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做一個自己當孩子的時候幻想出來的媽媽

做一個自己當孩子的時候幻想出來的媽媽

做一個自己當孩子的時候幻想出來的媽媽

來源:童書媽媽三川玲(ID:tongshuchubanmama)

我的媽媽出生在一個典型的城市貧民之家。

她的爸爸是個沒有固定僱所的廚師,她的媽媽是個打散工的家庭婦女。

她在六個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她沒有讀完小學;她在饑荒年代吃過觀音土;她工作後沒有宿舍住,甚至露宿在荒野的石頭上;她有很長一段時間靠挑河水給人家,賺世界上最微薄的辛苦錢。

我的媽媽有很多很多理由埋怨自己的原生家庭,有很多很多理由憎恨這個世界——事實上,即便我和兩個哥哥都長大成人後,她回憶起往事,還會宛如重回現場,傷心地流下滂沱大淚。

我媽媽可以對我們非常惡劣,因為她曾經那麼惡劣被對待過。

但是,當她真的當了一家之主,生養了三個小孩,所作所為可以輕易給孩子留下童年陰影時,她選擇了阻止這一切發生。

冬天的時候,我歡喜冒著寒風回家,還沒有到家就聞到臘肉湯的香味,我喜歡媽媽一邊切香腸一邊遞給我吃。我非常篤信,媽媽會把最好吃的留給我,因為她說小時候她的爸爸媽媽會等孩子睡著之後偷偷起床吃東西,而她因為餓醒了要一口吃的,被毒打了一頓。

下崗的媽媽曾經擺攤賺錢送我上學,跟我說讀到博士都可以,因為她成績優異,但因為窮,只讀到小學四年級;

媽媽幾乎不怎麼讓我做家務,因為她小時候要幫著撫養五個弟弟妹妹;

媽媽在我結婚前後偷偷給我幾次大錢,是因為她曾經因為窮被婆家瞧不起;

媽媽在我坐月子時候伺候了我整整四十天,因為她坐月子要自己去河邊挑水吃;

媽媽從來不問我要錢花,因為她曾經在養三個小孩一分錢掰成幾瓣花的時候,還要把收入的四分之一交給老人;

媽媽從來不求神拜佛,不買各路傳銷保健品,因為她有很多錢,就這樣被外婆耗掉了;

媽媽每年堅持做體檢,遇到小病也不會拖延,天天跳廣場舞,因為她知道不懂得預防的老人曾經耗掉過她多少錢;

媽媽甚至把《我不要插滿管子痛苦地死去》的文章發在家庭群裡,因為她曾經備受守護病痛之苦。

幼年的我跟媽媽小時候一樣瘦小,我想她應該非常憐愛地看過我單薄的身影,就像抽身出來看童年的自己。在她當小孩的時候,多麼盼望自己也有一個這樣的好媽媽,於是她選擇做一個自己小時候幻想出來的媽媽。

▲ 我的從苦難中長大的媽媽,選擇庇護她的所有孩子。

我出生在一個典型的小知識分子之家。

我爸爸在教育局電教科工作,媽媽在一個廠礦幼兒園當園長。

我是三兄妹中的老三,唯一的女孩。

我也有個幻想中的媽媽。

我幻想我有一個媽媽,我打碎了東西,她不會打我一下;因為我曾經因為打碎一個大碗,媽媽讓我跪在院子裡,來來往往全是鄰居嘲笑的目光;

我幻想我有一個媽媽,她在我五歲的時候,能夠給我一輛三輪童車,因為鄰居家小姐姐有一臺,我每次騎都要求她很久;

我幻想我的媽媽,可以送我去學芭蕾,因為我看見一個跳過芭蕾的大學女同學,背影那麼美好;

我幻想我的媽媽,在我近視的時候不會罵我,會痛痛快快高高興興帶我去配眼鏡,因為我曾經迷迷糊糊近視了一年,才敢提出去配眼鏡;

我幻想我的媽媽,允許我帶朋友回家,讓我體體面面地在家接待朋友,把好吃的好玩的跟朋友分享,得意忘形地瘋玩,因為小時候同學不敢帶我去他們家,我也不敢帶同學回我家。

我幻想我的媽媽,能夠帶我坐火車,坐飛機,能夠去其他地方看一看,因為我18歲之前,從來沒有離開居住的縣城。

……

▲ 我的媽媽和她已經成為媽媽的女兒。

於是,當媽媽十年,我也可以在一念之間,決定當什麼樣的媽媽,給孩子什麼樣世界時候,我成為了這樣的媽媽:

我從來沒有打過孩子一下,沒有罵過孩子一句;

我永遠歡迎孩子的朋友來我們家,我給她們創造各種sleepover的機會,我專門為她和朋友們準備豐盛的早餐;

我看見孩子眯縫眼看電視就帶她去檢查,配眼鏡,讓她坦坦蕩蕩地近視;

我在她3歲就買了三輪小童車,之後的六一兒童節禮物、生日禮物是滑板車、平衡車、自行車、輪滑鞋和電動車。

我送她跟一個日本老師學芭蕾,雖然她沒有堅持;

我讓她觸手可及的地方都是圖書,我跟她一起聊聊我們看過的書;

我跟她說我一定會幫她帶小孩,起碼會在坐月子時全心幫她,因為我知道那段時間來自母親的支持有多麼強大;

我想讓她學會預防大於治療,儲蓄投資和創業,不會被貧窮所困;

我想讓她有運動的習慣、健康飲食的習慣,每一天都精力充沛,身體有力量;

我想讓她知道,人一生最值得追求的是自由,突破年齡的自由,突破階層的自由,突破財富的自由,永遠有趣、永遠聽從內心的自由。

我的女兒出生在一個新廣州人之家,成長在一個北漂之家。

我想,她應該也有一個幻想中的媽媽。我也接納她腦海裡有個更完美更符合她心意的媽媽。

這樣她在親自做媽媽的時候,有機會當一個更加理想的媽媽。

做媽媽是一場修行,我們用母愛在療愈自己的內在小孩;我們在當媽媽的同時,也在追求更自由更豐盈的自我。

- END -

更多0—12歲孩子成長、教育,健康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成長說(ID:shuochengzha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