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甘肅最低調的一處世界遺產 坐擁絕美山水 與莫高窟齊名!


開鑿於西晉初年的炳靈寺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位於甘肅永靖縣積石山的崖壁上。因其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而被譽為“中國石窟的百科全書”。2014年,炳靈寺石窟成功入選了《世界遺產名錄》。

炳靈寺石窟不但擁有精美絕倫的摩崖石刻造像,山水風光也同樣令人折服。景區坐落在寺溝峽的千山萬水之間,石林面積約30平方公里。唐代名將李靖稱讚其為“天下第一奇觀”,到了明代,炳靈寺石窟被譽為“天下第一勝境”。

陡峭的紅砂岩崖壁上棧道凌空,石窟龕群鱗次櫛比。景區內現存有窟龕183個,共計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畫約900平方米。紅砂岩雖易於開鑿,卻不耐潮溼風化,千百年來許多造像已殘缺不全,亟待保護。

臥佛殿內的臥佛原洞窟在山下,當年因劉家峽修建水庫,蓄水後一些石窟將沒於水下,於是這尊8.6米長的臥佛被切成9塊移地保存。直至30多年後的1999年,才在炳靈寺一側建起臥佛殿,臥佛也終於可以九九歸一,為信眾所瞻仰。

炳靈寺石窟最大的一尊石胎泥塑阿彌陀佛坐像,高達27米,相傳為唐朝文成公主進藏時命工匠雕塑而成。注意位於佛像頭頂的一處天然洞窟,窟內的西秦時期造像和文字是中國最早的造像題記,比敦煌莫高窟還要早100多年。

北魏時期的釋迦牟尼、多寶“二佛並坐”造像在歷史上非常罕見。由於北魏孝文帝時期為馮太后主政,朝堂上出現了二聖一同執政的局面,恰好暗合“二佛並坐”的佛理,於是北魏工匠們在石窟內廣造“二佛並坐”塑像。

炳靈寺石窟是我國石雕藝術延續時間最長的石窟之一,保存有從最早期到最晚期的石雕作品。上圖的北周時期造像又改回一佛像二脅侍菩薩的傳統造型。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的佛像眉清目秀,身形修長,菩薩相貌也開始男性化。

元末明初,藏傳佛教格魯派傳入炳靈寺,到了清朝康乾時期,炳靈寺佛教活動達到鼎盛。上圖為塑造於明萬曆二十九年的木胎泥塑八臂十一面觀音像,為明代藏傳佛教的經典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