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南北朝时期南方政权更迭频繁,为什么北魏没能趁刘宋,萧齐末期衰弱混乱时南伐统一中国?

钰眀


南北朝是个比烂的时代,南朝宋齐梁陈迭代频繁;北朝也不遑多让,先是分裂为东西魏,又是北周、北齐取而代之互相攻伐。北朝内部的胡汉民族矛盾在孝文帝去世后激化,更何况北朝的后面还有柔然、突厥等游牧民族要防范。

事实上南北朝前期,南朝的形势要优于北朝。孝文帝汉化改革后短期内缓解了民族矛盾,但后来的“六镇大起义”和“河阴之变”将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成果几乎毁于一旦。直到西魏权臣宇文泰利用府兵制度,统合胡汉贵族创建关陇集团,北朝才有统一中国的可能。

(一)北朝的逆汉化“六镇大起义”和“河阴之变”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因为没有照顾到鲜卑底层军民的利益,使得“六镇戍兵”从以前的“国之肺腑”变成低下军户,被迁往洛阳的鲜卑贵族和汉人门阀驱使奔走如猪狗。向上晋升渠道被堵塞的六镇士兵纷纷杀死镇将,“六镇大起义”爆发。

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政治腐化,权贵奢侈,守宰暴敛,赋役、兵役繁重,百姓纷纷逃亡或依附豪强。而长期戍守北边的沃野等六镇的将卒(多为拓跋部贵族及其成员或中原强宗子弟)因待遇骤降而不满,爆发六镇起义。

“六镇大起义”爆发后,北魏朝廷派遣洛阳中军多次镇压均失败。无奈之下北魏求助于柔然帝国。柔然可汗阿那瑰率领十万骑兵,连战连捷,大败六镇起义军。

北魏朝廷也改变策略,开始招降分化起义军,六镇20万降兵被北魏朝廷安置在河北瀛、冀、定三州。“六镇大起义”暂时被平定,但这只是场中场休息更大的风暴还在后面。

孝明帝孝昌元年(525年),河北大旱,被安置在当地的六镇降兵衣食无着,再次爆发起义,起义军很快发展到几十万人。河北契胡部落酋长尔朱荣趁机散家财,组织起一支骑兵镇压起义军,势力不断扩大。

武泰元年(528年),胡太后为长期控制政局,毒死亲生儿子北魏孝明帝元诩,将刚出生的皇女冒充皇子,立为皇帝 。

尔朱荣以"匡扶帝室"为名进兵洛阳,并和声望很高的长乐王元子攸合谋里应外,许诺事成后立元子攸为帝。

尔朱荣攻陷洛阳后将胡太后和幼帝元钊投入黄河之中。尔朱荣亲信费穆建议尽杀朝中百官,以绝后患。

尔朱荣以祭天为名,邀请朝中百官到河阴,孝庄帝元子攸告之朝臣说要祭天,不能请假。百官聚集之后,尔朱荣令军队将百官包围,纵兵大杀。刀劈斧砍,飞矢交加,血流成河。上至丞相高阳王元雍、司空元钦、义阳王元略,下至正居丧在家的黄门郎王遵业兄弟,包括孝庄帝的兄弟元劭等人,不分良奸,无一幸免。

孝文帝改革后形成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政权的汉族大家被消灭殆尽,北魏很快分裂为东西魏。

(二)南朝的逆袭“陈庆之千军万马避白袍”

“河阴之变”爆发后,尔朱荣掌握了北魏实权。北魏宗室北海王元颢、郢州刺史元显、汝南王元悦、临淮王元彧、北青州刺史元世俊、南荆州刺史元志皆举州投降南梁,北魏对南朝的防卫近乎完全崩溃。

梁武帝以元颢为魏王,并以陈庆之为假节、飙勇将军,率军护送元颢北归。陈庆之直趋大梁,所过之处,魏军望风而降。

魏孝庄帝元子攸派遣30万大军,在荥阳包围了梁军。陈庆之率领7000梁军攻占了荣阳后,三千精骑背城而战,击破了魏将元天穆、尔朱吐没儿的围攻。陈庆之收缴荥阳的储备后攻陷虎牢关,魏临淮王元彧、安丰王元延明率百官迎北海王元颢入洛阳称帝。

