧丧失脸面。光绪六年,也就是慈安死亡的前一年,两宫太后与光绪帝展谒东陵。举行仪式时,慈安用皇后的口气教训慈禧站在后边行礼。这也使慈禧在大臣和侍卫的面前丢了面子。

这些都说明,慈安与慈禧是有嫌隙的,慈禧的心理一直不服气,但慈安之死是否与这些有关联,却不得而知。并没有直接的证据或者证人能证明慈安的死一定与慈禧有关,正因为这样,才有这百年来的各种猜疑。

如果抛开这种推论,单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说,根据史料中对慈安死亡的记载,可能正如那位清史专家得出的死于脑溢血的结论。但无论如何,慈安的真正死因迷雾重重,她的死导致了大清帝国的大权全部落入慈禧之手,这是慈禧愿意看到的。


野史也是史


慈安太后于1881年去世,享年45岁。关于她的死因存在两种说法:第一种是急病而亡,第二种是被慈禧太后毒杀。

我认为慈安太后的死因是第一种,原因如下:

一、用现代医学的手段通过史料记载来分析判断

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在日记中记载了慈安两次生重病的情况。

1、慈安26岁时生过一次重病,发病时“有类肝厥,不能言语”,按现代医学来判断,这很可能是中风的前兆;

2、慈安33岁时再次病倒,“厥逆”,供血不足脑中风,根据记录判断,这是脑血管疾病;

如果身患脑血管疾病,那么突然发作导致死亡是正常的事。这种例子很多,我们身边都有,明明一个人看起来很健康,突然倒下就死了。

二、慈安的政治手段不下于慈禧,有自保的能力

现代很多人都有一种印象,慈安宽厚懦弱、慈禧强势精明,其实这是错误的。慈安很聪明,政治手腕不下于慈禧。

她是清代晋封速度最快的皇后,从嫔到皇后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光凭美貌可没法做到这一点,还得有内在。

反观慈禧,进宫4年一直是嫔,直到生了儿子才封为妃,能成为皇太后也是母凭子贵。

慈安唯一比慈禧差的就是不会生育,但就算如此也一直稳坐皇后、皇太后之位,她的声望、资历、影响力都远胜于慈禧。

慈安、慈禧两宫共同垂帘听政的时候,虽然慈禧是皇帝生母,但重要事情上还是慈安说了算,她在宫中朝中都有势力。

这样一个人不可能没有自保能力,慈禧想害她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三、慈禧当时没有杀害慈安的理由

咸丰帝活着的时候,慈禧肯定是妒忌慈安的;咸丰帝去世之后,慈禧对慈安也有诸多不满。但不满归不满,慈禧真要下手的话不会等到1881年,早在几年前就动手了,因为那时候她更有动机。

1861年,洋务运动开始,让晚清焕发了短暂的生命力。那么洋务运动是由谁主导的呢?史书上的记载是恭亲王奕訢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慈禧重用洋务派。可实际上当时真正主政的是慈安,奕訢是她那一派的人。

而且很多史料中都提及慈禧是个守旧派,厌恶洋玩意是出了名的。又怎么会赞同洋务运动呢?做出决定的只能是慈安。

1869年,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下江南置办龙衣时胡作非为,途经山东时被巡抚丁宝桢抓了,慈禧有意袒护,慈安“立命诛之”,然后安德海就被诛杀了,朝野拍手称快,慈禧大失面子。

1872年,同治该选皇后了,慈安看中的是崇绮之女阿鲁特氏,慈禧看中的是凤秀之女富察氏,结果同治采纳慈安的意见,选择了阿鲁特氏。

这三件大事,每一件都不如慈禧的意。如果她要下杀手,那几年最有动机。

而1881年并没有发生让两宫分歧过大的事情,这个时候下手不太合理,说白了就是犯不着。

如果说慈禧是怀恨在心,忍了这么多年才动手的话,那未免太高看她的忍耐力了。

综上所述,慈安深夜暴毙最大的可能就是因病而亡。

咸丰帝活着的时候,慈禧和慈安是情敌,是对立的;但咸丰帝去世后,同治在礼法上也是慈安的儿子,她们的利益其实是一致的,内忧外患之下,抱团取暖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所谓的慈安暴毙疑案根本没什么疑点,慈安的手段也足以把慈禧捏的死死的,当时的慈禧并不敢在慈安身上动手脚。弱慈安,强慈禧这都是影视剧给人们带来的先入为主的假历史而已。

慈安太后,钮钴禄氏,上三旗镶黄旗,正宫娘娘,咸丰二年以秀女入选并封贞嫔,进而五月份贞贵妃,六月就直接晋升皇后,原本慈禧的晋升速度就已经足够惊人,对比之下无非小巫见大巫。

时值盛年,45岁慈安太后的死过于突兀,她的病由来已久,但却远未到威胁生命的程度,所以一时间流言蜚语传至全国上下。至于传言,比如乾隆朝的叫魂案,大家懂的,几亿人疯传也能轻松短期达成,所以慈禧莫名其妙的背了天知道多少个莫须有的黑锅。

慈禧受宠?难比慈安!

16岁入宫当即被封为嫔,短短4个月的时间就直接蹿到了皇后宝座母仪天下,有清一代,实属罕见。要知道,咸丰初期这个嫔妃,那个贵人的,太多了,能从众多后宫女子中脱颖而出,慈安必有过人之处,无论姿色还是修养都是远超旁人的。

皇后统理六宫,这是个普通人很难想象的任务,皇后可不是见天哼哼唧唧养尊处优的主儿,如果她敢这么干,那么皇帝乐不乐意先不讲,她自己会大权旁落,或说被分权,这是几乎所有皇后都不愿见到的状况,而后宫的管理需要面对至少几十个女人,这还只是日常工作之一,皇后还要起到表率作用,比如大灾发生,收成不好,或者前线钱粮吃紧等等,皇帝有了最高指示,皇后甭等吩咐,直接就要表率,捐些首饰捐些钱,节省开支等等。

宫里嫔妃之间有了争执,口角,不睦,都是慈安出来调停,俗称和稀泥。

宫里嫔妃被皇帝斥责惩罚,都是慈安出来劝慰皇帝,小惩大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后宫也讲女德,慈安要做表率,自己都做不好如何要求别人,至少我们从慈安身上看不到一丝妒妇的影子。

