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南北朝時期南方政權更迭頻繁,為什麼北魏沒能趁劉宋,蕭齊末期衰弱混亂時南伐統一中國?

鈺眀


南北朝是個比爛的時代,南朝宋齊梁陳迭代頻繁;北朝也不遑多讓,先是分裂為東西魏,又是北周、北齊取而代之互相攻伐。北朝內部的胡漢民族矛盾在孝文帝去世後激化,更何況北朝的後面還有柔然、突厥等遊牧民族要防範。

事實上南北朝前期,南朝的形勢要優於北朝。孝文帝漢化改革後短期內緩解了民族矛盾,但後來的“六鎮大起義”和“河陰之變”將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成果幾乎毀於一旦。直到西魏權臣宇文泰利用府兵制度,統合胡漢貴族創建關隴集團,北朝才有統一中國的可能。

(一)北朝的逆漢化“六鎮大起義”和“河陰之變”

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因為沒有照顧到鮮卑底層軍民的利益,使得“六鎮戍兵”從以前的“國之肺腑”變成低下軍戶,被遷往洛陽的鮮卑貴族和漢人門閥驅使奔走如豬狗。向上晉升渠道被堵塞的六鎮士兵紛紛殺死鎮將,“六鎮大起義”爆發。

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政治腐化,權貴奢侈,守宰暴斂,賦役、兵役繁重,百姓紛紛逃亡或依附豪強。而長期戍守北邊的沃野等六鎮的將卒(多為拓跋部貴族及其成員或中原強宗子弟)因待遇驟降而不滿,爆發六鎮起義。

“六鎮大起義”爆發後,北魏朝廷派遣洛陽中軍多次鎮壓均失敗。無奈之下北魏求助於柔然帝國。柔然可汗阿那瑰率領十萬騎兵,連戰連捷,大敗六鎮起義軍。

北魏朝廷也改變策略,開始招降分化起義軍,六鎮20萬降兵被北魏朝廷安置在河北瀛、冀、定三州。“六鎮大起義”暫時被平定,但這只是場中場休息更大的風暴還在後面。

孝明帝孝昌元年(525年),河北大旱,被安置在當地的六鎮降兵衣食無著,再次爆發起義,起義軍很快發展到幾十萬人。河北契胡部落酋長爾朱榮趁機散家財,組織起一支騎兵鎮壓起義軍,勢力不斷擴大。

武泰元年(528年),胡太后為長期控制政局,毒死親生兒子北魏孝明帝元詡,將剛出生的皇女冒充皇子,立為皇帝 。

爾朱榮以"匡扶帝室"為名進兵洛陽,並和聲望很高的長樂王元子攸合謀裡應外,許諾事成後立元子攸為帝。

爾朱榮攻陷洛陽後將胡太后和幼帝元釗投入黃河之中。爾朱榮親信費穆建議盡殺朝中百官,以絕後患。

爾朱榮以祭天為名,邀請朝中百官到河陰,孝莊帝元子攸告之朝臣說要祭天,不能請假。百官聚集之後,爾朱榮令軍隊將百官包圍,縱兵大殺。刀劈斧砍,飛矢交加,血流成河。上至丞相高陽王元雍、司空元欽、義陽王元略,下至正居喪在家的黃門郎王遵業兄弟,包括孝莊帝的兄弟元劭等人,不分良奸,無一倖免。

孝文帝改革後形成的漢化鮮卑貴族和出仕北魏政權的漢族大家被消滅殆盡,北魏很快分裂為東西魏。

(二)南朝的逆襲“陳慶之千軍萬馬避白袍”

“河陰之變”爆發後,爾朱榮掌握了北魏實權。北魏宗室北海王元顥、郢州刺史元顯、汝南王元悅、臨淮王元彧、北青州刺史元世俊、南荊州刺史元志皆舉州投降南梁,北魏對南朝的防衛近乎完全崩潰。

