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從平步青雲到一落千丈,清朝重臣田文鏡因何失寵?

易水渡


事實上在正史中田文鏡的地位並未一落千丈,也並未失寵於雍正。

《清史稿》曰:“衛、文鏡受上眷最厚,衛以敏集事,文鏡以驕府怨;然當時謂衛、文鏡所部無盜賊,斯亦甚難能矣”。

雍正評價田文鏡是“老成歷練,才守兼優,自簡任督撫以來,府庫不虧,倉儲充足,察吏安民,懲貪除弊,殫竭心智,不辭勞苦,不避嫌怨,庶務俱舉,四境肅然”。



在清朝觀其評價,田文鏡的確是位能臣幹吏,雖他為官期間因“為政剛方,不為姑息以幹寬厚之名”,所以致使地方百姓是頗有怨言。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他的治理下,其所轄之地是“庶務俱舉,四境肅然”。

可以說正是田文鏡擁有高超的政治手腕,及卓越的政績,雍正才會對他如此信賴,才會對他如此恩寵,並最終讓他在八年的時間裡,就從署理山西布政使一躍坐到了河南山東總督,兼北河總督,加太子太保銜這樣的高位,可謂是平步青雲,仕途一帆風順。



當然,田文鏡一開始的仕途卻並非如同在雍正朝這般的順利。

田文靜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以監生的身份被委任為正八品的福建長樂縣縣丞,直到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才坐上了從五品的直隸易州知州,這22年的時間裡,45歲的他才坐到從五品的官位,可想而知田文鏡仕途的艱幸。

不過在這20餘年的時間,田文鏡雖一直在地方任州縣長官,從未得到太多的升遷機會,但這也並非全是壞事,之後他之所以能得到雍正的恩寵,很大程度就源於他在地方任職20餘年所積累的豐富的基層行政工作經驗。當然無論如何,在康熙朝,田文鏡的仕途絕對是坎坷無比的,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至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在這34年的時間裡他所任不過是州縣官、郎官之職而已。



不過至雍正登基之後,一直不受重用的田文鏡仕途開始出現了轉機。雍正元年,田文鏡就一躍署理了從二品的山西布政使一職,在山西任上他表現出了超強的政務處理能力,一到任就釐清了布政使司長期積累下的公務,剔除官場痼疾,使得山西吏治為之一新,民心大悅。

雍正二年,憑藉著在山西任上的政績,不到一年的時間他就又調任從二品的河南巡撫,河南任上他又採取嚴厲的為政手段,理清了河南諸州縣清查虧空賦稅事務,同時嚴懲河南各府州縣長官懶政怠政的情況,在當時只要田文鏡交代地方長官的事情沒有做好,他就會嚴懲他們,如此河南的官場上風氣是為之一振,百姓更是獲利不斷。



雍正五年,田文鏡升任河南總督,加兵部尚書,位列從一品,自此成為一省之最高軍政長官,成為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次年,雍正為褒獎田文鏡為官的公正廉明,特意為他專設河南山東總督一職,主管河南、山東兩省軍政事務,並聲明此官職是為田文鏡專門設置的,不為定例。雍正七年,田文鏡又被加授太子太保銜,同時兼任北河總督,自此已是67歲花甲之年的田文鏡步入了人生最為巔峰的時刻。

當然作為已經快致仕年紀的田文鏡,他顯然已是不能應付總督這樣高強度的工作,難免會有鬆懈或者做不到位事情的出現。雍正九年,山東發生水患,田文靜就因治理水患不利而被雍正下詔斥責。如此,雍正十年,田文鏡自覺已無力再在朝為官,於是就上疏請求退休,雍正見他意已決也就准許了他。



同年田文鏡因病去世,享年69歲。死後,雍正帝賜葬泰陵附近,諡號“端肅”,並命河南省城為其設立專祠。


澳古說歷史


田文鏡(1662-1732),是雍正最倚重的大臣,是督撫中的戰鬥機,他和李衛、鄂爾泰被稱為雍正治國的三駕馬車。

田文鏡可謂雍正朝漢人中的佼佼者,官至兵部尚書,封為太子太保,稱得上是平步青雲、春風得意。

鮮為人知的是,田文鏡年輕時仕途並不順利,因為不是科班出身,田文鏡20多歲才當上七品芝麻官,由於政績平平,也沒有什麼靠山,就這樣平平淡淡當了20多年基層幹部。田文鏡自己都有點灰心,心說這輩子基本沒戲,就這樣要平庸地幹到退休了。

