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成都前空姐旅居荷蘭 十年光陰寫下“從前小桃園”

成都前空姐旅居荷蘭 十年光陰寫下“從前小桃園”

姜明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封面新聞記者 吳德玉

曾經的老成都已不復存在,舊式生活從外到內早都被新時代替換,大概只有我還在骨子裡面依舊懷念。懷念這個城市曾經恬淡的氣質和不急不躁的生活方式,懷念心頭忘不掉的地方和忘不掉的人,他們的生活、想法、情懷和命運。

一群善良簡單執著的人,愛情是找一個人終老,守一個誓言過一輩子;親情沒以血緣為紐帶,有緣走到一起就不離不棄;友誼是彼此內心的支撐,不受利益的驅使,受心的驅使。一群普通的人,活在普通的日常,不涉及權力慾望、不涉及金錢野心,靠愛和希望穿越各個時期、各個方向介入的波折,走完一生。

大概就是那一天,想寫這個故事。

——姜明明

成都前空姐旅居荷兰 十年光阴写下“从前小桃园”

現在的姜明明沉迷寫作

提起老成都,總會讓人想到擺不完的龍門陣,老街上的青石板路,每一處每一景都有一個老故事,要麼就是李貝貝驚抓抓的一聲“那二年生……”

姓名:姜明明,座標:荷蘭,籍貫:成都。一個移民海外十多年的前空姐,用十年光陰,寫下了自己的長篇處女作——《從前小桃園》,目前已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小說以民國二十六年為背景,在華生與碧玉的愛情故事裡,以一個叫小桃園的院壩為中心,有活色生香的老成都影院茶園公園、有漸行漸遠的尋常街巷,有脆生生、軟糯糯的成都話,有性格迥異但都脾氣極好的老輩子……

姜明明,一個漂洋過海多年的成都女性,為何要用十年時間,來寫一個老成都故事?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採訪她時,從一開口,那原汁原味的成都話,就讓人瞬間明白了:無論後來,我們走到了哪裡,從前,永遠在心裡。

成都,就是姜明明心中永遠的小桃園。

痴迷小說的她

寫一本自己的小說

成都前空姐旅居荷兰 十年光阴写下“从前小桃园”

姜明明近照

姜明明屬於六零後,她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好學生,甚至有點叛逆。因為她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就瘋狂地迷上了看小說。從《紅樓夢》開始就一發不可收拾,在中外名著裡泡到高中。

姜明明說:“整個初中高中,小說陪伴我成長。”父母非常反感她看小說,理由顯而易見——影響學習。姜明明就把複習資料放在外面,裡面夾著小說,在學校,她痴迷的小說被老師收繳了好幾次。但她毫無悔改之意:“迷進去了,不看不行。”

對小說的痴迷,也給姜明明心中種下了一個夢,什麼時候可以自己寫一部小說?她先是無意識地寫一些豆腐乾小文,後來編故事的那種念頭像當初看小說一樣,“擋都擋不住。”她曾寫過一箇中篇《加德滿都之戀》,“我非常喜歡加德滿都,最長在那裡住過一個月,坐在酒店,望著遠處的雪山,有朋友、有同事,一起聊天,聊一些比較稀奇的故事。”

成都前空姐旅居荷兰 十年光阴写下“从前小桃园”

姜明明少女時代

對寫作,姜明明的初衷很簡單:“寫起耍。”有人喜歡看電影,有人喜歡聽音樂,她就喜歡寫。有人一天不耍手機就難受,她一天不寫就難受。當空姐後,她也隨身帶著本子和筆,只要有空就寫,想到什麼就記一個字,記一兩句,哪怕是一個字。當堅持被興趣推動,註定能成就一件事情。

愛看書,愛寫,為《從前小桃園》的誕生奠定了基礎。成為空姐後,除了飛行,剩下的時間都是自己的,讓她有很多時間來想問題, 經常在世界各地跑來跑去,讓她見識了很多不同的生活,看世界,觀察人,在思想和觀念越來越多視角。她利用一切時間看雜書,涉獵廣泛,包括《木草綱目》等醫書,後來這些都用到小說裡面了。

成都前空姐旅居荷兰 十年光阴写下“从前小桃园”

當空姐的姜明明

姜明明從小是由外婆、外公帶大的,兩位老人在上個世紀90年代相繼離開。在他們離開後,遠離家鄉的姜明明很想他們,想小時候的那種生活。這種思念積壓到了2005年,她告訴家人:“無論十年二十年,就算拖二十年,我一定要把這個小說寫出來,這個故事,我一定要寫出來,不然它會呆到你心中,折磨你,你的記憶在那裡,你的衝動在那裡,推動著你,必須要用文字表現出來。”

辭職專心寫作

她穿越到民國

初衷有了,動力有了,選材很關鍵。姜明明的內心不想寫民風民俗、飲食文化、地方史、遊記,“那些有的是通過史料都查得到的,我想寫一段生活,從內向外地寫成都人,想寫在舊傳統、中華文化滋養下,走出來的一幫人,他們到底是在中華文化背景下,當問題發生時,他們如何去處理,他們的生活方式、愛情、親情……”

成都前空姐旅居荷兰 十年光阴写下“从前小桃园”