陈庆之和部下皆穿白袍,一路上所向披靡,所以洛阳城中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梁武帝萧衍言陈庆之:"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直到近代毛主席都很推崇陈庆之,言再读此传,为之神往。此时南朝的实力还要强过北朝,只是南朝萧梁内部也是矛盾重重,最后陈庆之七千军队还是覆没在北魏。

(三)宇文泰改革是“胡化“还是“汉化”

尔朱荣死后,部将高欢掌握了北魏政权,魏孝武帝逃亡关中,北魏正式分裂为东西魏。

宇文泰的改革历来评价不一,有说是“汉化”也有说是“胡化”,实际上宇文泰是个现实主义者两方面都有。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依据《周礼》制定新官制。新官制抛弃了魏晋以来的官职名号,仿《周礼》设立太师、太傅、大司徒、太保、大司马、大司空, 余官称号也都仿《周礼》,但并不是将一概废除,而是参照使用,尤其是地方官职仍行秦汉旧法而不变。

军队方面按照鲜卑族八部之制,吸收汉人豪强创建府兵。以有功诸将继承鲜卑三十六国及九十九姓。

胡人将领在孝文帝改革时将复姓改为单姓的将领重新改为复姓。已采用汉姓或本来就是汉姓的,则赐以鲜卑姓。如李虎赐姓大野氏、李弼赐姓徒何氏、赵贵赐姓乙弗氏、杨忠赐姓普六茹氏,凡所统领的士兵皆以他们主将的鲜卑姓为自己的姓氏。

宇文泰的改革使官制方面进一步汉化,加强中央集权,没有在采用鲜卑的部落体制;军队方面为了缓解士兵对孝文帝改革后地位下降的不满,套上了鲜卑八部的外衣,赐给汉人将领和士兵鲜卑姓氏,消弭军队内部胡汉差异。

结语:南北朝真的是一个大变革大分裂时代,完全坚持“汉化”和“胡化”的政权都失败了,北朝的继承者隋朝能统一中国,与其说是“汉化”不如说是胡汉互相“涵化”的结果。此果在孝文帝的祖母文明太后时播下种子,孝文帝时发芽,尔朱荣“河阴之变”时几尽枯竭,宇文泰时施肥成功,隋文帝时果实成熟。


来自边境之光


公元395年,北魏在三合陂之战中消灭了后燕重甲骑兵主力之后,势力越发强盛。公元397年,后燕皇帝慕容垂去世后,后燕再也无法阻止崛起的北魏占据河北、山西。后燕的两个分支分别到了山东、辽宁,又成立了两个短命的南燕、北燕政权。

随后北魏接连向东北、西北用兵,削平了北方的各个割据势力,开始成为草原和中原地区的盟主一样的存在,开始有统一的趋势。北魏政权经过一次宫廷政变,太宗皇帝明元帝拓跋嗣即位。

(拓跋嗣即位时的北魏版图)

这时,南方也出现了一个英雄人物,人称“寄奴”的刘裕。在讨灭桓楚时立下功勋,随后刘裕扩大势力,排斥异己,短短几年功夫,就已成为南朝军中一哥。刘裕与拓跋嗣的交手是在刘裕出兵讨灭后秦的过程中发生在黄河岸边的一次战斗,在战斗中,刘裕采用了“却月阵”抵御住了北魏骑兵的冲击,随后又用批亢捣虚之计打败了北魏军队。其后,北魏皇朝终刘裕在世不敢再生南向之志。

刘裕打下关中,本来计划继续经略西北,完成汉地统一,可是后来传来了刘穆之病逝的消息。深谙权谋之争的刘裕担心后方生乱,因此就留下次子刘义真镇守长安,自己率领主力部队回到了江南,重复了一遍曹操、曹丕的故事,取代了东晋皇朝,建立起刘宋王朝。刘宋王朝成立的时候,周方各国惧怕刘裕的威名(这个不要命的赌徒,干过屠城的事),纷纷派遣使者来表示臣服。北魏是中原大国,也派遣了使者来表示承认。

(刘裕时期是南朝军事能力的顶峰)

刘裕在世的这段时间,北魏政权四面都是敌人,北方有柔然,西部有胡夏,这几方势力都曾对刘宋政权表示友好。因此,北魏在此期间只好采取守势,由于北魏都城在平城(今天的山西大同),漠北的柔然骑兵武装的兵锋时刻威胁着都城的安全。因此北魏只好集中兵力优先解决柔然的袭扰问题,并且沿着阴山一线修筑了1000多公里的长城。在长城之外,又修筑了一系列的城堡作为前进基地。