康熙五十五年,田文鏡不知道什麼時候燒了高香,突然時來運轉,被提拔為侍讀學士,去給皇帝當任課教師,從此田文鏡算是鴻運當頭,想不得勢都不行,因為雍正聽過自己講課,也算是自己的學生。雍正一上臺,一朝天子一朝臣,田文鏡就用了用武之地,而這時候,田文鏡已經是花甲老人了。

不過,田文鏡全身的能量還沒有發揮,年齡根本就不是問題,一點也不影響他大展宏圖。

能臣畢竟是能幹,在任何時候都能為皇上治理天下分憂解難,都能看出弊端、明察秋毫。雍正元年(1723年),田文鏡奉命去華山致祭的時候,發現了山西巡撫瞞報災情的事情,回去後就奏了一本,檢舉揭發。打小報告的人最得領導信任,田文鏡馬上被調到山西當官,田文鏡做了多年地方官,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在山西田文鏡有了大顯身手的機會,把那裡治理的井井有條,讓皇帝讚不絕口,當做百官的榜樣加以表彰。

1724年,也就是雍正二年,雍正派田文鏡到河南當一把手。河南歷來是老大難地方,因為黃河經常氾濫,河水不斷改道,基本農田被河水淹沒,百姓流離失所,啼飢號寒,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再加上官員腐敗對百姓巧取豪奪,河南是個鬼見愁的地方,在那裡當官是出力不討好,誰也不想去。但田文鏡充滿自信,專門啃硬骨頭。他到了河南以後兢兢業業、勵精圖治、秉公執法、身體力行,很快就把河南治理的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有口皆碑。

雍正對田文鏡大加讚許,幾乎每次做年終總結的時候都要表揚田文鏡,雍正深情地對百官說,你們總是抱怨這不好乾,那不好乾,你看人家田文鏡從來就沒有抱怨過,就沒有人家幹不成的事。如果大家都像田文鏡工作那麼認真,那麼有成效,何愁天下不治呢?

雍正帝曾告訴兩江總督尹繼善叫他以李衛、鄂爾泰和田文鏡三個人為榜樣,當一個好官。但雍正同時告訴尹繼善說,李衛雖然忠勇但粗枝大葉,田文鏡鞠躬盡瘁但過於刻薄,鄂爾泰睿智但比較專斷。人非聖賢,誰能十全十美。

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田文鏡辦事太追求完美,破壞了官場生態,剛直有餘,圓滑不足。

也正因為如此,招來同僚的不滿,大家都對他這個官場規則的破壞者心懷不滿,看做眼中釘肉中刺。有不少地方官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他吹毛求疵,雞蛋裡挑他的骨頭。

但雍正看了奏本往往心不在焉,都是哈哈一笑,把彈劾田文鏡的奏摺扔到一邊。還把田文鏡喊到跟前看那些奏摺,對田文鏡說,他們看到愛卿在朕跟前得寵,想離間朕和愛卿的關係。哼,沒門兒。像愛卿這樣的大臣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要當成國寶來保護。

當田文鏡有時候覺得自己受委屈的時候,雍正就勸說他,只要朕信任你,別人說什麼都白搭,關於朕的流言蜚語朕也擋不住,何況愛卿?愛卿你大膽地往前走,往前走,莫回頭。

有了皇上的鼓勵,田文鏡幹得越發起勁了。

人無完人,田文鏡是個能臣,但也是個自以為是的人,覺得普天之下所有的官吏都不如自己,對部下太過苛刻。田文鏡的這個毛病招致很多官員反感,包括那些跟田文鏡一樣的大清忠臣,其中李紱就是一個。

李紱跟田文鏡一樣為政清廉、愛民如子,也是治國安邦的能臣。雍正三年(1725年)八月,李紱被任為直隸總督。他在朝中聽說田文鏡在河南當一把手的時候,待大傢伙太苛刻,李紱就當面懟田文鏡"身任封疆,有意蹂踐讀書人",兩人因此而結怨。後來田文鏡和李紱相互彈劾,但田文鏡有皇上罩著屁事沒有,李紱則被罷官差點丟了性命。好在後來雍正發現冤枉了人家,給人家平反昭雪。

