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印度人的祖先是歐洲人,為什麼還比我們落後?

用戶5846331257


這個提問本身就充滿著各種錯誤,很缺乏“四個自信”。


首先,印度人的祖先不是歐洲人。劉禾教授在《帝國的話語政治》中提到,托馬斯・特勞特曼(Thomas Trautmann)考察了英國人當年在印度倡導“梵文/梵語”的目的,不過是要證明印度文化本來就源自“西方”文化,鼓吹印度人的祖先部分來自雅利安人。這樣的敘事,就使得英國人和印度人之間出現了遠古的血緣關係,將英國的殖民統治一下子變成了一個親情故事(love story)和家族團聚(family reunion)的故事。用羅伊・哈里斯(Roy Harris)的話來說,英國人到印度來,“不是殖民冒險家為了掠奪東方財富,他們是為了讓偏遠地區的古老雅利安人文明回到現代世界的懷抱,重新在這個世界的政治地緣內部找到自己的正確位置。”由此也為英國人的殖民統治抹上了道德的外衣。

其次,歷史上歐洲人一直是比我們落後的,歐洲人落後亞洲人本來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實際上,19世紀之前的亞洲,令歐洲人是絕對地頂禮膜拜,中國被視為人類文化文明的源泉。只不過,隨著歐洲的崛起,亞洲才被作為歐洲的“他者”而建構起來。近年來興起的“加州學派”的研究更是表明,在1500 年前後的經濟、科學技術、航運、貿易以及探索開拓等方面,亞洲與中東國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領者。而當時的歐洲要遠遠落後於世界其他地方的許多文明,直到1800 年歐洲才趕上並超過那些原先領先歐洲的國家。


林民旺


這問題問的,連歐洲人自己祖輩都不是歐洲人,何況印度人。



歐洲以日耳曼人為主,日耳曼基因為R1b,印度白種基因為R1a,就是說他們只是相近而不是一體的。印度白人基因與斯拉夫人和古羅馬白種一致。斯拉夫也算歐洲人,但是印度白種歷史上卻沒有到過歐洲。因為當年匈奴強盛之時,幾乎是同時代進入古羅馬,入侵波斯,入侵印度。黃種匈奴則迴歸中國,比如秦的基礎西戎就是黃匈奴的一種,包括周。歷史上最早的那個波斯也不是他們,而是大夏,與日耳曼和百越聯姻體有關。所以歷史上自稱雅利安的是大夏時代的波斯,而非匈奴時代的波斯。大夏與德意志都自稱雅利安,其實他們是一體多面的。當然雅利安也不是日耳曼,而是他們的聯姻對象父黃母白。

回正題,印度落後的原因其實是很簡單的,人種問題。印度除了白種以外,有大量舊人種基因存在。印度歷史上之所以搞種姓制度就是因為人種差異巨大,且人種間能力表現出來也是差異巨大。印度存在大量純白種與低種姓混血情況,然而結果是並不優秀。不光印度,拉丁美洲就是高度混血區,而且物產豐富,但同樣落後。美國人做過智商測試,發現美洲西班牙裔智商混血後低於美國純種白人。所以拉丁美洲不發達是有根本原因的。





印度今天也沒有廢除種姓制度,如果從平等的角度飽受指責。然而今天支撐印度的很大程度是那些看起來還有點白的人,這是很殘酷的事實。大自然原本就沒有給人類同樣的能力。目前發現全世界所有古文明都是黃白印第安三個基因帶著跟隨民族創造的,而黃種NO系、白種R系和印第安Q系就是後出現且相近的基因群體,可以稱為新人種。所有文明與別的種族沒有關係,是不是更殘酷。沒有辦法,這就是大自然創造的人類差異。



中國今天能看到崛起曙光沒有別的秘密,就是人種原因。全世界除了歐美,確實只有東亞具有崛起可能,因為此時代更是智力時代了。拉丁美洲不可能、印度不可能、阿拉伯不可能,可不就只有東亞可能了。

第二個原因是緯度。緯度太低人會變得很慵懶,所以中國恰恰是長江處於神秘的北緯三十度線上,是最佳緯度位置。印度就不具備了。


國病


印度和中國比,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角度。印度和中國之間的競爭被稱為“龍象之爭”,因為我們是龍的子孫,他們喜歡象。

兩個國家有很多相似點:

同處亞洲,國土面積相對較大,人口較多,歷史悠久,且都長期淪為殖民地。其中有些是優點,也是缺點:人口多,優秀人才也相對多,但社會負擔重;歷史悠久,有文化自信,但傳統觀念也根深蒂固。這一點,比起社會經濟負擔,影響更深遠。簡言之,兩國前行之路,痛並快樂著。

印度和中國之所以發展有差距,我想可能是和政治、經濟、文化等原因分不開,這也是兩國的不同之處:

1、政治方面,一盤散沙,行政效率低下。

印度以前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印度只是一個泛稱,部落成群,小國林立。二戰後,才在英國的扶植下走上了統一的民主政治之路。但印度採用的是聯邦制,各邦都是民選政府,中央和地方互相掣肘,政令不暢,全國一盤散沙。

2、經濟方面,人口多,底子薄,且過於發展軍事。

印度沒有計劃生育,貧窮人口基數太大,農村地區長期以後處於貧窮落後的境況。印度資源相對不算太多,河流的源頭都在中國,有時還得看中國臉色。而且鬆散政治帶來的影響,使得經濟開發較緩慢。又加上“龍象之爭”帶來的壓力,過於發展軍工,導致經濟相對不景氣。(但印度的IT外包產業發展可觀)

3、文化方面,社會分層嚴重,宗教矛盾太多,傳統觀念頑固。

上文也說了,歷史悠久的缺點就是傳統觀念對人的影響根深蒂固。印度本來就種姓等級森嚴,社會階層固化嚴重,導致社會肌體不健康。佛教產生於印度一帶,但印度的國教卻是本土的印度教,再加上外族入侵帶來的伊斯蘭教等,宗教矛盾衝突嚴重,現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一言不合就開戰。

其中,傳統觀念帶來的影響是最深遠的。思想不解放,經濟不可能發展。

當年,總設計師先解放了我們的思想,然後又改革開放,加上我們行政效率高,經濟開始大踏步發展。應當說,總設計師居功至偉!


智囊謀略


祖先是歐洲人就一定會比中國先進?

中國人一定比歐洲人落後?這種思維是不是上上個世紀的?

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的我們也不落後。

首先——印度人的祖先不是歐洲人

關於印度的人種問題,其他答主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印度次大陸的人種是多人種混合,並沒有完全意義的白種人。

第二 —— 最重要是歐洲遠比中國落後

歐洲並不是一個整體名詞,他們一個大州,其中有東歐和西歐之分。西歐在殖民時代獲得了巨量的資本,所以整體國力和文明發展程度比較高。東歐的話,你可以在一二線城市的某個會所裡找到東歐來的妹紙。

請注意!!

不要再拿100年前的老的觀念來說現在的事情。

現在已經不是一個歐洲小國,諸如比利時軍隊也可以進北京的時代了。歐洲諸國甚至連中國一個省都比不過。

一線城市北上廣深的人均GDP是1.5萬~2萬美元之間,這個水平和希臘和葡萄牙相等。但是這兩個國家人口加起來也就2000萬,和中國根本不是一個體量。

二線城市也可以單挑諸如波蘭等國。

中國2017年的國民生產總值是德國的3倍、英國的4倍、法國的6倍、意大利的7倍。他們全加起來都沒有中國多。

第三——印度也有比我們先進的地方

印度雖然有很多的問題,但是我們也不能全部否定印度。作為一個人口超過10億的大陸,面積佔領整個次大陸,印度的實力和潛力都不容低估。

印度的電影

實事求是講,印度的電影水平就比中國好。雖說中國的電影水平這幾年進步很快,但是印度在世界範圍內也算是一流的。以阿米爾·汗為代表的演員,通常能拍出一些直指現實的電影,有深度、有技術、有票房。

印度人民的忍耐力

印度的環境骯髒是舉世聞名的,民眾就生活在這種充滿垃圾、牛糞的環境裡。髒亂差是新德里的城市宣傳詞,恆河水已經不是一個笑話。

但換句話,這是不是等於說,印度人對環境有著超乎常人的忍耐力!他們的忍耐力只不過是沒有用在建設上面,僅僅用於對生存的忍耐。想想那些幾千年來被當做賤民的首陀羅,他們究竟是已經麻木了,或者還是在冬眠?

印度人的社交能力強

眾所周知,在西方國家的印度人非常善於社交,像自來熟一樣容易打入新的環境。另外在國外的印度人尤其喜歡抱團。這兩點都和大部分中國人不一樣。

所以,雖然不是歐洲人的後裔,但是印度也不差。

以上,怎麼能說他們的“後裔”印度,竟然比我們落後。我們天生就強大,你們很都驚訝?


