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杜蕾斯
同性戀和雙性戀都屬於性取向,人的性取向有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泛性戀和無性之分,雖然大多數人是異性戀,但非異性戀的性取向並不罕見,美國CDC的一項研究,同性戀的比例為1.6%。雙性戀的比例為0.7%,而民調發現非異性戀的比例接近5%。
雙性戀還算可以理解,因為可以有後代,同性戀是不會產生後代的,因此從進化的角度不好理解,但同性戀確實是自古存在的,當然雙性戀也是自古存在的,這就引出為什麼他們會存在的話題。
在過去,同性戀被認為是一種疾病和精神遺傳。這個認知是錯誤的,同性戀既不是疾病也不是精神異常,而是正常性取向的一種,因此不少國家在大力保護同性戀者的權益,包括同性戀婚姻。
是什麼原因導致同性戀?
近年來有一種趨勢是試圖證明同性戀是天生的,但是迄今為止,並沒有找到同性戀基因。從道理上講也不通,同性戀沒有後代,怎麼會有同性戀基因傳下來?以前認為的父母的作為還有一些環境因素會導致同性戀,同樣沒有證據。
目前的看法是同性戀原因不明,可能有遺傳、環境等各種因素,不排除單一因素,更可能是多因素的聯合作用。
改變一個人的性取向是不可能的,所以對同性戀或者其他非異性戀性取向不能歧視,而且要包容。同性戀者也要自律,像中國目前艾滋病傳播主要是因為男同性戀人群之間的性傳播,這並不是同性戀的錯,而是這個人群的健康知識的普及不足和他們的性行為的問題。
京虎子
“同性戀”或“雙性戀”的存在似乎違背進化論,科學家提出了多種假說解釋為什麼“同性戀”或“雙性戀”的基因沒有被自然選擇淘汰。
世界上約90%的男人或女人都是異性戀,剩下的10%稱為性少數群體,這類人又可以分為四類,分別是女性同性戀(Lesbian)、男性同戀(Gay)、雙性戀(Bisexuality)和跨性別者(Transgender)。許多人認為性少數群體是在現代人的標新立異的行為下又一種新興的非主流文化,其實不然,同性戀是自古就有的社會現象,意大利畫家和數學家達芬奇、計算機科學的開拓者圖靈、現任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中國古代皇帝漢哀帝都是同性戀。
在動物界,同性之間搞基賣腐,超越友情的情況也非常的普遍。目前資料可查的有同性戀愛的動物有黑猩猩、獼猴、野牛、海豚、長頸鹿、非洲羚羊、海象、黑天鵝、信天翁等500多種,這其中有些動物甚至在其一生中都沒有和異性來過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而是與一位同性相守終生。
在人類社會,同性戀由先天和後天因素共同決定。同性戀具有一定的遺傳性,如果父母是同性戀,子女成年後喜歡同性的概率也更高。後天因素的作用也十分突出,研究顯示,戰爭中的兵營、戰俘營和監獄同性性行為發生率較高,絕大多數同性戀在性方面都受到過刺激,導致性取向轉變。
按照進化論的思想,所有損害繁殖的性狀都會遭到殘酷的淘汰。同性戀會導致生育率降低,減少種群的數量,為什麼不會被淘汰呢?科學家提出了以下幾種假說來解釋這件事情。
親緣選擇假說。同性戀基因雖然降低了生育率,但是可以使後代能夠得到更好的照顧;擁有同性戀基因的個體雖然沒有孩子,但是他們可以更好地照顧自己的外甥、外甥女、侄子、侄女,後代子女除了有爸媽疼愛以外,還有舅舅叔叔等疼愛,這使得他們得到了更好的照顧,在生存競爭中取得了優勢。
群體選擇假說。對於整個群體來說,生育率並不是越高越好,生育率過高會使得種群內部競爭過於激烈,提早耗盡資源,反而生育率降低可能使整個種群更有效率地利用資源。在自然資源匱乏的環境中,通過增加同性戀的比例降低生育率是一種非常好的策略,這樣就能夠把有限的資源用於照料數量較少的後代,提高後代幼體成活的概率。
平衡多態假說。俗話說,上帝為你關閉了一扇門的同時就會為你打開另外一扇窗,同性戀基因可能生育率較低,但是可能會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取得某些優勢,獲得對某些病毒的免疫。比如著名的鐮刀形紅細胞貧血症,這種致命的基因有助於預防瘧疾。
副產物假說。如果一個物種它們交配的慾望比較強,強到什麼程度呢?就是看見同性也不放過。交配慾望比較強是適應性的產物,因為這會使它們獲得更多生產後代的機會,但這會帶來副產物,那就是不分青紅皂白找個同類不論性別就“嘿嘿嘿”。