就在田文鏡李紱互相彈劾的時候,河南又發生水災,田文鏡心說沒多大的事,就沒有往上反映。可是沒有申報,朝廷就不能撥款救災,也不能開倉賑濟災民。誰知道洪災蔓延不可收拾,曠日持久,給河南人民帶來了很大災難。百姓背井離鄉、流離失所、飢寒交迫、民怨沸騰。

後來河南災民到北京討飯,雍正微服私訪給撞見了,才知道河南遭災,趕緊採取補救措施。即使這樣,也為時已晚,已經造成了嚴重後果。

經過這事雍正心裡也不舒服,對田文鏡也有意見,心說我對你這麼信任,你卻給我捅這麼大的婁子,不夠意思。但雍正看在田文鏡犬馬一生的份上並沒有處分田文鏡,不過較之前已經冷落了許多。

田文鏡也不是傻子,覺得這次闖大禍了,對不起老東家,羞愧難當就氣出毛病了。雍正看田文鏡老了,就准許他回家養病。田文鏡回家不久就去世了,終年72歲。在當時的條件下,中國人的平均壽命都是50來歲,田文鏡活那麼大歲數也是高壽了.


歷來現實


田文鏡個人遭遇其實非常特殊,在康熙朝的時候默默無聞,到了雍正朝卻能夠飛黃騰達,雍正對其恩寵有加,被譽為公忠體國、實心用事的“模範督撫”,可是到乾隆朝有被指責為“苛責搜求”的“酷吏”,為舉朝所怨恨。

田文鏡能夠在雍正朝如魚得水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田文鏡與雍正氣質相近,性情相投。當時的田文鏡對雍正帝無限忠誠,加上田文鏡秉性剛強,不畏人言,並且他有著數十年的基層行政經驗,對當時的官場弊端非常瞭解。這使得田文鏡在地方上盡心盡力的實施雍正帝改革的措施,並且相當有成效。

所以當時即使田文鏡在地方上遭到批評,雍正也是一味包容的,因為田文鏡和雍正是休慼相關的。田文鏡就是雍正皇帝樹立的模範督撫,是當時雍正希望臣子學習的對象。當然,雍正還通過各種方式來加強個人關係,除了加官進爵以外,還對田文鏡生活起居關懷有加,比如雍正七年田文鏡生病,雍正提醒田文鏡注意養病。甚至在第二年的時候,雍正考慮當地可能沒有名醫,於是專門從京城派名醫去為田文鏡治病。

不過乾隆皇帝繼位以後,改變了雍正“嚴猛為政”的治國方針,主張“寬嚴相濟”,實際上就是盡力恢復康熙那個時候寬鬆的傳統。因此,乾隆對雍正的很多舉措都進行了改變。比如對汪曾祺、年羹堯等案從輕改判,對效法田文鏡的王世俊處以重罰。這個時候作為雍正朝作為積極的田文鏡自然成了眾矢之的,很多大臣開始對他群起而攻之。比如河南巡撫說田文鏡在河南,百姓至今怨恨。乾隆本人也直接對田文鏡進行批評,“河南地方,自田文鏡為巡撫、總督以來,苛刻搜求,剝削成風”。這個時候田文鏡失寵就再正常不過了。


歷史是什麼


從平步青雲到一落千丈,清朝重臣田文鏡因何失寵?

田文鏡雍正上位後,平步青雲,做了不少實事。但是失寵,到底為何失寵、一落千丈,好像沒有。

田文鏡在清朝康熙年間的時候,確實不受重用,二十二歲出仕,一直是做一些縣丞、知縣、知州之類的,五十六歲,才升任內閣侍讀學士。如果田文鏡的人生到此為止,少不得一個官場失意、鬱鬱而終的評價。

但是,雖然一直當小官,但是田文鏡盡心盡力,一心為老百姓做實事。相當清貧,家無餘財,並且相當樂觀,一般人早就鬱鬱而終了。

而就在雍正即位後,田文鏡的人生髮生了天翻地覆的轉變。

雍正即位時,田文鏡已經六十一歲了。人生六十古來稀,這樣的一個年齡,他還能做什麼呢?

