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古代中国为什么被称为“支那”?

历史百家


这真是世界史上的一桩悬案。中国为什么就被莫名其妙地叫成了“支那”?

先说一下支那这个词的词源。西方国家的语言里,中国被称为China/Cina/Chine,支那这个词就是从这些词回译过来的。而西方国家这样称呼中国,起因于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从很早开始,古代印度人把中国叫做Chini或是Cīnā,后来这个称呼传到波斯,又通过波斯传到欧洲,就成了欧洲语言里的China/Cina/Chine。


欧洲国家很早就开始把中国叫做China/Cina/Chine

但这时问题来了,为什么印度人要把中国称为Chini/Cīnā呢?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秦”(Chin)的音译。但也有人指出,这个词出现的时间其实比秦国统一中国更早,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个词的来源是荆(Jing),也就是楚国的别称,甚至还有人认为这个词来源于夜郎国,因为夜郎国的人曾自称Zina。

所以尽管认为来源于秦的观点占据了主流,但严格地说,China这词的起源还真是一个糊涂案。

说完China的词源,再说支那。佛教传入中国后,好多中国高僧去印度取经,其中一些人接触到Chini/Cīnā这个词之后,又直接音译回来,翻成了支那/至那。比如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就曾说:“(大唐)当此东北数万余里,印度所谓摩诃至那国是也。”不过需要说明,当时这些高僧只是在特定语境使用“支那”一词,并没有任何贬义。


玄奘曾自称“支那僧”

后来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不再以中国为师,同时也渐渐开始鄙视中国,但中华文化在历史上实在太辉煌,对日本影响也实在太大,提到“中国”二字,多数日本人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心生崇敬之情。所以为了去除这种情感,日本人就从西方语言里引入了China一词和其中文音译支那,把对中国的称呼改成了支那。


日本侵华时期,“支那”一词附带了对中国的各种蔑视,也成了中国人痛恨的词语


后来随着日本对中国五十年的侵略历史,支那一词在日语中也染上了浓重的贬义,成为了对中国的蔑称,让中国人深恶痛绝,甚至在日皇投降诏书里,仍然将中国称为“支那”。因此在二战结束,日本投降后,废除“支那”一词也成为了中国提出的重要条件之一。1946年6月6日,日本外务省通令各新闻媒体,禁止再使用“支那”一词,以后全部改用“中国”。至此,带有汉字的“支那”一词的使用终于告一段落。

但细想之下,其实问题的根源还在。日本虽然停用了支那,但西方国家的语言里,中国实质上仍被称为China/Cina/Chine,尽管在西方这一称呼没有日语里那种轻蔑的意涵,但仍然让人感觉莫名其妙。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在许多语言里的名字竟然连来源都搞不清楚。也许今后中国国力更加强大之后,我们也同样有必要在西方语言里再来一次正名运动,让世界知道,我们是Zhongguo,不是China。


桃花石杂谈


“支那”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印度古代梵语的Cīna。

例如,在《罗摩衍那》(Rāmāyaṇa)以及《摩訶婆罗多》(Mahābhārata)两部印度史诗以及其他古代梵文文献中,就相继提到Cīna(支那)这个词语。

那么,Cīna(支那)的意思是什么呢?这个词语指的是秦朝,也就是“秦”的拟声词。根据《摩訶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记录,这些古代史诗都提到匈奴,并且称“匈奴是Cīna(支那)人在北方的劲敌”。

值得一提的是,《摩訶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写作时间都是公元前2-3世纪左右,正好与秦朝的历史相符合。

由此可见,支那来源于梵语的Cīna,其本初含义就是“秦”,随后迅速在南亚、东南亚和欧洲传播,最终演变成China等词语的发音。近代日语流行的“支那”,其实正是引入欧洲语言的China或Chine,并且将其发音规定为Sina(しな)。

当然,“支那”后来被赋予蔑称的侮辱性含义,最终在二战结束后于1946年6月6日,日本外务省发布《关于避免支那称呼事宜》的文件,使这个词语彻底成为历史。

除此以外,古代中国还被作为kitad(乞塔惕)。原本来源自“契丹”,后来经过蒙古人的传播,泛化为中央欧亚诸族对北部中国的称谓。事实上,现今的蒙古国仍然在用kitad-un ulus来称呼“中国”。


HuiNanHistory


欢迎来到熊二读史。(本文约750字,阅读需时2分)