同性戀是一種普遍的、長期演化的結果。世界的複雜性、人類的多元性和個體的差異性,決定了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性取向只是眾多差異中極為普通的一種。如果我們允許這個世界上有左撇子也有右撇子,既有白種人、黃種人,也有黑種人,那麼我們就不應該帶著有色眼鏡看待同性戀或雙性戀。
瘋狂知識點
為什麼世界上存在同性戀和雙性戀,如何科學地看待性取向?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不再隱藏自己的性取向。因而“同性戀”和“雙性戀”這兩個詞,在我們生活中出現的頻率明顯增多。但是,依然有很多人難以理解這樣的性取向群體,先不說理解、可能就連基本的尊重都難以做到。
而大家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認知偏差,主要還是因為很少有人會去了解這是一個怎樣的群體。這些性取向和大眾不同的人,被不少人主觀臆斷性的歸於異類。然而,這些違背大眾性取向類別的形成,其背後都有複雜的原因。那麼,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會有性取向為同性戀和雙性戀的人,我們又應該如何科學的看待性取向?
性取向並不是只有異性戀一種
性取向,又被稱為性偏好、性傾向或性偏好,這是一個用來描述一個人性渴望對象的詞語。而性取向的類型自然並不是只有異性戀一種(大部分人的性取向),同時還包括很少被人在意的無性戀類別,以及生活中相對比較常見的雙性戀和同性戀。之所以大多數動物都只會對異性產生吸引,是因為這樣的取向更符合生物繁衍後代的本能驅使。
大部分心理學專家認為,這個世界上的女性會比男性成為同性戀的概率更高,只是她們會更加隱秘而低調。從同性戀的調查數據來看,美國大約有3.2%的男性和4.2%的女性都是同性戀者,英國大約有5%到7%的人是同性戀者,而我國2014年的同性戀統計數據也達到了7000萬左右。
而從雙性戀的人口比例來看,美國男女雙性戀人數分別佔據了0.4%和0.9%的比例。如果將這個比例用來估算我國的雙性戀人口數量,大約會在900萬左右(僅供參考)。但是,截至目前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不管調查數據的比例發生怎樣的變化,那些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同性戀、又或是雙性戀人數,並不會因此而有太大波動。
如何通過科學解釋不同的性取向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有研究證據表明:一個人的性取向是什麼,他的基因會起到很大的決定作用。比如,在那些孿生兄弟中,如果其中一個是男同性戀,那麼他的兄弟有52%的概率會和他擁有相同的性偏好。並且,當調查的對象為異卵雙胞胎的時候,兩者皆為同性戀的概率則下降到了22%。
研究人員在對已故同性戀者,以及異性戀的身體構造進行研究的時候還發現,同性戀者下丘腦的某個細胞團,明顯比異性戀取向男子的該細胞團更小。簡單來說,這些性取向有所不同的人,就連大腦的部分構造也會存在差異。然而,我們暫時還不能確認這樣的差異性,到底是發生在孕期、兒童期,還是青春期。
或許很多人有所不知,有一種新型性取向被稱為自我戀,在他們的身體裡似乎同時住著兩個人。有時候可以像女人一樣嫵媚,有時又像男人一樣陽剛,這兩個不同的角色在他們的內心深處相互引用,從而產生了自我戀行為。比如,當他們在照鏡子的時候,也會表現出超出一般人的自戀程度,不管是跟鏡子裡的自己說話,還是親吻鏡子裡的自己,都像是在和另一個自己親密對話。
為什麼要科學的解釋這個世界上存在著不同的性取向?或許有的人認為不重要,但那些同樣認為生物因素是導致其他性偏好存在的人,則更能理解同性戀或其他性取向的人,並對他們表現出更為接納的態度。簡而言之,倘若同性戀、雙性戀,乃至其他性取向都是天生的。那麼,公眾對這些人群的接受度會更高,從而減少很多異樣的眼光。
哪些因素會影響一個人的性取向
除了剛剛說到的基因等原因之外,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性取向?倘若我們自身無法對自己的性偏好進行選擇或改變,那麼既定的性偏好又是從何而來?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是如何形成當下的異性戀、同性戀,乃至其他性取向的?
