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都说农民好客,可城里亲戚到来,农民却高兴不起来,为什么?

新大风歌


对于这种现象,是“此一时彼一时”的问题。人们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和对对方的需求(期望值)下降有很大的关系。当然,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人与人之间感情变淡,有一定的关系。



一、农村地区的人们经济条件好了,见识广了。

农村地区长大的人也许明白,在八十年代的时候,村里谁家要是有城里的亲戚来,不仅仅是一家人的“荣耀”,村里小孩子也回去看“热闹”,听着他们说的普通话,感觉真好听。有时候遇到大方的乡邻,还会给予来人一些糖果之类,那味道真甜。而且城市来的孩子在这里,农村的孩子明显感觉到他们自身的一种无法学到的“优越性”,感觉城市人真是“高人一等”。

现在呢?随着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发展迅猛,农村人们生活条件大幅度提高。无论是出门求学也好、打工也罢,见识到了城市人的“真面目”,也并不是每一个城市人都那么“好”。在经济条件好的情况之下,特别是很多农村人定居城市以后,有车有房有很大一部分人。那么,这些情况都会不自觉的“提高”了农村人身份的存在感。加上教育知识的普及,人生价值的认同感、见识广泛等原因。明白了,原来我们每个人在社会本质的地位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老话说的好:“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就是最好的诠释。


二、对城市亲戚期望值的下降有关。

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在以前,改革刚开放的时候,农村人们无论是去城市求学,或者打工,由于突然进入到一个比较“陌生”的大环境中,非常需要城市亲戚的帮助。比如帮忙照顾一下孩子,比如帮助找一份工作,或者帮忙办什么事等问题。那种帮助,真的是让农村人感觉到“雪中送炭,雨中送伞”,真的是感恩戴德。

现在呢?农村人很大一部分人在城市落户,上学求学完全不像以前那么“一窍不通”,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可以实时与求学的孩子保持联系,以前长时间不见的那种担忧,需要有亲戚照看的情况需求下降很多。再者,即便去城市里打工,自己可以经过同村人的介绍,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如果托亲戚找工作,有时候即便是找到工作,自己也不一定能够胜任,还会造成不愉快。即便是找亲戚办事,主要还得靠自己的能力和实力,人们想明白了,也就释然了。


三,人与人之间感情变淡了。

记得以前,我在北京工作的时候,姑姑还在世,我去姑姑家玩儿,可以感觉到亲戚之间的温暖。但是姑姑去世以后,和表哥们不在一起长大,没有感情,大家关系也就淡了。互相之间没有交流往来,也就断了。他即便是来我家做客,我依旧好吃好喝招待他,也没有什么意思,我也一样,还去没有姑姑的城市家里干嘛呢?

说白了,当直系亲属在的时候,或者说有发小情,那么,亲戚关系就会比较“热”。现在大家都生活的不错,不存在谁非得“巴结”谁,没有来往的“亲情”不堪一击,亲人之间感情变淡,就会出现个别待客不热情的现象。如果亲情还比较“厚”,不存在谁待客谁不热情的问题。


总体来说,人们的待客之道本没有变,是因为亲戚之间的“味道”变了,造成有些人待客之道失了礼数。因为正常情况下,即便是没有来往的亲戚,到了家里,人们通常也会热情招待的,不能失了待客的礼数不是?


三农的高度


这话怎么说呢?父母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身体健康非要承包土地种果树养鸡鸭鹅,说这样既能锻炼身体又可以挣零花钱,然后就有一些亲戚放假往那跑,他们是旅游度假了,每次去父母都会热情招待,临走杀鸡宰鹅带上几百土鸡蛋鹅蛋,可他们去几乎空手,最多带箱牛奶,却要吃住好几天,有年夏天正是三伏天,老妈做饭招待热出一身的痱子,而我表妹带着老公孩子却是空手前去玩一个多星期,走时带走几百个土鸡蛋,唉……


笑看人生风云时


今天已经是阳历12月29了也就是说再有两天的时间就是元旦了,农历的腊月初八喝腊八粥的节日也越来越近了,在我们老家有一句话老话叫“腊八腊八新年来了”要知道到了新年期间就要走亲戚了,我记得以前走亲戚都是走路去姥姥家,因为我们家离姥姥家只有3里多的路,那个时候雪下的还特别厚踩着雪咯吱咯吱的响声感觉特别的动听,一路上有说有笑的就来到了姥姥家的门口,现在姥姥不在了再一个由于这几年经常在外打工也很少去走亲戚了。