咸丰帝脾气挺硬,腰杆忒软。面对英法联军,自己逃到了避暑山庄,让奕訢去和洋人谈判,那真的是用命去谈,估计当时奕訢的心理阴影面积大过天。而咸丰帝躲在避暑山庄也并不舒服,九五之尊如同丧家之犬,天下人怎么看,避暑山庄避不了心署,太监宫女们都倒了大霉,无辜充当了出气筒的角色。

别人都说不上话,也不敢规劝,只有慈安·安抚好了下人,还要软言慰喻咸丰帝,与其说咸丰帝当时是在自娱自乐,不如说他纯粹是在自黑自虐,那种时候但凡是人都无法平复心情,更何况吃喝玩乐了,慈安在他身上费劲了心机,才使他趋于正常。

御赏和同道堂是咋回事

一般资料上都会写成诸如“咸丰弥留之际赐下御赏,同道堂二印给慈安、慈禧,赞襄政务大臣或八辅政大臣······”其实这么叙述是不严谨的,尤为重要的是变相提高了慈禧的地位,其实咸丰帝弥留之际,只召见了慈安皇后,并御赐“御赏”玺,至于“同道堂”玺,慈禧本人原本是根本没有资格领玺的,同道堂是载淳专玺,只不过年纪太小,所以没有办法才由慈禧代管而已。

注:玺是玺,印是印,级别不同,不好统称。

引:

“两玺均大行所赐,母后用“御赏”玺,上(皇帝,比如今上就是指当今皇上)用“同道堂”玺,凡应朱笔处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

讲清这些,二人地位如何?高下立判!慈安贤明,慈禧机敏,相得益彰,当然,这也要同心同德才好,不过慈禧再了不得也不敢得罪慈安,无论咸丰帝在与不在,也无论咸丰帝是否留下“密旨”,慈安都能让慈禧死出九九八十一种姿势,所以说有慈安在,慈禧就得老老实实,地位高是因为儿子,但太出圈慈安会跳过她直接办事,慈禧也不敢说什么,怨望?吓死她······“慈禧摄于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礼”,所以,乱政自慈安辞世。

比如,安德海就是慈安跳过慈禧授意法办的,这里面也有同治的功劳,丁宝桢善莫大焉,但这件事的真正推手是在宫内,丁宝桢是被“授意”的,另外前门接旨后门杀人那是以讹传讹,丁宝桢想这么干,被劝止了,吹捧要有限度,不能胡吹。

慈安猝死,对于满清政权来说是致命的,慈禧终于熬死了慈安,得以乾纲独断,一切都顺着自己脾气来,一切都按自己利益来,虽然也颇有些政治手腕,但是做事也太没有顾忌,太没有规矩,太过自我,满清灭亡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不能把大清亡国的罪责全部推给慈禧,但是她对国家的危害是毋庸置疑的。

慈安发病到殒命

我们从帝师翁同龢日记里可以基本还原当时的状况,因为他参与了包括葬仪等几乎所有过程。

第一点,首先确认,慈安的离世非常突然,颇令人生疑的是-既是“偶尔违和”,为何当日连军机大臣都不见,但是等到翁同龢半夜听到叫门声,将人让进来的时候,得到的消息却是慈安已经辞世,这说明抢救时间极短。

第二点,既然抢救时间极短,是否存在施治不当或者有所贻误呢?翁同龢自然要查验一番,他见到了御医所开的五张药方,却原来自早上犯病对于病情轻重就有所隐瞒,由于担心引起不必要的混乱,虽然只说“偶尔违和”,但其实“类风痫甚重”,到了中午已经神志不清牙关紧咬了,后续的抢救显然是尽力而不得力,两副方剂下去未见好转,反倒小便失禁。

人虽然没救回来,但是可以看出,视慈安的病情程度不同,几位太医都以最快的速度做出了反应,也就是诊断,开方,进药都跟进及时,不过药石之力终难回天罢了,非人力所能为。

第三点,为了避嫌,慈禧特地让王公大臣们瞻仰慈安仪容,如果是中毒之类,面色,唇色都会有所不同,证明慈禧心里没鬼。

在瞻仰人名单里,就有毓庆宫行走的记录,也就是帝师翁同龢,所以他在日记里所言不虚,除了救治以外,他几乎参与了全部过程,对个中内情比较了解。

第四点,不存在提前入殓的问题,当天死亡转天入殓符合满清正常葬仪,并无不妥,所以也就更不能凭此推断慈禧害命了。

第五点,在政务上,慈安、慈禧并无明显冲突,如果有过节也只会因为安德海。

慈安病症能严重到致命的程度么

慈安应该是死于突发疾病,所谓的慈禧阴谋论或者篡权论都是没有根据的,有很多推理,但是没有丝毫证据。

厥症:指胸腹剧痛,两足暴冷,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的病症,“轻则渐苏,重则即死”。

轻度:晕倒后自然转醒,诸事无碍。

重度:晕倒后无法转醒,撒手归西。

①慈安太后在28岁的时候,就曾经发生过肝厥,疼得说不出话来,病势沉重,共计24天见缓。

②时隔六年再次发作,症状相同,但是严重程度更甚,突然晕厥长达一个多小时才复苏醒。

③翁同龢所见药方可以推断出来(翁同龢本身懂医术),比如描述词风痫甚重,神志不清,小便失禁,痰塞气闭等等,这都是“经典”症状,一般严重到这种程度能活多久呢?

