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被乾隆判為贗品的“無用師卷”《富春山居圖》被他翻案為真跡

在品鑑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時,徐邦達指出乾隆認為是真跡的“子明卷”是假的。

這令在場者都大吃一驚。徐邦達經過仔細考證,發現乾隆御筆題跋多次的“真跡”上的題款不合元代的規範,實為後人的仿作。而被乾隆判為贗品的“無用師卷”《富春山居圖》才是真跡。這一翻案震動了書畫界,被打入冷宮的“偽作”得到了平反。

被乾隆判為贗品的“無用師卷”《富春山居圖》被他翻案為真跡

人物名片 徐邦達(1911-2012年)字孚尹,號李庵,又號心遠生、蠖叟,祖籍浙江海寧。西泠印社顧問。

被乾隆判為贗品的“無用師卷”《富春山居圖》被他翻案為真跡

徐邦達先生書法作品

“國眼”也曾 20兩黃金買贗品

在旁人看來,年輕的徐邦達已然成為了鑑賞家時,他購進的第一張畫卻是贗品。18歲的徐邦達在經紀人處看到一幅王原祁的畫作,那畫尺幅不小,筆墨精到,經仔細辨別,確認它是真跡,便豪爽地以高價買下。當徐邦達興沖沖地將畫作拿給趙叔孺,他一看即知是清末的蘇州片(贗品)。

趙叔孺問花了多少銀子,徐邦達囁嚅道花了20兩黃金。趙叔孺聽了淡淡一笑,說這件蘇州片還是很好的,20兩黃金雖然貴了些,權當它吃了一帖補藥。用徐邦達自己的話說“20兩黃金買了件贗品,教訓深刻”。他把這教訓記了一輩子,並將其變為動力,到吳湖帆處學畫、品畫時格外用功。

被乾隆判為贗品的“無用師卷”《富春山居圖》被他翻案為真跡

徐邦達先生繪畫作品

吳湖帆教弟子學畫的習慣是,按弟子畫藝的進階,各出一件收藏的真跡讓其臨摹。臨摹中吳湖帆會指點一二,但主要靠自己感悟。吳湖帆出《剩山圖》時,徐邦達臨摹得十分認真,還與老師一起品鑑黃公望的筆墨與元人的題款特徵。徐邦達臨摹了數張《剩山圖》,也把它的一切信息深深地印在了腦海中。後來,他據此研習經歷鑑別出《富春山居圖》的“無用師卷”和“子明卷”。

被乾隆判為贗品的“無用師卷”《富春山居圖》被他翻案為真跡

徐邦達先生繪畫作品

1949年後,徐邦達和好友張蔥玉一同應聘在上海文物管理委員會工作。當時百廢待舉,文博行業尤其需要特殊人才。時任中央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想到了張蔥玉,一紙調令將其召入北京,讓其鑑定歷代書畫並籌建故宮書畫館。張蔥玉趕到北京,並推薦了徐邦達。徐邦達接到電報有些忐忑,徵詢老師吳湖帆的意見。吳湖帆曾擔任過故宮博物院評審委員,知道入故宮工作對書畫家意義重大,他看過後說,還等什麼,去!自那時起,徐邦達的鑑別與收藏行為就與國家的支持分不開了。

被乾隆判為贗品的“無用師卷”《富春山居圖》被他翻案為真跡

徐邦達先生繪畫作品

1953年的一天傍晚,徐邦達照例來北京琉璃廠徘徊,無意間竟在寶古齋發現了《水村圖》的線索,他的心一下就被《水村圖》勾住了。為了《水村圖》真跡,徐邦達找到一位熟識的文物商,委託他去東北收購《水村圖》。文物商憑藉私商的身份以8000元買下《水村圖》。徐邦達仔細鑑別後,認定是趙孟頫的真跡,遂說服文物局領導購回,由國家收藏。