可以說,雍正乾的幾件大事,都與田文鏡有關。

整頓吏治、清查虧空,田文鏡可以說想幹這件事,很久了。但是官職卑微,整頓誰、清查誰呢?

田文鏡只能夠保證自己為官清正廉潔,儘量為百姓做一些實事,能夠填補自己內心的深深的內疚。但是,有了雍正的支持就不一樣了,他多年的基層從政的經驗,都有了用處。

一個六十一歲的老頭,跟雍正混了幾年,六十六歲的時候,任河南總督,加兵部尚書;六十七歲的時候,任河南山東總督;六十八歲的時候,加太子太保;六十九歲的時候,兼北河總督;雍正十年,田文鏡七十二歲的時候,因病多次上疏請求退休,準,不久病逝,諡端肅。准許設立專祠後來又入賢良祠。

人在貧窮的時候,保持廉潔,很多人都能做到。但是在手握大權的情況下,還能保持清貧,就很不容易了。田文鏡作為河南、山東、北河,三省總督,真正的封疆大吏,還能保持清貧,被雍正稱之為“模範疆吏”,當之無愧。

而,田文鏡在雍正朝一直平步青雲、深受重用,並沒有一落千丈,一個七十多歲的老頭,也經不起一落千丈了。

我是春秋百曉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看過電視劇《雍正王朝》的朋友,想必對其中的田文鏡應該都還比較印象深刻吧。

在電視劇中,田文鏡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樣,在協助還是皇子的雍正追討眾官員的戶部欠款時,不但把十貝勒允俄逼得到變賣家產還錢,還把康熙朝的重臣魏東亭給逼得上吊自殺!

當然,這個情節不過是影視劇中的杜撰而已,在雍正登基之前,田文鏡都還不過是個小官而已,哪有資格與貝勒、朝廷重臣們交手呢?事實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田文鏡和李衛的境遇基本差不多,但李衛卻比田文鏡要幸運太多。

因為,李衛在中年時就已經是成功晉升為封疆大吏,但田文鏡卻直到花甲之年才獲得重用。

在田文鏡21歲時,他以監生的身份被授予福建長樂縣縣丞,官階正八品。他這一干就是整整二十二年,直到43歲時,他才升遷為直隸易州知府,官階從四品。

等到康熙去世時,田文鏡也才做到內閣侍讀學士的職位,官階依舊是從四品。此時的田文鏡,已經61歲,相當於是半隻腳已經踏入棺材中,所以正常情況下,田文鏡這輩子,已經很難再有出頭之日。



但是,等到雍正繼位後,因為雍正立志要對官場舊弊進行改革,而田文鏡這種做事嚴苛、不會來事的官員,正好符合雍正的口味,所以雍正就特意將田文鏡從眾人之中提拔出來,作為自己改革的急先鋒。當時的李衛,也是這個時候被提拔出來充當改革的急先鋒。

在雍正二年時,田文鏡就被正式提拔為河南巡撫,官階從二品。當時的田文鏡,在僅僅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就從一個小小的從四品小官,一躍成為封疆大吏,由此可見雍正對他的信任。

當然,田文鏡在河南的工作也做得非常出色,他率先在河南實行雍正的新政“攤丁入畝”,並大力追繳以前各州縣所虧空的賦稅,其手段雷厲風行,又不顧及任何情面,河南諸州縣官員只要有一點沒有辦成,他就立刻給予懲處,由此河南很多官員都遭到彈劾而落馬。

在這種嚴苛之下,河南的政績也是顯而易見的,田文靜因此被任命為河南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官階從一品。並且,雍正還親自寫下“忠誠體國、公正廉明”八個字褒獎他,還將其由漢軍正藍旗抬入正黃旗,田文鏡的事業由此達到巔峰。這一年,田文鏡66歲。



當時,田文鏡與李衛、鄂爾泰併成為改革三大將,他們是雍正帝最信任的三位大臣。雍正爺正是藉助他們三人的力量,使得大清朝煥然一新。

不過,田文鏡與李衛、鄂爾泰兩人相比,少了一些圓滑世故,他仗著雍正的恩寵,做事太過鐵血鐵腕,因此又被人稱之為酷吏。

這樣久而久之,官場上很多人都對其怨聲載道,因此大家便紛紛上書彈劾田文鏡,說他在改革中挾私報復,橫徵暴斂,總而言之,只顧完成自己的收稅任務,卻不顧百姓死活。

當這些彈劾的奏章不斷送到雍正面前時,雍正雖然全力袒護田文鏡,但內心也不免對他有所懷疑。這時候,又發生了一件事情,終於讓雍正開始疏遠田文鏡。



這是在雍正八年時,河南發生大水災,百姓顆粒無收,很多百姓被餓死,原本雍正打算免去當地的賦稅,同時派人前去賑災,但田文靜為討好雍正,就說河南水災並不嚴重,自己能夠全權處理,百姓的賦稅也可以照收。