當我們將家庭環境設置為盛氣凌人的母親和沒有扮演好父親角色的父親,是不是更容易培養出男同性戀的孩子?而那些佔有慾太強的母親,以及對女性懷有敵意的父親所組成的家庭,是不是又更容易培養出女同性戀孩子?
也就是說,同性戀取向在撇開基因因素的時候,是不是還與他們所在家庭中的親子關係有關?他們中的一些或許對異性存在害怕和仇恨感,所以才將性取向指向了和自己同性的人?還是他們在有幼年時期經歷了特殊的生活體驗?
又或是當前血液中的性激素水平發生了變化?研究人員對同性戀者進行的調查和研究有很多,但對於環境影響因素這個方面,還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雖然,關於性取向的很多問題還有待時間來解決,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尊重其他性取向形態的存在。
悟空科學
有個名人說過“存在即合理”。
1:同性戀的存在也是合理的,真正的同性戀是天生的,不可逆轉。
2:同性戀的性取向是喜歡同性,是正常的!
3:同性戀的存在符合生物多樣性。
4:自古以來同性戀都存在於動物或者人類當中。
5:同性戀是屬於弱勢群體,因得到保護。
6:我們應該正確看待同性戀,他們不是神經病,只是跟異性戀不同的,只喜歡同性的一群人而已。
閱古今
這個問題在各種網媒和科普文有廣泛的解釋,這裡全方位地彙總一下可以查到的科學資料解說下這一問題的答案,文字比較長,可以先瀏覽標題:
性向取決於性心理,而非生理性別
對於高等動物來說,性向取決於性心理,而非生理性別。在自然界,生理性別和心理性別大致一致,但不總是一致。這個情況在高等動物當中情況相當突出,因為高等動物的神經系統更為複雜,決定性取向的因素並非只有基因因素一項,神經系統的發育過程中經歷的各種因素,都會影響動物成長成為成體後的各方面偏好,這並不止侷限於性取向。實際上,諸如性格(如內外向),好奇心,運動積極性,入睡時間偏好(如夜貓子對早鳥)、食性等心理特質也有類似的“境遇”——都有遺傳原因,也有發育原因,但是並不太受到社會關注。而性取向牽涉到人類社會的文化和禁忌,因而受到人類社會的關注更多,爭議也多。(古希臘男子間性行為甚至是社會習俗,但後來的某些宗教則認為這有嚴重的問題)。
高等動物性向的形成根源比低等動物複雜,各種因素的自然發生率的疊加,使得性向在各種物種中呈現某種天然的發生率分佈。例如:
60%的雌性倭黑猩猩都有雙性性行為,雄性也會與同性發生性行為,但大多隻是“一夜情”;
雄性寬吻海豚幾乎都是雙性戀,與同性和雌性的性行為頻率各佔一半;
55%的雄性美洲野牛在交配季節會與同性發生性行為,一天裡多達數次;
9%的雌性羚羊會與同性發生性行為;
20%的天鵝會與同性伴侶一起照料其中一隻與另一雌性交配後產下的卵(當然,兩位鵝先生先得把作為“生育機器”的雌性掃地出門);符合此比例情況的還有灰雁(或許還有很多其他鳥類有類似現象)。
成年雄性海象,還有雄性灰鯨幾乎都會享受與同性的性行為,有時候還是群體性的。
上圖:獅子的基情也被發現。
性向不是明確界定的
我們可以這麼來理解性取向的差異:即便是異性戀也並非對所有異性都有性衝動,而同樣,並非所有的同性戀對所有的同性都有性衝動。這似乎是對性取向最通俗最精確的劃分描述——“對什麼樣的對方有性衝動”,這取決於神經系統的反應,也就是性心理(這方面心理學的研究比較充分)。於是在這個意義上,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不過是對性衝動對象的範圍有所不同而已。只是異性戀性衝動的對象恰好都是異性(或者部分異性),而同性戀則都是同性(或者部分同性),至於雙性戀,則橫跨兩個群體(也不是來者不拒),也有無性或性弱人群對多數人都沒有性衝動。即便上述這種劃分並也不是明確的,有人在一生之中性向發生轉變也是可能的(不少人在青春期有同性性經驗,只是因為禁忌原因很少透露),此外,改變生理性別不一定同時改變性向。
