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武则天整垮长孙无忌并逼他自杀,李治为何不救长孙无忌?

陈建德88888888


武则天那时还没有能力和长孙无忌较量,真正出手的不是她而是李治。

长孙无忌(594~659年),河南洛阳人,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高氏为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长孙皇后同母兄。自幼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长大,和李世民是布衣之交。

617年,在高祖李渊渡河时便投到麾下,被任命为渭北道行军典签,追随秦王李世民东征西讨,和杜如晦、房玄龄、尉迟敬德等一起成为天策府的重要成员,是李世民的心腹谋臣。

626年,坚决支持房玄龄提出的,先发制人诛杀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动议,策划并参与“玄武门之变”,为李世民继位立下汗马功劳。既是勋臣,又是国戚,不仅深受太宗礼遇,而且君臣之间无猜忌。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位列第一。

643年,又以坚定的态度支持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并被任命为太子太师。649年,太宗李世民病逝时,遗命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辅政。21岁的太子李治悲痛万分,抱着长孙无忌的脖子大哭。

既是元舅,又是先帝托付的辅政大臣,还有拥立之恩,权势不衰的长孙无忌起码应该可以安享晚年。但是,在权力面前,既有“皇家无父子”之说,更何况甥舅?

654年,李治想废黜王皇后立昭仪武则天为后。先是带着武则天去长孙无忌家宴饮,又是赐重金,又是任命长孙无忌的三个庶子为朝散大夫,席中不断暗示皇后无子,可长孙无忌偏偏装着不懂,顾左右而言他。后来面对武则天的母亲杨氏的多次请求和礼部尚书许敬宗的劝说,长孙无忌仍是拒绝。

这一次矛盾表面上是后位之争,其实是士族官僚势力与庶族官僚势力此消彼长带来的矛盾之争,是李治能否打破士族势力的束缚,直接掌握政权之战。

无论是拥立之恩,还是借长孙无忌之手通过房遗爱案除掉曾经争位的吴王恪,君臣之间感激多了真不一定是好事。

655年,李治果断的“废王立武”,不久,命许敬宗审查有人密告的长孙无忌谋反案。

李治初继位时有人诬告长孙无忌要谋反,被李治下令处斩。经过不到十年,就以此罪名治罪长孙无忌,削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其子被罢官除名,流徙岭南。同年(659年)7月,李治又让许敬宗等复查此案,派出之人到黔州后即逼迫长孙无忌自杀。

后来,关陇集团的元老派势力继续被清除,从此以后,高宗李治在政治上不再受人制约。只是他想不到的是,最大的受益人并非自己,而是被自己一手扶上后位的武则天。


文史今安在


李治对长孙无忌的意见一点不比武则天小,他虽然藉着长孙的支持荣登皇位,但这并不代表他会感激——或者说喜欢这个舅舅。这里面有个逻辑问题。

长孙无忌扶持李治也是觉得他易于掌控,对此李治不会无感。李治即位后,长孙无忌——以及褚遂良一直以托孤大臣的身份、态度强硬地把持朝政也让他感觉不爽,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武则天的入宫让局势发生了变化,她在成为李治得力助手的同时笼络了一个围着她转的小集团,她想取代王皇后的野心也成为李治制衡长孙无忌的抓手——李治着迷于武则天之“媚”,却并不排除他想利用她的能力和智商扳倒长孙无忌的可能。

对此长孙无忌当然反对,太宗时期的政策延续以及维持既有现状是他的权力基础,重新立后——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人事变化无异于重新洗牌。李治多次与舅舅沟通——甚至送礼无果,打脸之后内心也是五味杂陈,最后硬着头皮力挺实则已经亮明了与舅舅决裂的态度。所以当武则天指使许敬宗诬陷长孙无忌谋反时,他才有着吊诡的表现:故作惊讶却不问案情,旋即做出了撤职和流放的决定。这也就不难理解后来长孙无忌被逼自杀时他为什么无动于衷了。