但後來,雍正卻聽說河南很多地方都出現賣兒女的現象,雍正因此非常生氣,直接在朝堂之上責罵田文鏡真是老糊塗。但此時的雍正還是選擇袒護田文鏡,他將這個責任歸咎於田文鏡被下屬矇蔽,將責任推給田文鏡的下屬,田文鏡只承擔用人不查的責任。

在這件事中,因為雍正的袒護,田文鏡雖然沒有受到牽連,但他的仕途顯然也已經走到頭,所以很快他便上疏請求退休,雍正也准許了他的請求。半年後,田文鏡因病去世,享年72歲。

對於這位改革急先鋒,雍正還是非常感恩他,所以在田文鏡死後,雍正便賜葬在自己的泰陵附近,諡號端肅。同時命河南省城為其設立賢良祠,世代供奉祭祀。但後來,在乾隆中期的時候,田文鏡的墳墓被當地守陵大臣給夷平。

並且在乾隆五年時,河南巡撫上表說河南的百姓都怨恨田文鏡,請求將田文鏡撤出河南賢良祠,但乾隆認為田文鏡,李衛,鄂爾泰都是先帝的重臣。雖然田文鏡不如李衛和鄂爾泰,但也不能因為他的晚節不保而對其否定,因此被乾隆給駁回,也算是保住了田文鏡的最後一份體面。


我是趙帥鍋


田文鏡是一個清官能臣和酷吏的結合體。

在《雍正王朝》中,田文鏡之所以受到雍正帝的重用,是因為田文鏡忠心耿耿、做事雷厲風行,堅決徹底的執行雍正推行的新政,並且以鐵腕治理屬下。


他從不結黨營私,一切以國家利益、皇帝旨意為最高準則。

雍正想要推行新政,革新吏治,必然需要田文鏡這樣的人。

田文鏡、李衛、鄂爾泰是雍正賞識的三大名臣,他曾經下詔令給各省督府:“若各省督撫,皆能如田文鏡,則天下允稱大治矣!”

田文鏡的仕途之路:

一、江南賑災,初露鋒芒。

在康熙四十三年,黃河發大水,生靈塗炭,康熙派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去揚州籌款買糧。在揚州,田文鏡因為與同僚格格不入,被知府車銘革職待參。四阿哥藉助車銘強買民女一事,借了他的頂戴花翎給了田文鏡,讓田文鏡出任欽差行營幫辦,全面負責籌款賑災事宜。


恰逢揚州也鬧水災,田文鏡穿著借來的官服,親自給災民發粥,以雷厲風行的手段要求下屬再增加五個粥場,要求做出的粥要插筷子不倒、毛巾滲不出水、糧麵糰子手握著能吃,兩天之內籌糧一千石,否則,提頭來見。

田文鏡迅速完成當地的救災事宜,並且出色的完成了籌款購糧任務。四阿哥看到了田文鏡出色的辦事能力,臨行時帶上田文鏡進京面見康熙,被留用京城。

二、追繳國庫欠款,酷吏形象顯現。

黃河水災,國庫卻拿不出賑災的銀子。那銀子都去了哪裡?康熙清查之後發現,都讓自己的官員都給借走了。於是康熙任命胤禛全力追繳國庫欠款,胤禛推舉了田文鏡幫助自己。

田文鏡毫不留情的拿朝中大臣開刀,限定兩天之內還清所有欠款。老狀元魏東亭因為還不起借款,無奈上吊自殺。十阿哥胤俄故意在街上變賣家產,田文鏡過去查抄,差點被十阿哥用鞭子抽死。