梁武帝以元顥為魏王,並以陳慶之為假節、飆勇將軍,率軍護送元顥北歸。陳慶之直趨大梁,所過之處,魏軍望風而降。

魏孝莊帝元子攸派遣30萬大軍,在滎陽包圍了梁軍。陳慶之率領7000梁軍攻佔了榮陽後,三千精騎背城而戰,擊破了魏將元天穆、爾朱吐沒兒的圍攻。陳慶之收繳滎陽的儲備後攻陷虎牢關,魏臨淮王元彧、安豐王元延明率百官迎北海王元顥入洛陽稱帝。

陳慶之和部下皆穿白袍,一路上所向披靡,所以洛陽城中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梁武帝蕭衍言陳慶之:"本非將種,又非豪家,觖望風雲,以至於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終。開朱門而待賓,揚聲名於竹帛,豈非大丈夫哉!"

直到近代毛主席都很推崇陳慶之,言再讀此傳,為之神往。此時南朝的實力還要強過北朝,只是南朝蕭梁內部也是矛盾重重,最後陳慶之七千軍隊還是覆沒在北魏。

(三)宇文泰改革是“胡化“還是“漢化”

爾朱榮死後,部將高歡掌握了北魏政權,魏孝武帝逃亡關中,北魏正式分裂為東西魏。

宇文泰的改革歷來評價不一,有說是“漢化”也有說是“胡化”,實際上宇文泰是個現實主義者兩方面都有。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依據《周禮》制定新官制。新官制拋棄了魏晉以來的官職名號,仿《周禮》設立太師、太傅、大司徒、太保、大司馬、大司空, 餘官稱號也都仿《周禮》,但並不是將一概廢除,而是參照使用,尤其是地方官職仍行秦漢舊法而不變。

軍隊方面按照鮮卑族八部之制,吸收漢人豪強創建府兵。以有功諸將繼承鮮卑三十六國及九十九姓。

胡人將領在孝文帝改革時將複姓改為單姓的將領重新改為複姓。已採用漢姓或本來就是漢姓的,則賜以鮮卑姓。如李虎賜姓大野氏、李弼賜姓徒何氏、趙貴賜姓乙弗氏、楊忠賜姓普六茹氏,凡所統領的士兵皆以他們主將的鮮卑姓為自己的姓氏。

宇文泰的改革使官制方面進一步漢化,加強中央集權,沒有在採用鮮卑的部落體制;軍隊方面為了緩解士兵對孝文帝改革後地位下降的不滿,套上了鮮卑八部的外衣,賜給漢人將領和士兵鮮卑姓氏,消弭軍隊內部胡漢差異。

結語:南北朝真的是一個大變革大分裂時代,完全堅持“漢化”和“胡化”的政權都失敗了,北朝的繼承者隋朝能統一中國,與其說是“漢化”不如說是胡漢互相“涵化”的結果。此果在孝文帝的祖母文明太后時播下種子,孝文帝時發芽,爾朱榮“河陰之變”時幾盡枯竭,宇文泰時施肥成功,隋文帝時果實成熟。


來自邊境之光


公元395年,北魏在三合陂之戰中消滅了後燕重甲騎兵主力之後,勢力越發強盛。公元397年,後燕皇帝慕容垂去世後,後燕再也無法阻止崛起的北魏佔據河北、山西。後燕的兩個分支分別到了山東、遼寧,又成立了兩個短命的南燕、北燕政權。

隨後北魏接連向東北、西北用兵,削平了北方的各個割據勢力,開始成為草原和中原地區的盟主一樣的存在,開始有統一的趨勢。北魏政權經過一次宮廷政變,太宗皇帝明元帝拓跋嗣即位。

(拓跋嗣即位時的北魏版圖)