但天生的性向與在特定生理條件或者社會條件下采取的性向的成因也是有區別的,前者更為穩定,而後者則可能易於改變。例如在男性集中且禁慾的軍隊、監獄,同性性行為往往更容易發生——作為異性性行為的替代。
這裡得強烈警告吃瓜父母注意看清本質和區別,勿“輕易下結論”,也勿“強掰”,順其自然為宜。
針對不同性向的成因,科學界歷來有各種各樣的研究。傳統心理學因為一直從“心靈的窗口外”以治療角度研究此問題,往往抓不住本質,還曾得出“心理變態”以及“矯治有效”錯誤結論。而近年科學的結論多來自於遺傳學、神經生物學、發育生理學等等,形成了幾種較有說服力的主流假說。但目前仍不能認為性向的成因已經完全明確,或許對於每個個體,其成因都是複雜和獨特的,有共性但也有個性。
這些主流假說包括:
遺傳假說
該假說認為存在多個同性戀基因或者表觀遺傳因素,多種遺傳因素疊加的結果提升了個體成為同性戀或者異性戀的幾率(僅僅是幾率)。這是目前各大商業基因檢測公司報告裡面的熱點,所謂“彩虹指數”,但評論區裡面“打臉”報告結論的回覆也是此起彼伏,諸如:“彩虹指數這麼低難道我是被掰彎的!”,“直男一枚彩虹指數超高怎麼辦?”。顯然,一方面基因檢測公司是掛著少數的研究結論的“羊頭”,賣自己產品的“狗肉",博眼球而已;而另一方面,顧客們也應該充分理解所謂“概率”的含義!
在人類,典型的被認可的同性戀基因包括X染色體上的Xq28區段、GRM5基因、SLITRK6、Wnt-4基因、FucM基因、Sphinx等基因,但區區這些個基因就能完全決定複雜性向的成因還是有點難以令人信服。這些基因可能是共同作用的,且權重不同。而相關的遺傳學研究的歷程也是一波三折,但好歹也在2012年有了一個大型的大概令人信服的研究結論。
下面列出了這些遺傳學方面研究的主要歷程和成果:
1993年,有兩項研究公佈使用了X染色體上的22個標記進行連鎖分析之後發現同性戀男性在家族母系一方有更多的同性戀叔叔和表兄弟,而非父系一方較少(這暗示了母系獨有基因的影響)。X染色體的Xq28區段對於性向的影響被描繪出來,這被媒體廣泛稱為“同性戀基因”,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因為否定了之前心理學認為的“心理變態”論,跟宗教信仰也扛上了)。
- 1998年,又有類似研究發現母親一方同性戀兄弟的舅舅中有13%是同性戀,而父親方面的此一比例僅為6%。雖然後來也有實驗無法重複上述結論。但薈萃分析表明Xq28區段與同性戀的表型特徵又顯著的關聯,但也認為可能還有其他基因因素參與其中。(一篇論文並不能完全置信,而薈萃分析綜合了大量論文的結論、相關評述和資料,在技術上大大提高了結論的可信度。)
- 2012年美國人類遺傳學會的一組獨立研究人員完成了首次大型、全面的多中心遺傳連鎖男性性向研究。該研究的研究群體涵蓋了409對同性戀兄弟,研究人員分析了超過30萬個單核苷酸多態性標記,數據強烈印證了之前關於Xq28區段的發現,並且在8號染色體的中心結附近區域也檢測到顯著的連鎖。該研究得出結論:“這些區域的遺傳變異有助於發展男性性取向的重要心理特徵”。女性性向似乎與Xq28沒有關係,儘管女性性取向確實也表現出一定的遺傳性。
上面的研究主要是聚焦於性染色體(X染色體),而在常染色體方面也有不少進展:
2008年一項涵蓋7000人的研究認為:男同A型血概率偏低,而女同A型血概率偏高,此外,發現無論男同或女同Rh陰性血比例都“超高”。涉及此二血型的基因分別位於9號染色體和1號染色體。(但請注意這只是單項研究,不一定可靠)
