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皇帝登基時,會怎麼處理父皇留下的嬪妃?

阿濤說歷史


中國古代是男權社會,奉行一夫一妻多姬妾制,除了唯一的一位明孝宗只有一個皇后沒有妃子以外,其他皇帝都是後宮佳麗三千,甚至對於不少皇帝來說,後宮足有數萬人。


皇帝也是人,當他死去的時候,留在宮中的那些佳麗們,命運就都掌控在了新任皇帝的手中。

嚴格意義上來說,後宮絕大多數女人都是皇帝的,包括地位較高的妃嬪和宮女,不過以皇帝一人的精力,要真雨露均霑,首先他要活的夠長,其次鐵杵也能磨成針。

先皇去世以後,他的女人可以分為兩類:有名分的妃嬪和沒有名分的宮女。那些沒有名分的宮女,基本都是沒有受到過皇帝臨幸的,不僅要忍受煎熬,而且還要看命,對於後宮中的等級森嚴不用我說,宮女的等級也決定了她們的最終命運。


極少數人侍奉地位很高的妃子,甚至有些人侍奉太后,她們也是一直侍奉自己的主子,就算皇帝死了,只要她們的主子沒事沒事,她們就沒事。

而剩下的人只能期盼新君是一位明君了,在歷史上的大多數時候,這些人的命運不外乎兩個,要麼老死宮中,要麼更慘,如明朝前期的被拉去殉葬。只有當新君下令打開宮門放那些年紀比較大的宮女回民間的時候,年紀較大的宮女才能離開深宮。注意,是年紀比較大的,那些年輕的,還是要待在宮中,等到她們到了年齡,說不定又是一番光景了。


至於那些妃嬪,也可以簡分為有孩子的和沒有孩子的。在後宮有一條約定俗成的規矩,那就是母以子為貴,很多老皇帝死後,新皇帝便會把自己的親生母親或撫養自己的妃子封為太后。在漢朝、明朝等朝代,皇帝的兄弟們往往會被封王,有自己的封地,而他們的母親也隨他們待在各自的封地。

而對於那些沒有子嗣的妃嬪來說,結局也要看時代。在漢朝以前,將妃嬪殺生殉葬相當常見,一般沒有生養子女的妃嬪都難逃殉葬的命運,三尺白綾、匕首與毒藥,任你選擇。此外還有將妃嬪趕去為先皇守靈的,雖然活著,但卻孤苦一生。


佛教傳入中國並大有發展以後,妃嬪們又多了一個選擇,那就是在先皇駕崩後削髮為尼,常伴青燈為先皇唸經超度。

相對於去守皇陵,出家為尼似乎會好點,因為還有機會,如最著名的武則天。

還有那些地位高的妃嬪,一般是嬪位以上的,除了身份尊貴的太后以外,那些地位高的妃嬪姬妾,也可以封為太妃太嬪等,平時就陪伴皇太后左右,解解悶。然而品階低的,卻連宮女都不如,因為她們是沒有出宮機會的。


最後還有一些皇帝,會將先皇那些年輕的妃嬪收入自己宮中,如窩闊臺收納父親鐵木真的妃子,或許你會說這是少數民族的收繼婚制度,但是漢族的曹丕收了曹操不少小妾,氣的卞夫人大罵,還有隋煬帝也收了父親一些小妾。

總而言之,雖然例子很多,都是一入宮門深似海,絕大多數入宮的女子,最後都難有一個好結果,她們的一生,往往都是以悲劇收尾。


平沙趣說歷史


每朝每代的皇帝的後宮都是很多佳麗,等到皇帝去世,新的皇帝登基,還會新的佳麗選入後宮,充盈後宮。

那麼老皇帝的妃嬪們會怎麼處理呢?

每朝每代的規矩是不一樣的,只有晉升成為的太后可以和自己的兒子去封地之外,其他的妃子就要看新皇帝的喜好。有的新皇帝喜歡上了父皇的妃嬪,就會繼續把他們納為自己的妃子。在元朝時期這種情況很常見,即便是隋唐時期,也不少皇帝娶了自己父親的妃子。

皇帝去世最恐懼的就是這些剩下的嬪妃,殉葬制度一直存在。大部分妃嬪都要跟著老皇帝殉葬,有的喝毒酒,有的要被勒死,或者被賜一條白綾,追隨皇帝自盡而亡。

除了被新皇帝接納,或者殉葬之外,還有一種就是去替皇帝守靈。

這些妃嬪一般都是年紀輕輕,往後的這一生只能在皇帝的陵墓邊度過後半生,孤苦,寂寞。這些妃嬪要一直看到自己老去,死亡,最後和去世的皇帝合葬在一起。

歷史上的才女班婕妤就為了漢成帝守了一生的墓。

其實最幸福的應該是那些隨自己兒子去了封地的妃嬪們,只要他們不造反,這一生都可以過得安然無恙,並且可以幸福的度過後半生。

在那個不能左右自己生命的年代,這無疑是最好的選擇,比起殉葬,守靈,被新皇帝納為妃嬪更好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