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金說:“如果你想成為作家,有兩件事必須首先得做到:多讀,多寫。據我所知別無捷徑,繞不開這兩樣。”(《寫作這回事》)
為了更好地寫作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裡說:“書痴者文必工。”大意就是:看多了自然就會寫了。
讀書幾乎是作家的標配。很少聽說哪個作家不喜歡讀書。
斯蒂芬·金認為可以在任何地方讀書。他自己每年要看七八十本書,無論走到哪裡都帶著本書,一有機會就會抽空讀上幾頁。對於讀書,他看得非常重要。“閱讀在一個作家的生活裡就是他的創作核心。”“閱讀真正的意義在於,它能夠讓寫作變得容易上手……你讀得越多,下筆或者往鍵盤上敲的時候才越不會顯得像個傻瓜。”(《寫作這回事》)
同時,他很難相信那些很少閱讀甚至根本不讀的人竟然也打算寫作,並且期望別人喜歡他們的著作。在他看來,如果沒時間讀書,那就沒時間寫作,也沒有寫作的工具。
精神避難所
王安憶回憶,在“文革”時期,自己就讀過了屠格涅夫、托爾斯泰、高爾基等人的作品。她說:“屠格涅夫的東西很詩意的……你會覺得精神上有個逃避的地方。”
毛姆的觀點也與之相似:“培養閱讀的習慣能夠為你築造一座避難所,讓你逃脫幾乎人世間的所有悲哀。我說‘幾乎’,是因為我不想誇張到說閱讀能緩解飢餓的痛苦,或者平復你單相思的愁悶。但是一些好的偵探小說和一個熱水袋,便能讓你不在乎最嚴重的感冒的不適。相反,如果有人必須讀那些使他覺得無味的書,誰會養成為了閱讀而閱讀的習慣呢?”(《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毛姆讀書隨筆》,北京聯合出版社)
讀書那些事
幾乎沒有比作家更愛讀書的人了,由此也產生了大量關於閱讀本身的文字。
弗吉尼亞·伍爾夫寫過很多讀書隨筆,內容包含如何讀不同類型的書籍、書和女性生活的關係、如何評價當代文學等等。
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也有專門關於讀書的散文和文論合集,如《讀書隨感》(李映萩 譯,上海三聯書店)和《書籍的世界》(馬劍,花城出版社)。
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在隨筆集《別樣的色彩》中也提到自己讀過的好書,以及他如何處理掉一些私人藏書等等。
作家與閱讀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閱讀可以給作家靈感,引發作家的思考,幫助提高寫作能力。然而對於其它普通人來說,讀書又何嘗不是一件特別有價值的事呢?
更多關於讀書寫作、自我提升的乾貨,
閱讀更多 且與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