说起“支那”这个词,我们都知道这个伴随着日军侵华而传之四海的词汇带着对中国的蔑视和侮辱。

“支那”这个词的语音渊源,@HuiNanHistory已对此进行了专业细致的梳理。“支那”读音是从古梵语Cīna,可能在玄奘翻译佛经时就由梵语音译为汉字音“支那”,英文china的拼读,也滥觞于此。

由此可知,“支那”一词历史很早,并非近代的产物。

日本使用“支那”一词,是否是从唐代就伴随着大唐文化传入日本,这只是个猜想,还没有史料的证据。目前知道的是,在1860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倡导“脱亚入欧”的思想,以说英语为荣,而英语china发音对译的就是“支那”。

“支那”这个词一开始并无贬义。

晚清至近代留学东洋者甚众,这其中有一些仁人志士,在救亡图存的潮流下,萌发反清之思想,反清,就不想承认大清之国号,当时“中国”之名号尚未流传开来,于是就借用“支那”一次代指当时的中国。章太炎、宋教仁、孙中山等人都用过“支那”这个词。

那时候的“支那”只是个来自英语的,代指中国的时髦词汇,并无贬义。

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是:

“支那”什么时候变的包含了蔑视含义?

我们知道,历史上日本是崇尚中华文化的,大汉、大唐、大明、大清,清国……这些称号都带有一种仰慕之意。直至甲午战前,日本对中国仍然称“支那帝国”,并无鄙意。


日本对明清的称呼——“大明”、“大清”。

但是随着甲午中日战争清朝的惨败,日本开始逐渐失去对大清的敬仰,直至二战前日本军国主义兴起,进一步在思想文化上刻意蔑视中国,为其侵华做准备。

“支那”一词,就这样伴随着日本侵华的炮火,变为一种对中国的侮辱性专词。

1946年,随着日本战败投降,日本政府专门出文件,要求自此之后在日本的政府公文、教科书、报刊杂志等书籍中禁止使用“支那”一词。

这就是“支那”一词的历史。

由此亦可知,敬仰与蔑视,不在一词一物,而实在国之强弱。

愿中华民族繁荣强盛。

更多历史类资讯,欢迎右上角关注熊二读史。


历史宝藏


前一段时间有个网名为洁洁良研究生在网上因为这个词闹出风波。然后竟然不少人出来辩解这个词是敬语之类。其实我认为稍微知道历史的中国人都明白这个词现在对中国而言绝对不是什么敬语,很多引经据典来证明是敬语者要么是无知要么是别有用心。

任何词语,随着时间的改变,会演变出不同的意思。一些可能被传承,一些可能被时代抛弃,这是历史的规律。”支那“这个词也不例外,我们先来捋捋这个词的由来。

“支那”这个称呼起源于印度。印度古代人称中国为“chini”,据说是来自“秦”的音译,中国从印度引进梵文佛经以后,要把佛经译为汉文,于是按照音译把chini就翻译成“支那”。

而日本称中国为支那起初也是源于此。

据目前考证,支那之名最早出现的日本文献是日本遣唐僧空海(电影《妖猫传》里空海的原型)从大唐学习完回国写下的一本佛教经典《性灵集》中。日本僧侣来到大唐学习,研究大唐从印度传来的佛经,译成日文后再带回国内,支那这个称呼当时显然是这样从唐朝普及到日本。

甚至唐玄宗还写过一首《题梵书》来歌颂梵语的艰深奥妙:

鹤立蛇形势未休,

五天文字鬼神愁。

支那弟子无言语,

穿耳胡僧笑点头。

空海于804年随遣唐使赴唐学习佛经,所以他书中的“支那”应是从汉译佛经中而来。以后日本一些佛教界人士为显示博学、虔诚也开始用起了“支那”一词称呼中国。因而在一段时期内,“支那”的确是对中国的尊称。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学习西欧,高喊脱亚入欧。并在日俄战争中打败俄国,从此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由此开始膨胀。一改长期以来对中国的称呼(chugoku),而改用“支那”。中国这个原来日本的老师至此也不得不向日本学习,师生换了位置。日本成了“东洋”。中国到日本留学风气兴起,不少革命党人都曾在日本留过学。于是,对清帝国失望的留学人员的汉族人员干脆用日本民间还流行的对中国的叫法,自称“支那”之名。彼时不少汉族留学青年到日本头两件事一是剪辫子,表示不再效忠清廷;二是自称“支那人”,不再承认自己是“清国人”。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支那”一词在中国的盛行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书刊报纸标题中常常能看到支那之名。甚至立宪派的梁启超当年在《时务报》中就常用“支那”一词,甚至还使用过一个“支那少年”的笔名出版了一本《支那四千年开化史》;康有为次女康同璧也曾在诗中称“我是支那第一人”。1902年,章太炎等在日本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提出“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誓词(“支那亡国”是指明朝亡于清朝的那一年);宋教仁、黄兴等人在1905年创办的一本刊物即取名为《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即后来同盟会党报《民报》的前身;严复在批评《巴黎茶花女遗事》时甚至写道:“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当时很多中国革命家使用“支那”这个词称呼自己,说明那时“支那”这个词还是正常的。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正式国号从“大清帝国“变成“中华民国“,日本则单方面给中国取了一个“支那共和国”的汉字国号。1913年日本甚至根据其驻华公使的提议商定:日本政府今后均以“支那”呼称中国。“支那”这个词就带有了不友好的色彩,引起了中国人的不满,由此而引发了中日之间的“支那“争论。1919年留日学生在国内出版的《东游挥汗录》中,则除使用“倭人”一词称呼日本人外,还因为英语中的Japan源于漆器,而且日本一直高呼脱亚入欧,于是根据语音也称日本为:“假扮”。

