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宇宙中的黑洞吞噬的星球,都去哪裡了?

悟D


所有的星球,都是物質,或者說粒子構成的。

不過你得首先明白,星球不一定會被黑洞吞噬。你可以把地球想象成一個恆星,把太陽想象成一個黑洞,當然,黑洞對周圍的星球有引力束縛,但如果這個黑洞不是特別巨大,那麼它周圍的星球更大的可能是:圍著黑洞公轉。

就像我們的銀河系,目前科學家認為銀河系中心藏著一個巨大的黑洞,那是不是我們銀河系就被這個巨大的黑洞吞噬了呢?

當然不是,事實是周圍的恆星,甚至星系都圍繞著這個黑洞做公轉,就像我們地球繞著太陽旋轉一樣。

但如果星球不幸捲入黑洞視界以內,那麼奇妙的事情就發生了,首先整個星球將被撕裂,被拉長,就像麵條一樣,隨後物質不斷地被撕裂為基本粒子,例如光子,夸克等等,再被黑洞中心吸收,當然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粒子或反粒子被黑洞視界甩出去,但如果不幸的基本粒子被吸入黑洞,那麼只能漫長地等待,等待黑洞釋放的那一天,“霍金輻射”又會把這些粒子釋放出來,至於有沒有信息,那又是另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了。

如果有一天我們能解釋粒子攜帶的信息的話,說不定我們能從中找到先祖的遺蹟。


螞蟻科學


簡單來說,那些被黑洞吞噬的星球,最終都是到了黑洞的奇點中,為黑洞貢獻了一部分質量。但黑洞想要吞噬某顆星球(一般情況下都是探討恆星,因為恆星質量相比行星大得多,而且也容易觀察到)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黑洞對外界的引力作用也是遵循萬有引力定律,並不會出現什麼特殊情況。

舉個例子,位於6100光年之外的天鵝座X-1是最早被天文學家識別為黑洞的天體,它的質量相當於15個太陽。在距離這個黑洞3000萬公里的地方有一顆恆星HDE 226868與它互相環繞,但恆星並不會被黑洞直接吸進去,這就像兩顆恆星在穩定的軌道上圍繞一個共同質心旋轉一樣。不過,由於這顆恆星距離黑洞相當近,它的表面物質正在被黑洞吸收。

長此以往,HDE 226868與天鵝座X-1的距離越來越近,直到距離達到洛希極限,恆星將會被黑洞的巨大潮汐力完全撕碎。恆星解體之後的物質還會繼續繞著黑洞旋轉,最終它們會穿過黑洞表面,進入黑洞的內部空間之中,同時還會產生強烈的X射線。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一旦進入黑洞的內部空間,所有物質最終都會去往中心的奇點,從而使黑洞的質量逐漸增加。

通過不斷吞噬其他星球,黑洞的質量不斷變大,其半徑則會隨之向外擴張。經歷漫長的過程,這種恆星級黑洞將有可能成長為超大質量黑洞,質量至少可達太陽的數十萬倍。不過,黑洞的質量並不能無限增長,因為巨大的黑洞可能會引發繞其旋轉的氣體雲坍縮成恆星,進而避免落入黑洞中。據估計,黑洞的最大質量約為太陽的500億倍。


火星一號


那些被黑洞吞噬的星球,最後都去哪裡了?

黑洞曾經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預言的天體,當然隨著的科技的進步我們觀測到了黑洞存在的多種跡象,不過不要以為黑洞就是看不到的,因為透過多種方式都可以觀測到黑洞,比如引力透鏡,吸積盤的X射線等等.....

一個黑洞經過背景為銀河系的示意圖,當然我們看不到如此奇觀,只能用超級計算機模擬下YY下!但事實上也差不多,因為其超強引力將會扭曲其背景的所有光線,造成透鏡效果!也是因為其超強引力,將會吞噬周圍它能夠著的一切......

上圖就是銀心黑洞Sgr A*黑洞吞噬物質時所釋放出來的X射線,甚至NASA用耀斑來形容,可見其能量以及尺度之大,令人難以想象!

回到開頭,黑洞通過其洛希瓣將恆星物質逐漸吞噬,早期吞噬的是等離子體,本來就處在氣態逐漸至流體狀態,通過吸積盤掉落黑洞中心,最後星核會被黑洞的洛希極限撕碎也經過吸積盤墜入黑洞中心!這些恆星物質除了通過吸積盤釋放的從遠紅外開始到高能X射線....還有兩極的噴流都是恆星物質的其中一個取向!