不僅是我們,印度也有著遠超西歐諸國的潛力,過去數百年的落後只是一個意外。以後會有很多讓香蕉人吃驚的事情發生。


奇縝君


文明古國印度有兩大特產:一是,美輪美奐的建築;二是,風情萬千的美女。



至於印度為什麼落後,我想大概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印度沒搞計劃生育,人口過度膨脹。據資料表明,印度人口已有12億,人口密度390人/平方公里,是中國的2.76倍。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雖然讓60後70後做出了生育權犧牲,但是,的確是功在當今利在後世重要決策。事實表明,保持人口規模適度增長是保障國家快速發展的關鍵點之一。



二、印度的改革開放比中國晚了好多年。

印度建國於1947年,1951年,印度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一直到1966年印度都是實行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發展的非常失敗,各項經濟指標停滯不前。



事實上,在50、60、70年代,中國和印度的發展都是在不斷的摸索中,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都差不多。



但是,中國1978年中國實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開放,中國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而印度是學習中國的,於1991年改革開放,晚了13年,這應該也是印度落後的重大原因之一。

這是我的看法,不當之處歡迎指正。


奇思妙文


一,印度人的祖先是歐洲人?不是的。如果說印度人的祖先是歐洲人,就像說日本人的祖先是中國人一樣,很荒唐。只能說,一部分日本人的祖先是從中國遷徙而去的(日本有22%的O3基因和34.5%的O2b基因,其中中國漢族有60%O3基因,有80%到90%O基因。只不過中國幾乎沒有O2b 0.5%。但中日兩國的O基因是同源頭的,日本有56%的O基因的),而印度的雅利安人,確實是白種人,歐洲人也是白種人,雅利安人是誕生於高加索地區的遊牧民族,也就是說歐洲白人和印度白人是有共同祖先的。只不過,歐洲基本都是白人,而印度只有高種姓才是白人,才是雅利安人。(印度的雅利安人應該和伊朗人血緣更接近,雅利安英譯為Aryan,而伊朗英譯為lran兩個詞彙發音基本相同)

二,印度之所以落後,是地緣因素。歐洲之所以落後和崛起,也是地緣因素。

先談歐洲,其實歐洲可以發展,第一個因素,是因為中國把技術和制度傳播過去的。技術方面比如,馬鐙、火藥、火炮、火槍。都是起源於中國。匈奴西遷帶給了歐洲馬鐙。而火藥、火炮、火槍,則是蒙古西征帶到歐洲的。而歐洲人認定的中國最偉大的帝王,不是秦皇漢武,也不是唐宗宋祖,而是隋文帝。因為科舉制度在歐洲人眼裡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科舉制度以一個相對公平的方式來選取文官。可以讓整個社會形態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狀態。所以,制度方面,中國對歐洲也有重大影響。

而歐洲可以發展的第二個因素,則是歐洲的民族眾多,之前回答一個問題的時候我提到過,歐洲之所以無法統一,其核心原因就是各個民族並不同源。尋求民族自治,尋求民族獨立才是歐洲的日常(比如蘇格蘭人和加泰羅尼亞人還在尋求從英國和西班牙獨立出去。)而因為民族眾多,所以歐洲長期處於各國各民族互相對抗的階段。長期的競爭,導致了歐洲得到中國優秀的制度和技術之後,更加迅速的發展起來。所以簡單說,歐洲可以發展的第二個因素,就是長期的競爭。(一句題外話,兩次世界大戰以及冷戰以及後冷戰時代世界發展這麼迅速,也是因為全球範圍內的各種競爭)

而歐洲可以發展的第三個因素,則是伊斯蘭世界的崛起。不管是阿拉伯人還是土耳其人。都對歐洲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歐洲人的大航海時代,就是因為奧斯曼土耳其長期壟斷東西方貿易。當一個歐洲人最愛的香料——黑胡椒。因為奧斯曼土耳其封鎖的關係,價格高昂如黃金。那麼,當航海技術發展起來之後,歐洲人自然開始尋求海上到達印度和中國的路線。

所以,大航海時代/地理大發現時代開始了。當歐洲人發現了新大陸,到達了印度,到達了東亞。當歐洲人一邊通過殖民地掠奪世界,一邊歐洲內部持續競爭的時代。歐洲,尤其是西歐各國普遍成為了世界列強和發達國家。

再談印度,印度之所以落後。除了沒有歐洲崛起的諸多條件之外,印度還有一個天然的優勢成為了印度天然的劣勢。熱帶!