姜明明拍了很多老成都照片

雖然身在海外,但姜明明的心從來沒有離開過成都,因為這是自己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真正寫作的開始,她做了許多功課。“為什麼不能有一本寫老成都的小說呢?我對成都的老式生活印象非常深,閉起眼睛,以前的成都就在我面前。”

姜明明曾經多次拜訪當時尚在世的“老成都活字典”馮水木,與老人家在寬窄巷喝茶。她也蒐集了不少素材,包括與老一輩談話的錄音,加上對老成都的懷念和想念,她覺得可以開始動筆了,

小說是虛構寫作,用大腦編一個故事,必須要穿越進去,必須封閉。姜明明整個人被小桃園“勾去了魂魄”。寫作時,華生、碧玉、周伯千、紀婉香……一個個人物彷彿就是她的面前,她只是一個記錄者、旁觀者。如果有人敲門,會把她“入定”的狀態打破。曾經,她人是恍惚的,開車也是恍惚的,不敢開遠了,怕晃神,做家務都在想故事。這樣不知不覺過了幾年,姜明明覺得再也不能忍受這種折磨,工作之餘把事情做完了,總要去想寫作這個事情,“我不能再分心了,我決定辭職不幹了,必須要靜下心來寫。”

成都前空姐旅居荷兰 十年光阴写下“从前小桃园”

姜明明鏡頭下的老成都

從2005年發願,中間斷斷續續地寫作,2013年辭職,2015年年底小說收尾,整整十年。辭職後,她專心寫作,起碼保證一天寫八小時,把小朋友送到學校,一回家,把家裡趕緊收拾一下,就開始寫作。

日常生活安排都是以寫作為主,以前週末是和家人一起,最後一年小說收尾的時候,她週末基本不參加活動,老公帶著娃娃在外面耍,她就在家裡靜靜地寫作。

2015年12月31日,《從前小桃園》最後一個字結尾,在新年的鐘聲敲響之前,寫作結束了。

對姜明明而言,這十年的寫作有點像自娛自樂,一邊寫一邊讓自己回到曾經的老成都,感受所有的一切,是非常愉悅的過程。

老成都和老輩子

願人人都有一個小桃園

《從前小桃園》裡,對老成都細節的描寫活靈活現。這既來自於童年的記憶,也有通過和老輩子聊天時打聽到的細節。包括對華生一個開相館的姨爹的描寫,“我其中一個姨婆的丈夫,就是開相館的。”

姜明明記憶中的成都,非常適合生活,非常恬淡,不急不躁,非常適合居家,溫馨。她寫這些東西的時候,有遺憾有失落,有些記憶都消失掉了。想把那些感覺寫下來,希望有一本小說讓這種感覺存在。“包括老街道,小關廟,奎星樓、科甲巷,鹽道街,上北打金街,這些街道,如果改名世紀大道、中環廣場,實際是在抹殺一些成都的特質。成都以前的院壩生活,很隨意的,生活化的居住。當成小說背景來寫,希望能夠帶給大家一些美好的回憶。”

成都前空姐旅居荷兰 十年光阴写下“从前小桃园”

外婆和她的結拜姐妹,姜明明說這張照片外婆放在玻板下面看了一輩子

外婆和姨婆給姜明明的感覺是為人非常忍讓,非常讓人敬佩,吃再多的苦不會去說不會去抱怨。外公擺以前的故事,擺的都是讓他開心的,美好的東西,不好的東西他不會說。

姜明明總回味外婆最愛說的一句話:“慾望少,樂得清靜。”“真的是這樣,她不想那麼多,生活方式非常簡單,現在的人和老一輩人最大的區別就是,現代人被成功學綁架了,自己累,把這點強加給其他人,其他人也累。老一輩人不講成功,會認真去做事情,最終採取聽天由命的方式去做。他們對生活的需求不是以成功為主,是以生活本身為主,過好每一天的日子。”

成都前空姐旅居荷兰 十年光阴写下“从前小桃园”

姜明明的媽媽和兩位姨婆

姜明明覺得,現代人的壓力很大,社會關係複雜化。一些影視作品過分展示勾心鬥角、鬥智鬥勇,不是每個人都喜歡這些,“世道人心,你可以用那些方式去生存,去和別人爭鬥,但要把人性中真善美表現出來,人活在一個充滿硝煙的世界中時,必須給他內心一個小桃園的那種寧靜天地,為什麼文藝作品不能以這種方式來表現呢?至少我想去寫,這是我的三觀。”

《從前小桃園》,看到是舊題材,但當代人也可以受益,看整個的人生,受到的外力的壓力,正如書的封面所寫:“命是天給的,人給的,自找的……”

“人與天(命和運),人與人(戰爭、各種社會關係)、人與自我(各類自我選擇)的關係,雖然我寫的愛情是民國時候,但在愛情中遇到的波折,當代人一樣會遇到,通過這個反觀我們的生活,為什麼要用爭鬥呢?為什麼相愛就不能真正去愛,不能真正去付出呢? 給自己留一個底線,傾情付出又如何?”

目前的圖書市場,讀者很多,作者也很多,對自己的這本書,姜明明說:“我希望有人看,如果我呈現的東西能被世人所分享,從中感覺到什麼,我會很滿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