這時,南方也出現了一個英雄人物,人稱“寄奴”的劉裕。在討滅桓楚時立下功勳,隨後劉裕擴大勢力,排斥異己,短短几年功夫,就已成為南朝軍中一哥。劉裕與拓跋嗣的交手是在劉裕出兵討滅後秦的過程中發生在黃河岸邊的一次戰鬥,在戰鬥中,劉裕採用了“卻月陣”抵禦住了北魏騎兵的衝擊,隨後又用批亢搗虛之計打敗了北魏軍隊。其後,北魏皇朝終劉裕在世不敢再生南向之志。

劉裕打下關中,本來計劃繼續經略西北,完成漢地統一,可是後來傳來了劉穆之病逝的消息。深諳權謀之爭的劉裕擔心後方生亂,因此就留下次子劉義真鎮守長安,自己率領主力部隊回到了江南,重複了一遍曹操、曹丕的故事,取代了東晉皇朝,建立起劉宋王朝。劉宋王朝成立的時候,周方各國懼怕劉裕的威名(這個不要命的賭徒,幹過屠城的事),紛紛派遣使者來表示臣服。北魏是中原大國,也派遣了使者來表示承認。

(劉裕時期是南朝軍事能力的頂峰)

劉裕在世的這段時間,北魏政權四面都是敵人,北方有柔然,西部有胡夏,這幾方勢力都曾對劉宋政權表示友好。因此,北魏在此期間只好採取守勢,由於北魏都城在平城(今天的山西大同),漠北的柔然騎兵武裝的兵鋒時刻威脅著都城的安全。因此北魏只好集中兵力優先解決柔然的襲擾問題,並且沿著陰山一線修築了1000多公里的長城。在長城之外,又修築了一系列的城堡作為前進基地。

這些城堡中比較有名的,有6個軍鎮,分別是懷荒(今河北張北)﹑柔玄(今內蒙古興和西北)﹑撫冥(今內蒙古四子王旗東南)﹑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懷朔(今內蒙古固陽西南)﹑沃野(今內蒙古五原東北)。後來比較出名的關隴貴族軍事集團,多數是出自武川。

劉裕帶出來的一批精兵猛將在長安治亂中損失多半,朝中只有一個檀道濟還算是帥才。劉裕登基時已是老年,雖然他也想再次披掛上陣,完成北伐夙願,不過畢竟耗不過時間,公元422年劉裕就病逝了。劉宋王朝先換的掌門人是劉義符,在皇位上待著沒多久就被趕下去了,接著登上皇位的是劉義隆,就是開創了南朝有名的“元嘉之治”的那位皇帝。藉著南朝的政變動盪機會,拓跋嗣派遣軍將全面南征,想要拔除掉劉宋王朝建立在黃河以北的軍事據點,同時佔據河南。

(北魏發動南征佔據了劉宋王朝的河南)

雖然劉宋王朝勉力應付,最終還是被北魏軍隊佔據了300裡地。北魏雖然贏得了戰爭的勝利,皇帝卻病倒了,而且一病不起,拓跋嗣的長子拓跋燾即位,這就是北魏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北魏道武帝。這樣,南北朝雙雄幾乎前後腳登上了皇位,他們年紀相仿,在位時間也基本相同,歷史的風雲畫卷就在他們之間展開了(南北朝後期還有一個雙雄會——高歡、宇文泰)。

劉義隆在位期間,一直有心恢復拓跋嗣趁著劉宋王朝換掌門人的時機佔據的河南地,為此,他發動了三次北伐,目的都是恢復劉宋王朝舊疆。可能劉裕的光環實在過於強大,劉義隆也想像他的父親那樣能夠威懾敵軍,後來更是在身邊人的忽悠下,“始有封狼居胥意”。

(宋文帝三次北伐皆告失敗)