路卫兵


因为长孙无忌这个时候的矛盾已经和高宗李治非常深了,当然,如此深的矛盾,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几个事件,让李治和长孙无忌的矛盾走到了几乎不可收拾的地步。


永徽四年房遗爱谋反事件(大清洗):

本来是高阳公主(房遗爱的媳妇,给房遗爱戴了无数顶绿帽子),为了和房遗爱的哥哥房遗直争夺家产,诬告房遗直非礼自己,高宗大怒,命人彻查,长孙无忌主动接过了这差事(放现在充其量就是普通性侵案,结果全国第二号人物亲自出手)。

通过这件事,房遗爱欲意谋反拥有李元景(高宗叔叔)为帝的事情被查出来,除了房遗爱还有高阳公主、柴令武、薛万彻等人,一同参与谋反,这些基本上证据确凿,但是除了这几人之外,吴王李恪(高宗兄弟)、江夏郡王李道宗、宰相宇文节、安国公执失思力、房遗爱的大哥三弟四弟,居然也被牵连其中。

长孙无忌审理完这事后,最后的定性是:李元景、李恪、房遗爱、高阳公主、薛万彻、柴令武、巴陵公主(柴令武媳妇),全部被杀。

当时高宗替李恪和李元景求情,希望能饶李恪和李元景一命,但是满朝宰职没一个应声答应的。

李恪是因为当年太宗皇帝想把李恪立为太子,长孙无忌不同意,因为李恪不是自己的外甥,所以和李恪关系相当不好,政敌。

宇文节和房遗爱关系好,政敌。

李道宗,仅仅就是因为和长孙无忌关系不太好,但是并没有什么太过节,也被列为清洗对象。

最冤的是执失思力,压根史书上就没记载到底和长孙无忌有什么仇怨,估计最多也就是关系并不太好。

至于房遗爱的大哥三弟四弟,吃了老爹的亏,老爹房玄龄在世时就是长孙无忌的竞争对手,这三人也就是潜在政敌,也得清除。

就这样最后这些人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反正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政敌全被清除,长孙无忌集团一家独大。最让皇帝不安的事是什么,就是有大臣政治集团一家独大,况且这大臣还是自己舅舅,且相当不给自己面子。


永徽五年六年废立皇后事件:

高宗李治一直想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这事也不是能他一个人说了算的,而是要征求几个辅佐大臣的意见,最先征求的肯定就是帝国二号人物长孙无忌的意见。

永徽五年,李治带了十几车的珠宝和武则天一起找长孙无忌吃饭,席间李治透露出了这个想法,想旁敲侧击的问问长孙无忌的意思,结果长孙无忌压根就不搭理这,总是变着法子绕开这话题。

皇帝很郁闷,武则天最郁闷。武则天母亲杨氏更郁闷:老太太几次到长孙无忌家里请求,压根长孙无忌就不搭理她。

到了永徽六年,高宗又想废皇后,问四个辅佐大臣的意见:李世勣称病没去,于志宁去了不敢吭声,褚遂良反对最为激烈,长孙无忌也没说话,但是态度比较支持褚遂良。

最后武则天还是被立为皇后,但是从此之后,武则天怎么看长孙无忌怎么不顺眼,长孙无忌和高宗的矛盾,也明显的加深。


房遗爱谋反案和废立皇后事件,是导致高宗皇帝和长孙无忌走向矛盾深渊的最直接的两个事情,前者彻底形成了长孙无忌一家独大的政治集团,后者让矛盾更一步加深:不管怎么样,这个天下还是姓李的,可不是你姓长孙的。

虽然长孙无忌当年对李治有拥立之功,但是但凡是个当皇帝的,肯定都受不了这种一家独大且经常不给皇帝面子的人。


还有两个事,其实也可以作为参考:

高宗皇帝某一次和长孙无忌谈话,问长孙无忌,为什么我广开言路,上书的也很多,但是没一个人能说到正地方的,都是废话。

长孙无忌回答说是因为今天天下太平,朝政清明,一切都非常完美,所以没人能提出合理化建议也正常。

要知道,这个时候朝政,基本上是长孙无忌把持,李治也清楚这一点,你说朝政完美,半点没我的事,都是夸你自己。

随后高宗又说好像有不尊法律,凭关系办事的。长孙无忌这个时候居然用揶揄的口吻给皇上说这事也正常,皇上您有时候还这样,何况大臣们。

换你当皇帝,有个臣子这么揶揄你,会作何感想?