1930年,当时国民政府照会日本:倘若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类的文字,中国外交部可断然拒绝接受。

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日本政府和军部在正式场合广泛使用“支那”这个词称呼中国和民国政府。比如称“芦沟桥事变”为“支那事变”。

此后这个词即被普遍认为是对中国的歧视用词。

郁达夫在小说《雪之夜》中曾写道:“支那或支那人的这一名词,在东邻的日本民族,尤其是妙龄少女的口里被说出的时候,听取者的脑里心里,会起怎么样的一种被侮辱、绝望、悲愤、隐痛的混合作用,是没有到过日本的同胞,绝对想象不出来的。”

二战日本战败后,应中国代表团的要求,盟军最高司令部经过调查,确认“支那”称谓含有贬意,于1946年责令日本外务省不得再使用“支那”称呼中国。于是日本政府通令日本国内公文书中不可使用支那名称,这成为日本官方正式禁止“支那”的标志,也是国际社会和日本官方正式承认这个词具有侮辱性含义的标志。(1946年6月6日,日本外务省向各新闻出版单位发出《关于避免支那称呼事宜》的通知称:“往昔通常使用‘支那’二字作为中华民国之国名,今日应改用中国等称号。查‘支那’之称素为中华民国所极度厌恶者。鉴于战后该国代表曾多次正式及非正式要求停止使用该词,故今后不必细问根由,一律不得使用该国所憎恶之名称”)。

此后“支那”一词虽然在日本政府的公文、学校教科书、媒体中消失。但某些人仍坚持口头使用“支那”称呼中国。

后来新中国成立,尤其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对于一贯崇拜强者的日本人以极大震惊,于是日本人平时的口头语言中“中国”取代“支那”。战后出生和长大的日本人,如今只有查字典才知道“支那“系以往对中国的称呼。但日本某些极右翼分子仍坚持口头使用“支那”称呼中国。

现在一个正常的日本人不会用这个词来称呼中国。而我们中国人更不能用用这个词来伤害国民感情。也不能不懂装懂为这个词洗白。


赵燕云


支那一词,一开始只是个名称,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后来为何成了贬义词,为何日本官方后来又不敢使用了?我来给大家梳理一下。本条回答纯属个人原创,不妥之处欢迎指正!

为了方便梳理,我们就分成四个阶段来讲吧:



1.支那一词的创立。

中华五千年,我们自己看来朝代更迭,出现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但在西方人看来中国还是中国,名字依然是china。但日本因为是中国紧邻,还当过小跟班,所以对中国朝代更迭比较敏感,清朝时日本称中国为清国。后开随着日本西化,英语进入日本,支那就是日本人根据china创造的音译,用来指称当时的中国。

2.反清人士推广使用。

清末,一批开眼界的知识分子旅日反清,他们不愿意再说自己是清国人,于是日本人音译的支那一词,因为既是日语叫法,又适用于西方国家,就被拿来使用了,他们自称是支那人。在一些书面用语中也是这样用的,像宋教仁、黄兴等创立的杂志,就叫《二十世纪之支那》。到这时,支那一词仍然只是一种称谓,就像英语china一样,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