劉宋王朝在劉義隆的治理下,物阜民豐,國家有了一定的財力,足以發動一場戰爭。不過他的對手——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位前期陸續攻滅北燕、北涼,討平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渾、滅夏國、大破柔然,武功赫赫。他不但消除了北魏的心腹之患,避免了南北兩線同時作戰的不利局面,北魏軍團經過歷次戰火淬鍊,挾勝利之威,士氣高昂。北魏內部政治也較為清明,民族矛盾、派系糾紛現象亦得以大大緩解,正所謂上下一心,兵鋒無敵。在這個時候進行北伐,和軍事實力明顯佔優的北魏進行硬碰硬的較量,顯然是不明智的。所以,劉義隆三次北伐,都是無果而終。第二次北伐,被北魏軍隊六路反攻,整個江北一帶被北魏軍隊輪番破壞,失去了往日生機,不復有之前興旺的氣象了。

如果要比較立國環境的艱難,北魏立國要比劉宋更為艱難。可是北魏勝在彎刀快馬,一力降十會,北魏成功地在北方建立起了軍事殖民政權。這樣的政權可能算不上穩固,經常爆發政變(北魏完成封建化之前,可算是草原部落的原始民主政權),可是能夠坐穩北魏皇位的基本都以軍功起家,這樣就形成北魏軍事能力一直處於強勢的一方。

(帝王中的常勝將軍——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相形之下,劉宋王朝的處境就要複雜的多。在王朝內部,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是世家大族、地方藩鎮的兩大難題。劉姓皇族本來是寒族出身,以軍功起家,在門閥政治佔據主導地位的南朝基本能夠崛起本身就是一個意外。劉裕分封諸子出鎮強藩,同時削減地方強藩的官員屬吏人數,對於世家大族既拉攏又打壓。不過,這樣並沒有徹底解決東晉以來皇權不振,地方勢力離心的政治問題。劉義隆打破了東晉以來慘淡經營的舊秩序,卻沒能夠建立起新的政治秩序,世家大族的能量再次強大起來,並且藉助於地方宗王的名義向皇權發動挑戰。南朝後來的歷史上多次上演的宮廷之戰,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

劉義隆晚年因為立嗣問題被殺,南朝此後陷入長期的動亂狀態。北魏王朝卻也沒有閒著,他們也沒有辦法整合自己的國內各部勢力。作為軍事殖民政權,北魏一直在遊牧、農耕兩種經濟模式之間徘徊,尤其是柔然獨立後拉起了草原部落對抗北魏中央政府之後,北魏朝廷的立國根基必須要有所決斷——他們選擇以中原為腹地,羈縻草原的統治措施。為此,北魏必須要取得中原漢人的認可,他們要把自己的政權變成正統政權,並且取得漢地大姓的支持。北魏的早期的“三長制”就是過渡期出臺的政策,體現了北魏皇室轉向融合漢地的努力。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這樣的轉型本身也沒有問題,可是北魏政府操之過急,一刀切的政策嚴重傷害了六鎮軍民的感情。北魏在劉宋王朝覆亡至蕭衍重新建政這段期間(公元479年-502年),北魏一直在致力於政權本地化建設,他們在爭取統治的正統性和合法性,在積極的漢化改革,這以公元494年遷都洛陽為標誌。北魏在漢化改革之後,就一直陷入到自己內部的族群分裂的矛盾中,並最終爆發了六鎮起義,直接顛覆了北魏皇朝。

在此期間,北魏也並不是毫無作為,他們也有過南征的舉動,尤其是北魏的皇帝尤重軍功,他們皇位的合法性之一就是軍功,所以他們也時常有伐喪討亂之舉,不過北魏軍事力量重在騎兵,在河南、淮北平原一帶還有發揮的空間,一旦到了長江天塹,就英雄無用武之地了。所以北魏,以及之後的東魏、西魏,他們能夠憑藉軍事能量獲得的最大的利益即在於長江之北的土地。至於江東,還需要北方完成統一整合之後,有餘力建立起一支相當規模的水軍才可以討伐吞併。

(北魏開始和南朝競爭正統)

