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如何赢过“别人家的孩子”?

如何赢过“别人家的孩子”?

前两天看到一位妈妈发了一条朋友圈:

如何赢过“别人家的孩子”?

我还没看文章,只是看了她的文字,心里就不由得升起一股焦虑:这么拼,我们怎么活……

她女儿比我女儿还小一点,又在省城大城市,爸妈还这么优秀……

不得不承认,这年头养娃,拼的就是爹妈。

因为焦虑,内心戏不由得多了起来,脑子里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看看朋友圈,晒娃画画,晒娃跳舞,晒娃认字读书,晒娃说英语,背唐诗……

我想着,我女儿没学画画,也没学跳舞,我也没教认字,英语启蒙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唐诗还只会“鹅鹅鹅”……

怎么玩?

如何赢过“别人家的孩子”?

还好,冷静片刻,我意识到焦虑是种负能量,不能这样下去

----我已经不如人,这个时候还不远离负能量,只会变得更蠢的。

我默默地又找来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翻了翻,安慰下自己,

再拿出《性格的力量》读了读,定定心。

想想,我们的焦虑来自哪里呢?

1,跟“别人家的孩子”拼

孩子也是不容易,一来到这个世上,莫名其妙就有了一个一直跟随他的竞争对手:别人家的孩子。

如何赢过“别人家的孩子”?

我仔细研究了下这个“别人家的孩子”,他就跟梦中情人一样,是集所有孩子优点于一身的虚构人物。

跟画画最好的孩子比画画,跟弹钢琴最好的孩子比钢琴,跟英语说得最溜的比英语……当然会觉得自己的娃不行。

这犯了取样偏差的错误,我们取的是TOP10,不是平均水平,这是以偏概全。

我们找老公的时候,不会拿自己老公跟马云比财富、跟吴彦祖比颜值、跟小贝比身材、跟李健比才华,因为我们都明白,这些不代表平均水平。

要求孩子拼过“别人家的孩子”,相当于让孩子一个人打赢他周围所有TOP10,这显然不公平,也不现实。

当我们因为“别人家的孩子”而感到焦虑的时候,就会反复检查自己孩子的各项指标是否“达标”,这种比较不客观,还盲目

----我们没有检视这些指标是不是重要到决定了命运,只是看到别人家好,就让孩子也那么好,

这样盲目没方向,显然会给孩子带来压力,也无法让他做自己。

2,时代的不确定性

如何赢过“别人家的孩子”?

我们读书的时候,老师家长都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可现在人工智能时代了,数理化还有那么重要吗?还是出路吗?

时代已经不同了,我们父辈的很多经验就已经不适用于我们这一代,

在不可预知性更强的未来,我们的经验就更不适用于下一代了。

李开复曾很确定地预测:

未来十年,AI能在任何任务导向的客观领域超越人类。

AI将取代人类50%左右的工作。

AI会取代工厂的工人、建筑工人、操作员、分析师、会计师,司机、助理、中介等,甚至部分医师、律师及老师的专业工作。

十年后我女儿才十几岁,待她参加工作时的二十几岁,世界又是什么样?

将来我们的孩子做什么工作?

我们真的无法设计孩子的人生。

世界的本质是不确定的,焦虑无用。

3,不知道养育孩子什么最重要

如何赢过“别人家的孩子”?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了,今天这位大咖说,三十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你再不让孩子学琴棋书画就晚了。

明天那个专家说,编程将是未来最重要的技能。

而学校呢,还是传统的应试教育。

英语、数学、手工、钢琴、绘画、少儿编程,哪个不重要?

这么看来,孩子们要学的东西真的很多。

经济学里有个概念,叫机会成本,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要放弃的其它东西的最大价值。

比如,我手里有笔钱想投资,是用来买房子还是买股票?

我在做选择时就要权衡,买了这个就要放弃那个,哪个能使利益最大化?

生活中的很多选择,我们会本能地考虑机会成本。

在养娃这件事上,我们有没有这样的理性呢?

孩子的时间也是时间,孩子的精力也是精力,他们的时间、精力也有限。

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里,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能使人生“利益最大化”?

或者说,从长远看,决定孩子一生成就的到底是什么?

4,以不变应万变,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如何赢过“别人家的孩子”?

《性格的力量》作者保罗 图赫借助大量的调查和实验发现,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不是在孩子出生后最初几年里向孩子们的脑子了灌输了多少信息,

而是在于能否帮他们形成一系列截然不同的有价值的品质,

譬如专注力、自控力、好奇心、责任感、勇气和自信心。

心理学家称其为人格特征,通俗地说,就是性格

过去的教育都强调人要有一技之长,尤其70后的父母对这一点体会更深,

他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红利期,那时只要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稍微强点,就会很吃香。

比如那时找工作,会用电脑会打字,就能受到重用。

如果我们还沿用这样的教育模式,只怕是刻舟求剑了。

因为AI时代了,要与AI博弈,只有另辟蹊径,做AI不擅长的事,

人文艺术、创意设计、沟通情商,作为人的活力、情感联结,这些是AI取代不了的。

那些看得见的、可量化的知识,比如英语单词量,识字量、数学题,是基础认知,要学,

但那些看不见的、无法量化的能力,比如社交情商、自主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不比书本知识和考试能力的作用小,甚至更重要。

教育家杜威说过,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

养育孩子,终将是要把人培养成人,而不是机器。

5,给孩子自由,让孩子慢慢来

如何赢过“别人家的孩子”?

性格的培养也需要时间和机会,当孩子的时间都被安排了各种学习班,在那些学习班中又要听老师指挥,

他的自主选择能力,社交能力,好奇心,想象力,怎么发展呢?

反倒是自由玩耍中,这些能力的发挥一个都不少。

玩耍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不仅发展孩子好奇心,还锻炼专注力,自控力

最重要的是能锻炼自主选择能力,让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做决定,

如果是跟小朋友一起玩,就更好,可以锻炼社交能力

即使是发呆,也不是浪费时间,人发呆时大脑并不是就关机休息了,而是启动了“默认模式网络”,这个“网络”正是创造力的来源。

所谓功夫在诗外,我们不要小看孩子们的“瞎玩”。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

比智商更重要的是情商,

比技能更重要的是性格,

我们要算好这里面的机会成本,不要舍本逐末。

人生是场马拉松,没有谁在马拉松起跑时就跑很快,否则后面就没力气跑,过程中的一时长短也不重要,

所以,如何赢过“别人家的孩子”?

慢慢来,比较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