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 开封村名|开封招讨营的来历

招讨营来历

我曾无数次路过招讨营,远远望去,小镇四周的土地田垄全是斜的,横竖错位,前后不照,就象九宫八卦图。也许正是这种罕见的地形,让招讨营有了一个神奇动人的传说。

开封村名|开封招讨营的来历

相传,北宋名将杨六郎去世后,辽国大将韩昌领兵30万大举进犯,扬言要消灭大宋。宋廷一片惊慌,只好任命女将穆桂英为招讨大元帅,出城御敌。穆桂英率领杨家兵在京城东北的枣林村摆下五方八卦迷魂阵,阵中间为高达三丈的帅台,台下是直通京城内转兵洞的洞口,以便随时增加援兵。布阵完毕,穆桂英派人向韩昌下战书,以决胜负。韩昌欺负穆桂英兵少将寡,率5万精兵杀奔而来。待敌军入阵,穆桂英下令拉响转兵洞的串铃,成千上万精兵从洞中源源而至。辽军被困阵中,左冲右突,死伤及被捉者不计其数。韩昌见大势已去,化装成士卒潜逃。双方激战之际,宋军击鼓撞钟,用力过猛,竟把钟鼻震坏。高悬的大铁钟从空中落下,正好套在一棵小槐树上。小槐树长势旺盛,后来突破铁钟,长成几抱粗的大槐树,人称“铁裹槐”。几十年后,穆桂英的儿子杨文广路过此地,曾在这棵槐树上栓过马。为纪念母亲的功绩,他将枣林村改名为“招讨营”,延用至今。

开封村名|开封招讨营的来历

其实,历史上并没有辽兵进犯到汴梁附近的记载,也没有穆桂英这个人物。招讨营倒中有过一棵在破铁钟里长起来的千年古槐,只可惜前些年在拓宽公路时已被毁。那九宫八卦图似的奇特地形倒是至今未变,当时人说那是因为穆桂英布阵形成的。

河南坠子根在开封招讨营附近的小乔庄

河南坠子是全国十大曲种之一。追根寻源,河南坠子的发祥地是开封。

清朝嘉庆年间,开封城东招讨营附近的小乔庄(小乔庄已被黄河淹没)有个叫乔治山的人,以唱三弦书为生。他不但戏唱得好,遇事也肯动脑筋,这三弦原本是弹拨乐器,他把三弦改用马尾弓左右拉奏,变弹为拉,自拉自唱,很受欢迎。他当时唱得最多、最拿手的是《玉虎坠》,故群众就叫他是“唱坠书的”,对他改制的这种弦琴叫“坠胡”,也叫“坠琴”,坠子遂由此而得名,也有叫它“坠子书”的。

据研究发现,坠子最初的演奏为单人自拉自唱,除“坠胡”外还有一个脚梆。梆上有根绳系在演员的脚上,脚动梆响,用以击节。在乔治山的带动下,坠子的发展很快,开始出现专门演唱坠子的专职演员。至清同治年间,坠子开始进入省城开封,表演形式由单人改为双人,一人手持“简板”(代替原来的脚梆)击节演唱,一人专门拉“坠胡”伴奏(有些伴奏琴师仍用脚梆),较前有了改变和进步。至清宣统元年(1909年),开封曲艺界行会组织——长春会建立,会员有200余人,其中有大鼓、道情、鼓儿词、坠子、评书等各行艺人,但长春会的对外名称是坠子研究会,这是全国第一个坠子研究会。

民国初年,开封相国寺有刘世禄、高治安、程万林三家坠子书棚,生意红火。他们大开山门,收徒传艺,不但培养出了大批唱坠子的人才,为坠子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为后来河南坠子的东路、西路、北路三个流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在这期间,安徽阜阳顺河铺小铙艺人孙明德来开封献艺,与刘世禄结交,带来了《响马传》、《五虎平西》、《王宝僮告御状》等大部头唱本,丰富了坠子曲目。孙明德唱坠子,不习惯使用“简板”,就用他原来唱安徽戏使用的“铙钹”代替,效果很好,颇受群众欢迎。以后慢慢就形成了定局,唱大段坠子的演员就使用“铙钹”,唱小段坠子的仍使用“简板”。

1914年,第一位唱坠子的女演员张三妞出现在相国寺坠子书棚,当年她20岁,身段俏丽,唱腔亮脆,很快轰动开封,独霸书坛。她经常演唱的拿手节目有《单头马》、《田二红开店》等。张三妞的出现,使这里原来唱京奉大鼓、山东大鼓、梨花大鼓的艺人失宠,纷纷改唱河南坠子。

1918年,河南坠子女艺人殷凤宝、张改妞、张小流、马志荣、宋花妞、原礼凤等相继登台,把坠子演唱推向了高潮。由此开始,女演员独领风骚,男演员大多伴奏。1923年先唱大鼓后改唱坠子的男艺人张宏俞,在开封相国寺前院书场演唱坠子,专攻男女同台的捧口行当,开创河南坠子捧口对唱的先河。1928年,女演员赵翠亭、徐凤楼、王丽仙、张凤枝等都灌有留声机唱片《锯大缸》、《独占花魁》、《小黑牛》、《双秃闹房》等,为河南坠子传向全国打开了通道,从而风靡神州,是河南坠子的最兴旺时期。

从抗日战争开始至开封解放的11年间,因受战争的影响,曲艺舞台日渐式微,开封老一代坠子艺人在生死存亡线上艰苦支撑,但在极困难的生活条件下,他们依然不忘培育新人、传承技艺。开封不少演唱新词坠子的演员就是那时候培养出来的。徐宝红8岁开始跟姨母徐凤楼学唱坠子,深得徐派艺术真传,是开封最早演唱新词坠子的演员之一。1957年、1958年,她代表开封曲艺界参加河南省、全国首届曲艺汇演,演唱的河南坠子《王二姐思夫》,获演员优秀奖,还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1962年她代表开封曲艺界在全省曲艺汇演时演唱了她最拿手的《鞭打芦花》,好评如潮,成为河南坠子的保留节目;她演唱的《宝玉探病》,全国27家电台进行了转播。

1958年,开封市成立曲艺演唱队,招收学员,宋丽梅、李景云、卢艳妹、卢凤云、曲秀珍、袁甘美、张桂琴等7人学唱坠子,主教练就是徐宝红。半年之后,曲艺队扩大成立开封市文工团,原来学唱坠子的学员,由于身段、面相诸多优越条件,其中不少人都成了多面手。她们唱坠子、唱琴书、演歌剧,既唱《鞭打芦花》、《宝玉探病》、《王二姐思夫》等老段子,也现编现唱新段子。

随着河南坠子影响力的扩大,河南坠子流传京津,风靡全国,成为全国十大曲种之一,深受群众欢迎。由于坠子起源于开封城东,故在开封城里以及开封以西、郑州等地演唱的坠子被称作西路坠子,也叫中路坠子;而流传在开封招讨营以东,商丘、安徽等地的坠子被称为东路坠子。后来坠子传到豫北,同样大受欢迎,不少艺人改唱坠子。南乐县乔崇町人乔利元和妻子乔清秀,由唱梨花大鼓改唱坠子后名噪平津,被人誉为“坠子皇帝”与“坠子皇后”,人们把他们所演唱的坠子称作“乔派坠子”,也叫北路坠子。

2006年5月20日,河南坠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11月,开封市被确定为河南坠子的发祥地,并举行了隆重的授牌仪式。

感谢开封胡同杨欢

如果您喜欢类似的文章,请关注我,我将持续为您提供!

掌上大开封,开封人的掌上生活好帮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