至於說到南朝混亂,這種政治上的混亂並不能代表世家大族和兩大軍事集團對抗外敵的意願和能力。南朝本來是有多次機會,優先於北朝完成內部勢力整合的,然而這種整合始終沒有形成。雖然南朝的水軍、步軍為主的軍隊北伐很難在北方完成穿插、佯動、分割、包圍等機動性較強的攻擊任務,但是在保家衛國(保的是他們自己的家族利益)方面還是可以達成相當一致,這也導致了南朝攻擊不足,自保有餘的狀態。

這樣,南北朝就在拓跋燾、劉義隆之後,分別進行各自政權內部的勢力整合,北朝無力南下吞併南朝,南朝同樣也無法北伐封狼居胥,雙方維持著這樣的局面一直到隋朝。說起來,隋朝也沒有照顧好內部的世家大族的利益,直到唐朝武則天之後,逐步發展的科舉制才逐漸消除了地方勢力離心的問題。所以,唐朝之後,大一統政權漸成常態,南北朝分裂越發少了。


而知而行的歷史


導讀:南北朝對峙期間,北魏在侯景之亂前整體實力和南朝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還沒有徹底開花結果就迎來了六鎮起義、河陰之變導致東西魏分裂,進而被北齊北周取代。侯景之亂後南朝實力明顯下滑,孝文帝改革的結果在北周時期才結出豐碩的果實。所以北魏南征不是因為實力不濟沒有機會就是南朝內亂時自己也比較動盪,所以在劉宋、蕭齊末期都沒能完成一統的歷史重任。


南北朝之所以長期獨立就是南北都沒有能力吞併對方,或者說有一定的幾率但是又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實現。究其原因南朝各國在侯景之亂前實力大於北方,但是宋齊梁陳朝代更迭頻繁導致國策沒有延續性;北魏雖然政權比較穩定但是國力較弱,好容易到梁陳更迭時北魏也分裂開始了從東、西魏到北齊、北周頻繁的政權更迭。所以彼此都沒有太好的機會完成統一,直到隋朝以充足的國力碾壓南朝才完成金甌一統。那麼北魏在劉宋、蕭齊以及蕭梁政權更迭時為什麼沒有趁機南征呢?


劉宋末期,蕭齊完成政權更迭非常順利沒有給北魏更多機會

說道南朝劉宋的衰落不得不提宋明帝劉彧。他篡位當政時期導致山東、淮北等地被北魏佔據,造成國事衰落。同時由於鎮壓、屠殺宗族造成皇室權力旁落,這才讓蕭道成逐漸掌控大權。從此蕭道成大勢已成,蕭齊代宋是順理成章的事根本沒有什麼大的動盪。也就是說在劉宋最後兩位帝王宋後廢帝、宋順帝劉準已經淪為傀儡,全國軍政大權被蕭道成這位齊王打理的井井有條。所以劉宋末年沒有什麼動盪且南朝的實力依然遠超北魏,所以北魏的機會不大。

而此時北魏正處於主少國疑的階段,孝文帝還小;馮太后垂簾聽政,鑑於愈來愈尖銳的階級、民族矛盾開始進行改革。甚至到孝文帝親政後接著進行著名的漢化改革,所以說當時北魏內部並不安穩並沒有更多的機會遠征南朝。況且南朝本身雖然政權更迭但並不動盪,北魏強行發兵也會去的太好的效果。


南朝齊、梁交替時期

齊梁交替確實發生了不小的動盪,南梁的開國君主蕭衍可沒有蕭道成那樣的時機。所以蕭衍的改朝換代是通過長達兩年的內戰才最終戰勝齊國君主蕭寶卷,之後才是老套路操帝王廢立然後通過所謂的禪讓改朝換代建立梁朝。

而此時孝文帝已經英年早逝,太子元詢15歲時因為涉嫌謀反被處死(主要是反對孝文帝的漢化改革)。繼位的是宣武帝元恪,由於元恪年幼孝文帝留下六位輔政大臣:司空元詳、尚書令王肅、尚書左僕射元嘉、吏部尚書宋弁、太尉公元禧、尚書右僕射元澄。但是元恪有一幫豬隊友:太尉元禧貪財損害國家利益;司空元詳賣官鬻爵都有自己來錢的道道。