这些城堡中比较有名的,有6个军镇,分别是怀荒(今河北张北)﹑柔玄(今内蒙古兴和西北)﹑抚冥(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怀朔(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沃野(今内蒙古五原东北)。后来比较出名的关陇贵族军事集团,多数是出自武川。

刘裕带出来的一批精兵猛将在长安治乱中损失多半,朝中只有一个檀道济还算是帅才。刘裕登基时已是老年,虽然他也想再次披挂上阵,完成北伐夙愿,不过毕竟耗不过时间,公元422年刘裕就病逝了。刘宋王朝先换的掌门人是刘义符,在皇位上待着没多久就被赶下去了,接着登上皇位的是刘义隆,就是开创了南朝有名的“元嘉之治”的那位皇帝。借着南朝的政变动荡机会,拓跋嗣派遣军将全面南征,想要拔除掉刘宋王朝建立在黄河以北的军事据点,同时占据河南。

(北魏发动南征占据了刘宋王朝的河南)

虽然刘宋王朝勉力应付,最终还是被北魏军队占据了300里地。北魏虽然赢得了战争的胜利,皇帝却病倒了,而且一病不起,拓跋嗣的长子拓跋焘即位,这就是北魏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北魏道武帝。这样,南北朝双雄几乎前后脚登上了皇位,他们年纪相仿,在位时间也基本相同,历史的风云画卷就在他们之间展开了(南北朝后期还有一个双雄会——高欢、宇文泰)。

刘义隆在位期间,一直有心恢复拓跋嗣趁着刘宋王朝换掌门人的时机占据的河南地,为此,他发动了三次北伐,目的都是恢复刘宋王朝旧疆。可能刘裕的光环实在过于强大,刘义隆也想像他的父亲那样能够威慑敌军,后来更是在身边人的忽悠下,“始有封狼居胥意”。

(宋文帝三次北伐皆告失败)

刘宋王朝在刘义隆的治理下,物阜民丰,国家有了一定的财力,足以发动一场战争。不过他的对手——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前期陆续攻灭北燕、北凉,讨平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浑、灭夏国、大破柔然,武功赫赫。他不但消除了北魏的心腹之患,避免了南北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局面,北魏军团经过历次战火淬炼,挟胜利之威,士气高昂。北魏内部政治也较为清明,民族矛盾、派系纠纷现象亦得以大大缓解,正所谓上下一心,兵锋无敌。在这个时候进行北伐,和军事实力明显占优的北魏进行硬碰硬的较量,显然是不明智的。所以,刘义隆三次北伐,都是无果而终。第二次北伐,被北魏军队六路反攻,整个江北一带被北魏军队轮番破坏,失去了往日生机,不复有之前兴旺的气象了。

如果要比较立国环境的艰难,北魏立国要比刘宋更为艰难。可是北魏胜在弯刀快马,一力降十会,北魏成功地在北方建立起了军事殖民政权。这样的政权可能算不上稳固,经常爆发政变(北魏完成封建化之前,可算是草原部落的原始民主政权),可是能够坐稳北魏皇位的基本都以军功起家,这样就形成北魏军事能力一直处于强势的一方。