另外一件事高宗皇帝二十五岁的时候,愣是被长孙无忌等大臣逼着立了太子!


所以当长孙无忌最后被武则天搞倒,被诬造遭遭流放的时候,高宗表面痛哭流涕不忍心给自己舅舅加罪,最后还是流放了自己舅舅,甚至都没给长孙无忌与自己对质的机会。


其实长孙无忌能活到60多岁,也要感谢李世民,放明太祖朱元璋时候,估计早被朱元璋干掉了。


双侠李侃史


武则天让许敬宗谗陷长孙无忌想谋反,唐高宗李治未经调查,便贬谪了长孙无忌。后来,武则天再让许敬宗谗陷长孙无忌,逼迫贬谪在外的长孙无忌自杀。长孙无忌自杀后,李治也没有再管这件事。

(长孙无忌剧照)

李治的这种表现,是很让人疑惑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是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无论如何,李治都不该这么对待亲舅舅。二是长孙无忌为李治的爹唐太宗当皇帝立下了汗马功劳。没有唐太宗的皇位,就没有李治的皇位。三是长孙无忌在唐太宗时期不居功自傲,多次推辞了唐太宗的赏赐,显得谨小慎微。四是李治之所以能够当皇帝,都是长孙无忌在唐太宗面前极力推荐的结果。为此,长孙无忌还不惜诬陷另一个竞争对手吴王李恪。

就看看这四点,就可知长孙无忌对李治有多大的恩惠,李治为什么还要杀他呢?

有人说,是因为武则天太强势,逼迫李治,李治没有办法。

这个说法显然是不对的。诚然,武则天确实痛恨长孙无忌。因为李治想废黜王皇后,改武则天为皇后的时候,长孙无忌多方阻扰。武则天一方面要报复,另一方面想要把权力做大,就必须翻过长孙无忌这座大山。所以,搞死长孙无忌,这在武则天是一个迫切的愿望。

但是,武则天是个聪明人,也是一个政治家。她知道,如果直接在李治面前说长孙无忌的坏话,李治不一定打击长孙无忌。所以她才找许敬宗在李治面前谗陷长孙无忌。可见,李治打击长孙无忌,是没怎么受到武则天影响的,基本上都是他一个人的行为。

(李治剧照)

那么,为什么李治要那么对待长孙无忌呢?

一、李治是个情感冷漠的人。

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点,历史学家也很少评价这一点。但我觉得这一点,在李治的身上是体现得很明显的。别的不说,只说他在对待王皇后和萧淑妃的问题上。这两个女人,曾经是被李治深为宠幸的。但是,为了武则天,不惜把他们贬入冷宫。连他们住在哪里都没去看过。后来偶尔看见了她们住在四面不透风的密闭房子里,心中不容,答应改善他们的住宿条件。但随即武则天把她们搞成“人彘”,丢进酒坛子里杀死。这么大的事情,事后也没听到李治说过什么。可见他的情感实在是很冷漠。

还有他的那么多儿子,包括他与武则天生的前面两个儿子,都被武则天搞死了,他也无动于衷。毕竟是自己儿子啊,怎么就那么忍心把他们处死呢?