在這樣的情況下宣武帝元恪依然與蕭齊的蕭寶卷時期就不斷南征,趁齊梁更迭時向揚州、荊州、益州不斷拓展。雖然在梁朝穩定後被奪回一些領土,但是北魏已經盡力了。嚴格來說宣武帝元恪也算是為不錯的帝王,在國內宗室的貪腐以及晚期外戚的專權等掣肘之下依然在在荊州、漢中等地都取得了很大的疆域拓展。


但是南北朝實力還是有差距的,當侯景之亂爆發後北朝才迎來南侵的最佳時機。但是北朝內部東西魏、北齊、北周頻繁的政權更迭,本著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已經顧不上南朝了。


小結:

陰差陽錯之下,南北朝在各自內因的驅使下完成了各自的政權更迭。南北朝始終沒有形成最有利的統一時機,北魏在劉宋、蕭齊、梁政權更迭的時候前者是沒有機會;後者北魏確實已經盡力了,但是時機依然不成熟。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我覺得,這個時期北魏沒能南伐完成統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南方潮溼悶熱的氣候和水網密佈的地形,使北魏騎兵的戰鬥力大為削弱。

二、北方騎兵利野戰,南方步兵善守城。這時期的南北戰爭大多是發生在南方城鎮稠密的江淮地區,北魏自然佔不到多少便宜。

三、南方政權雖然多次更迭,但一直是由漢族梟雄掌權,國土始終沒有分裂,所以國力並沒有受到多少影響。

四、北魏集團內部矛盾比較多,並且連續發生分裂,實力逐步減弱。



醉眼朦朧看天下


回答:先說一下南北朝!南北朝時代往往被大家忽視,一般只知道漢、三國、晉、隋、唐、宋、元、明、清。其實南北朝時代從公元420年東晉滅亡開始到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滅南陳也有170年的歷史,不算很短了!這個時代是戰亂不斷、狼煙四起、群雄割據,朝代更迭:“你方唱罷我登場”;也是北方人士大舉南下,把中原文化和生產力帶到長江以南的鼎盛時期,也是民族大融合的時期,北方的“五胡亂華”既帶來戰亂,又帶來北方民族與漢民族相互融合的結果。

話說東晉後期經過與前秦的淝水大戰,局勢穩定,此時朝廷軍政大權被北府軍將領劉裕掌握。公元420年,趁晉安帝去世,他逼迫新帝讓位,自己登上皇帝寶座,定國號為“宋”,歷史上稱其為宋武帝,定都建康(現在的南京),他建立的宋朝為區別於後來的趙氏宋朝,稱為“劉宋”。劉宋朝代時間跨度有60年,歷4代8帝。

前秦經過淝水之戰,大大削弱了國力,而北方的鮮卑族和羌族等勢力大增,紛紛建立各自政權,號稱十六國,此時東北遊牧民族鮮卑族拓跋部落大量吸收先進的中原文化逐步強盛起來,公元386年在首領拓跋珪帶領下在山西建立了北魏,號稱道武帝,定都山西平城,後遷都到河南洛陽,到他孫子太武帝手裡時滅16國,逐漸統一了整個北方(公元439年)。當時北魏有36州,大約3000萬人口,各級軍隊由彪悍的遊牧民族充當骨幹。生產關係也由單純的放牧為主逐漸變化為放牧與田耕農業共存,

而南方政權主要是以漢人為主的士族人把持,人口不到3000萬,佔據黃河以南廣大地區,劉裕執政以後,改革了東晉朝政上的弊政,嚴格國家法制,抑制土豪田地兼併,控制各地土司、首領權力做大,社會矛盾有所緩和,社會趨向穩定。

這樣就形成了北方的魏國與南方的宋國互相對峙的局面。後來南北朝比較一下總體上的軍事實力還是北強南弱一些!

