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 笑哭!清朝百姓竟然用“亂碼”學英語?!

笑哭!清朝百姓竟然用“亂碼”學英語?!

托馬六、唵以、及夫、尤、唵五史為、土、度、回夫、買以、勿倫脫

上面這句話你認出來了嗎?

別懷疑,這不是亂碼,是英語的“音標”。

好的,我們再來一遍

Tomorrow I give you answer to do with my friend

托馬六、唵以、及夫、尤、唵五史為、土、度、回夫、買以、勿倫脫

這一次,你一定看懂了吧?

有沒有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熟悉感?

其實,這也曾是我們初學英語時耍的小聰明。

那時候記不住英語讀音,又不懂讀音標,因此很多同學都選擇在英文下標註中文諧音。這樣第二天上學就不用再次陷入“都還給老師了”的無限循環的悲劇中了……

經歷過“斯先達皮力斯(stand up please)”的小夥伴們,請讓我看到你們的雙手!

笑哭!清朝百姓竟然用“亂碼”學英語?!

其實,這種“窘況”在近現代非常普遍,畢竟教科書上都這樣編寫印刷了,“中國式音標”的普遍程度可想而知。

笑哭!清朝百姓竟然用“亂碼”學英語?!

前幾日,成都市民堯先生展示了收藏的一本印有“咸豐十年”字樣的英語教材。專家認為,從這本書的印刷和字體、內容上推斷,英語書應該是真實的,屬於清朝晚期,不過,由於暫時沒有看到實物,不能推斷出具體年代。

  • 清朝百姓學英語 靠自己“揣摩”

笑哭!清朝百姓竟然用“亂碼”學英語?!

英語教材開篇“英話註釋目錄”後標註著“地理門”、“君臣門”、“師友門”、“宮署門”、“五金門”等門類。在書中,畫了12個小格子,每個格子裡都是一句英語,最上面是漢語句式,中間為英語句式,最下面是漢語注音,這些注音都是用漢字代替音標。

在教材開始還有一段“使用說明”:“漢字從右至左讀、英字從左至右讀”……而作者也在開篇友情提示學習訣竅,“唯學者自揣摩之”。

  • 發音很奇怪 標註漢字應是晚清“普通話”

笑哭!清朝百姓竟然用“亂碼”學英語?!

按照這些漢字標註的讀音來讀這些英語短句,讀起來發音顯得非常奇怪。精通語言學的四川大學教授雷漢卿認為,這種漢字注音主要還是出現在不太正規的教材中,教的人會在聲調上進行指導,而教材的漢字主要還是給初學者的提示。

雷漢卿推斷,因為定都北京的原因,當時的標準話應該接近北京話讀音,讀音差別不算大。也就是說,如果穿越到150多年前的晚清,還是能夠聽懂當地人說話

  • 清朝名人也甚是擅長“中國式音標”

笑哭!清朝百姓竟然用“亂碼”學英語?!

“睜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則徐是中國維新思想的先驅,因此在英文的學習上更是不遺餘力。

為了能接觸到更多西方一手資料,55歲的林則徐開始自學英語。奈何當年沒有音標,死記硬背成為唯一出路。且為了方便記憶,“中國式音標”也不可避免被派上用場,比如在China的後邊註上“柴諾”,doctor後注“諾克拓”,trade注“吐烈”。

外交家李鴻章也不識外語,卻深諳“臨時抱佛腳”之道:每每出使之前,都會找翻譯學幾句寒暄語,現學現賣。一次出使沙俄前,李鴻章依舊使用老方法,結果俄語實在比英語還更為難人,記不住。無奈之下李鴻章索性直接在隨身攜帶的扇子上用“中國式音標”標註俄語發音:“請坐——殺雞切細”(Садитесь),“謝謝——四包錫箔”(Спасибо),“再見——大四位達理也”(До свидания)”等等。

根據相關研究資料顯示,當時廣州流行一本叫《鬼話》的小冊子,其中就用“曼”代替“man”的發音、today 注為“土地”。美國傳教士衛三畏評價這些小冊子所標註的英語時提到:“發音很糟糕”

擦擦汗,幸好學會了音標,不然還要繼續念這堆外國人都聽不懂的“亂碼”呢……

不過,在時代的洪流下,前人們都在用自己最大的力量走出國門接觸更多新事物呢!

文章整理自成都商報、東方網

笑哭!清朝百姓竟然用“亂碼”學英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