(帝王中的常胜将军——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相形之下,刘宋王朝的处境就要复杂的多。在王朝内部,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是世家大族、地方藩镇的两大难题。刘姓皇族本来是寒族出身,以军功起家,在门阀政治占据主导地位的南朝基本能够崛起本身就是一个意外。刘裕分封诸子出镇强藩,同时削减地方强藩的官员属吏人数,对于世家大族既拉拢又打压。不过,这样并没有彻底解决东晋以来皇权不振,地方势力离心的政治问题。刘义隆打破了东晋以来惨淡经营的旧秩序,却没能够建立起新的政治秩序,世家大族的能量再次强大起来,并且借助于地方宗王的名义向皇权发动挑战。南朝后来的历史上多次上演的宫廷之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刘义隆晚年因为立嗣问题被杀,南朝此后陷入长期的动乱状态。北魏王朝却也没有闲着,他们也没有办法整合自己的国内各部势力。作为军事殖民政权,北魏一直在游牧、农耕两种经济模式之间徘徊,尤其是柔然独立后拉起了草原部落对抗北魏中央政府之后,北魏朝廷的立国根基必须要有所决断——他们选择以中原为腹地,羁縻草原的统治措施。为此,北魏必须要取得中原汉人的认可,他们要把自己的政权变成正统政权,并且取得汉地大姓的支持。北魏的早期的“三长制”就是过渡期出台的政策,体现了北魏皇室转向融合汉地的努力。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这样的转型本身也没有问题,可是北魏政府操之过急,一刀切的政策严重伤害了六镇军民的感情。北魏在刘宋王朝覆亡至萧衍重新建政这段期间(公元479年-502年),北魏一直在致力于政权本地化建设,他们在争取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在积极的汉化改革,这以公元494年迁都洛阳为标志。北魏在汉化改革之后,就一直陷入到自己内部的族群分裂的矛盾中,并最终爆发了六镇起义,直接颠覆了北魏皇朝。

在此期间,北魏也并不是毫无作为,他们也有过南征的举动,尤其是北魏的皇帝尤重军功,他们皇位的合法性之一就是军功,所以他们也时常有伐丧讨乱之举,不过北魏军事力量重在骑兵,在河南、淮北平原一带还有发挥的空间,一旦到了长江天堑,就英雄无用武之地了。所以北魏,以及之后的东魏、西魏,他们能够凭借军事能量获得的最大的利益即在于长江之北的土地。至于江东,还需要北方完成统一整合之后,有余力建立起一支相当规模的水军才可以讨伐吞并。

(北魏开始和南朝竞争正统)

至于说到南朝混乱,这种政治上的混乱并不能代表世家大族和两大军事集团对抗外敌的意愿和能力。南朝本来是有多次机会,优先于北朝完成内部势力整合的,然而这种整合始终没有形成。虽然南朝的水军、步军为主的军队北伐很难在北方完成穿插、佯动、分割、包围等机动性较强的攻击任务,但是在保家卫国(保的是他们自己的家族利益)方面还是可以达成相当一致,这也导致了南朝攻击不足,自保有余的状态。

这样,南北朝就在拓跋焘、刘义隆之后,分别进行各自政权内部的势力整合,北朝无力南下吞并南朝,南朝同样也无法北伐封狼居胥,双方维持着这样的局面一直到隋朝。说起来,隋朝也没有照顾好内部的世家大族的利益,直到唐朝武则天之后,逐步发展的科举制才逐渐消除了地方势力离心的问题。所以,唐朝之后,大一统政权渐成常态,南北朝分裂越发少了。


而知而行的历史


导读:南北朝对峙期间,北魏在侯景之乱前整体实力和南朝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还没有彻底开花结果就迎来了六镇起义、河阴之变导致东西魏分裂,进而被北齐北周取代。侯景之乱后南朝实力明显下滑,孝文帝改革的结果在北周时期才结出丰硕的果实。所以北魏南征不是因为实力不济没有机会就是南朝内乱时自己也比较动荡,所以在刘宋、萧齐末期都没能完成一统的历史重任。


南北朝之所以长期独立就是南北都没有能力吞并对方,或者说有一定的几率但是又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实现。究其原因南朝各国在侯景之乱前实力大于北方,但是宋齐梁陈朝代更迭频繁导致国策没有延续性;北魏虽然政权比较稳定但是国力较弱,好容易到梁陈更迭时北魏也分裂开始了从东、西魏到北齐、北周频繁的政权更迭。所以彼此都没有太好的机会完成统一,直到隋朝以充足的国力碾压南朝才完成金瓯一统。那么北魏在刘宋、萧齐以及萧梁政权更迭时为什么没有趁机南征呢?


