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成都前空姐旅居荷兰 十年光阴写下“从前小桃园”

成都前空姐旅居荷兰 十年光阴写下“从前小桃园”

姜明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封面新闻记者 吴德玉

曾经的老成都已不复存在,旧式生活从外到内早都被新时代替换,大概只有我还在骨子里面依旧怀念。怀念这个城市曾经恬淡的气质和不急不躁的生活方式,怀念心头忘不掉的地方和忘不掉的人,他们的生活、想法、情怀和命运。

一群善良简单执着的人,爱情是找一个人终老,守一个誓言过一辈子;亲情没以血缘为纽带,有缘走到一起就不离不弃;友谊是彼此内心的支撑,不受利益的驱使,受心的驱使。一群普通的人,活在普通的日常,不涉及权力欲望、不涉及金钱野心,靠爱和希望穿越各个时期、各个方向介入的波折,走完一生。

大概就是那一天,想写这个故事。

——姜明明

成都前空姐旅居荷兰 十年光阴写下“从前小桃园”

现在的姜明明沉迷写作

提起老成都,总会让人想到摆不完的龙门阵,老街上的青石板路,每一处每一景都有一个老故事,要么就是李贝贝惊抓抓的一声“那二年生……”

姓名:姜明明,坐标:荷兰,籍贯:成都。一个移民海外十多年的前空姐,用十年光阴,写下了自己的长篇处女作——《从前小桃园》,目前已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以民国二十六年为背景,在华生与碧玉的爱情故事里,以一个叫小桃园的院坝为中心,有活色生香的老成都影院茶园公园、有渐行渐远的寻常街巷,有脆生生、软糯糯的成都话,有性格迥异但都脾气极好的老辈子……

姜明明,一个漂洋过海多年的成都女性,为何要用十年时间,来写一个老成都故事?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采访她时,从一开口,那原汁原味的成都话,就让人瞬间明白了:无论后来,我们走到了哪里,从前,永远在心里。

成都,就是姜明明心中永远的小桃园。

痴迷小说的她

写一本自己的小说

成都前空姐旅居荷兰 十年光阴写下“从前小桃园”

姜明明近照

姜明明属于六零后,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好学生,甚至有点叛逆。因为她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疯狂地迷上了看小说。从《红楼梦》开始就一发不可收拾,在中外名著里泡到高中。

姜明明说:“整个初中高中,小说陪伴我成长。”父母非常反感她看小说,理由显而易见——影响学习。姜明明就把复习资料放在外面,里面夹着小说,在学校,她痴迷的小说被老师收缴了好几次。但她毫无悔改之意:“迷进去了,不看不行。”

对小说的痴迷,也给姜明明心中种下了一个梦,什么时候可以自己写一部小说?她先是无意识地写一些豆腐干小文,后来编故事的那种念头像当初看小说一样,“挡都挡不住。”她曾写过一个中篇《加德满都之恋》,“我非常喜欢加德满都,最长在那里住过一个月,坐在酒店,望着远处的雪山,有朋友、有同事,一起聊天,聊一些比较稀奇的故事。”

成都前空姐旅居荷兰 十年光阴写下“从前小桃园”

姜明明少女时代

对写作,姜明明的初衷很简单:“写起耍。”有人喜欢看电影,有人喜欢听音乐,她就喜欢写。有人一天不耍手机就难受,她一天不写就难受。当空姐后,她也随身带着本子和笔,只要有空就写,想到什么就记一个字,记一两句,哪怕是一个字。当坚持被兴趣推动,注定能成就一件事情。

爱看书,爱写,为《从前小桃园》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成为空姐后,除了飞行,剩下的时间都是自己的,让她有很多时间来想问题, 经常在世界各地跑来跑去,让她见识了很多不同的生活,看世界,观察人,在思想和观念越来越多视角。她利用一切时间看杂书,涉猎广泛,包括《木草纲目》等医书,后来这些都用到小说里面了。

成都前空姐旅居荷兰 十年光阴写下“从前小桃园”

当空姐的姜明明

姜明明从小是由外婆、外公带大的,两位老人在上个世纪90年代相继离开。在他们离开后,远离家乡的姜明明很想他们,想小时候的那种生活。这种思念积压到了2005年,她告诉家人:“无论十年二十年,就算拖二十年,我一定要把这个小说写出来,这个故事,我一定要写出来,不然它会呆到你心中,折磨你,你的记忆在那里,你的冲动在那里,推动着你,必须要用文字表现出来。”

辞职专心写作

她穿越到民国

初衷有了,动力有了,选材很关键。姜明明的内心不想写民风民俗、饮食文化、地方史、游记,“那些有的是通过史料都查得到的,我想写一段生活,从内向外地写成都人,想写在旧传统、中华文化滋养下,走出来的一帮人,他们到底是在中华文化背景下,当问题发生时,他们如何去处理,他们的生活方式、爱情、亲情……”

成都前空姐旅居荷兰 十年光阴写下“从前小桃园”