上圖:血型與性向關係論文摘要截圖
2017年,《自然》發表了一篇關於男性性取向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的文章,涉及1077名同性戀男子和1231名異性戀男子。挑出了13號染色體上名為SLITRK6的基因,SLITRK6基因活躍於下丘腦的中腦,這與神經心理學方面的另一項研究相互印證(認為男同中腦的神經工作模式與直男不同)。此外研究人員在14號染色體上發現了另一個名為TSHR的基因(“促甲狀腺激素受體”基因),在男同群體具有高頻相似的基因型(更為活躍)。TSHR與促甲狀腺素的分泌有關,而格雷夫症會導致TSHR功能喪失(造成類甲亢症狀),這似乎與某些研究所發現的結論相關,即男同比直男更容易患格雷夫症。
在表觀遺傳方面(DNA鍊甲基化修飾差異的遺傳),也有研究認為母親X染色體上因基因失活修飾與隨機水平偏差較大的母親,其子具有同性傾向的概率較大。但此研究僅僅是孤立的統計學分析研究,可信度較低。
在動物模型上的性向研究也有一些類似結論,這裡就不展開了。[頭條·小宇堂-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出生順序-母體免疫假說
此假說相關研究發現:每增加一個兄長,男同的幾率就會增加33%。這是到目前為止“在性取向研究中發現的最可靠的流行病學變量之一”。
為了解釋這一發現,有研究認為其背後的原因在於男性胎兒會引起母體免疫反應,且此種免疫反應隨後續孕育男胎而變得更為強烈。
上圖:胎盤結構和功能示意——母親產生的抗體可以滲透胎盤進入胎兒體內,而胎兒的DNA和細胞也能進入母體的血液(早先的生理學資料不認為胎兒細胞可以進入母親血液)。
這種母體免疫假說所述理論的起點始於男性胎兒的細胞會在母親懷孕期間或分娩時進入到母親的血液循環的事實(有研究發現胎兒細胞甚至會在母體內長期存活)——研究者認為此一過程“幾乎肯定參與脊椎動物的性別分化”。男性胎兒體內由Y染色體產生的蛋白質隨胎兒細胞進入到母體內,但被母體免疫系統被識別為外來物(因為母體沒有Y染色體基因),於是誘導母體產生相關抗體,這些抗體又通過胎盤屏障進入胎兒體內,穿過發育中的胎兒大腦的血腦屏障,抑制相關抗原蛋白的正常生理功能,改變性別二態性相關的大腦結構,增加了兒子同性傾向的可能性。而對於母親來說,正是這種抗體反應和“記憶效應”導致連續孕育男胎受到抗體影響的越來越強,這些抗體以某種方式降低了胎兒自身生產的某些基於Y染色體的蛋白質(抗原)在腦男性化中發揮其原有功能的能力。
上圖:論文《H-Y抗體與男同傾向》摘要截圖
然而,母體免疫假說也受到質疑,因較於同性戀出現的高概率而言,免疫攻擊發生的普遍性很低(這也可能是研究不足或者反應不明顯造成)。此外,此假說沒有解釋首個男胎表現出男同傾向的情況(是否納入了前期男胎流產情況也不清楚)。
2017年,有研究人員發現Neuroligin 4 Y連鎖蛋白可能是導致兒子成為同性戀的一個因素。他們發現女性的抗NLGN4Y水平顯著高於男性。結果還表明,懷孕的次數,特別是那些有哥哥的男同,其母親體內抗NLGN4Y水平顯著高於對照樣本。這是對上述研究的再次印證。
生育能力假說
這個涉及進化論的假說也在媒體有廣泛報道。
2004年,意大利研究人員對大約4600人進行了一項研究,男同的女性親屬往往比直男的女性親屬有更多的後代。男同母親側的女性親屬往往比父親側有更多的後代。 研究人員得出結論,X染色體上的遺傳物質可能既促進了女性的生育能力又促進其雄性後代的同性戀傾向。 此發現的聯繫大約可以解釋20%的研究案例,表明這是一個非常重要但不是決定性的遺傳因素。