古人总结,立刻死亡→三天,0-72小时。

按现代医学理论分析,慈安死于脑出血,至少能归为脑血管疾病,即便是到了现代的今天,即便是躺在手术台上再犯病,也未必能救得回来。

总结一下,相同的症状,相同的疾病,犯病三次,一次比一次重,最终造成颅内大量出血,无法医治,慈安的病症有发病先例,最终的症状也与老病完全吻合,所以排除其他人为因素,慈禧有本事杀人,但是没本事造病致人死地。


古今通史


光绪七年三月十日(公元1881年4月8日)早晨,是两宫太后正常临朝处理政务的时间,由于慈禧太后患病没有临朝;只有东宫慈安太后一人,临朝召见了军机大臣们,此时的慈安太后依然如以前一样,和颜悦色,也没有看出有任何生重病的迹象,不料,到傍晚时分,宫内传出了东宫慈安太后死了的消息,令朝中大臣非常愕然。慈安太后的突然死亡,让人们对神秘的皇宫后院的“阴谋论”更是深信不疑,纷纷猜测慈安是被人暗害的,怀疑的对象就是大权在握的慈禧太后,但慈安之死究竟是不是慈禧下的毒手呢?实际上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也无法洗脱慈禧的嫌疑。

一、两宫联手发动“辛酉政变”

1861年8月22日,咸丰病死于热河,终年31岁,咸丰临终前,立六岁的儿子载淳为皇太子,任命载垣、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辅佐新帝;另外,咸丰授慈安“御赏”印章,授皇太子载淳“同道堂”印章,同时规定,“御赏”、“同道堂”两印章为以后下达诏谕的符信,“御赏”为印起,“同道堂”为印讫。因载淳年幼,“同道堂”印章实际上归慈禧掌管。从咸丰的安排来看,他对慈安的信任是远高于慈禧的。咸丰死后不久,慈禧与八位顾命大臣的矛盾日渐难以调和,于是就起了除掉顾命大臣的念头,但没有慈安的支持,慈禧是无法行动的,因为慈安在朝中的威信是远远高于慈禧的,慈禧在取得了慈安的支持后,又联系了恭亲王奕䜣配合行动,一举将八位大臣拿下,并宣布了几位大臣的三大罪状,将肃顺斩首,赐载垣、端华自尽,其余五位大臣革职充军,慈禧策划的政变成功了。随后,制定了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章法,并举行垂帘听政仪式,两宫太后正式开始垂帘听政。

二、慈禧和慈安二人之间的关系

从地位上讲,慈安是咸丰的皇后,而慈禧只是贵妃,所以慈安是高于慈禧的,从咸丰在授印章上也可以体现出他的用意,慈禧只是因为是皇帝的生母才被尊为太后,所以两宫临朝时,是以慈安为主的,只不过,慈安太后不喜政事,很多时候都交给慈禧处理,但重大问题还是必须得慈安点头,所以此时的慈禧,对慈安是不敢不尊敬的,因为她们二人毕竟是在“抱团取暖”。有一个故事说:“咸丰临死前交给慈安一道密谕,担心慈禧将来一旦祸乱朝纲,慈安可以拿出密谕治罪于她,慈禧获知此事后,总是向慈安献殷勤,讨她欢心,有一次,慈安生病了,慈禧竟然割下手臂上的肉,煮汤给慈安吃,慈安得以痊愈,这也感动了慈安,她当着慈禧的面把密谕烧掉了。”不论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但从政变能够成功来看,两人配合默契,关系应该是不错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慈禧已经稳稳的将朝中大权握在手中,并在朝中任用了一大批亲信。这时的慈安对慈禧已经不具备威胁了,慈禧对慈安的尊重也只是停留在形式上了。两宫太后已不可能再有前期那种“亲密的合作期”了,慈安看不惯慈禧的霸道与专横,而慈禧也讨厌慈安对她的掣肘。从慈安联合恭亲王杀掉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一事,就可以看出两宫之间早有嫌隙。大太监安德海倚仗慈禧的宠爱,横行霸道,公然违背清朝太监不得出京的“祖制”,借置办龙衣为由,离京南下,沿途大肆招摇,胡作非为。恭亲王将此事告诉了慈安太后,慈安让恭亲王以皇帝的名义,下令山东巡抚丁宝桢,在安德海路过山东时,将其就地正法,接到命令的丁宝桢将刚抵达山东的安德海抓了起来,获知消息的慈禧,派人星夜兼程赶往山东,下达赦免安德海的旨意,但人还未到山东,丁宝桢已将安德海斩首了。这件事也让慈禧对慈安有了更多的敌意。另外,有史料记载,慈安太后生性仁爱随和,而慈禧严厉、苛责,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幼时,都愿意与慈安亲近,而与慈禧却有隔阂。自己的儿子和外甥跟别人比和自己亲,慈禧的心里肯定是不好受的,难免会对慈安有所嫉恨。

三、慈安之死

身体一向很好,且比慈禧还年轻的慈安太后,突然死亡,难免令人生疑。宫中传言,慈安在吃了慈禧派人送去的“粔籹”(馓子)后,感到身体不适,但并不是很严重,但到了晚上六点多钟,慈安太后就突然死了。最令人生疑的是慈安死后,慈禧让慈安的亲属和朝中重臣瞻仰了遗容后,就匆匆入殓了,这一行为也有些反常。但也并不能就此说慈安就是慈禧害死的。再看慈安太后在弥留之际留下的遗书:

一向体气素称强健,克享遐龄,得资养。本月初九日,偶染微病,皇帝侍药问安,祈予速痊,不意初十日病势陡重。

从慈安太后在弥留之际留下的遗书中来看,她本人对自己生病虽然也有疑惑,但与前述记载是有出入的,慈安并非突然死亡的,前一天慈安已经不舒服了,而且光绪皇帝还去探望了她。

结束语:根据相关记载分析,慈安之死并非是慈禧所害,因为,两人虽有些许矛盾,但慈安也并没有妨碍到慈禧独掌大权,就算是慈禧要害死慈安,也不会愚蠢到明目张胆地在自己送给慈安的馓子里下毒,给人留下口实,她完全可以采取更隐秘的方式去做,因为慈安毕竟不同于一般的人,慈禧还是要考虑影响的。通过慈安从生病到去世时间较短分析,不排除其患心脑血管等方面疾病的可能,只不过限于当时医疗条件落后,并不清楚她患了什么病,才有了慈安被慈禧害死的猜疑而己,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就连医学发达的现代社会,身体健康的人突然猝死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剑南闲聊


公元1881年(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日戌时,年仅45岁的慈安太后暴毙于钟粹宫,从此两宫垂帘听政变为慈禧的一宫独裁,对于慈安太后的死因,成为138年来的疑案,种种怀疑与猜测,流传最广的说法,当属慈安被慈禧毒杀。