被乾隆判為贗品的“無用師卷”《富春山居圖》被他翻案為真跡

元 趙孟頫 紙本設色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20世紀50年代,徐邦達聽靳伯聲說,溥儀當年從紫禁城帶出文物中的一小部分還在民間,包括唐代人臨摹的《萬歲通天進帖》。徐邦達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極有價值的線索,他開始追蹤探訪,終於在某部隊存放文件的保險櫃中,找到了存放珍品的皮箱。可5件珍品只剩下2件,另外3件去向不明。徐邦達並未就此罷手,而是千方百計窮究線索,幾經輾轉,終於又找到了另兩件。

被乾隆判為贗品的“無用師卷”《富春山居圖》被他翻案為真跡

徐邦達先生繪畫作品

就這樣,短短數年,徐邦達不辭辛苦,悉心查訪,經發掘和搶救,繪畫館就彙集了3000多件“失散重聚”的珍品。連做夢都離不開古代書畫的徐邦達,在那一時期鑑定並徵集到數千件古書畫作品。此後這批古代書畫都交撥給了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為了故宮博物院古書畫庋藏中的藏品。

被乾隆判為贗品的“無用師卷”《富春山居圖》被他翻案為真跡

徐邦達先生書法作品

鑑定8萬餘件中國古代書畫,編成《中國古代書畫目錄》

1983年開始,國家文物局專門成立的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開始對全國各地所藏中國古代書畫作全面系統的鑑定。鑑定組前後歷時8年,行程數萬裡,共鑑定了8萬餘件中國古代書畫,編成《中國古代書畫目錄》。今天,留存在大陸的絕大部分中國古代書畫只要一查《目錄》,就能知曉其傳世狀況。

被乾隆判為贗品的“無用師卷”《富春山居圖》被他翻案為真跡

國家文物局七人鑑定組合影,左起:謝辰生、劉九庵、楊仁愷、謝稚柳、啟功、徐邦達、傅熹年。

已屆古稀的徐邦達不顧年邁,帶領楊新(後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等一批中青年助手,跑遍了全國80%以上的省、市、區的博物館、文管會、文物商店,對所藏古書畫進行了一次綜合考察。此次考察耗時5年,行程數萬裡,鑑定書畫作品約4萬件。考察中,在青島博物館的次等文物堆中,發現了國寶級珍品——唐代臨摹的懷素《食魚帖》。在雲南博物館的參考品中發現了宋代畫家郭熙的《溪山行旅圖》立軸、“元四家”之一的黃公望的《雪夜訪戴圖》等稀世畫作。

被乾隆判為贗品的“無用師卷”《富春山居圖》被他翻案為真跡

唐代 懷素 草書《食魚帖》

慧眼獨具被稱“徐半尺”

為徐邦達的古代書畫鑑別能力所折服的人送給他一個雅號“徐半尺”。據說,一位來訪者將畫軸徐徐展開,剛看到一片竹葉的梢頭,徐邦達便脫口而出:“是李方膺!”畫軸展開,果然是“揚州八怪”之一李方膺的作品。很多書畫卷剛打開半尺,徐邦達就已經說出了與此畫有關的一切,以至有“徐半尺”的雅號。

徐邦達因書畫之緣而鑑定,因鑑定而每日與書畫耳鬢廝磨。對於古蹟名作,更有摹以亂真的本領。現存加拿大的清代畫家奚岡的《松溪高逸圖》摹本是他18歲時所臨。現存新加坡的張中的《芙蓉鴛鴦圖》摹本是他24歲時所臨。晚年鑑考之餘,重拾畫筆,創作山水,筆致秀潤,意趣幽深。

被乾隆判為贗品的“無用師卷”《富春山居圖》被他翻案為真跡

徐邦達先生揮毫中

徐邦達90多歲時寫了一幅“實事求是”的橫幅,掛在書房的牆上以自勉。這四個字也是他鑑定原則的寫照。

被乾隆判為贗品的“無用師卷”《富春山居圖》被他翻案為真跡

徐邦達先生書法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