上圖:論文《人類同性性向中的性對抗性選擇》摘要截圖
神經心理學方面的研究
2010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斷言:“胎兒大腦在宮內期間由於睪酮直接作用於發育中的神經細胞而向男性方向發展,或者因缺乏雄激素刺激而向雌性方向發展”,也就是說,當我們還在子宮中時,我們的性別和性取向就被組織到我們的大腦結構之中,而沒有跡象表明出生後的社會環境對性別認同或性取向有決定性影響。
在動物的神經心理學研究方面,綿羊被用作實驗模型來研究構成同性戀基礎的神經機制的早期程序(大約8%的公羊受同性吸引)。 在許多物種中,性分化的一個突出特徵是在視前下丘腦中存在性二態核(SDN),其在雄性中比在雌性中更大。這方面在人類也有類似結論,但情況更復雜,相關資料描述過於專業,這裡就不展開了。
總結
性向是性心理的結果,而性心理又是大腦結構所致,大腦結構受先天影響巨大,主要包括先天的遺傳因素以及胎腦的發育因素,因此天生的性向是難以改變的。性向與人類的許多先天的心理偏好特質如性格、好奇心、運動積極性等等其本質是類似的。
人的心理就是大腦的生理,大腦是複雜的,因此人的心理也是複雜的,性心理只是這個複雜體系中的一部分,性傾向也只是性心理的一個方面。所以性向差異的存在是大腦複雜性的一個很小的方面,亦如上述的各種研究結論所揭示的那樣,是人類生理進化的自然結果,也是自然界普遍的現象,其背後有複雜但可以探尋和闡明的邏輯。科學地瞭解了其背後的原因,就沒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了。
小宇堂
按照道家三魂七魄的說法,《雲笈七籤》載:三魂即為胎光,爽靈,幽精。胎光來自於天,來自於父,主一個人的壽命。爽靈來自於地,來自於母,主一個人的福祿財帛。幽精來自於時,來自於父精母血交融之時的自然現象,主一個人的性格,性趣,性能力,性取向等。所以,人的性取向由三魂中的幽精決定,不是後天養成的,而是天生的。這是存在幾千年的道家理論了,也是為什麼古時候男風那麼寬鬆的主要原因。到了,宋末明初,理學盛行,才開始卡住了。我們暫且不說這些,單單將性取向問題歸根為天生使然,就已經超越西方科學幾千年了。不得不佩服我們先祖的腦洞,還要鄙視一下將傳統看做糟粕的人。
吾輩共勉,華夏方可不息。
江老師來也
從人類的進化過程來看,只有異性戀是最利於繁衍的,但是同性或者雙性戀的確存在,為什麼存在這樣的性取向,對現代人類來說還是謎題,目前認為和環境、遺傳有關。
毫無疑問,人類是兩性繁殖的動物,想要繁衍必須兩性的結合,所以在人類進化歷程種,異性戀是主流,同性無法留下後代,雙性戀則能夠留下後代,但也不像異性戀那樣能夠較好地保證繁衍,中途沒準就因為興致索然而轉換追求的對象。這些不利因素會使得生物的遺傳特徵儘可能地向異性戀接近,因此即便人類的性取向有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泛性戀和無性等多種,同性戀的比例也僅為1.6%,雙性戀的比例更低。這種現象說明在兩性繁殖的生物遺傳中傾向於向能夠保證種群繁衍的性取向方面進化。但僅靠這些還無法確認同性或者雙性戀是否與遺傳有關,基因又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命物質,翻譯形成蛋白支撐、控制著人體的生命活動,同性等性取向能夠使人獲得精神上的滿足,也不能完全排出基因的影響。