李治连老婆孩子都那么冷漠,对亲舅舅冷漠,也是可想而知的。

(武则天剧照)

二、李治忌惮长孙无忌的权力。

长孙无忌在唐太宗的时候,是一个不居功不自傲,谨小慎微的人。唐太宗要封他为司空,他拒绝,认为外戚不应该担任“三公”。唐太宗准备对功臣实行分封,包括对他实行分封,他反对,认为这种分封制度已经过时,分封有害无益,到时候会出麻烦。当他年纪大一点的时候,他又坚决要求辞去“三师”的职位。

不过,在李治当皇帝的时候,长孙无忌就没那么谨慎了。他并没有辞官不做,并没有拒绝封赏等等。他之所以这样做,我认为主要是他对李治不放心。尤其是皇后又是由武则天来担任,武则天的权力欲望很强,他怕江山会落入武氏之手,所以凡事都要插手。至于造反,那是不可能的。

同时,长孙无忌这时候又有些排斥异己,包括冤枉害死李恪等。这就让李治看出长孙无忌心狠手辣的一面。李治担心自己受到威胁,所以就顺水推舟打击长孙无忌。

三、李治急于摆脱老人政治。

李治当了皇帝后,朝中都是李世民留下的旧臣。武则天反对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是挟私报复。李治也急于摆脱这些指手画脚的老人。在这一点上,李治和武则天一拍即合。因此,也许他清楚武则天是报复,但依然毫不客气地打击长孙无忌,致长孙无忌自杀。

(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


张生全精彩历史


武则天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一个才人,在李世民死后,被李治也就是唐高宗给宠幸了。李治想把武则天给立为皇后,但是,这时候李治面对的问题是,立皇后是一件大事,即使他贵为皇帝,这件事说了也能算。

立武则天为后,必须要经过顾命大臣的同意,而此刻朝中的核心人物,就是功臣兼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

李治明白若是想把武则天立为皇后的话,就必须要得到长孙无忌的认可。

可是,长孙无忌是一个耿直又坚持原则的人,他觉得武则天不配当李治的皇后,不配做大唐帝国子民的国母。

毕竟武则天这个人是有污点的,他本是李治的小妈,现在竟然成了李治的老婆,李治还非要把她给封为皇后,这样要是传给后人知道的话,后人不把他们笑话死呀。

还有就是,李治本来就有一个王皇后,王皇后是出自名门望族的琅琊王氏,和李治这个皇帝般配的很,再说了人家又没有犯任何错,是你说一句话,想废就废得了的吗?

长孙无忌表明态度,坚决不支持武则天当皇后。

李治很生气,他气长孙无忌不给自己面子,更气自己不争气,虽说自己当了大唐帝国的皇帝,但是,自己说话竟然还特么不算数。

李治一这样想,问题就大了。本来立皇后是一个家事,经过长孙无忌的不同意,就衍生为了政治事件。李治觉得长孙无忌在处处给他作对。

这时候李治觉得自己的皇权,受到了极大的约束,他想要把宰相手里的权力也给夺过来,毕竟当皇帝,就是要为所欲为,就是要自己说了算,不受制于人。

再加上武则天在旁边的煽风点火,这就是更加助长了李治夺权的想法。自己家的江山,自己说了算,他长孙无忌是个什么东西,他不让我换皇后,我就不换皇后了吗?

最后,李治是在所有重臣反对他的情况下,把武则天给立为了皇后的。

武则天当然恨长孙无忌了,而且是恨不得扒了他的皮,喝了他的血。

但是,武则天也知道长孙无忌的影响力,所以,为了安全起见,武则天先是把那些反对自己当皇后,且势力比较小的人,给整治了,该罢官的罢官,该流放的流放。

等那些人都处理完,最后,就剩下一个长孙无忌了。

这时候长孙无忌,无论是对于武则天,还是对于李治来说,都是没什么用的了。难道留着他这个杠精,抬杠不成。

也就是在这时候,长孙无忌被牵连到一个谋反的案件中去了,按照当时的处置是要灭族的。这下长孙无忌是必死无疑了。

但是,唐高宗李治念在长孙无忌是自己的舅舅的份上,就特赦让长孙无忌死的体面一点,没把他拉到大街上行刑,而是让他自己自杀的。

武则天和唐高宗除去长孙无忌,就等同于除去不同意他们意见的政治力量了。

长孙无忌一死,剩下的人全部都顺了唐高宗李治,可以说,直到这时候,他才是真真正正的手握大权的大唐的皇帝。

所以,当武则天要杀长孙无忌的时候,李治不但不会阻止,而且他还是幕后的主持人,杀长孙无忌是武则天的意思,同时也是李治的意思,只不过武则天来的是明的,李治来的是暗的,仅此而已。