慈安太后受咸丰帝宠爱

慈安太后,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她雍容华贵,容貌俊美,温柔善良,对人比较随和,一生无子女。她比慈禧年轻两岁,无论长相还是人品都胜慈禧一筹,史书记载,“妃嫔偶遭谴责,皆以中宫调停……”在咸丰帝对嫔妃发脾气时,慈安总能以温柔通情达理化解。咸丰帝对她非常信任和宠爱,她16岁进宫,被咸丰帝直接封为贞嫔,短短几天后就封为贵妃,一个月后被拟为皇后,四个月后被隆重立为皇后母仪天下。晋升皇后的速度如此之快,这在清朝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咸丰帝对她恩爱有加,未曾冷淡过。


慈禧母凭子贵登上圣母皇太后之位

慈禧和慈安都是1852年同时进宫,慈禧只是被封为贵人,比慈安初封时低一级。慈禧当时长啥样,大家可参考她近70岁时的真人照片。

从照片上看,晚年的慈禧根本谈不上美,这长相在众老太太中也就一般以下,如果根据照片猜测的话,她年轻时也美不哪去。那么她怎么会受宠呢?根据史书记载慈禧擅长魅惑,会勾引咸丰,嗓子好会唱小曲,她勾引咸丰成功后,生了咸丰帝唯一的儿子载淳,母凭子贵,逐步高升,后来被咸丰封为贵妃。无论权势和地位都在慈安之下。



1861年咸丰帝病死,慈禧的亲儿子6岁的载淳继位,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因嫡庶有别,简单来说她俩一个是正室一个是小妾。所以慈安是母后皇太后,慈禧是圣母皇太后,慈禧无论身份还是权势仍然在慈安之下。慈禧对于年纪比自己小两岁的慈安轻声称呼“姐姐”。遇到朝政大事,慈禧不敢擅做主张,仍要征询慈安的意见,慈安对慈禧有一定的震慑作用。


慈安和慈禧多次冲突,慈禧有杀慈安的动机

慈禧对慈安一向是面和心不和。慈禧自从怀孕就一来就多次挑衅慈安,二人冲突不断直到慈安去世。

一,1880年慈禧和慈安一同去东陵祭拜咸丰,因为次序礼节的事二人撕破脸大吵,慈安警告慈禧,咸丰活着时自己是皇后,慈禧只是贵妃!你慈禧全靠儿子爬到太后之位。这戳到慈禧痛处,犯了慈禧忌讳。

二,特别是最厉害的一次冲突,慈安诛杀慈禧的心肝宝贝大红人安德海。安德海“以柔媚得太后欢”,并赢得慈禧的器重,当上了总管太监,成为慈禧的特别内侍。他依仗慈禧的宠信,胡作非为,培植党羽,干政擅权,势焰熏天,不把朝臣和皇帝放在眼里。朝中大臣,甚至连同治帝都恨他入骨。清朝有“太监出都门处死”的规定。1869年无法无天的安德海向慈禧申请去江南购买龙衣,获慈禧批准,他一路招摇,祸害地方,当他来到山东巡抚丁宝桢的地牌被捉,丁宝桢上报朝廷,慈禧屡屡袒护请求慈安,慈安“立命诛之”。朝野上下无不拍手称快,对慈安的决断力深表佩服,唯有慈禧恼羞成怒,颜面尽失,却无计可施。


三,1872年,在同治帝的立后一事上,慈安看中品貌皆佳的阿鲁特氏,慈禧看中俏丽聪明富察氏。二人争执不下让同治决定,同治却选了慈安看中的女孩,慈禧心中不快,自己亲生儿子竟然和对手联合,作为母亲的心情可想而知。

四,慈安和恭亲王是一个团体,慈禧要想独揽朝政必须走打压恭亲王这个路子,如果不除去慈安,打压恭亲王也就是个笑话。所以慈禧有杀慈安的动机而且很大。

五,慈禧争夺地位的野心太大。慈安死后她都没有放手,在慈安丧事上她下令减杀礼仪,不以正宫之礼厚葬慈安,慈安的棺材虽然用了楠木,但厚度和历代皇后相比相差甚远。慈禧命人用厚度不过一寸七八的多块木头拼成,这与慈安的正宫地位根本不符。她还违背祖制乱改降低慈安的谥号,否认慈安的正宫之位,在遭到大臣极力反对的情况下,慈禧只好作罢。

对于慈安的死有几种说法

1,第一个版本被慈禧刺激、逼死。

有一次慈禧大病,慈安一人掌握全部的权利,《清稗类钞》记载:慈安与慈禧共同垂帘听政。慈禧权力欲极大,慈安基本不怎么处理朝政,不和慈禧争权,二人相安无事。光绪七年初,慈禧病倒在床一年多,眼睁睁看慈安独揽朝政,慈禧大为不悦,“诬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慈安老实,言语笨拙,气不过就“吞鼻烟壶自尽”。“鼻烟壶”一般有玉石、珐琅、水晶、玛瑙、瓷、等制造,里面放一些磨碎的烟草,樟脑、冰片等有的配兑上香料和名贵的麝香等药材。慈安被逼“吞鼻烟壶”自尽这种说法被大多数人不认可。



2,第二个版本病死及现代医学解密死因

光绪的老师翁同龢,在慈安死后记下了慈安的发病情况,包括脉案、药方。在《翁同龢日记》记载:慈安一共病了三次:

第一次,慈安26岁时发病,病症“有类肝厥,不能言语”。医学医学判断,慈安此时有轻微中风先兆,恢复快。

第二次发病是1870年,慈安33岁时,她再次病倒,“厥逆”,供血不足脑中风,及时医治病好。医学上根据记录判断,慈安患有脑血管疾病。

第三次犯病是1881,据史载,三月初九日晨,慈安依然召见军机大臣,处理军国大事,未见慈安身体异常,只是“两颊微赤”。次日早,“东太后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晚间即暴病身亡。

“晨方:天麻、胆星;(脉)按云类风痫甚重。午刻一(脉)按无药,云神识不清、牙紧。未刻两方虽可灌,究不妥云云,则已有遗尿情形,痰壅气闭如旧。酉刻,一方云六脉将脱,药不能下。戌刻(晚八时前后)仙逝。”如此之急,令人难以接受。