处了农村之间走亲戚还有一种现象就是问题中提到的“城里的亲戚来到农村而农民却高兴不起来”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首先我先明确一下我作为农村人看到这个问题的观点,那就是城里的亲戚来到村里走亲戚无论哪一位,其内心显得都特别的高兴,至于说问题中说农民高兴不起来的原因,就是担心招待不好远道而来的客人,要知道毕竟农村和现在的城市里不能相比。

尤其是在城市里一般生活和饮食方面相对于农村来讲都比较好,所以我们农村人看到城里的亲戚来了,都会想着把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就拿我们家来讲每年惩戒的亲戚来都会提前准备好多吃的,尤其是咱们农村的特产都会准备很多,而且在亲戚临走的时候还会送很多,因此对于不高兴来讲就是担心照顾不好城里远道而来的亲戚,所以我们农村是最好客的。

总而言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咱们的传统美德,因此不会因为是哪里的人而感到不高兴,所以这一点大家不要放在心上。


纪录乡土


我在街上卖自家的苹果,遇到一对老姐妹,她们的娘家也是在我外婆家村子,也算有一点亲戚关系吧。人家是城里人,多年不见,咱就得大方一点,两元一斤的苹果,一块二一斤给了她们,算了32元,人家说算了给你30元,还抢着付帐。第二次买苹果,还是原价,一挑一捡,剩下一半,咱也不能说个啥。这两天她说还要七八筐子,你说我是该卖还是不该卖呢,卖吧,心里亏得慌,不卖吧,马上过年了,又怕天热卖不了坏掉,真是左右为难哪。


云飞扬43


说起来也确实是这么回事儿,过去农民好客,有外来的客人,都会笑着请回家里吃饭。可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里亲戚来到农村之后,农民却高兴不起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把这个问题的原因,归纳为3点:

(1)城里亲戚来到农村,可能不是专门来拜访农村亲戚的。

去年冬天,农闲的时候,我姑姑家的城里亲戚到访,本来姑姑一家挺高兴的,热情的做了一桌子菜,想着和城里亲戚好好叙叙旧。但看到城里亲戚来家之后,也没吃几口菜,也没聊几句话,匆匆寒暄几句就在村子里转悠,各种拍照,各种留影,俨然就是来旅游的,看到这种情况姑姑当她稀罕农村风光,也就随她去了,但心里多少还是有些不舒服。心想亲戚也不是专门来农村拜访自己的,话也不肯多说几句,久而久之,城里亲戚再来家里,也就没有了那份兴奋劲。

(2)和城里亲戚没有共同话题。

我爸妈那一辈的城里亲戚还是很重感情,很热情的,毕竟爸妈那一辈的城里亲戚,也都是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发展而留在城里生活的,所以老一辈的共同话题也多。但是随着老一辈亲戚的年龄越来越大,现在很多人来农村走亲戚都不太方便,所以就换成小辈代替父母来农村走亲戚。

小一辈都是城里长大的,和我们农村生活不同,话题也不一样,尤其和长辈之间的交流仅限于寒暄两句,然后自顾自地玩手机。农村长辈自然不会怠慢他们。但知道没什么可聊的,久而久之,也就高兴不起来的。倒不是说真的不高兴,只是觉得尴尬。

(3)一些城里亲戚觉得自己混的好,爱攀比。

现在虽然城乡差距在缩小,但城乡的发展毕竟差距还是很大,城里亲戚更容易获得资源,获得更多的收入,这样一些成立亲戚觉得自己混的好,在去农村之后,说话间的那股子炫耀劲让农村亲戚不舒服。

即便抛开城里亲戚炫耀的成分不谈,人多少都会有些攀比心态。农村亲戚觉得自己混的没有城里亲戚好,也会有自卑情绪。

这样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这种结果。

(4)总结。

当然了,大多数城里亲戚来农村,农民还是非常高兴的,亲戚关系在这摆着,没有什么比亲情更重要了。而且也并不是所有城里亲戚都爱炫耀攀比,也不是所有农民都感觉自卑,更多的农民朋友面对城里亲戚,还是非常热情且安排周到的。再说现在农村生活并不比城里差多少,有很多特色只有农村有,城里根本不存在,这样子城里亲戚来到农村,可能还会感觉不自在呢。


李阿冰


我是重庆农村的:我个人觉得很多城里人太能装了,来农村走亲戚好像高人一等似的,你看见这种亲戚你也不会高兴,而且他们走的时候啥都想要,来你家啥也没有带,走的时候带一堆东西走,不是我小气我们农村人种的东西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重庆仔啊辉