姜明明拍了很多老成都照片

虽然身在海外,但姜明明的心从来没有离开过成都,因为这是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真正写作的开始,她做了许多功课。“为什么不能有一本写老成都的小说呢?我对成都的老式生活印象非常深,闭起眼睛,以前的成都就在我面前。”

姜明明曾经多次拜访当时尚在世的“老成都活字典”冯水木,与老人家在宽窄巷喝茶。她也搜集了不少素材,包括与老一辈谈话的录音,加上对老成都的怀念和想念,她觉得可以开始动笔了,

小说是虚构写作,用大脑编一个故事,必须要穿越进去,必须封闭。姜明明整个人被小桃园“勾去了魂魄”。写作时,华生、碧玉、周伯千、纪婉香……一个个人物仿佛就是她的面前,她只是一个记录者、旁观者。如果有人敲门,会把她“入定”的状态打破。曾经,她人是恍惚的,开车也是恍惚的,不敢开远了,怕晃神,做家务都在想故事。这样不知不觉过了几年,姜明明觉得再也不能忍受这种折磨,工作之余把事情做完了,总要去想写作这个事情,“我不能再分心了,我决定辞职不干了,必须要静下心来写。”

成都前空姐旅居荷兰 十年光阴写下“从前小桃园”

姜明明镜头下的老成都

从2005年发愿,中间断断续续地写作,2013年辞职,2015年年底小说收尾,整整十年。辞职后,她专心写作,起码保证一天写八小时,把小朋友送到学校,一回家,把家里赶紧收拾一下,就开始写作。

日常生活安排都是以写作为主,以前周末是和家人一起,最后一年小说收尾的时候,她周末基本不参加活动,老公带着娃娃在外面耍,她就在家里静静地写作。

2015年12月31日,《从前小桃园》最后一个字结尾,在新年的钟声敲响之前,写作结束了。

对姜明明而言,这十年的写作有点像自娱自乐,一边写一边让自己回到曾经的老成都,感受所有的一切,是非常愉悦的过程。

老成都和老辈子

愿人人都有一个小桃园

《从前小桃园》里,对老成都细节的描写活灵活现。这既来自于童年的记忆,也有通过和老辈子聊天时打听到的细节。包括对华生一个开相馆的姨爹的描写,“我其中一个姨婆的丈夫,就是开相馆的。”

姜明明记忆中的成都,非常适合生活,非常恬淡,不急不躁,非常适合居家,温馨。她写这些东西的时候,有遗憾有失落,有些记忆都消失掉了。想把那些感觉写下来,希望有一本小说让这种感觉存在。“包括老街道,小关庙,奎星楼、科甲巷,盐道街,上北打金街,这些街道,如果改名世纪大道、中环广场,实际是在抹杀一些成都的特质。成都以前的院坝生活,很随意的,生活化的居住。当成小说背景来写,希望能够带给大家一些美好的回忆。”

成都前空姐旅居荷兰 十年光阴写下“从前小桃园”

外婆和她的结拜姐妹,姜明明说这张照片外婆放在玻板下面看了一辈子

外婆和姨婆给姜明明的感觉是为人非常忍让,非常让人敬佩,吃再多的苦不会去说不会去抱怨。外公摆以前的故事,摆的都是让他开心的,美好的东西,不好的东西他不会说。

姜明明总回味外婆最爱说的一句话:“欲望少,乐得清静。”“真的是这样,她不想那么多,生活方式非常简单,现在的人和老一辈人最大的区别就是,现代人被成功学绑架了,自己累,把这点强加给其他人,其他人也累。老一辈人不讲成功,会认真去做事情,最终采取听天由命的方式去做。他们对生活的需求不是以成功为主,是以生活本身为主,过好每一天的日子。”

成都前空姐旅居荷兰 十年光阴写下“从前小桃园”

姜明明的妈妈和两位姨婆

姜明明觉得,现代人的压力很大,社会关系复杂化。一些影视作品过分展示勾心斗角、斗智斗勇,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这些,“世道人心,你可以用那些方式去生存,去和别人争斗,但要把人性中真善美表现出来,人活在一个充满硝烟的世界中时,必须给他内心一个小桃园的那种宁静天地,为什么文艺作品不能以这种方式来表现呢?至少我想去写,这是我的三观。”

《从前小桃园》,看到是旧题材,但当代人也可以受益,看整个的人生,受到的外力的压力,正如书的封面所写:“命是天给的,人给的,自找的……”

“人与天(命和运),人与人(战争、各种社会关系)、人与自我(各类自我选择)的关系,虽然我写的爱情是民国时候,但在爱情中遇到的波折,当代人一样会遇到,通过这个反观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要用争斗呢?为什么相爱就不能真正去爱,不能真正去付出呢? 给自己留一个底线,倾情付出又如何?”

目前的图书市场,读者很多,作者也很多,对自己的这本书,姜明明说:“我希望有人看,如果我呈现的东西能被世人所分享,从中感觉到什么,我会很满意。”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