因為地處熱帶和亞熱帶,所以印度物產豐富。恆河和印度河衝擊的大平原又接近溫帶。在世界交通較為封閉,也就是海洋貿易未建立起來,依賴陸地運輸的時代,這樣優秀的大平原成了各種民族爭奪的主要戰場。

所以,無獨有偶。四大文明古國,全部都是誕生於一兩條河流中下游的溫帶大平原地區,所以在遠古上古時代,這四個溫帶大平原地區誕生了優秀的四大文明古國(除了印度,還有黃河長江中下游的古中國,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以及尼羅河中下游的古埃及)。只不過,中國的華北平原和關中平原是純溫帶平原。但印度的恆河和印度河平原則更是接近熱帶的亞熱帶,物產更豐富。因為物產豐富,所以容易不思進取。這也是為什麼熱帶國家從未出現世界列強的原因。

所以,印度的歷史,就一直是各種外來民族入侵的歷史。新的入侵者成為統治者,然後一段時間之後,因為物產豐富,缺乏了競爭對手,而不思進取。之後又被更新的入侵者來統治。印度的種姓制度就是建立在這種大環境之下的。所以,印度和印度人給我們的印象就是,印度人很懶惰。其實,長期在熱帶繁衍的民族,都有這個毛病,懶惰。不管是印度、東南亞還是非洲,都如此。『每天吃個水果,然後躺在樹下睡覺。』這就是葡萄牙人初到東南亞某國時,對當地土著的評價。

所以,印度落後的原因,其實就是大環境的原因,整個國家大部分領土處於熱帶和亞熱帶,因為豐富的物產,所以有民族性的“熱帶懶惰症”。

所以,哪怕印度高種姓是雅利安人又如何?一個民族的性格如何,在上千年甚至幾千年的歷史中是不會因為知識的傳承而塑造。一個民族的性格更主要的是因為地理環境這樣的大基礎而塑造。這也是中國各地有不同地區性性格的原因。中國人基本同源,全人類其實也同源,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區域性性格的原因,就是地理因素導致的。熱帶,導致懶惰。而熱帶導致的懶惰,是在熱帶生存了上千年的民族很難扭轉的。


淡藍色榮譽02


首先要澄清一點,發不發達和祖先是不是歐洲人沒有關係。歐洲人也曾經長期落後於中國,只是在近幾百年才超越中國,現在中國在經濟、製造等方面也是全面超過歐洲或與歐洲持平。所以就算印度人的祖先都是歐洲人,比我們落後也是正常的。

第二,印度人是由72%為印度-雅利安人,25%為達羅毗荼人,你認為的歐洲人,應該就是印度-雅利安人,他們不是完全意義的歐洲人。

第三,印度其實在軟件、製藥等方面是超過中國,就連印度的尖端武器其實也是可以和中國一搏的,要是真打起來,中國未必能取得壓倒性的勝利,所以也不好說印度就是落後於我們。

第四,說一點自身與印度人交往中,對印度人的認識吧,以此來解釋一下,為啥我們覺得印度非常落後。

1我念研究生的時候,做兼職認識了一個印度人,在補習班當外教,他在瀋陽醫學院讀研究生,感覺他為人很謙和,也比較好接觸,但是就是沒有時間觀念,經常遲到。

2 我上班以後在一家鋼結構生產廠家做駐場工程師,有一個印度人也是駐場工程師,這個印度人是事也多,還好色,經常要鋼結構公司的項目經理給他找**,搞得人家不厭其煩,最後這個哥們憋不住了,就主動去搭訕廠裡比較風騷的大姐(大姐其實人不錯,就是離了婚,也是想找個合適的男人,加上自己有過婚史,就沒有未婚女青年那麼靦腆,但也不是隨便的人),大姐直接拒絕了阿三好幾次,並直言感覺阿三看起來不太乾淨,心理上接受不了。

3 我回到公司接觸過一些外包項目的印度工程師,這些人真是精英,至少在智商和勤奮程度上碾壓我的,有點像我接觸過國內山東和河南同學,又勤奮又聰明。而且這些人也比較謙虛,為人也比較正派(不知道是不是裝的)。