刘宋末期,萧齐完成政权更迭非常顺利没有给北魏更多机会

说道南朝刘宋的衰落不得不提宋明帝刘彧。他篡位当政时期导致山东、淮北等地被北魏占据,造成国事衰落。同时由于镇压、屠杀宗族造成皇室权力旁落,这才让萧道成逐渐掌控大权。从此萧道成大势已成,萧齐代宋是顺理成章的事根本没有什么大的动荡。也就是说在刘宋最后两位帝王宋后废帝、宋顺帝刘准已经沦为傀儡,全国军政大权被萧道成这位齐王打理的井井有条。所以刘宋末年没有什么动荡且南朝的实力依然远超北魏,所以北魏的机会不大。

而此时北魏正处于主少国疑的阶段,孝文帝还小;冯太后垂帘听政,鉴于愈来愈尖锐的阶级、民族矛盾开始进行改革。甚至到孝文帝亲政后接着进行著名的汉化改革,所以说当时北魏内部并不安稳并没有更多的机会远征南朝。况且南朝本身虽然政权更迭但并不动荡,北魏强行发兵也会去的太好的效果。


南朝齐、梁交替时期

齐梁交替确实发生了不小的动荡,南梁的开国君主萧衍可没有萧道成那样的时机。所以萧衍的改朝换代是通过长达两年的内战才最终战胜齐国君主萧宝卷,之后才是老套路操帝王废立然后通过所谓的禅让改朝换代建立梁朝。

而此时孝文帝已经英年早逝,太子元询15岁时因为涉嫌谋反被处死(主要是反对孝文帝的汉化改革)。继位的是宣武帝元恪,由于元恪年幼孝文帝留下六位辅政大臣:司空元详、尚书令王肃、尚书左仆射元嘉、吏部尚书宋弁、太尉公元禧、尚书右仆射元澄。但是元恪有一帮猪队友:太尉元禧贪财损害国家利益;司空元详卖官鬻爵都有自己来钱的道道。

在这样的情况下宣武帝元恪依然与萧齐的萧宝卷时期就不断南征,趁齐梁更迭时向扬州、荆州、益州不断拓展。虽然在梁朝稳定后被夺回一些领土,但是北魏已经尽力了。严格来说宣武帝元恪也算是为不错的帝王,在国内宗室的贪腐以及晚期外戚的专权等掣肘之下依然在在荆州、汉中等地都取得了很大的疆域拓展。


但是南北朝实力还是有差距的,当侯景之乱爆发后北朝才迎来南侵的最佳时机。但是北朝内部东西魏、北齐、北周频繁的政权更迭,本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已经顾不上南朝了。


小结:

阴差阳错之下,南北朝在各自内因的驱使下完成了各自的政权更迭。南北朝始终没有形成最有利的统一时机,北魏在刘宋、萧齐、梁政权更迭的时候前者是没有机会;后者北魏确实已经尽力了,但是时机依然不成熟。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我觉得,这个时期北魏没能南伐完成统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南方潮湿闷热的气候和水网密布的地形,使北魏骑兵的战斗力大为削弱。

二、北方骑兵利野战,南方步兵善守城。这时期的南北战争大多是发生在南方城镇稠密的江淮地区,北魏自然占不到多少便宜。

三、南方政权虽然多次更迭,但一直是由汉族枭雄掌权,国土始终没有分裂,所以国力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

四、北魏集团内部矛盾比较多,并且连续发生分裂,实力逐步减弱。



醉眼朦胧看天下


回答:先说一下南北朝!南北朝时代往往被大家忽视,一般只知道汉、三国、晋、隋、唐、宋、元、明、清。其实南北朝时代从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开始到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灭南陈也有170年的历史,不算很短了!这个时代是战乱不断、狼烟四起、群雄割据,朝代更迭:“你方唱罢我登场”;也是北方人士大举南下,把中原文化和生产力带到长江以南的鼎盛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北方的“五胡乱华”既带来战乱,又带来北方民族与汉民族相互融合的结果。

话说东晋后期经过与前秦的淝水大战,局势稳定,此时朝廷军政大权被北府军将领刘裕掌握。公元420年,趁晋安帝去世,他逼迫新帝让位,自己登上皇帝宝座,定国号为“宋”,历史上称其为宋武帝,定都建康(现在的南京),他建立的宋朝为区别于后来的赵氏宋朝,称为“刘宋”。刘宋朝代时间跨度有60年,历4代8帝。

前秦经过淝水之战,大大削弱了国力,而北方的鲜卑族和羌族等势力大增,纷纷建立各自政权,号称十六国,此时东北游牧民族鲜卑族拓跋部落大量吸收先进的中原文化逐步强盛起来,公元386年在首领拓跋珪带领下在山西建立了北魏,号称道武帝,定都山西平城,后迁都到河南洛阳,到他孙子太武帝手里时灭16国,逐渐统一了整个北方(公元439年)。当时北魏有36州,大约3000万人口,各级军队由彪悍的游牧民族充当骨干。生产关系也由单纯的放牧为主逐渐变化为放牧与田耕农业共存,