而另一個去處則是一個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的奇點,也許是一瞬間,也許就是永恆的地方!當然很多人認為黑洞之是一扇門戶,會通向另一個宇宙,甚至連接這一個白洞!但事實上白洞堆積的物質會在另一個宇宙重新坍縮成一個新的黑洞,那麼兩個黑洞連起來又是啥玩意兒呢?所以這幾乎就可能不存在那個叫做白洞的天體!

因此這些被吞噬的恆星物質最終都成了給黑洞添磚加瓦的物質,但很抱歉已經分不清楚哪個是哪個了,因為它們都是被撕碎成基本粒子掉入黑洞奇點的,並且不會保留原先天體的任何信息,除了質量以外.....有興趣的朋友可瞭解下黑洞無毛定律,挺好玩的哈.....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經常會有人問這個問題,他們以為被黑洞吞噬的星球會跑到另外一個地方,但一定非得如此嗎?就現在來說,尚沒有一種理論能證明這種觀點,那些奇妙的白洞、另一個宇宙什麼的,都還只是猜想,根本算不上是理論。

其實黑洞也是一種天體,和我們的太陽沒有本質的區別,只不過密度大一點,逃逸速度大一點而已。想要了解黑洞吞噬的星球發生了什麼,我們可以來看看木星吞噬星球的情況。上世紀末就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1994年的彗木相撞。

1994年7月,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被木星引力吸引,不可避免地朝木星撞去。整個過程從7月17日4時15分持續到22日8時12分,因潮汐力而分裂成的二十多塊碎片一個接一個地撞向木星,釋放了約二十億顆原子彈的能量。最終,被吞噬的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去了哪裡?毫無疑問它成為了木星的一部分。

所以,就目前的理論來看,被黑洞吞噬的星球最後還是會成為黑洞的一部分。只不過,由於目前的理論無法準確描述黑洞的視界內部的情況,所以被黑洞吞噬的星球的物質狀態還不能確定。

無論如何,被黑洞吞噬的星球成為黑洞的一部分是目前最科學合理的結果。其他結果,例如星球從白洞完好無損地出來,或者跑到另一個宇宙,都沒有堅實的科學依據,只能博人眼球,各位要注意區別。

川陀太空

20170826


深空電報




通信科技成果,讓現代很多業餘熱愛天文知識、愛學習愛科學知識的人們,可已足不出門就差不多看到所有各自感興趣的學者的論著和不同愛好者的評語了!我也是個業餘天文知識的愛好者,看到今天這個悟空問答的提問,這正好是業餘天文愛好者不用太多專業數字術語,通過愛好者平時對天文知識的瞭解感知,就可以在自我的想象中說說自己想說的。首先在這裡要感謝悟空問答平臺,給了我們這些業餘者一個很好表得的機會!(那些被黑洞吞噬的星球,最後都去那了)?科學科技,讓人們知道了咱們的太陽恆星是一個直經140萬公里的氫約佔72%氦約佔27%和1%左右的其它物質。咱們還知道太陽系中還有太陽的九大衛星的物質才佔太陽系內物質的佰分之零點二,咱們知道,地在的直經是12713點5多公里,地球給人們的感知以很大很大了。地球在太陽系內的九個衛星中和木星土星比作藍球,地球就象藍球和乒乓球的比似。咱們的銀河系內又有1400多億個和太陽這樣大質量的恆星,(現在看到的一些數據說銀河系內約有4一5千億個大小不等的恆星,銀河系內的恆星總質量說有一仟四佰多億個太陽)銀河系又是宇宙空間內2萬億個星系中的一個小等大小的星系。說這些,意在讓人們想象宇宙空間的是多麼的大,也可以說到了讓人難已想象的大!人們大至瞭解了宇宙星系星際的總數和空間後,咱們再去理解星系黑白洞就容易理解的多!黑洞在白洞的對面;銀河系的黑洞直經約在4400萬公里。黑洞的四周全是向太陽這樣的單個火球一個個緊密連接起來在黑洞四周飛速旋轉的旋轉臂,一個太陽的直經才140萬公里,有數據說銀河系中心的厚度在一點二光年,這樣的厚度沒有拾萬個太陽這樣的恆星怕是不可能形成銀河系這樣大的大黑洞的吸引力的,黑洞四周在這樣多超高熱能高溫下,什麼樣的恆星和恆星的衛星物質進入黑洞後,還能不被黑洞四周的超高溫氣化又轉成四周的恆星所須要的氫氦和一切該裂變後的星系燃料。一句話,黑洞的負磁電吸引力在吞噬著系外一切進入黑洞吸食勢力內的物體物質。白洞正磁電射電光電粒子在向外噴射著所有被黑洞吸食氣化後的一切粒子。同時星系的中心黑白洞正負磁電還在儘可能的保護著系內的恆星子女後輩們!謝謝