3.军国主义的歧视。

再到后来,懦弱无能的清朝灭亡,清国这样的说法不能使用了。而且日本国内本身就有一个地方叫中国地区,所以日本人不愿意叫我们中国,支那就被使用起来。

另一方面,军国主义在日本占据主流,他们看不起中国的软软无能任人宰割,想要占领中国,为了让日本人不畏惧,想尽一切办法诋毁中国,把中国说的一无所能,支那就是在这时开始成为一种歧视性语言,例如支那猪等说法。后来发展到日本官方文书中都使用支那一词,侵华战争期间,日本的地图、战报、画刊杂志等,很多都是直接称支那。

4.下令日本不许再用支那。

再后来就到了抗战结束,虽然当时的民国在盟国中没什么话语权,但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小鬼子虽然有美国爹庇护,也不是能事事如意。1946年6月,民国政府派了个代表团到日本,顺便给日本人下了道命令,今后不许再用支那来称呼中国。

刚战败的小鬼子还是挺乖的,6月6日和7月3日,日本外部和文部分别向日本各大报刊、出版社和大学发了通知,“今后不必细问根由,一律不得使用该国(指中国)所憎恶之名称”。这之后,日本人才开始使用中国这个称呼。


南京老張


《大唐西域记》就有一段记载:“王曰:‘大唐国在何方?经途所宣,去斯远近?’对曰:‘当此东北数万余里,印度所谓摩诃至那国是也。’”

西晋到梁,佛学典籍中按照梵文Cina的音译称当时的“中国”为“真丹”。梁以后,又改成了“震旦”。从唐朝开始,“脂那”、“至那”、“支那”的称呼都广泛使用。唐以后“震旦”用得最多。

一般认为,“支那”是“秦”的音转。公元前二世纪以前,中国与印度在贸易往来中“秦”之中传达于印度。古代印度、波斯等诸国用的Sin、Chin等都出自于“秦”的名称。


沅汰


其实这个问题还有意思。网上能查到很多资料,我这里简单通俗的讲一下,可能有些错误,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古代实际上是没有“支那”这个词语的,近代才有,而且近代后期一直至今“支那”都是个贬义词,比如可以看到港独台独各种独或者日本及海外极端分子称中国人为“支那人”。词义意思有点类似今天我们称日本人为“鬼子”,印度人为“阿三”,只是该词更加贬义。那为什么中国被称为“支那“”呢?古代中国又怎么被称为“支那”呢?

实际上“支那”就是古代西方称中国的谐音转换。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外语为“qin”,是不是感觉和“支那”读音有点像?随着社会的发展,拉丁语的进步,中国就被西方统一称为了“china”(个别国家略有不同,比如法国写法为“chine”,但读音一致),在西方看来无论中原王朝是唐宋辽元明清,东方国家都统称为“china”,因此才有了“契丹”也是“china”谐音的说法。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中国”一词并不是一个国名,而是中原之国或者中央之国的的意思,因此在16世纪往后的世界大发展时期的中国,在汉语言中,中国统治者不会认为“中国”或者“china”是国名,大明就是大明,大清就是大清,但为了与世界接轨,西方称为的“china”也则要有个汉语对照,这个“支那”的汉语翻译谁发明的不知道,但是应该是由日本推广开来的,日本在19世纪脱亚入欧,翻译了大量英语谐音汉语词语,比如“shock休克“等,”“china”也就被翻译成了“支那”,读音一样,西方也就认可了“支那”的写法,自此大量的外语字典里均采用“支那”一词作为翻译,在一段时间内“支那”就代表了中国,中国就是支那,晚清很多反清烈士和成功人士都不认同自己是腐败的清朝子民,都自称为“支那人”。在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一个地理名词叫“印度支那”,代表印度和中国之间的区域,同理还有当今的“印度尼西亚”。直到梁启超孙中山等仁人志士的智慧,认为“中华”最能代表中国,之后“支那”才慢慢被“中国”取代,但在欧洲不问,你随便怎么翻译,我读音还是“china”。到了侵华战争,中国羸弱,日本鄙视中国,一直称中国为“支那”,这个时候“支那”就变成的贬义,民国政府多次抗议,但日本一直无视,一直到第二次世界战争胜利,《波茨坦宣言》中关于有中国的的内容里明确要求全世界废止“支那”一词的汉语版本,该词才慢慢的消失在茫茫的海洋中,谁知近些年来,各种“独”各种反华势力侮辱中国,“支那”一词又渐渐的出现的世人的眼中,殊不知中华儿女以3500万人伤亡为代价,赢得了中国人的自尊,才使“支那”这一辱华之称走向了终结。我们一定要了解“支那”,这个词不是乱用的,是禁用的。