史学达人


先有唐太宗要立李治为太子,才有长孙无忌遵从领导意图拥戴李治。他没有反对这事的理由,总不能当场大哭磕头说万万不可立我外甥吧。

资治通鉴说得好像李治不是太子时就得到长孙无忌支持了,误。后来当事人之一也是长孙无忌的队友褚遂良自己也说过,他褚遂良才是首倡之功。

李治登基初年,有人举报长孙无忌谋反,他问都不问就把告发者杀了。褚遂良买房被御史韦思谦弹劾,贬了,很快又召回复职,韦思谦被踢飞。


但后来,长孙无忌又被控谋反,李治的表现却大不一样了。他哭诉:以前我妹妹高阳公主造反,现在我舅舅又步其后尘,我不能让世人说我薄待了舅舅啊云云。

但是机智的人早就明白他到底是什么意思了,比如许敬宗。

真想救舅舅,应该给他脱罪才是,比如仔细调查,至少给他机会自我辩白。

这时候不是武后要让舅舅死,是李治要让舅舅死。武后以小妈身份上位,地位不稳,就算稳了的时候,建言十二事不能自己推行,对反对自己的郝处俊和自己看不爽的王方翼等都无能为力,连杀个贺兰敏之还要黑自己亲妈,哪来这等力量?

至于原因,辅政大臣不知进退向来都是取祸之道。

许敬宗一出手,长孙无忌自杀,全剧终。

高阳公主事件虽然貌似长孙无忌主导,高宗为亲戚们求情而不得,但《册府元龟》明文记载,高宗对希望咬出吴王换免死的妹夫房遗爱说:

你现在告发吴王,不嫌晚了吗!

杀完这群亲戚没多久,这个不久前还以天子之尊为他们求情的唐高宗就拿他们被没收的家产给娱乐活动射礼当彩头了。

当初唐太宗临死要李治保全胞兄李泰,李治应了,要他保全长孙无忌,李治没应,唐太宗也无奈何了,管不了自己身后。

《旧唐书》最后史臣莫名其妙感慨长孙无忌一句“族灭何辜”,事实上长孙无忌案虽然牵连他一些子侄,却和灭族挨不上。没多久,其嫡孙长孙延回京做官袭爵。如果武则天一手遮天到了罔顾高宗的地步,她能容许这事发生吗?


代牧益州阎文平


长孙无忌的贬亡,与废王立武息息相关,更是后续重要一着,幕后推手是李治不是武则天。很多人以为废王立武是李治过于宠爱武则天的表现,其实大谬,这是皇权与相权的一次交锋,最终李治代表的皇权胜出。但世事难料,夺权后李治生病中风,失去执政能力,才有后来的武周代唐。


唐朝以三省六部制削弱分散相权,但在唐初却有一人的权力已与西汉丞相无二,论打仗他不如李靖李勣,论治国不如房玄龄杜如晦,论直言敢谏不如魏征王珪,他就是长孙皇后的兄长唐太宗的大舅子,李治的娘舅长孙无忌。(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李世民在世时对大臣们说“我有天下,无忌力也”,是凌烟阁第一功臣。李治能继位,关键在于这位娘舅的倾力相助,高宗即位后,封他为太尉,同中书门下为宰相。