辰悟1


一提到黑洞,是不是就變得緊張起來了呢?的確,作為宇宙中最可怕的天體,黑洞雖然不能被看見,但是它的恐怖威力卻讓任何物體都不敢輕視。


黑洞是相對論預測存在的一種天體。如果一個恆星的質量大於太陽質量的3.2倍,那麼當它壽命將盡的時候,它就會在自身巨大的引力作用下塌陷成黑洞,而如果一個恆星的質量小於1.4倍太陽質量的時候,那麼它最終就會變成一個白矮星,太陽在它壽命結束的時候就會變成一個白矮星。白矮星的密度已經很大了,而如果是黑洞的話,密度將會更大,黑洞的體積很小,但是質量卻很大,這就導致了黑洞周圍的引力場異常強大。黑洞有一個視界半徑,只要進入了視界半徑之內,任何物體哪怕是光線都無法逃脫,所以說黑洞就是一個無底洞,一個吞噬一切物體的無底洞。

黑洞裡面的引力巨大,大到可以輕易撕碎一切物質,讓其變成基本粒子形態,但是黑洞真的是一直吞噬物體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總有一天全宇宙都會被黑洞吞噬,所以那些被黑洞吞噬的物體的去向就讓人們很關心了。雖然黑洞不能被看見,但是卻可以通過其周圍的引力狀態判斷是否有黑洞存在。而一些學者認為黑洞是可以爆炸的,就像是一個氣球一樣,吹了足夠多的氣體,總有爆炸的時候,也有人認為黑洞的另一端連接著白洞,被黑洞吞噬的物體最終會從白洞中被釋放出來,但是那也是另外一個宇宙的事了。只是白洞更是人們假想出來的,存在與否很難說。



如果白洞存在的話,那麼似乎也說得過去,因為黑洞也不可能一直吞東西吧,不會被撐死嗎?與黑洞只吞不吐相反,白洞卻會不停地往外噴射星際物質以及能量。有些物理學家還認為黑洞與白洞之間的連接體就是蟲洞,而蟲洞簡而言之就是時空隧道,是一個連接兩個時空的狹窄隧道,通過蟲洞可以進行星際穿越和時間旅行。


黑洞引力那麼大,按道理說如果一個人不幸掉進了黑洞的話,那麼他應該被撕得粉碎,但是霍金卻認為進入黑洞之後人類不會死亡,而會進入另外一個平行宇宙。那些被黑洞吞噬的物體,最終可能一直留在黑洞裡面出不來,而黑洞裡面的空間是極度扭曲的,各種維度的空間都有可能存在,所以那些物體最終掉到了哪裡真的很難說。


鏡像科普


在宇宙中,能夠被黑洞吞噬的星球;都是沒能形成序列化的、系統化的、質量小於黑洞質量的孤獨星球、天體。

黑洞是什麼?科學界還有很大的爭議,截止今日,仍沒有一個讓人信服的答案。

真相是;黑洞就是一個大熔爐,其內部的超高壓和超高溫會把一切、分離為簡單的“陰”與“陽。黑洞在運行工作中把“陰”分離到外層,把“陽”留在內部,“陽”在內部的超高溫、超高壓下逐漸增殖,外部“陰”感應到內部“陽”的膨脹力,也不斷增殖以對抗內部“陽”的膨脹力。而黑洞的最終爆裂並不是“陽”全面突破了“陰”的禁錮,是因為黑洞也是軸向旋轉的球狀天體,一旦黑洞成長為正圓形向橢圓形發展時,其赤道一線的“陰”便自然會向兩極滑動,造成赤道一線禁錮力下降,從而造成“陽”從黑洞的赤道突破,黑洞爆裂,這就是黑洞運行存在的原理。

黑洞爆裂,噴射而出“陽”裹挾著外部的“陰”、均勻的向中心外噴湧而出,這噴湧而出的“陰”“陽”混合物,就是宇宙中一切存在的原始狀態、和人類所認知的不同物質的最初狀態。經過時間的演化,成為了我們所認知的物質世界。

黑洞的運行工作原理是;“陰”“陽”的相吸相引不受時間、和空間的約束和限制,這是黑洞形成的原因。也是我們存在的呈“陽”性宇宙誕生、運行存在的必然,更是宇宙不斷膨脹、永恆運行存在的必然。