対,我也同样,是个农民,我父亲兄妹十多个,有好几个姑妈,叔叔在城里,别的我就不说,就大姑父,去年去世,他做的事令我终生难忘,二十多年前,我开车去市里拉沙,离大姑家近,我带了几十斤农特产,去敲门,连门都没让我进,为这事我记了这么多年,直到去年我姑姑病重,八十九岁,在我父亲再三唠叨下去看望,他的六个子女,每年都来我家拿葡萄,我搭理不理,、,其实农民经过自己努力,不比城里人差,不是我炫耀自己,一九八六年我们已经盖青砖楼了,几百平方米,不要再说我自己经营车辆,更不要说我经营十亩葡萄园,你瞧不起我,我见你不理,不见得城里亲戚比我们过得好,只要有头脑,有技术,肯吃苦,一样可以过得衣食无忧。


仝广平128


我家一亲戚来我家,嫌弃我家穷别来啊,做的饭不吃,嫌弃这个嫌弃那个,走的时候,花生油,芝麻油,大豆,花生,可劲的拿,就连我家养的鸡都要带几只,说什么城里的鸡不如粮食喂养的不还吃。这个不嫌弃了,说我爸爱喝酒,你也没少喝啊 ,还给我讲大道理,我上大学说读大学有啥用,还不如出去找工作,你怎么不让你儿子出去工作,上什么大学,他毕业不是一样去打工吗,我现在在一个大专里面上班,平时也能做个兼职,一个月两万多,自己努力有车有房,有女儿,他儿子现在都没有结婚,一个月七八千,见了我再也不说了,每次去市里都说我不去他家,不懂事不礼貌,我去你家你倒是在家啊 ,行,你在家我去了一次,你倒是管我一顿饭也行啊,去了他家要换谢,我虽然是农村的但是我也会每天洗脚,还他妈说我不卫生脚臭,行吧,我走了,高中一次唯一去他家,从此不再上们。没意义,现在见了也只是礼貌性的问候,高兴也好不高兴也罢,该有的礼貌不能丢。


瑟瑟寒意


我妈姊妹6个,她是老大,下面有4个妹妹,一个弟弟,姊妹里只有我妈住在农村,加上我妈成家最早,我爸是独生子,所以比较亲的亲戚也就是我妈的这些姊妹。


我们家接待最多的也就是我妈这些姊妹,以前住的地方比较偏僻,我们家是第一个买拖拉机的,当时我舅带着舅妈从市里回来,我爸开着拖拉机跑很远去接他们,到家就是杀鸡宰羊,反正这些牲畜是自家养的,看起来不用花钱去买,但要知道这些东西平时都会留着卖钱,自家是绝不舍得杀来吃的。

可以说,只要城里亲戚来家,我爸妈从来都是拿他们当成宝贝的东西招待。后来我爸妈有事去成绩亲戚家借住,从对方的脸上明显能看不不欢迎,吃的菜就别提了,其实农村人进城,内心里是本来就把姿态放的很低,不要求吃多好,真诚热情就够了,但很多城里的亲戚也做不到。


我妈因为这种类似的事情跟她妹妹吵过架,有过这种不愉快的经历,就把亲戚看淡了。

我觉得城里亲戚在农村亲戚面前有一种优越感,农村亲戚自己也有自卑感,所以特别看重真心。再说现在农村人的儿女很多都在城里定居,慢慢的没有过去的那种自卑感了,可以用平常心对待城里来的客人,我吃什么你就跟着吃什么。

其实仅仅是像城里人那样用平常心对待而言,不再像过去那样隆重,这样期待也会少很多。我觉得人如何对待对方,自己怎么乐意怎么就好,少点付出,对对方的期待也会少,这样反而有利于长久相处。


阿川说情


其实绝大多数的农民兄弟还是非常好客的,非常热情的,他们之所以不希望城里来客人,不是他们厌恶城里人,更多的是担心自己招待不周,农村的生活条件相对城市要差一些,没有城市那样便利,农民兄弟怕慢待了客人。

小的时候,我父母是特别好客的,但那个时候家里最怕的就是家里来客人,因为家里孩子多,吃饱肚子都算不错了,如果来了客人,家里没有可招待人的,出去买又没有钱,而且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在农村有钱也买不到什么能招待客人的物品。后来,家庭条件慢慢好了,家里也愿意来客人了,父亲没事的时候就愿意邀请客人到家里喝酒吃饭。

直到现在,在农村里,农民兄弟仍然是发客的,起码这一点我认为要比城里人做的更好,农民的条件可能差一点,但心却是热的。我现在偶尔回老家,家里的亲戚朋友和街坊邻居见了面就特别的亲,看到我时会放下手中的活,唠上半天嗑,还会热情的让你到家里吃饭,他们并不是客套,也不是做做样子,而是真心好客,有时你到了这家不到那家,对方甚至还会不高兴。

之所以有些农民兄弟不高兴,我认为很大的原因是城里的有些人表现让人心寒,到了农村嫌弃这不好那不好,真把自己当成高人一等的城里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