从以上记载现代医学专家诊断出,慈安死因多半为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所导致。临床表现:“神识不清”慈安有意识障碍;“牙紧”、“有遗尿情形”医学上的牙关紧闭和尿失禁。

在《宫女谈往录》中,描述慈禧精通养生之术懂药理,对于食物之间的相克,慈禧了如指掌。如果慈禧引诱慈安吃肝阳上亢的食物或者将慢性毒药放进食物,天长日久“自然病死”这也很有可能。

3,第三个版本慈安被慈禧毒死

据《崇陵传信录》载,在咸丰帝死前,他深知嗜权如命的慈禧会对与世无争的慈安不利,他留下密诏保护慈安,密诏中给慈安随时处死慈禧的权利。慈安看到慈禧骄横跋扈时,忍无可忍就把密诏拿给慈禧看,以示警告。从此密诏成了慈禧的催命符和紧箍咒,让她日夜难安。有一天,慈安生病了,慈禧实施“苦肉计”,把自己手臂上的肉割掉给慈安当药引子,慈安感激涕零,毁掉了密诏,慈禧的催命符被毁,慈禧可以任意妄为了,她命人在慈安的点心里下毒,毒死了慈安。

毒死慈安后,慈禧召集大臣入宫,翁同龢的住处到皇宫至少得3个小时左右,这个时间段老谋深算的慈禧早做好了准备,给慈安化妆整理遗容,清理现场。

慈安暴毙时,军机大臣左宗棠刚到北京不久,他昨天才得到慈安召见,他听到慈安病逝的消息直跺脚,公开宣称:“昨天太后召见我时,她还好好的,和往常没有什么不同,言语有力,我不相信她是寿终天年的。”这一句话已经明说,慈安应该是被害死的!这让大家更加认为慈安死的蹊跷。

对于慈安太后的死亡,以上是根据多方面的史料记载推测出来的,也有部分人认为慈安是正常死亡有所争论,想知道慈安之死的真相,开棺验尸也许是最准确的方法。

参考《清史稿·孝贞显皇后传》《清宫遗闻·安德海》等


小姐姐讲史


对于慈安太后的死,向来众说纷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说法,一是被慈禧太后毒死的,二是因病去世。那么,慈安太后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01

事件经过

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日晚,慈安太后突然暴毙,随即清政府发出讣告:

初九日,慈躬偶尔违和,当进汤药调治,以为即可就安。不意初十日病情陡重,痰涌气塞,遂至大渐,遽于戌时仙驭升遐。呼救哀号,曷其有极。

大致意思就是慈安在初十前一感觉身体不舒服,喝了汤药稍微好了点。不料,第二天她的病情突然加重,在戌时(晚上7点至9点)暴毙。

从官方文件上来看,慈安太后应该是正常病死的。不过,许多人却提出质疑,慈安太后死的太蹊跷了,怎么会这么突然就死了呢?加之西佛爷(慈禧)与东佛爷(慈安)素有矛盾,让人不得不怀疑是慈禧下的毒手。



02

野史记载的“真相”

诸如《清代野史大观》以及《十叶野闻》这样的野史中都有记载道:

慈安特别喜欢吃小食,慈禧投其所好,经常给她送各地的小食吃。在慈安去世前几天,慈禧像往常一样去给慈安送小食。慈安吃了一口,觉得还不错,不过马上反应过来这不是御膳房中的食物。慈溪立马解释道,“这是我的弟媳给我的,这种饼饵(饺子)还不错吧?”慈安满意地回答道,“确实还不错,替我谢谢你弟媳了。”慈禧一脸阿谀奉承地说道,“哪有这种话,我们俩还分什么彼此,过两天再给你捎上几盒。”几天后,慈禧的饼饵果然被送过来,而且看起来还特好吃。恰好此时慈安也特别饿,立马打开盒子享受“美食”。尝了两口后,她突然感觉不舒服,不过她也没产生怀疑,毕竟这饼饵确实好吃。贪吃的慈安没想到,她的大限之日就是今天。几个时辰后,慈安暴毙。

由此看来,慈安是被慈禧下药毒死了。而慈安暴毙,慈禧确实也有作案动机。慈安和慈禧并为两宫太后,但是慈安太后更具正统性,因为她出身高贵,咸丰在世时就被册立为皇后。而慈禧仅仅是母凭子贵,她的儿子当上皇帝以后,她才“晋升”为皇太后。



慈禧野心大,一直想扳倒慈安,下此毒手似乎也不是不可能(结合她以后的政治手段)。

如果说这还不足以作为证据的话,《清代野史大观》里的记载似乎会更让人信服。书中这样说道:

慈安看到慈禧越来越不安分了,就去找她谈话。慈安先是讲到先帝对她们的恩情,把慈禧听得一愣一愣的。突然,她从袖子里取出一张密诏,话锋一转说道,“先帝曾嘱咐我,如果叶赫那拉氏实在是不守规矩的话,就将她处死,以这份遗诏为证。”还没等慈安耍完威风,慈禧就把遗诏抢过来,当着慈安的面焚毁了它。

慈禧看到慈安已经动了杀心,认为不如先下手为强,于是毒死了慈安。

不过我们要知道,以上内容仅仅为清代的野史,杜撰的可能性极大,要是能找到较为官方的记载就好了。恰巧,《翁同酥日记》就符合条件。



03

慈安确实不是慈禧毒死的,而是病死的

翁同酥是光绪帝的老师,可以随意进出宫廷,因此他留下的日记有较高的可信度。《翁同酥日记》有言:

慈安太后在初十日突然感到很冷,水也不喝,“偶尔违和”。此时慈安也没觉得有什么大问题,所以也没有召见军机大臣,不过护卫都向他请过安。这天晚上我也睡不着觉,子时初(大约23:00)有人来送信,说东太后(慈安)宾天(去世)了。于是,我们几个(醇亲王、惠亲王、御史大臣等)立马赶到东太后的寝宫。虽然三位御医奋力抢救,无奈太后已经回天乏术,我们见到了东太后的遗容,无不惋惜哀叹。

从中可以看出,慈安太后确实得到了及时的抢救,只是没能被救回。而且,在慈安死后,有这么多人“瞻仰”了她的遗容,这说明慈禧并没有做贼心虚。而且在慈安死后,慈禧可一点没怠慢她的葬礼,全是按照皇太后的最高规格走的。

而且,慈安在生前也并没有加害慈安的理由。因为慈安基本不管政治,慈禧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她基本也不过问。总的来说,她对政治没有任何兴趣。在两宫垂帘听政期间,慈安太后召见大臣,一般都只是问问家事,政治方面几乎不涉及,全都是慈禧在“掺和”。



如此一个没有竞争力,甚至称不上“对手”的“对手”,慈禧何必要痛下杀手呢?岂不是自讨骂名?