北芪2sunguixiang


那些被黑洞吞噬的星球自然長期留在了黑洞內部,並逐漸向奇點處靠近,最終增大黑洞本身的質量,但是,這些物質雖然已面目全非,在經過一段時間後,它還會回到宇宙中。曾預言有與黑洞相反的天體——白洞存在,黑洞負責吃,白洞負責吐,蟲洞負責相連,但目前尚未發現白洞的存在。

黑洞存在霍金輻射,如果黑洞有熵,那就存在一個溫度,有溫度就要把這個能量釋放出去,最初人們認為黑洞之所以黑,是因為黑洞只吃不吐,但現在發現黑洞並不是這樣,它不是靜態的,而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變化。

大質量黑洞溫度低,輻射的慢,通常會存在相當久的時間。霍金指出,黑洞也會發生爆炸,當它輻射的速率越來越快,溫度越來越高,就會發生爆炸,看起來這樣的黑洞就像是一個在不斷吐物質的白洞,由此霍金也認為白洞是黑洞自然演變而來的。這就是為什麼沒有發現白洞的原因,因為黑洞自然轉化的時間太久了。

個人淺見,歡迎大家評論!

本回答由一枚遊戲科幻迷原創,感謝點贊關注,我們一起科幻想象、暢遊宇宙!予人玫瑰,手有餘香!


科學船塢


好吧,首先有一點是明確的,就是物質不會無緣無故的消失,所以黑洞雖然會吞噬星球,但這些星球不是沒了,而是轉化成了另外一種狀態。

我們都知道黑洞是一種特殊的天體,這種天體的特點,就是密度大,質量大,溫度高,體積小,所以黑洞會製造一個巨大的引力場。

這個引力場的範圍,可能能達到數十萬光年之巨,那麼物質在被黑洞吞噬的時候,會被巨大的引力碾碎,變成一大堆的粒子。

一般來說這些粒子,並不會掉進黑洞的內部,而是聚集在黑洞的周圍,圍繞著黑洞進行旋轉和運動,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粒子越來越多的時候,就會逐漸的形成一個吸積盤。

這個吸積盤會發生一種現象,就是發光,至於為什麼發光,答案就是吸積盤當中的粒子和物質。

一般來說,更靠近黑洞內側的粒子,要比吸積盤外側的粒子,旋轉的速度稍快一些,所以粒子在運動的時候,就存在著一個速度差。

這個速度差就代表粒子之間,會不斷的產生摩擦,而摩擦則發光發熱,然後產生大量的X射線,這些X射線會以垂直於吸積盤的方向,猛烈的噴射出去。

那麼噴射的程度之猛烈,往往相隔數億光年,都可以被捕捉到,所以結果已經很清楚了,黑洞雖然吞噬物質,但這物質仍然聚集在黑洞的周圍。

當然了,有一種研究認為,黑洞一點都不可怕,因為黑洞的前身,是一些質量巨大的恆星,這些恆星死亡之後,黑洞就形成了。

那麼黑洞的引力,會讓大量的物質,聚集在它的周圍,且隨著物質越來越多,最終會量變產生質變,這些物質會逐漸形成新的恆星系。

這些恆星系就是生命產生的搖籃,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黑洞間接創造了生命………


種植恆星


黑洞是廣義相對論推出來的一種特殊的天體,至於它是否存在,下面做一個詳細的論述

廣義相對論是在狹義相對論的基礎上建立的,先說一下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的基本假設之一是光速不變原理。光速不變原理的支撐實驗是邁克爾遜實驗和雙星觀測的結果自從發現光具有波動性後,自然就有了光的傳播需不需要介質的問題。當時認為光的傳播需要一種介質叫以太。為了驗證以太的存在

邁克爾遜實驗設計了一個實驗:用光學對以太進行檢驗。按當時的認為以太是絕對靜止的物質。地球圍繞太陽以30公里/秒的速度運動,其實也假設太陽絕對靜止的。運動是相互的,認為以太相對於地面有30公里/秒的速度運動。如果以太和地面有相對運動,設計的實驗中的光路就有光程差,因為光具有波動性,有光程差就會發生干涉而產生干涉條紋

按照邁克爾遜實驗的條件計算,認為應該有0.4個干涉條紋。而實際上實驗結果是小於0.01個條紋。這可以認為是實驗的測量誤差。

針對邁克爾遜實驗,當時的物理學家們認為:要麼以太完全被地球所帶動,要麼光速不變。 洛倫茲認為以太產生變形了。並按照以太變形的狀態推導出了能解釋邁克爾遜實驗的公式:洛倫茲變換。

而愛因斯坦認為:光的傳播不需要介質,光在真空中就能傳播,真空中什麼也沒有,也就不存在以太完全被地球所帶動的問題了,所以光速不變。這樣就建立了狹義相對論。在狹義相對論裡,空間和時間不在是獨立於事物之外的絕對參數,而是參與事件中的可變量,而計算公式還是洛倫茲變換。

