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罗援:一个连队有十几个“二杆子”,打仗就不怕没士气

《丛林之虎何其宗》连载4

注:本文系《丛林之虎何其宗》序言,作者罗援,原标题《共和国新一代战将从这里走来》

罗援:一个连队有十几个“二杆子”,打仗就不怕没士气

(三)当兵就是一个“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职业

何其宗认为,这个口号不仅要叫响,而且要做实。军人的特质就是勇敢、献身。贪生怕死莫入此门,贪图享乐另寻他径。

他曾经坦言:“对印自卫反击战第一次上战场心里没底,精神难免非常紧张,不是不怕,心都跳到嗓子眼了!只有双手紧握着冲锋枪,两眼死盯着前方,心想只要有敌人上来就开火!但看到董师长在敌人的猛烈炮火轰击下,把自身安危置之度外,面无惧色、沉着冷静地指挥作战,心里就有了主心骨,就逐渐地适应了。”由此可见,勇敢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激励、需要引领、需要培养的。

罗援:一个连队有十几个“二杆子”,打仗就不怕没士气

对印自卫反击战,我军押解被俘印军

何其宗在平时特别注意在训练中发现和培养有血性的战斗骨干,他认为,在部队初上战场普遍都有恐惧心理的情况下,要有一批有血性的“二杆子”来打头阵,才能形成士气,把队伍带成虎狼之师。

何其宗认为,这种“虎劲”是军人非常宝贵的素质,连长有“虎劲”,全连就不会是绵羊,一个连队有十几个“二杆子”,打起仗来就不怕没有士气!

何其宗认为,战前进行政治动员,激发部队的仇敌心理、卫国使命及荣誉感,对鼓舞士气固然非常重要,但军事素养应该是战斗力的核心部分。战争是要死人流血的事情,决定战场上的胜负不能只靠表决心和忠心,血书代替不了血战!艺高才能人胆大。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是高度的政治觉悟和过硬的军事技术有机结合的战斗集体。只有不怕死而又训练有素的部队才能打胜仗。

罗援:一个连队有十几个“二杆子”,打仗就不怕没士气

《丛林之虎何其宗》封面

在《丛林之虎何其宗》这本书中展示了一幅幅英勇作战的英雄谱。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时,93团4连8班班长汤佐在身上五处负伤的情况下,仍毙敌一名,带领全班勇敢地冲上敌阵。

2班班长赵家法手指被打断,仍顽强坚持战斗,带领全班穿插到位。

4连连长周德明在带领全连完成偷袭任务后,继续请战,不幸壮烈牺牲。

突击排1排排长兰世洪发现敌人正要对我方开火,他不顾一切地猛扑过去,连续投出两颗手榴弹,当场炸死三名敌人,但自己也腹部中弹,血洒战场。

5连4班副班长霍大军伤势严重,从昏迷中醒来后掏出身上仅有的十多元钱交给指导员叶邦权作为最后的党费。

9连3班副班长殷开富第一个冲上敌阵地,并把红旗插上高地。但被敌暗火力点的子弹击中头部,牺牲时左手紧握旗杆,右手握着没投出的手榴弹,拉火环还挂在小手指上。

1984年拔点作战中,93团5连排长马平,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身负重伤仍然坚持指挥战斗,直至壮烈牺牲。

罗援:一个连队有十几个“二杆子”,打仗就不怕没士气

【11军31师93团5连二排排长马平(左一),在1984年4月30日者阴山拔点作战中壮烈牺牲,军委授予其“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6连战士康玉明,在击毙三名敌人后,头部中弹三发,见敌向他扑来,猛然站起来拉响手榴弹冲向敌阵,与敌同归于尽。

92团5连9班班长安忠文在开辟通路时,踩响了地雷,右脚掌被炸断,两眼被灼瞎。为了保证连队能按时发起冲锋,他竭尽全力,强忍疼痛,横着身子向雷场滚去。一直滚进了13米,用身体引爆了一枚枚地雷,打开了通路,自己却昏倒在血泊中。

罗援:一个连队有十几个“二杆子”,打仗就不怕没士气

【11军31师92团2营5连班长安忠文,在者阴山拔点作战中以身滚雷,身负重伤,被昆明军区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图为昆明军区司令员张铚秀(右)为安忠文佩戴军功章】

边境防御作战中,96团7连5班班长贾应勇被敌人的火箭弹片击中,全身三十多处负伤,依然奋力杀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将一颗手榴弹盖拧开后递给身边的战友,指着敌人的方向喊:“快!猛打!”

我之所以含泪写下这些英雄事迹,是因为我深深地被他们所感动,所震撼。

他们都是有真名实姓的军人,他们都曾经是活生生的生命,而现在,他们长眠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共和国将永远感谢他们!