背后有关陇世家的长孙无忌,个人声望在李治继位初期已如日中天。永徽四年即653年利用房遗爱高阳公主谋反案,几乎将所有的政敌与潜在对手消灭,基本上完成了对朝政的垄断,彻底架空了外甥唐高宗。至此长孙无忌得意忘形,曾在宴席上问宾客,“我与隋越国公杨素相比如何”?杨素势压公卿,其子杨玄感率先反隋。听宾客们的回答后,长孙无忌说“我自己觉我比不上当年的越国公杨素主要有一点,杨素位极人臣的时候年龄已经很大了,而我位极人臣的时候还很年轻”。满满的自负和骄狂溢于言表。


没有一个皇帝愿意被架空,亲娘舅也不行。或许深思熟虑,或许临时起意,李治要废了关陇贵族在后宫的代言人王皇后,立武氏武则天。但这事绕不过长孙无忌,便大肆贿赂他,“帝将立昭仪武氏为皇后,无忌屡言不可,帝乃密遣使赐无忌金银宝器各一车、绫锦十车,以悦其意”。“又幸其第,擢三子皆朝散大夫”。武则天武氏也没闲着,让母亲杨氏“自诣无忌宅,屡加祈请”,又派礼部尚书许敬宗请托,结果收了礼的长孙无忌却“厉色折之”。(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这下把李治武则天得罪透了,在李勣支持下,武则天封后,但事情没完,“皇后以无忌先受重赏而不助己,心甚衔之”,武则天忌恨,唐高宗权柄依然失落,更急切,659年,武则天的忠臣中书令许敬宗揣摩上意,让人奏称“监察御史李巢与无忌交通谋反”,此论一出朝野哗然。可是对于这桩大案,唐高宗表示震惊,还假惺惺滴下眼泪,却没有彻查,也没有找来长孙无忌当面对质,就把亲娘舅发配到了黔州。流放后,唐高宗又让支持废后的李勣和许敬宗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于是许敬宗命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审讯,逼死长孙无忌。


南方鹏


真正杀死李治亲舅舅的不是武则天,而就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李治。武则天不过是执行者和白手套而已。

隋唐的建国基础是关陇集团。而关陇集团脱胎于宇文泰的八柱国。八柱国里出来了三个王朝的皇帝。就包括隋唐。隋朝之所以二世而亡。很大程度上是隋炀帝打压关陇集团太狠太急太重。引发关陇集团集体造反抗。重新推举关陇集团之一的李渊做新朝皇帝。但意料不到的是,李唐王朝一建立,照样打压关陇集团。而且打压的更绝更狠,只不过是做的比较‘’文明‘’和隐晦而已。可以说,历经李唐两代帝王的打压,关陇集团基本上已经是大大削弱了他实力和影响力。所以在李世民晚年基本上已经停止了对关陇集团的打压。而且有意无意地恢复关系,让太子李治娶关陇集团的王家做太子妃,让关陇集团的代表长孙无忌当宰相。



但让李世民和长孙无忌以及关陇集团意料不到的是,这个看起来文弱被关陇集团扶持起来皇帝会比他爹还狠。李世民只是要关陇集团的实力和利益。李治却是连命都要。李世民地下有知,不知该做何感想。其实李治这个人能力很强,一点都弱。只是老爹和媳妇太耀眼。真正唐朝最强大的时候就是李治时期。


李治以皇后无后,害死公主为由而废后。实际上就是要彻底铲除关陇集团的影响。而皇后必须是关陇集团所出,这是关陇集团最后的底线和利益所在。因此上双方根本无法达成妥协。只能说是致死方休。

天家无情,如今想来,长孙无忌说李治仁孝是多么可笑。而皇家父子相残比比皆是,何况还是舅舅。李治他爹李世民得位就不正。当长孙无忌妨碍了皇权利益,就必须的死。即便是长孙无忌扶自己上位的亲舅舅。长孙无忌杀李铬是为了皇权。李治杀长孙无忌也是一样。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妥协。长孙无忌个人权力过大,也是他被杀的主要原因。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的一个真实写照。长孙无忌之死其实是唐高宗的意思。