04

慈安太后的真正死因

慈安太后虽然性情温和,但是身体一直不大好,在死之前还发过类似的病。这说明慈安太后的病其实不是突然产生,而是“旧病复发”。

我们回顾一下慈安暴毙当天的症状:

早上御医开出药方,上面写道:慈安太后疑似“类风閒”;中午时她已经神志不清一直咬紧牙关,说不出话,此时的病情已经加重。宫中的御医无不想着对策,开出各种药方,就是没用。喉咙里积痰无数,以至于堵塞了气管。小便已经不受控制,以至于有“遗尿”。很显然,太后已经生命垂危。午后6时,慈安的脉搏已经很微弱,两小时以后就去世了。

而慈安分别在26岁和33岁都有过类似的症状,病发都是很突然,而且不省人事长达1个小时。

翁同酥就曾分析过慈安的病。慈安在之前病发后,服用了调养气息、安神凝肝的药。翁同酥对医术有研究,于是他分析道,慈安可能是肝出了毛病。

《慈禧大传》的作者专门去请教了著名的中医专家,专家分析慈安的死亡原因可能是厥症突发,这个病的症状就是突然晕倒。

再进一步分析,慈安三次发病,每次几乎都是突然晕倒之后口中积痰,而后呼吸困难,很有可能是脑血管疾病,准确地说就是脑出血。



笔者查过资料,若是该病突发未被即使发现者,50%会在数日内死亡,而活下来的人也大多有后遗症。慈安是太后,发病后肯定会得到及时治疗。不过即使得到及时治疗,死亡率也会有13%-38%,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病情会越来越严重。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脑出血也很难痊愈。据资料显示,脑出血死亡人数目前占我国总死亡人数的20%。

慈安太后是“被迫”垂帘听政的,她本是没有治国的才能。面对如此多的奏折,一个只愿待在深宫里的“传统皇太后”怎么应付得过来呢?因此,慈安太后积劳成疾,加上她对这个病也不是很重视,在四十五岁突然“暴毙”也实属正常。








小豪说历史


慈安的暴毙目前存在着两种说法,一是病死说,二是被害说。

病死说

奉行这一说法的,大多源自正史。据《德宗实录》载:“(光绪七年三月)初九日偶染微疴,初十日病势陡重,延至戌时,神思渐散,遂至弥留”,光绪七年三月初九,慈安偶感小病,可是次日却是突然病重,到了七八九点的时候,慈安已是处于弥留之际,不久就暴亡。



至于慈安到底是得了什么病,为何不到二天的时间就直接暴亡,史书中并未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据清末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所写的日记《翁同龢日记》中所记载可知,慈安是得了一种脑血管疾病,很有可能是脑中风。

首先,从慈安初九发病,到初十病势陡重,戌时就处于弥留之际,这种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的疾病多是见于脑血管疾病。



再据翁同龢在日记中所记载的慈安死前的脉案、药方和病情进展状况:“晨方:天麻、胆星;(脉)按云类风痫甚重。午刻一(脉)按无药,云神识不清、牙紧。未刻两方虽可灌,究不妥云云,则已有遗尿情形,痰壅气闭如旧。酉刻,一方云六脉将脱,药不能下。戌刻(晚八时前后)仙逝”。“神识不清”就是意识不清,“牙紧”就是牙关紧闭,“遗尿”就是尿失禁,“痰壅气闭”就是痰多气出不了,这些症状结合起来就是脑中风的病症,再加上翁同龢所说“云类风痫甚重”,这就更加能断定慈安因为突发脑中风。



当然,从慈安早些年的病情记载来看,慈安的脑中风应该是早就有之,只不过之前病症较轻,还是处于萌芽状态,所以并未危急生命。同样在《翁同龢日记》中曾出现过慈安的两次还是处于脑中风疾病萌芽状态的病史,第一次是在同治二年二月九日,这一年慈安26岁,“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圣恭违豫,有类肝厥,不能言语,至是始大安”,“有类肝厥,不能言语”这在我们现代看来就是中风的前兆,只不过此时她还年轻,而且病情还不是很严重,所以没过多久就好了。



第二次是在同治八年十二月四日,这一年慈安33岁,“昨日慈安太后旧疾作,厥逆半时许。传医进枳实、莱服子”,“厥逆”就是脑供血不足,这次慈安足足昏迷了半时许,说明此时慈安的病情也就是比较严重了,只不过因还不是很严重,再加上治疗及时,慈安才得以幸免于难。

从这两次病情的发作可以看出,慈安的脑血管疾病是越来越严重,如此对于慈安45岁时不足二天就暴毙而亡,也就不难理解了,慈安的脑血管疾病本来就是越来越严重,33岁时就已经发病到能威胁到自己的生命,如此12年后,病情的严重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据《述庵秘录》记载,慈安临死的前一天,脸色上“两颊微赤”,从这一面色来判断,慈安此时的血压可能已经是很高了,如此,加上慈安本来就有脑血管疾病的旧疾,就这样也就直接诱发脑中风的发生。



被害说

这种说法多见于野史,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清稗类钞》所说的“被慈禧逼死”。据说光绪七年,慈禧患血崩剧疾,不能住持朝政,于是这段时间慈安一人独掌朝政,如此因慈安在独掌朝政期间曾做了一些让慈禧大为不悦的事情。于是,不悦的慈禧就“诬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诬陷慈安肆意干预朝政,祸国殃民,此时慈安不善于言辞,被慈禧这样一骂,她一怒之下就“吞鼻烟壶自尽”了。