曹老师xixi


支那一词是古英语china、古印度语chini和古法语chine的音译。

在古印度语中,chini是秦的音译,代指中国。是一个中性词,并无贬义。

古代中国是比较发达的,将自己国家的丝绸、茶叶、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这条贸易通道运送到西方国家进行交易。西方人尤其喜爱中国的瓷器,因此,在古英语和古法语中,china和chine指瓷器,也用来指中国。

外国人把这三个词用汉语表达,说出来就成了“支那”。支那为三词的音译。并无贬义。

作为邻国,在古代,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是很大的,也是比较崇拜的。当日本强大起来后,就对中国虎视眈眈,我们都知道日本人对中国文化是很有研究的。为了迎合日本政府的企图,他们根据支那这两个字的汉语解释,将其意歪曲。

支上为竹子,下为手,会义为手扶拐杖。

那其实左为冄(胡须),右为城邑,会义为长大胡子的中国人。当然,胡须长的多是老人。该字还引申为远的意思。

根据以上的推断,日本人将支那一词歪曲成了:遥远落后的地方。含有蔑视之意。

后来,日本侵略中国,更将中国人视为“DYBF”,更含有蔑视之意,其野心天下皆知。

好端端的中国文化,却被日本阴谋家们看成了对付中国的利器。

中国人当以此为鉴。学好汉语,学好文字。不被外人耻笑。

文/坐观兮 从学习汉字开始学好汉语吧


坐观兮


就日语“支那”一词做一下历史知识普及。

日语中,"中国"一词书写与汉语完全相同,写“中国”,日语发音就像中文拼音字母一样,是用罗马字母书写为“chuugoku”,日语读音为“丘告酷”,这种读音在日语中为“吴音”,就是根据战国时期吴国的发音演变而来;

"中国"一词的英文“china”,按照日本版罗马字母读音就是“支那”,这就像中文直译英文"England"为"英格兰"完全相同。

日语发音的原音只有区区50音,所以,日语中许多外来词汇直译,或音译都不可能忠实于原音。

因此,英文"china"在日语中直译音就是"支那",如果,更准确一点日语发音应该是"启~那"。

日语“支那”一词的由来,是上世纪初1904年,反清志士宋教仁在东京创办[二十世纪支那杂志]而广为传播,当时,在日的反清志士不愿承认自己是清朝人,故称自己是“支那人”,所以,"支那"最早使用的还是旅日的清国人士。(这个事实大家可以百度搜索!)

如果说"支那"是侮辱词汇,那么,"中印半岛"地域名称“lndochina”,我们直译为"印度支那",不也是直译的外来语词汇吗?

总之,“支那”一词是日语对英文发音的直译后的汉字表示,其词义并不存在贬义,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把“支那”这个屎盆子扣在自己身上,就不得而知了。今天,由于我们不懂这个词汇的渊源,自认为是和贬义词汇,就必然会招惹心存不轨者的烂用。

以上,仅仅是从日语词汇发展历史,到语言发音和词义由来。


伸東


说到这个“支那”可能大部分人第一感觉或者说首先认为的就是贬低我们中国人的词,其实不然,在古代的时候,其实这个词是一个中义词,而其变成贬义词还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人对中国人的一个蔑称。

从古至今, 外国人称呼中国的名称很多, 如赛里斯、汉土、唐家等, 但是论其影响力最大的则当属“支那”这个名称.

世界上各文明古国如印度、希腊、罗马, 许多发达国家如日本, 英国等几乎都用“支那”或者跟它音近的名词称呼中国: 震旦、至那、脂那等, 这些都是支那的异译。

那为什么外国人会称中国人为“支那”呢?“支那”这个称号又是从何而来呢?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无非就是那几种说法,网上大都能查到,在上个答主也有,我就也就不多重复了,而我这里也了解到另一种不常提到的说法,但可能有些不太准确,可以给读者参考了解一下。

我们可以从中国自古以来畅销海外的土特产——丝绸来考虑。赵永复《丝绸之路——汉唐时期中两陆路交通》 一文中说,古希腊文中“赛尔”是指蚕丝,而正好中国又是蚕丝出产地因此就把我国称赛里斯,用英语写的话就是:Ser,而在其后面加上后缀a,也就成了之前说的“支那”

那反观今天的中国呢?曾经“支那”谁还敢在对我们说?曾经哪个懦弱清王朝早已经离去,一个世界级的强国正在一步步成长壮大,面对现今紧张外交局势,钓鱼岛事件,南海事件,可能有人会说我们只会通过外交发表声明,为什么不打,小编只想说我们中国热爱和平,但我想送个那些虎视眈眈中国的一句话——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