先不说长孙无忌的功绩,但说他的地位,在唐朝是除了皇上之外官位最高的,在唐朝的凌烟阁二十四位开国功臣中他排第一。论资历,他李渊刚起义是就和李世民交好,并是李世民的的左膀右臂。在唐朝建立之后,李渊身体年迈,李唐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储位之争。




大唐的建立,秦王李世民树立了不世功勋。他不管是在朝堂上还是在军队中都有着无人能企及的威望,这也使得李世民有了争储之心。而太子李建成也早已心生嫉妒,与李元吉谋划政变。这时,李世民也没闲着,帮李世民谋划的正是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后来,太宗病危,还将长孙无忌拜为托孤大臣。主少臣疑,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他自然有更多权力“管”皇帝,尤其是在高宗娶武则天这件事情上。


对于武则天做皇后,长孙无忌是向来不承认的,曾经也多次劝柬皇帝未果,还招致皇帝的厌烦。这也是后来他被诬陷,高宗也没有帮他的原因。


之后,武则天授意许敬宗以朋党之罪诬陷长孙无忌,最终逼其自刎而死。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中国古代皇帝掌有一切臣民的生杀大权。管你是不是功臣,不管你以前做了什么,得罪了我,你就得死。说是武则天杀了长孙无忌,倒不如说是唐高宗杀了他。

长孙无忌之死也为安史之乱埋下伏笔: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门阀贵族一直都是中国历史最重要的力量,一举一动都影响着中国。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代表的关陇集团最后被武则天毁灭,导致其后的唐朝将领大都是外邦之人。安史之乱前期,将领中的外族和汉族人比例都可持平。关陇集团的毁灭也代表着,科举士子的崛起,唐朝的牛李党争就是没落门阀贵族和新兴科举士子的战争。由此可见,历史事件之间也是有关联的。


小赵话古今


长孙无忌,唐太宗李世民正宫皇后长孙氏的亲哥哥,唐高宗李治的亲舅舅。李世民曾经在临终时说:“朕有天下,无忌力也。”长孙无忌不仅对唐朝有功,更是扶持晋王李治成为储君,成为皇帝的关键人物。然而到了高宗登基后的第十个年头,长孙无忌却因“谋反”而被削爵流放,最终被逼自尽。

表面上,长孙无忌的下场是因为武则天,然而并非如此。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长孙无忌是三朝元老,又是太宗的大舅子,高宗的亲舅舅,是皇亲国戚,地位是非常难以撼动的;

第二,武则天是后来才因为高宗生病而代为管理朝政,当时的朝政大权仍旧在高宗手中,想要除掉长孙无忌,不是武则天能够做到的;

高宗李治,虽然是长孙皇后的亲儿子,是太宗嫡出,但是其真实才干并没有那么出色,当初能够成为皇帝同时在唐初,门阀雄厚势力纵横的朝政中站稳,也多亏了长孙无忌,高宗为何要除掉亲舅舅呢?说到底,还是因为长孙无忌让高宗没面子,而且妨碍到了皇权。

高宗时代最大的风波之一,莫过于皇后的废立。因为武则天的原因,高宗废掉王皇后,欲立武则天,但是武则天作为太宗的后宫,又在佛寺出家,同时出身寒微,受到了长孙无忌等朝廷老臣的集体反对。

《旧唐书》记载:帝将立昭仪武氏为皇后,无忌屡言不可,帝乃秘遣使赐无忌金银宝器各一车,绫锦十车以悦其意。

高宗不仅给长孙无忌送钱,还各种加官进爵,各种讨好,然而在册立武则天为皇后的问题上,长孙无忌就是不松口,始终都不同意,这让高宗就非常尴尬了——一来,高宗低声下气反而没有用,结果被人嘲笑;二来,皇帝竟然连自己的正室都无法做主却被大臣摆布,高宗心中的怒火越来越重。

所以对高宗来说,这个舅舅是不得不除掉的,而且不仅仅是长孙无忌,连同长孙氏一起的所有旧贵族门阀势力全都要连根拔起,这也是为何武则天与大量寒门得以崛起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