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抗战时厦门大学迁到了哪儿?历经浩劫重生,“南方之强”当之无愧

文 |周森林

很多人都知道,位于厦门岛南端的厦门大学是充满青春气场的校园,走出校门便能面朝大海,每至黄昏时分,海滩上随处可见学生们的身影,他们阳光而又充满活力,让这海滩也跟着变得年轻起来。海岸与学校仅一条马路之隔,校园之内,自是风清扬夏未央,林荫路单车响。这里不仅是一所高校,还是前来厦门旅游的人们必去的景点之一,这些来客中,尚未高考的少年往往对厦大充满向往,而年纪稍大的人则只能感叹:“来到厦大,才发现我的青春都被狗吃了。”厦大的阳光与青春气息有时会让来者产生一种错觉,觉得这是一所新兴的学校,只有看到屹立在群贤楼前方的陈嘉庚塑像,方才恍然大悟,原来厦大早已存在,它也曾走过风雨,历经沧桑。

抗战时厦门大学迁到了哪儿?历经浩劫重生,“南方之强”当之无愧

厦门大学内,群贤楼前的陈嘉庚塑像

厦门大学成立后,聘请了不少当时全国文化界、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前来讲学。1926年9月至1927年1月,鲁迅也在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与国学研究院教授,他的住所起初在生物学院三楼东南靠海的国学院,不久即迁居集美楼上左边第二间房,在这里,鲁迅除了教学之外,还撰写了17万多字的著作。1952年,集美楼被辟为鲁迅纪念室,后与鲁迅文物陈列室合并,改组为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现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下辖纪念馆之一,也是游览厦大必去的历史景点。

20世纪20年代,尽管文化上百家争鸣,但国内外局势亦风云动荡,变幻莫测。1928年济南惨案发生后,日本野蛮的侵略行径引发公愤,南洋华侨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声援运动,当时陈嘉庚担任“山东惨祸筹赈会”主席,积极筹款救济难民,厦门大学学子亦响应号召,发起抵制日货运动。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实施蓄谋已久的侵华方针,厦门大学的师生响应抗日救亡的号召,坚定地声援抗战。就在中日关系剑拔弩张的1937年7月1日,经陈嘉庚的函请,国民政府批准了厦大改为“国立厦门大学”,从此厦大由私立大学变成了国家的大学。7月6日,清华大学物理机电学家萨本栋教授临危受命,出任校长。然而就在一天后,卢沟桥枪声响起,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厦大也将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

抗战时厦门大学迁到了哪儿?历经浩劫重生,“南方之强”当之无愧

20世纪20年代,陈嘉庚(左一)在福建厦门大学视察

七七事变后,为保存“读书的种子”,北方各大高校纷纷踏上南迁之路,其中以清华、北大、南开三所组成的西南联大更是谱写了一段战时传奇而艰辛的战时校史。厦门虽处于南方,但位于东南沿海,若日军进犯,会直接暴露在最前沿。战争一爆发,校长萨本栋教授就开始为厦大内迁考虑,他认为内迁“一要留在东南很偏远的福建省内,以免东南青年向隅;二要设在交通比较发达的地点,以便利闽浙赣粤学生之负笈;三是要选择优良的环境,以便员生安心教导求学”。最终,决定将厦大迁往闽粤赣三省交界之地、福建的山城长汀。从1937年12月起,厦大师生开始内迁。从厦门到长汀行程800里,要渡过鹭江、九龙江,越过崇山峻岭,加上土匪出没、车辆罕见,300余名师生肩扛手提行李和书籍,走了整整23天,才到达长汀。当他们抵达长汀时,发现这里“举目凄凉无故物”,条件极其恶劣。但师生们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教学,学校规模不仅没有因环境恶劣而压缩,反而在战争期间不断扩大。

1938年5月10日凌晨3时,日军海军陆战队约700余人在舰炮和飞机的掩护下,从泥金、五通一带强行登陆,随即开始大肆屠杀居民,纵火焚屋。当地中国守军与日军力战三日后,厦门于13日全岛沦陷。尽管此时的厦门大学已人去楼空,却还是未能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幸免。厦门保卫战期间,厦大多栋校舍被日军破坏或焚毁,群贤楼、囊萤楼、映雪楼等初代建筑都受到不同程度破坏。最令厦大师生痛心的是,自厦大成立以来陆续修筑的教学楼与宿舍,多数被日军烧毁、炸毁,被战争洗礼后的校园面目全非,是为厦门大学建校以来最大的一次浩劫。不过,战争摧毁了厦大的建筑,却未能摧毁厦大的精神。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6月1日,厦门大学校本部开始迁回厦门,长汀各界在体育场举行欢送大会,赠送大匾额一块,上刻“南方之强”四个大字。

抗战时厦门大学迁到了哪儿?历经浩劫重生,“南方之强”当之无愧

厦门大学足球场。环绕着球场的建筑为建南楼群中的建南大会堂

厦大回迁后,陆续增设海洋系、国际贸易系和法律系的司法组,学生增至1600多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应毛泽东邀请,回国参加政协筹备会,并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厦门大学于1951年开始再次大兴土木,至1954年竣工,最著名的新楼群名曰建南楼群,设计者依然是陈嘉庚。

如果说群贤楼群是厦大建校的见证,那么建南楼群则是厦大崛起的标志。该楼群秉承陈嘉庚建筑的“一主四从”传统布局,五幢建筑弧形排开面向大海环抱美丽的上弦场,不仅是厦门大学嘉庚风格建筑中最为宏伟壮观的楼群,也是厦门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南楼群的主楼为建南大礼堂,东侧为南光楼、成智楼,西侧为南安楼、成义楼。五幢楼排列成弧形,巍然矗立在山坡上,正面向南俯瞰大海,楼前辟为半椭圆形的大运动场,利用楼群与运动场之间的落差,因地制宜地砌成可容纳两万人的大看台。由于运动场与看台都呈弧形,恰似上弦月,故称之为“上弦场”。

除了气势恢宏的建南楼群,厦大还有一处被称为“厦大一怪”的楼群,即让很多学子心动的学生宿舍——芙蓉楼群。芙蓉楼群共有五幢建筑,由芙蓉一、二、三、四和博学楼组成,其中建于1923年的博学楼历史最为久远,其余的楼都在1951年至1954年修建。

芙蓉之名,是因楼群以芙蓉湖为圆心形成半合围形。这个楼群的主体建筑高三层,局部加高为四至五层,墙体以花岗岩条石砌筑、红色清水砖作装饰镶砌,屋面为双坡西式屋顶,上铺红色机平瓦。都是中式屋顶、西式屋身的外廊建筑样式。

如今,与群贤楼群、建南楼群同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里的芙蓉楼依然作为学生宿舍使用。有趣的是,以“芙蓉”命名的楼里面,住着的却都是纯爷们。至于厦大的女同学的宿舍,反倒在名字中充满阳刚之气的“石井”。据说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芙蓉楼经常被游客参观,相比之下石井的地理位置比较高,相对安全。不过的确有不少前来参观的游客,往往因为芙蓉楼之名主观地认为这是女生宿舍,当他们走过这栋嘉庚风格的建筑,看着一层层楼道外晾着的爷们衣服时,不禁要犯迷糊了。看来,厦门大学的历史虽久远,却一点不显苍老,不时还会给人们来一个反差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