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9 国家劳心费力从国外迎回一书,山东农妇也有一本,充当了鞋样册子

国家劳心费力从国外迎回一书,山东农妇也有一本,充当了鞋样册子

如果问,我国古籍图书中,最为珍贵的国宝级图书属哪一部?

相信略懂历史的人都会答:《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纂修于明成祖永乐年间,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明成祖朱棣在修书之初,就对太子少师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等人说得非常清楚:“天下古今事物都分散记载在各种典籍之中,卷帙浩大,不易检索。朕要修一部囊括自文字诞生以来历代所有的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还要收集有天文、地志、阴阳、医算、僧道、技艺的资料,用韵来统摄,以便考索,你等万不要嫌浩繁。”

《永乐大典》于永乐六年(1408年)修成,共动用了三千余人参与编校,辑入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共22,937卷,分11095册,共有文字3亿7千万,并有海量山川器物图,参与抄写的朝臣文士、宿学老儒达到2.16万人。

工程量是如此浩大,致使明成祖虽有付之刊印之意,但最终还是望而却步,唯聘书手抄录了一部,被称为“永乐正本”。

也正因为有了这个正本,《永乐大典》才得以流传。

国家劳心费力从国外迎回一书,山东农妇也有一本,充当了鞋样册子

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将《永乐大典》原稿留南京文渊阁,另将“永乐正本”装了满满三十船,浩浩荡荡地护送到北京,贮于文楼,后贮北京文渊阁。

南京文渊阁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失火,则存于其中的《永乐大典》原稿全部毁于一旦。

大约一百年后,即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北京皇宫失火,奉天门及三大殿均被焚毁,《永乐大典》正本也差点遭遇上与《永乐大典》原稿相同的厄运。

也因如此,嘉靖皇帝被大火提醒,决定组织人力另抄写一本副本。

刚开始,大臣徐阶觉得抄录上万册大典,工程浩大,为了偷工减料,提出不必拘泥原来的式样和书法来进行。

但经深入翻检《大典》,发现如果版式一变,上面的大小字和图形都要发生变化,根本无法进行。

最终,抄录出来的副本式样与正本一模一样,没有任何改变。

国家劳心费力从国外迎回一书,山东农妇也有一本,充当了鞋样册子

明清交替,先占据北京城的是李自成,其在山海关兵败,自知难以抵挡清兵,就本着“我得不到的,也不许你得到”的龌龊心理,放火焚烧大内,扬长而去。

国家劳心费力从国外迎回一书,山东农妇也有一本,充当了鞋样册子

人们都以为,正本和副本《永乐大典》都毁于这场大火了。

哪料,清康熙年间,内阁学士徐乾学、高士奇等官员偶然推开北京南池子大街的皇史宬大门,惊奇地发现《永乐大典》副本仍安然无恙地躺在那里!

国家劳心费力从国外迎回一书,山东农妇也有一本,充当了鞋样册子

原来,《永乐大典》副本在隆庆元年被抄录完成后,就运送到了明皇宫内当时新建好的、专门用来收藏皇家典籍的皇史宬。

这个皇史宬躲过了明清交替间的兵燹火厄,真是太庆幸了!

不过,躲得过初一,却躲不过十五。

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永乐大典》副本在动乱中被劫被毁极其严重。

国家劳心费力从国外迎回一书,山东农妇也有一本,充当了鞋样册子

即至光绪年间,止剩下64册。

从11095册到只剩下64册,这是个什么概念?

简直让人欲哭无泪!

1912年,新成立的政府继承了这64册《大典》,其中4册置于教育部图书室展览,另60册入藏于京师图书馆。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华北局势动荡不安,政府下令古物南迁。北平图书馆的60册《永乐大典》被运往上海,存放于公共租界仓库。

而在1937年“八一三”事变以后,上海沦陷,随后欧战爆发,国内局势进一步恶化,存放在上海租界的60册《永乐大典》也不安全了。

时任北平图书馆代理馆长的袁同礼和上海办事处钱存训通过驻美国使馆与美国联系,将这60册《永乐大典》运往美国寄存。

60册《永乐大典》的最终下落是——美国于1965年“交还”给台湾,现存台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特别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努力收集《永乐大典》。

国家劳心费力从国外迎回一书,山东农妇也有一本,充当了鞋样册子

1951年,发生了下面这样一件事:

那时候,中国和苏国关系不错,时任北京图书馆(现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俄文部部长张全新对其国文化深感兴趣,某日在查阅其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时,突然发现上面记有该馆藏有中国《永乐大典》52册!