勇敢是要有行动的,血性是要有证明的。何其宗和他的战友们就是在这样血与火中冲杀出来的血性男儿,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证实了自己的勇敢,表达了对祖国的忠诚。

罗援:一个连队有十几个“二杆子”,打仗就不怕没士气

者阴山主攻二连尖刀班“九勇士”,图中9人牺牲4人,负伤3人

(四)学习,学习,再学习,勤以补拙,天道酬勤

凡是熟悉何其宗的人都对他有一个共同的评价:有心、用心、虚心、专心、恒心,这“五心”成就了他的成功。人生如流水,或可平淡如水,或可波澜壮阔,关键在于勤思善学。何其宗自当兵起,就爱上了这份事业,他把军事作为一门学问,潜心攻读。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何其宗那一代军人是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武装起来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给他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和智慧。何其宗在学习《毛泽东选集》中确立了自己的世界观,在学习毛泽东的军事著作中确立了自己的战争观。何其宗尤其痴迷的是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

他说:“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给我启发最大的是歼灭战思想。他老人家形象地说:‘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在理论上和实际上,无论如何也应该提倡主力军在一切有利场合努力地执行歼灭战。’只有打歼灭战,大量消灭敌有生力量,才能达成作战的根本目的,消灭敌人,保存自己。”

他把毛泽东的一些军事原则和名言警句烂熟于胸,用于实践。经历过几次作战,他深有感触地说,不管形势怎么变化,有一条始终不变,就是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去打仗就会打胜仗,否则,必败无疑。

何其宗还在实践中学习,向身边的首长和同志们学习。天赐良机,何其宗一入伍就被选为老一代战将董占林的警卫员,他悉心观察老战将的作战指挥,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虽然,开始只知其皮毛,对战争指导只有一些混沌的感性认识,但经过认真思考和实践锻炼,他总结出几条胜战之道。

罗援:一个连队有十几个“二杆子”,打仗就不怕没士气

130师师长董占林

其一,注重现地勘察,全面真实地了解战场情况,不打糊涂仗。

其二,抓住作战重心,选准突破点和主攻方向,定下正确的作战决心。

其三,周密部署兵力,细致地做好临战演练和准备,让每个指战员都心中有数。

其四,靠前指挥,身先士卒,指挥员的率先垂范是稳定作战态势和军心的关键。

其五,依据战场情况变化,不断实施坚定、灵活的指挥。

这五点经验之谈,对何其宗以后的作战指挥大有裨益。比如,1979年对越作战中,何其宗奉命率部攻打1108高地,在考虑作战决心时,他主要聚焦在两点上:一是在进攻部署上,要打歼灭战;二是主要进攻方向应该选在哪里,从哪点突破?而这两点,后者更为关键,因为突破是打歼灭战的前提,特别是首战能否顺利突破敌人阵地,对部队士气影响很大。

经过反复斟酌,他最后把突破口选在1002高地,虽然地幅狭小,坡度较陡,但地势隐蔽,过了藤条河不远就接近高地,便于我军隐蔽接敌,达成进攻的突然性。且该高地前没有明显的障碍物,敌人在这个高地也就是一个排的兵力,应该是敌人的次要防御方向,是敌人的弱点,而且是要害的弱点。实践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较大的战果。

这些作战指导秘籍,若不是细心学习、潜心研究,肯定是得不到的。在老首长董占林身边先后也有许多工作人员,为什么何其宗成功了?成功之妙,在于用心学习。

在当年学习资料比较匮乏的年代里,他经常如饥似渴地在资料室找来我军战史学习,在边境防御作战中,何其宗指示部队开展“神枪手、神炮班杀敌竞赛”活动,应该就是平时学习抗美援朝战史时得到的启示。

罗援:一个连队有十几个“二杆子”,打仗就不怕没士气

1984年老山防御作战,11军开展“神枪手、神炮班杀敌竞赛”活动

在当参谋时,他经常利用给军首长送文件的机会,借来“大参考”认真研读。我曾亲眼看到他站在办公室的沙发上,面对世界地图,给大家介绍世界大势。当时,我就在暗暗琢磨,一平民子弟,有此大志,今后必有大用!果不其然,当战争来临时,他能比身边的人更快地领悟上级的意图,能更快地进入情况。

何其宗珍惜每一次正规学习的机会,不论是在最高军事学府深造,还是赴12军100团学习“郭兴福教学法”,他都以钉子精神钻进去。当他听到有的同学说院校教学是“纸上谈兵”时,他据理反驳说:“院校教学的‘纸上谈兵’,也是从实战中总结出来的作战基本规律,是基本原则的体现,我们学习中必须掌握这些东西,提高对实践经验的理性认识,建构一个全面的知识体系。而在实战中,要善于把这些基本原理和原则灵活运用,不墨守成规,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何其宗认为,只有勤奋才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他说:

“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年轻,年轻人只有努力地工作,才能学到东西,只有进入角色、进入情况,才知道自己的不足。遇着困难你去学习,去处理各种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矛盾,你才会有所收获。这才不辜负组织对你的信任和培养。”他是这么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

(待续)

罗援:一个连队有十几个“二杆子”,打仗就不怕没士气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