科學是不斷髮展的,後來狄拉克提出了真空理論:真空是由帶著負電荷負能量的電子排列成的,就是真空是電子的海洋,一切都掩埋在電子海洋裡。正電子就是從真空裡打出來的。現在科學進一步認為:真空是能量海。這就和當初愛因斯坦的假設不一樣了。光不是在空無一物的空中傳播,而是在充滿能量的海洋裡傳播,在能量海中傳播的光就不能得出光速不變了。

如果能量海是絕對靜止的不能解釋邁克爾遜實驗,那如果能量海是完全被地球帶動的,邁克爾遜實驗也一樣測不出來干涉條紋,在流體力學中,分析流體的運動時假設:流體在物體表面的運動速度和物體表面的運動速度相等。計算的結果和實際上基本是相符的。參照流體力學的假設:能量海在地球表面上的運動速度和地球表面相等,也就是能量海和地球表面沒有相對運動,邁克爾遜的實驗是在地球表面上進行的,所以觀測不到干涉條紋。

但這樣又不能解釋地球和其它的天體為什麼沒有在能量海的阻力下停止運動

其實,宇宙中的一切都在旋轉,在什麼只有能量海是靜止的呢?能量海應該也在同樣的原理作用下旋轉才對!每個天體都在同一種原理的作用下運動,那能量海在地球表面上的運動速度和地球表面相等也具有合理性。在這種情況下,同樣的也觀測不到干涉條紋。

雙星觀測是這樣:觀察互相圍繞高速旋轉的一對雙星,如果光速隨著發光體變化,其中一個朝著地球斜向運動的星球,會有一段軌跡上發出來的光同時到達地球,這樣,在地球上就會觀察到一段光弧。但是,實際上只觀察到一個光點。從而證明光速不變。要知道狹義相對論關於速度的計算用的是洛倫茲變換,用洛倫茲變換就能解釋雙星觀測的結果。

廣義相對論有兩個重要的基礎假設

一是引力等效加速度,二是在可以任意變形(不能摺疊)和任意運動的參照系中,物體的運動形式相同。當然,在慣性系則退化為狹義相對論。

引力等效加速度是這樣得出來的。愛因斯坦作了一個試驗,這個試驗不是真實在實驗室裡做的,是在大腦裡想象的場景試驗:假設有一個封閉的容器,裡面有一個生物。當這個容器以均勻的加速度a做直線運動,和容器靜止在一個強度為a的引力場中時,這個生物是分辨不出來的。因為所謂的慣性加速度引起的慣性力,只是跟物體的質量和加速度a成正比;而物體在引力場中所受的引力也只跟物體的質量和引力場強度a成正比,和其它的物理參數無關。所以可以得出:引力等效加速度。而愛因斯坦又把在一般參照系的運動方程用空間的本質量來表示,運動方程完全取決於物體的運動方式。用四維時空度規變化率正比於引力場強度,把引力場歸結為時空的彎曲(各向異性的尺縮)。

引力等效加速度是否成立,取決於引力的大小是否只和質量及引力場強度成正比。引力的大小是否和質量成正比呢?如果引力和質量成正比。為了簡化問題,先假設宇宙是一個球體和天體在大尺度上是均勻分佈的。用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在球體內部某一點物體所受的整個宇宙的合力的大小,和宇宙的幾何中心到該物體的距離成正比,方向指向中心。如果宇宙不是球形或質量分佈不均勻,把宇宙的幾何中心用質量分佈中心代替,結論一樣成立。如果地球不是宇宙中心,就會觀測到天體運動的速度一邊快一邊慢。因為引力的合力隨著距離增大,遠離宇宙中心方向的速度快,指向宇宙中心方向的就慢。如果地球是宇宙中心,那天體圍繞地球旋轉的速度隨著距離增大。這兩種情況都沒有觀測到,那就是說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是不成立的。那愛因斯坦引力方程是否成立呢?愛因斯坦引力方程和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相比,在質量小的情況下可等效於牛頓萬有引力。在質量大的情況下等效的引力比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大。那距離遠的天體運動速度應該更大。所以愛因斯坦的引力場方程也是……

至少所謂的萬有引力不是長程力,引力不只是和質量和強度成正比,距離太遠的沒有引力合力的貢獻,那也就不是萬有引力了,距離大的兩個物體之間就沒有引力。

黑洞是由廣義相對論推出來的一種天體,那它成立嗎?沒有黑洞,也自然不存在這個問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