张全新的血液似乎瞬间凝固,等醒过来后,迅速把这一信息报回国内。

时任北京图书馆馆长的冯仲云也激动万分,立刻找到时任苏国对外文化协会驻北京代理全权代表的索科洛夫谈话,作思想工作。

冯仲云后来回忆,当时,他是这样对索科洛夫说的,这些书册以前藏在大连的日本图书馆。显然,1945年日本投降后,你们是把它们作为敌产没收了。我们非常乐意用北京图书馆珍藏的有历史价值的其他图书来换取这些《永乐大典》。

还是那句话,当时两国关系不错,索科洛夫秒懂冯仲云的意思,将这意思反馈回国。

该年,苏国即慷慨地将存在列宁格勒东方系的11册《大典》赠还中国。

文化部接收后即拨交当时的北京图书馆。

为纪念这一举动,北京图书馆举办了一次《永乐大典》展览,宣传《大典》的价值及其惨遭劫掠的遭遇。

此举,极大地激发了各界群众的爱国热情。

一些爱国人士和藏书单位纷纷将自己收藏的《大典》交由国图集中收藏:周叔弢先生将家藏的一册《永乐大典》无偿捐献给国家并致信国图;商务印书馆董事会将馆藏21册《大典》赠送国图;赵元方先生也将家藏的一册《大典》捐赠出来……

冯仲云内心却一直惦记着苏国图书馆里还有那52册《大典》,又找索科洛夫谈话,作思想工作,说北京图书馆正打算把所有散落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中国古典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渐渐地收回来……

冯仲云的意思,索科洛夫秒懂,又把这意思反馈回国。

苏国家图书馆承诺归还,且于1954年正式归还了我国那52册《大典》。

在苏国的带领下,其他国家也陆陆续续将这一中国国宝归还中国。

每一次,都引起巨大的轰动效应。

现在据不完全统计,《大典》至今仅存400余册,散落在世界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收藏机构。

这些残书,多有焚余及水浸的痕迹。原因很简单,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烧杀劫掠。烈火熊熊,致使《大典》大部分灰飞烟灭,从火中劫余的残书,必用水浇,故有焚余及水浸的痕迹,让人触目惊心。

到了1982年,国家图书馆历经千辛万苦,总算收藏到了220册之数。

这里说说第221册的收集故事。

1983年的春节过后,国家图书馆收到一封来自山东掖县图书馆副馆长孙洪基所写的信,信中说:“负责同志,我县收到一本《永乐大典》,是卷之三千五百十八(正文缺三页)和卷之三千五百十九(存十四页)。两卷的内容都是讲门……因书的前后都残缺,序、跋、目次全不见,请早日回复,以辩真伪”。

《永乐大典》可是国宝呀!

图书馆上上下下都不敢怠慢,迅速组建成一个专家鉴定小组赶往掖县,进行实地调查。

孙洪基小心翼翼地把书呈上。

专家们看了这册墨色如新的古书,都暗暗惊奇。

国家劳心费力从国外迎回一书,山东农妇也有一本,充当了鞋样册子

经过鉴定,它就是国宝典籍《永乐大典》嘉靖副本,门制类全帙30卷中的前2卷的残卷本!

书从哪来的呢?

孙洪基说,书是程郭镇高郭庄村孙洪林家祖辈留下来的,他的老姑奶奶做姑娘时就用它做花样册子,出嫁时又把它带到了婆家邱家村。

什么叫花样册子呢?孙洪基觉察到专家面有不解之色,立刻作了解释:花样册子也叫鞋样册子,是旧时农村妇女们用来夹剪花、绣花样子和鞋样子的书本。通过,能充当花样册子都16开本的旧书或刊物,开本大的、页数多的为好。所以,在花样册子中就有许多线装古旧书,如《论语》、《尺牍》、《朱子家训》等。

孙洪基这么一说,专家们看着眼前的《永乐大典》,无不暗暗点头。

的确,这册《永乐大典》不但书大而且平整厚实,用它来充当花样册子真是太合适不过了。

孙洪基接着说,孙洪林的老姑奶奶去世后,她的儿子也就是孙洪林的表叔因为孙洪林喜欢此书,就把在他家保存70多年的这本古书归还了孙家。这本书是个残本,孙洪林和表叔都不知道它的书名和价值。出于好奇,他们就把此书交给掖县博物馆的朋友作鉴定,几经转折,书才到了我这,我认定此书是《永乐大典》,所以才写了那封信。

专家们边听边翻阅此书,发现书的天头地脚部分已被裁去做鞋样。

幸运的是,孙洪林的老姑奶奶虽不识字,但从祖上因袭了敬字惜纸的传统,使此册《大典》的内容得以完整保存。

经过征询李洪林的同意,这份珍贵的无价之宝被带到北京国家图书馆收藏。

国家图书馆给李洪林家发了奖金,同时也给掖县博物馆和图书馆发来了奖状和一册修复了的《永乐大典》复制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