雖然田文鏡最後由十三阿哥救下,但是,這件事引起了康熙的不滿。他指責田文鏡“忘卻聖人恕道,為了一兩銀子百般羞辱斯文。”把田文鏡免職外放。



在這件事情上,田文鏡做事不留情面,對同僚嚴酷刻薄的性格展現無遺。

三、胤禛繼位,田文鏡大受重用。

雍正元年,胤禛命令田文鏡祭告華山,經過山西,發現那裡的災情非常嚴重。而山西巡撫諾敏卻向皇帝彙報說沒有災情。田文鏡回京之後,如實向雍正彙報,雍正罷免了諾敏的巡撫之職,啟用田文鏡出任山西布政使,前往賑災。

田文鏡能力出眾,不僅完成了賑災任務,還順手解決了山西多年積壓下的舊案,追繳了府庫欠銀,使山西吏治煥然一新。雍正認為田文鏡可堪大用。



雍正二年,田文鏡出任河南巡撫,推行新政。在當時的官場環境和舊有的制度下推行新政,難度可想而知。

攤丁入畝:只要你家裡有地就要交稅,這結束了讀書人幾千年不納糧的歷史;官紳一體當差,又觸動了官紳和讀書人的特權;火耗歸公,這基本上是斷了整個官僚隊伍的小金庫。

在河南任上,田文鏡以鐵腕治吏。黃河發大水,當地官紳沒有一個人前來修河提,既然一體當差,為何不來幹活?田文鏡派人把朝廷退休的二品大員張閣老的兒子全部抓來修河提。

下屬道臺因家裡地勢較低,忙著搬家,沒來抗洪救災,田文鏡立馬摘除了他的頂戴花翎,抄了他的家。

田文鏡這種做人不留情面,做事不留彈性的做法,遭到了河南讀書人的強烈抵制,甚至出現了生員罷考的惡性事件。

田文鏡遭到了直隸總督李鈸、御史謝濟世等大臣的圍攻。最終,雍正以結黨營私為由,把這批大臣懲辦,繼續支持田文鏡。

雍正五年,田文鏡出任河南山東總督,加兵部尚書銜。

四、田文鏡失寵。

田文鏡位及人臣,逐漸養成了驕橫心態,凡是隻報喜不報憂。

雍正九年,河南發生洪澇災害,數萬百姓因為得不到救助而都掉性命。田文鏡隱瞞災情不報,雍正知道後,下召責備:“田文鏡近來體弱多病,精神不濟,為屬員欺誑。”考慮到他多年來忠心耿耿,未加責罰,但不再重用。

雍正十年,田文鏡以久病為由辭官,不久“旋卒”。


品讀春秋001


田文鏡生於康熙元年,卒於雍正十一年(1662—1733)。

田文鏡是康熙、雍正兩朝大臣,在康熙朝始終沒有得到重用,康熙駕崩的時候61歲的田文鏡還是個州縣官,直到雍正登基他才逐漸受到賞識。

雍正上位之初,就很看重田文鏡。


雍正元年,山西受災,年羹堯請求朝廷撥款賑災,而山西巡撫德音卻稟告皇帝山西並無災害,乃是年羹堯在欺瞞聖上,意圖貪汙賑災款。雍正就詢問熟知山西境況的田文鏡,田向雍正和盤托出了山西實況,雍正嘉獎他直言不諱,進而派他去山西賑災署理山西布政使。