二是《崇陵传信录》所说的“被慈禧毒杀”。据说当年咸丰驾崩前,他曾给慈安留下遗诏,说若慈禧“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可是老实巴交的慈安,在被慈禧哄了几年后,她就对慈禧坦诚相待,把咸丰留给慈安的遗诏给了慈禧看,然后当着她的面把这份遗诏烧掉。此时慈禧表面看起来对慈安是感恩戴德的,可是暗地里却是想着慈安对她的威胁太大,谁知道她还留下什么后招,于是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她毒杀。

以上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两种慈安被害的说法,而这两种都跟慈禧有关。那慈禧真的有害死慈安的可能性吗?首先有别于“病死说”有着正史的记载为依托,“被害说”并没有正史记载的支持,它完全只见于野史。当然,我们或许能在正史中窥知到慈禧有没有可能害死慈安的可能性。



首先从慈禧在慈安死后的表现来看,她似乎没有害死慈安的可能。

第一慈安死后,慈禧第一时间就让朝中重臣赶往宫中。如翁同龢在子时就接到了入宫的通知,“子初,忽闻呼门,苏拉李明柱、王定祥送信,闻云东圣上宾,急起检点衣服,查阅旧案,仓促中悲与惊并”,可以说在慈安的后事上,慈禧没有半刻的拖延,试想如果慈禧真得是的害死慈安的人,她不会那么快的就召集大臣们讨论的,毕竟害人有些蛛丝马迹还是要清除的,这肯定是需要时间的。



第二慈禧在宫中与各大臣商讨慈安后事至天明后,慈禧就领着文武百官前往慈安的寝宫,让他们去瞻仰慈安的仪容。可以说如果慈安真的是中毒而死的话,慈禧不会那么坦然的让大臣们去看的,毕竟要是中毒,从脸色中就可窥知一二。而慈禧敢让他们看,就应该不会有毒害她的可能。

如此,从以上慈禧的表现来看,她似乎真的没有可能谋害慈安的可能。

但是从慈安死后,慈禧得到的回报,似乎又有谋害慈禧的可能。首先慈安死了之后,慈禧就可以一人独掌朝政,掌控整个大清朝,再是,慈安一死,在朝堂上对于慈禧危害最大的奕訢终被慈禧拔倒。如此,清朝权力皆归慈禧,慈禧开始唯我独尊,成为清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开始长达了对清朝半个多世纪的统治。



如此,从慈安死后,慈禧得到的巨大回报来看,慈禧似乎又有了害死慈安的可能。

当然事实到底是怎样的,现在真的是不得而知,唯一能得到确实得真相的,恐怕就只有挖开慈安的陵墓,去检验她的尸体了,不然我们真的很难得到事实的真相。


澳古说历史




慈安一生贤惠善良,美艳高雅,一身华贵气质是大清有史以来未曾出现过的天生丽质。比慈禧小两岁的慈安,和慈禧同时入宫,咸丰皇帝一见钟情,后宫佳丽之中,慈安的大气厚重,宛如凤舞九天,很快被咸丰册封为皇后,是咸丰一生尊重和宠爱的皇后,慈安成为咸丰的最爱。



慈禧与慈安比较大,也只是土鸡与凤凰的距离。咸丰皇帝一生唯爱慈安,也许天意弄人,咸丰一生无i子。1861年,咸丰帝驾崩之前,通过朝中大园,写下圣旨,【大清朝廷与后宫,凡不敬慈安者,格杀勿论。慈安母仪天下,重如大清江山】。



咸丰帝之死 ,让慈安心灰意冷,痛哭七夜,欲殉情咸丰,朝中大员,长跪不起,愿皇后安康。慈安看到大臣如此执着,为了大清江山,慈安以泪洗面,强忍悲痛,支撑着大清山河。



在咸丰帝的执政过程中,每当咸丰情绪不稳,施罚大臣,慈安总是好言劝阻。根据【清宫秘史】记载,慈安曾在刀下救出19名朝中重臣,为大清的发展,可谓尽心尽力。当咸丰听到大臣齐赞慈安是史上最贤德的皇后时,咸丰为有这样的妻子而幸福。



慈禧早年的宫中生活,并没有她的后半生风生水起。慈禧貌不惊人,心计恶毒,虽然挖空心思,咸丰仍然视若无睹。为能见到咸丰,对慈安极尽巴结。慈安看到可怜的慈禧,常常劝咸丰接受她。咸丰实在无法改变对慈禧的恶感。



慈禧人宫十年,始终没能与咸丰上手。慈禧觉得自己再无出头之日,咬牙心生一计,背水一战。慈禧通过心腹太监李莲英的牵线,把当时京城第一美男孙殿杰引进宫内,孙殿杰是京城名角,代表作【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饰演白骨精。根据清宫记载,孙殿杰乃孙殿英的亲爷爷。



孙殿杰身高180cm,美如楚留香,温情儒雅,慈禧一见,牡丹花开,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初夜,3小时23分钟内,直接从初夜给到十八夜。李莲英把孙殿杰偷偷带出宫时,孙殿杰说【慈禧猛于虎也】。



也许天助慈禧,慈禧怀孕了。慈禧完成了第一步计划,每天去慈安宫中,终于慈禧有了机会,咸丰醉眠于慈安宫中。慈禧瞬间裸身咸丰身边,慈安走进来,看到如此情景,以为是咸丰旨意,转身离开。



酒醉醒来的咸丰,并不知道做过什么,就这样慈禧移花接木,让咸丰百口莫辩。一个月后,慈禧宣布了自己的怀孕,居然生下一子。后来成了咸丰唯一的儿子载淳。



慈禧让李莲英秘密派人杀了孙殿杰,那年,孙殿杰的儿子刚刚两岁。长大后,生子孙殿英。孙殿英盗慈禧墓,也是为了报仇。载淳作为咸丰唯一的儿子,六岁上位 。咸丰对载淳一直不能接受,自己明明没有碰慈禧,却被慈禧碰瓷,只能哑巴吃黄连,知道有可能被绿了。



刚开始慈安反对垂帘听政 ,朝中大臣一定让慈安听政,慈安觉得载淳是慈禧所生,给了慈禧面子,让慈禧也参与垂帘听政。野心勃勃的慈禧,在1882年3月10日夜,慈禧在李莲英配合下,买通慈安身边宫女,在慈安的茶中投下鹤顶红剧毒,年仅45岁的慈安太后被慈禧害死。