以上就是,我接觸過的印度人。印度人跟中國人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他們基本上都信教,信印度教,所以他們中的中下層會比較安於現狀,覺得人有好幾輩子要活,不在乎這一世(有點三生三世十里菊花的意思),我這輩子不行了,我好好供奉神靈,下輩子給我託付個有錢人家。而一些社會精英可能覺得自己已經投了個好胎了,所以工作比較勤奮,講究也沒有那麼多,但是確實也比較節省,我就親眼見過,他們把食堂沒吃完的饅頭和菜打包回去吃的。

我上學的的時候也是看過一些介紹印度的書,都說印度是個神奇的國度,印度不在乎自己的歷史,他們很在意精神世界,印度的城邦多次被毀,但是總能在沒有圖紙記錄的情況下,造成跟原來幾乎一樣的狀態。

因此,我覺得印度之所以發展的沒有中國快,還是因為印度覺得精神世界更重要,所以對物質生活沒那麼多追求。我們中國就不一樣了,我們是什麼人?上到達官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覺得人生苦短,要追求此生的及時享樂,加上我們的信仰也跟印度人不一樣,我們本土的道教,信奉什麼?不僅僅是求神仙的庇佑,還要自己修煉成仙。而印度人從來沒有過要自己成仙的,充其量就是自己是人和神生下來的有蓋世神功的英雄,這也不是靠自己努力換來的。

所以,我覺得中國比印度發達,不是靠是誰的後代,不是靠各種先天因素,靠的就是我們不懈的努力,勤奮的工作,還有嚮往美好生活的熱情,才讓我們一步步的成長起來,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立於強國之林的。


郭斯托耶夫斯基


首先印度人的祖先可不是歐洲人,或其中一小部分高種姓的白人的祖先和歐洲白人有著共同的一部分一小部分聯繫,準確點說印度的高種姓白人的祖先來自於高加索地區,和後來亞歷山大、波斯帝國和蒙古人進入南亞次大陸的方式一樣。

其次,印度並不是我們如今媒體或者網絡上宣傳的極為落後,印度在全球軟件方面的優勢是全球公認的,而且印度人在全球跨過企業擔任高層職位的也不比我們少,他們如今孟買等城市也是建設的有模有樣,並且印度如今的經濟增長速度正在每年以百分之五到八的速度增長,再給印度十年時間他的體量將會是驚人的。

最後,想想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我們的情況還歷歷在目,如今剛剛取得了一點成績回過頭來就嘲笑別人,是短期的順風順水吹起了自信,還是稍有成績就得意忘形,一點都沒有一個擁有悠久文化和文明的國度應有的善於和睿智。印度有著成為全球性大國的所有必備條件。


涇水書生


這個問題甚是愚蠢,至於印度人的祖先是不是歐洲人不重要,說的好像歐洲人就應該比我們發達似得。一個國度落後的原因很多,社會風氣和制度,政府政策,戰爭,地理環境,自然災害等等。請不要牽扯到人種上。


花蝶炫影


第一古印度只是個地理名詞,與現在的印度不一樣,而且在英國人來之前,印度並沒有統一過。

第二文化不一樣,這一點是最重要的,中國歷史上雖然有多次外敵入侵,比如五胡亂華,蒙古崛起,但中國的文化從沒有中斷,印度呢?能看的懂梵文的有幾人?沒錯種姓制度倒是遺留下來了,都21世紀了,還有這樣的事。

第三,即歐洲人是印度人的祖先,那跟他們落後與否有什麼關係,早個幾百年,歐洲發達嗎?全人類都來自非洲,非洲就一定發達?基因上,西方人並沒有什麼優勢,出土的一比一比例的兵馬俑全部人高馬大的,與同時期的歐洲人相比毫不遜色,甚至超過對方,

第四,教育與智力,印度賤民十分落後,生活水平低下,無法享受正常的教育,甚至連事物都不充足,兒童飢餓指數比朝鮮還高,營養跟不上,拉低了平均智商,雖然印度人不承認這些,但有統計表明印度人的平均智商只有80多,而中國現在100多,要知道70以下可就是智商有缺陷的人啊。

第五經濟結構不同,印度還沒有脫離農業經濟結構,印度現在是一個半工業經濟結構半農業經濟結構的國家,這樣的經濟結構使得矛盾的經濟體共存,資本家和地主互相拉後腿。

我覺得造成這樣的局面影響最深的還是文化,新加坡人總結了幾句大家可以借鑑,俄國人做了再說,美國人說了再做,中國人做了不說,印度人說了不做,日本人邊說邊做,非洲人不說不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