他到了山西之後就大展才華,把山西多年來囤積下來的公務全部釐清,消除了原有的弊病,山西政務由此煥然一新,他也由此開始正式被皇帝重用,成為雍正的股肱之臣。

雍正二年他又調任河南,雍正專門派他去清查河南的賦稅虧空事務。


他的手段嚴厲老道,只要分派下去的任務各州縣沒有完成就立即上疏彈劾。在他雷厲風行的處置下,河南的賦稅虧空也在逐年銳減,雍正由此更加欣賞他了,還讓他推行新政。

不過後來雍正四年發生了田文鏡與李紱互參案,兩位重臣相互攻訐:李紱指責田文鏡踐踏讀書人的尊嚴,田文鏡則反唇相譏李紱挾私報復,田文鏡也由此開始與雍正有了隔閡。

雍正八年,河南水災田文鏡隱匿不報,雍正也予以包容,想著此時田文鏡也已年近古稀,做事有所疏漏在所難免,但是君臣也開始越走越遠了。

雍正十年,田文鏡因病乞休,雍正準允。

雍正十一年,田文鏡病逝,雍正賜葬泰陵,諡號端肅,準他入祀賢良祠,一代名臣下場也算差強人意吧。


曉史才能明事


田文鏡是清朝雍正帝的重臣之一,他的能幹清廉的作風,深得雍正的特別欣賞,田文鏡清查追繳虧空的稅賦,使得雍正登基時空虛的國庫充盈起來。


田文鏡從康熙二三十年起開始參加工作,到康熙去世,三十多年的時間裡,他一直紮根基層,默默無聞,任勞任怨,為康熙王朝無私奉獻。


雍正繼位後,田文鏡迎來了仕途的春天,山西發生了嚴重的災荒,雍正指派年已六十多歲的田文鏡前去勘災,田文鏡在地方工作多年,工作經驗相當豐富,賑災、恢復生產對他來說那是輕車熟路,經過他的一番治理,山西的災情逐步緩解,得到了雍正的高度評價,此時正是用人之秋,田文鏡成為了雍正的重臣之一。

雍正任命田文鏡為河南山東總督,田文鏡積極配合雍正的改革,大力推行攤丁入畝,取消人頭稅,清查稅賦空缺,整頓吏治等一系列重拳,這些都觸動了某些權貴的利益,但有了雍正的鼎力支持,田文鏡以鐵腕手段一一解決。


雍正似伯樂,發現了這匹老的千里馬;田文鏡為報知遇之恩,極力支持雍正的改革,他辦事雷厲風行,對雍正交辦的事情嚴格執行,一絲不苟,有時過於嚴苛、刻薄,對下屬執行不力,懶政憜政者或彈劾或下獄,久而久之官場之中怨聲載道,遭到過直隸總督李紱等人的參劾,但雍正都力排眾議,田文鏡就是雍正樹立的一面旗幟,朝廷官員學習的榜樣,處處加以保護。


田文鏡到了晚年,年老體弱,又有恃雍正的恩寵,對於山東河南的災情隱瞞謊報,本來要免除稅賦的,朝廷不知,結果照收無誤,致使災民苦不堪言,加上他的手下貪贓枉法,以致出現了賣兒賣女的事情,雍正深感痛心,嚴厲斥責,看到雍正對自己的態度,田文鏡深知自己氣數已盡,晚節不保,只好選擇辭官還鄉,而得以善終。


田文鏡確實是大器晚成,康熙朝時默默無聞,到了雍正朝時平步青雲,意氣風發,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田文鏡一味迎合、揣測雍正的意圖,為人處事不夠圓滑,而雍正最需要這樣的人,對他恩遇有加,關懷備至,只因田文鏡晚年犯下糊塗,因而失寵,他的仕途並沒有一落千丈,一直在重要崗位上工作著。


遺產君


既然你誠心誠意得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不知道是哪兒來的江湖傳聞,有感而發,今兒就聊聊田文鏡這個名聲掃地的酷吏。

雍正一朝是承上啟下的一朝,雍正帝的作用對清廷的後續發展也至關重要,康熙帝在位期間沒有解決的諸多問題。

在雍正帝這朝得到了相應的處理,從此杜絕了寬仁過甚所帶來的弊病種種,比如九子奪

嫡,比如朋黨橫行,比如吏制敗壞等等等等,甚至孝莊文皇后遺體的善後工作

也“甩”給了雍正帝。

至於所說的一落千丈,還算不上,雍正帝因為匿災和墾荒的事情確實對田文鏡不滿,雖

然田文鏡是按雍正帝的“喜好”來的,但是對於欺騙自己,甚至險釀大禍,雍正帝心裡

不會痛快,即便如此,對田文鏡也沒有什麼真正的實質性處罰,反倒是多有“包庇”之

詞。

比如:田文鏡河南沒受災,好好的哩。雍正帝:不不不,河南受災了,你只是被手下蒙

蔽。潛臺詞:你傻我傻?這事包的住麼?彈劾奏章跟下雪似的快把我埋了,都想把你活

活彈死,不要在既成事實上做文章,我這藉口多好。

孤臣系還是科甲系,雍正帝的抉擇雍正帝這個閒散王爺就是以孤臣出頭,他手下的寵臣

也都基本相似,比如田文鏡,他只知道雍正帝,別人的利益他是根本不在乎的,黨爭的

基礎是一個個勢力小團隊,結成這些團隊的初衷自然是利益。

大多如何發展起來的呢?同年就是個好藉口,呦~您哪年的呀,哦~您我同榜登科的呀,

二甲第多少名呀,嗨~不才,僅僅比您高上幾名,張口閉口都是年兄長·年兄短的,這就

是套關係,這種小團隊有的是,就看誰在什麼時候,以什麼名義,又用什麼利益來號召了,比如索相振臂一呼,他就死了呀,因為跟隨他的王公大臣和小團隊太多了,太遭忌憚了,更何況還挑撥人家父子抄傢伙。