而南方政权主要是以汉人为主的士族人把持,人口不到3000万,占据黄河以南广大地区,刘裕执政以后,改革了东晋朝政上的弊政,严格国家法制,抑制土豪田地兼并,控制各地土司、首领权力做大,社会矛盾有所缓和,社会趋向稳定。

这样就形成了北方的魏国与南方的宋国互相对峙的局面。后来南北朝比较一下总体上的军事实力还是北强南弱一些!

那有人不禁要问:为何北魏没能趁刘宋末期以及萧齐末期政局不稳衰弱之际南征统一中国?

不是不想,双方互有攻伐,都是卧榻旁边容不得别人酣睡的主!

比如:宋武帝去世后其三子宋文帝继位,公元422年北魏趁其政局变动,发步兵、骑兵各2万人占领黄河以南大片土地,宋文帝派檀道济领军抵抗,20多天连打胜仗,不料被北魏军包围用计退兵,北魏乘机占领河南和淮北的虎牢、东阳等一大片土地。公元450年,刘宋发动北伐,败仗连连,反而被魏军一路追杀到长江边。后来南朝疆域不断南移。

北魏之所以没能一鼓作气南征统一中国,我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北魏的北方仍旧有大漠柔然国,这是北魏的强敌,这是一支轻骑兵,动不动骚扰北魏,北魏不敢把兵力全部放在南征上;

北魏的贵族主要是鲜卑人,习惯北方生活,不太愿意南下,当年南下打东阳,天气渐热,鲜卑骑兵瘟疫流行,死伤不少人马,再加上南方河网密布,鲜卑骑兵不是很习惯;

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孙子太武帝去世以后,政治腐败,太后参政皇位换手率高,20年换三位。没有心思南征;

还有很关键的是,几次南征,占了一点便宜,包括攻打南齐,但自己也是死伤严重,元气大伤,就是说南征掠地成本很高!

之后南北朝相对比较稳定,当然各自朝代更迭,直到公元589年由北周朝的杨坚成立新公司资产兼并,将分裂二百七十年的中国统一起来了。




吴都达人


拓拔北魏虽然经过几次尝试,还是无法征服南方的原因,如下:

1.拓拔焘时代,北方草原政权林立,因帝都在草原边界大同,对北魏造成很大的威胁,所以北魏重点用兵北方。

2.后柔然崛起,基本统一漠北,是一股强势力,与北魏互殴一百年,北魏无力南征.

3.孝文帝时期迁都洛阳,皇后干政等原因造成拓拔家族内部及君臣之间纷争不断,实力大衰。

4.拓拔北魏的核心军种是铁甲骑兵,不善于攻城战和水战 ,用兵南方不胜。


大漠文哥


泰常七年(宋永初三年,422年),拓跋焘乘宋武帝刘裕病卒之机,凭借强大军力,沿黄河流域全面开战,重点进攻,夺取黄河以南虎牢(今荥阳西北)、洛阳、滑台(今滑县东)等军事重镇。由于南朝宋军善于守城,顽强抵抗,也使魏军付出了重大的伤亡代价。


跪射俑


北魏自孝文帝改革后,鲜卑贵族阶级,已出现了严重分化,改革派和反对改革派彼此内斗不休,后期演化为六镇起义,环境上,西北的关陇集团和华北世家大族,相互内斗,最后演化为,东魏西魏,没有实力南侵的,再加上北方的如然汗国,虎视眈眈,内忧外患之下,有心无力啊。


历史的真迹


南北朝时期,南方内乱,南朝经历宋、齐、梁、陈,地域是越来越小;北朝经历数国分征,北魏统一北方,但又分裂为东西魏,故无力南征,之后,周代西魏、齐代东魏;杨坚篡周建隋,选能人用良将,才平南陈灭北齐一统江山!


胡瑞岚298


北魏自身内部不稳,拓拨焘天不假年,英年早逝,南征没成功,后来北魏分裂成东西魏,一旦北方政权稳定了,南方政权的未日也就来临了,毕竟算盘斗不过拳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