慈禧害死慈安的第七天夜里,天降暴雨,慈禧如鬼使神差,自脱衣裙,自批其颊,裸跪雨中,自言自语【我乃娼妇,不守妇道,私孕皇子,绿死咸丰,天将降雷于斯人也,必先作恶,然后祸国。苍天诸神,公平无私,天若有雷雷应劈,别留慈禧祸害人……】。慈禧至此,夜夜在宫中披发奔跑,鬼哭狼嚎,御医无药可救,确诊为【良心被狗吃子夜疯】。不过现在神经科专家看了史料记载,认为慈禧是【神经衰弱】,属于丧尽天良害人害己。



白这个颜色


慈安太后被称为东宫太后与当时西宫太后慈禧相比,等级还要更高一些,她是1837年初生,为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在咸丰皇帝继位之前就已经嫁给咸丰皇帝,在1852年被封为嫔,后又晋封为贵妃。当时年仅16岁的慈安就已经成为整个帝国的皇后。慈安太后为人谦和,没有野心,在咸丰皇帝病死于热河之后,与慈禧曾联手消灭八大臣并共同垂帘听政。而也正是慈安性格谦和没有权利野心,对于朝政的关注度远远不如慈禧太后。



但是由于慈安太后的等级较高,因此慈禧不论做什么决定都要通报慈安太后。而慈安太后大部分时间也都听从慈禧太后的建议,两者暂时相安无事。但是在光绪七年,1881年,年仅45岁的慈安太后突然去世。而史书中对于慈安太后因何而死,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死因只在野史当中零星出现。慈安太后的死也非常诡异,在当日还召见军机大臣并无任何异样,然而从染病到死亡,只有十个时辰时间非常之短。也正是重重疑点,使得慈安太后的死引发了各界的热议。而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成为历代史家研究的对象,很多人认为慈安和慈禧曾有多次冲突,慈禧有多次案的动机,因为两者面和心不和。



而对于慈安的死目前有几种说法,第一种是被慈禧逼死。当时慈禧生了一场大病,两宫太后共同主政,成为慈安一人掌握全部权力,慈禧大为恼火,在病床上的慈禧眼睁睁的看着朝中权力被慈安所掌握,大为不满。而慈知道慈安性格懦弱,有隐疾。便用话语和各种行为激怒慈安,导致词慈安鼻烟壶自尽。当然,这一说法更多的是小说家的附会可信度不高而且与接下来的这一原因有直接的联系。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是慈安病死。在资料的记载中,慈安26岁时曾发了一场重病,按照现在的解释在26岁时的慈安便有中风的先兆,虽然恢复的快。但是对于身体的伤害是不容忽视的。



在33岁时慈安再一次病倒,原因是供血不足,而导致的中风。第三次是1881年45岁的慈安在召见军机大臣处理国政时,出现的脸色变化。从以上这三次表现中我们可以确切得知慈安太后,在年轻时就有较为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得出的结论是慈安多半因为脑血管疾病急性而引发的死亡。而在第一种说法当中慈禧知道慈安的隐疾应该就是心脑血管疾病。这一说法的,可信度最高,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到整个清王朝为了保证继承人血统的纯正,多次进行近亲结婚,无论是爱新觉罗氏钮祜禄氏,都存在世代联姻的情况。历代清朝皇帝贵妃和皇后都存在隐疾。尤其是到了清朝末年,连续多个皇帝不仅体弱多病,而且生育能力不强。体现在历史中就会出现多人死因不明,并怀疑被人毒死和害死的可能。



第三种说法是慈安慈禧下毒而死。也是民间传播最广的一种说法。在咸丰帝死前他深知是权力如命的慈禧会对慈安不立,于是留下密诏。给慈安留下了,可以随时处死慈禧的权利,在看到慈禧交横跋扈忍无可忍时慈安将密诏拿给慈禧以示警告,这成了慈安的催命符。慈禧之后设计感动慈安毁掉蜜诏,之后往慈安点心里下毒毒死慈安。虽然老百姓愿意相信这种观点,但我想说的是慈安虽然性格有问题,但是并不傻,对于慈禧的小伎俩慈安如果能够轻易上当的话,也不会与慈禧共主朝政这么长时间,还参与打击顾命八大臣的政治风暴。更不会同意慈禧发动清末历史上的著名改革洋务运动。


世界史图鉴


慈安太后的死,死得突然,导致了各种野史秘闻都把矛头指向慈禧太后。

据《清史稿》记载:光绪七年三月辛未(1881年三月初九),慈安太后不豫,壬申(初十日),崩与钟粹宫。

野史秘闻

传说咸丰帝临死之时,留下了一道手谕给慈安太后,写着“如果慈禧跋扈,就用赐谕诸之”。后面心地善良的慈安把手谕拿给了慈禧看,并当着她的面把手谕烧了。

数日之后,慈禧请慈安到长春宫,并用点心招待,结果慈安吃了点心之后,腹痛恶心,当晚即在钟粹宫暴毙。也有说法是慈安被慈禧欺辱,一气之下,“吞鼻烟壶而死”。

但这些就如民间传说一样,不可全信,毕竟深宫秘闻,平常人如何得知?而且还能惟妙惟肖地把当事人的表情、语言全部记录下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正史记载

现在研究慈安太后死因的人员,多半是从光绪帝师翁同龢的日记中研究的。里面写道:“云神识不清、牙紧。有遗尿情形”等等。

现代研究人员咨询了一些中医专家之后,从“牙紧,遗尿”两方面,初步估计慈安太后是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而且是倾向于脑血管方面的疾病。

当然啦!翁同龢的日记也未必就是正确,毕竟他也不是医生,不能只看一眼就全部描述出来。特别是翁同龢也记载过同治皇帝的病情,但却有点自相矛盾。

据翁同龢日记所记,同治皇帝有“发疹、治疹、气色皆盛”等疑似天花的病情,可同样出自于他的日记里,也有“脉息无力、流脓、流腥水、色白气腥”等接近梅毒的说法。导致同治皇帝究竟是死于天花,还是死于梅毒都无法说清。

值得注意的是,翁同龢日记还有一句“宫廷隔绝,其事莫能详也”。也就是说他自己也不敢肯定。至于同治和慈安究竟因何而死,大概也是一个难解之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