電視劇裡只看一個演員上躥下跳的獨自折騰,其實背後王公大臣,勳戚貴族,利益團隊

成百上千。

雍正帝也是九子奪嫡的爛圈裡蹦出來的,他對這些是深惡痛絕的,甚至可以說對整個高

知團隊都缺乏基本信任,他要有效的將自己的新政執行下去,肯定是要靠孤臣的,那些

利益團隊幹不成事,事兒還沒幹,關係先託到位了,那還怎麼執行,尤其雍正帝所要幹

的沒有不得罪人的事,肯定是會伴隨著巨大阻力,如果處處卡殼,他這個皇帝也就只能

混吃等死了。

雍正帝的擔憂不是沒有理由的,事實證明,他對新政的實施具有良好的前瞻性,就以士

民一體當差為例:剛一執行下去,下面的特權階層就聚眾鬧事,還膽敢罷考,科甲官員

們(通過正規科舉得功名,得官職的“正經”的根紅苗正的官員)對這個情況是不管

的,反而沽名釣譽暗中表達了自己對士紳和生員的同情。


這些學政啊,道臺啊,布政使啊,都不管,頂多就是勸勸而已,大多暗中抵制新政,甚

至還有公開抵制新政,阻礙田文鏡辦事,科甲官員也是享受福利的過來人,當然也無法

接受,所以你看,如果讓科甲系來辦事是辦不下去的。田文鏡不怕得罪人,請示最高領

導以後,領頭人殺掉,張廷璐也因此倒黴,所以張廷玉才在田文鏡背後有事沒事捅三

刀。

但是沒辦法,領導喜歡呀,因為這更好的印證了雍正帝的擔心不是多餘的,科甲系從政

沒問題,但是對施行新政無能為力甚至是有負面作用的。所以你再看李衛,多相似,花

錢捐的五品員外郎,典型的沒文化,沒同年,而且還沒機會結黨,為啥?人家看不上

他,進士階層那是很孤傲的,類似李衛這種地主系的,誰也沒工夫搭理他,有錢你買前

門樓子去呀,離我遠點就成。


江水趣談


一朝天子一朝臣,田文鏡是能員幹吏,冷麵無情,自然很對雍正這個實幹家的胃口,而乾隆好大喜功,整天學他皇爺爺寬仁為本,田文鏡這個士紳眼中的酷吏自然入不了乾隆的法眼。

田文鏡發跡於康熙末年,至雍正繼位後才被委以重任,先後任河南巡撫,河南山東兩省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太子太保銜。官做到這個地步,可謂是位極人臣了。


而田在位期間,積極推行雍正新政,改革弊政,追繳欠款,實行官紳一體,為雍正新政在河南的推行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也為全國起到了很好的帶頭示範作用。這對於一心推行新政的雍正來說,簡直就是天賜的良臣,自然將其引為知己,多加包容。



而到了乾隆年間,有了老子打下的家底,自然不用工作那麼拼,而是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吟詩作對,巡幸江南上了。自然對像田文鏡這樣能幹的酷吏沒有那麼依賴。

再者田文鏡當差期間,由於大力推行新政,得罪了一大批人,特別是官僚士紳階級,雍正這個靠山一死,這些被剝奪了利益人自然會攻擊田文鏡,為自己討回“公道”。好大喜功的乾隆也不會為了一個死人開罪於這些士紳名流,再加之對田文鏡本身也沒有好感,自然會對不斷貶低田文鏡以安“官心”。



田文鏡的一榮一衰完全取決於當權者的喜好,不得不說這是皇權體制下為官者的悲哀。但是田文鏡也算是幸運的,在雍正十年就去世了,避免了被罷官抄家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