在對同性或者雙性戀的調查中,其中不少在年幼的時候都經歷過一些精神方面的刺激,例如與性有關的虐待。從這個方面看,這種現象又和個人的經歷有關。總的來說同性和雙性戀的生物學機理是未知的,可能與環境和遺傳有一點關係。從目前的研究來看,不管其形成機理到底是什麼,這種現象也不像在歷史上被認為是疾病,是正常的而且基本不能扭轉,而且在自然界也多有存在,除人類之外至少在130種脊椎動物中也都存在著同性戀行為或者是同性性行為。也如人類一樣,異性戀之外的性取向都不是主流,但是是真實存在的。這種現象的存在對於生物學家來說是有研究必要的,但是對我們普通人來說,卻是沒必要深究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沒有造成嚴重影響的情況下與他人無關,也不需要區別對待。
對於人類來說,與人以及人體有關的生命現象大多數還是未知,即不知道腦意識的形成全部機理,也不知道很多疾病發生的根源,也足見現代人類生命科學認識的不足。未來或許能夠解開多種性取向形成的原因,但那應該在較為久遠的未來了,很多人都看不到那一天到來。
來看世界呀
我估計是變態[捂臉]因為我好看的都喜歡,女人漂亮我就想這娘們[捂臉]如果我是男人回去睡一晚一定很美[愛慕]看到帥的想如果是我的帶回去好好疼[捂臉],看到男人圓圓的屁股想上去一巴掌試試彈性[捂臉]!她們說我就一色胚[捂臉]本人膽小就是心裡想想嘴上說說,沒敢行動過!幸虧老天公平,我是女人如果是男的估計也是猥褻的老頭[捂臉]
薛瑞瑤
己有科學論據,故有國立法。基因錯配,天生的,異性的身體與靈魂衝突很糾結!理解但不支持。
羊午21796165
村裡通電的話,應該都知道歐美一些國家已經通過了同性戀婚姻法。
為什麼會存在同性戀?那為什麼會有種族歧視呢?
現在種族歧視都拿不上臺面了,你還談性別,low不low?
迴歸正題,很多人覺得同性戀是一種病態的情感,我之前回答過一個問題,覺得世界上全是同性戀那就糟了,九年義務教育畢業沒?社會上這麼多異性戀都沒把同性戀改變,難道還怕少數的同性戀同化異性戀?
多年來,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醫生嘗試過所有可能的手段,無法改變人的性取向,無法把同性戀變成異性戀,或者把異性戀變成同性戀。因此世界衛生組織認定以目前的科學手段而言性取向是不能改變的。並且世界衛生組織不再認定同性戀是疾病。不再對同性戀者進行所謂的治療。
中國的心理學界跟世界脫軌長達幾十年之久,所以,現今仍然在沿用很多陳舊的心理學觀點。最普遍的就是以弗洛伊德為首的“同性戀後天形成論”,所謂的環境改變性傾向,在中國普遍流傳的觀點。
李銀河有很深入的研究過這個問題,人的性向就像是個光譜可以折射出不同色彩,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同性異性雙性傾向並存的,只是在某一時間某一傾向佔主要地位。
她也說過,成為同性戀也與第一次性經歷有關。周圍有朋友的確是天生的,Gay或les 從小就對異性不感興趣,這沒什麼可奇怪 同性戀是千百年來就存在的,也許有些人是如你所說玩膩了換換口味,就像心理書籍說有些人只是在青少年時期有同性戀傾向,成年後就會恢復為異性戀。但是大部分還都是純粹的同性戀者,為了自己和異性戀並無區別的深刻的愛情在艱苦的隱忍承受著,希望有朝一日守得雲開見月明。
同性戀婚姻法既然已經存在,那就說明時代的車輪依舊前行,它碾碎了納粹消滅猶太人的藍圖,種族主義者的乖戾目光。
現在生活中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學生對於同性戀的態度普遍平常心,認為喜歡一個人沒有錯,然而是那些上一輩的人對同性戀的牴觸情緒更多一些。
時代接軌,我們應該給予社會以時間。現代人在高談人權的時候,不應該帶著有色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