那有人不禁要問:為何北魏沒能趁劉宋末期以及蕭齊末期政局不穩衰弱之際南征統一中國?

不是不想,雙方互有攻伐,都是臥榻旁邊容不得別人酣睡的主!

比如:宋武帝去世後其三子宋文帝繼位,公元422年北魏趁其政局變動,發步兵、騎兵各2萬人佔領黃河以南大片土地,宋文帝派檀道濟領軍抵抗,20多天連打勝仗,不料被北魏軍包圍用計退兵,北魏乘機佔領河南和淮北的虎牢、東陽等一大片土地。公元450年,劉宋發動北伐,敗仗連連,反而被魏軍一路追殺到長江邊。後來南朝疆域不斷南移。

北魏之所以沒能一鼓作氣南征統一中國,我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北魏的北方仍舊有大漠柔然國,這是北魏的強敵,這是一支輕騎兵,動不動騷擾北魏,北魏不敢把兵力全部放在南征上;

北魏的貴族主要是鮮卑人,習慣北方生活,不太願意南下,當年南下打東陽,天氣漸熱,鮮卑騎兵瘟疫流行,死傷不少人馬,再加上南方河網密佈,鮮卑騎兵不是很習慣;

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的孫子太武帝去世以後,政治腐敗,太后參政皇位換手率高,20年換三位。沒有心思南征;

還有很關鍵的是,幾次南征,佔了一點便宜,包括攻打南齊,但自己也是死傷嚴重,元氣大傷,就是說南征掠地成本很高!

之後南北朝相對比較穩定,當然各自朝代更迭,直到公元589年由北周朝的楊堅成立新公司資產兼併,將分裂二百七十年的中國統一起來了。




吳都達人


拓拔北魏雖然經過幾次嘗試,還是無法征服南方的原因,如下:

1.拓拔燾時代,北方草原政權林立,因帝都在草原邊界大同,對北魏造成很大的威脅,所以北魏重點用兵北方。

2.後柔然崛起,基本統一漠北,是一股強勢力,與北魏互毆一百年,北魏無力南征.

3.孝文帝時期遷都洛陽,皇后干政等原因造成拓拔家族內部及君臣之間紛爭不斷,實力大衰。

4.拓拔北魏的核心軍種是鐵甲騎兵,不善於攻城戰和水戰 ,用兵南方不勝。


大漠文哥


泰常七年(宋永初三年,422年),拓跋燾乘宋武帝劉裕病卒之機,憑藉強大軍力,沿黃河流域全面開戰,重點進攻,奪取黃河以南虎牢(今滎陽西北)、洛陽、滑臺(今滑縣東)等軍事重鎮。由於南朝宋軍善於守城,頑強抵抗,也使魏軍付出了重大的傷亡代價。


跪射俑


北魏自孝文帝改革後,鮮卑貴族階級,已出現了嚴重分化,改革派和反對改革派彼此內鬥不休,後期演化為六鎮起義,環境上,西北的關隴集團和華北世家大族,相互內鬥,最後演化為,東魏西魏,沒有實力南侵的,再加上北方的如然汗國,虎視眈眈,內憂外患之下,有心無力啊。


歷史的真跡


南北朝時期,南方內亂,南朝經歷宋、齊、梁、陳,地域是越來越小;北朝經歷數國分徵,北魏統一北方,但又分裂為東西魏,故無力南征,之後,周代西魏、齊代東魏;楊堅篡周建隋,選能人用良將,才平南陳滅北齊一統江山!


胡瑞嵐298


北魏自身內部不穩,拓撥燾天不假年,英年早逝,南征沒成功,後來北魏分裂成東西魏,一旦北方政權穩定了,南方政權的未日也就來臨了,畢竟算盤鬥不過拳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