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如何运用呢?

优智谋


窃国大盗握权柄,

不正之言人亦听。

历代草民唯诺诺,

圣贤道理大人明。



费玉山905


这句话联想到一件事情。

唐太宗李世民坐上皇位并非是自然继承的。

简单来说,他是先干掉了自己的哥哥,然后软禁了自己的皇帝爹爹,最后才坐上皇位的,当然,为什么篡位,其中缘由这里就不多说了。

但不管是怎样冠冕堂皇的理由,于情于理都不能做出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

李世民心中也明白他的皇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他在位的那些年里,一直兢兢业业,按照明君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除了理想,还有什么原因让他这样做,当然就是他这个位置的来路不正。

皇帝都注重名声,李世民也不例外,他是一个好皇帝,创造了盛世,但名不正这件事一直都是他污点,可以说,一直以来他都是用成绩来洗掉这个污点。

可是说,名正言顺对于中国人是一条很重要的规矩。

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身份立场。

父母可以催促儿女结婚生孩子,即便儿女不乐意,但他们催促也是名正言顺的。

但是如果旁边的亲戚朋友,来催促或者指责,那就不行,毕竟别人家儿女可没有吃他们的饭长大。

只有名正言顺,才有资格去管。

亲戚朋友可以劝说你们结婚生子,但也只能是说说,没有过多干预的资格。

所以先要有说的资格,才能去办事情。

再说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数学老师不能教音乐,除非能证明她有教音乐的资质。

体育老师也不能教英语,除非他有专八。

现实中如何办事,如何说话,也都要认清自己的位置,自己的身份。


日说新语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出自《论语·子路》。它后面还有一句“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通常从字面上来理解,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有异曲同工之妙,意思是: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会处处遇阻,处处遇阻就办不成事。所以孔子觉得君子说出来的话,一定要符合他的名分(即身份地位),这样说出来的话才能行得通。

当看到这个题目时,我突然想起了“师出无名”这个词,于是茅塞顿开。谁都知道,名分这个东西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虽然可以争取,却没有办法自己赋予自己。比方说身份地位,不是我们想拥有就会落到我们头上来的。这样说来,我们不就只能被动、消极的等待命运的安排,而无所作为吗?那这句儒家理论中有名的论断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能有多大的意义呢?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引申一下,把它理解为:没有正当的理由,就不能让人顺服,人不顺服就办不成事。

我们都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自他上任后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制裁别的国家。比方说制裁委内瑞拉,制裁伊朗,也制裁我国,对我国出口美国的产品增加关税等。虽然他是世界头号大国的总统,在制裁别国时也不能说:我是老大,我看你不顺眼了,所以制裁你(虽然事实上真的就是这样)。在做出制裁决定之前,也要找各种理由,强词夺理的说成是受制裁的国家违背了世界“公德”标准,触犯了他国的利益等。

下面再拿我们身边的事来说吧。假设小区物业要给每个单元装门禁,他如果说:我是物业经理,我现在想在小区装门禁了,大家都掏钱凑分子吧。肯定会引起大家的反感,没几个人会听他的乖乖掏钱。所以我们要办大事,或者说办一件对别人有影响,需要别人配合的事情时,事先一定要认真谋划,做好权衡,找到合理的、正当的,别人能接受的理由。才能很好的说服别人,避免引起别人的反感和阻挠,把自己的事办成。

俗话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反过来也是成立的,只要你做的事不触犯道德规范,不损害他人的利益,找到正当的理由还是可能的。比方说看起来没道理的卖梳子给和尚这件事,如果跟和尚说梳子可以作为开了光的物件,上面带着菩萨的祝福,赠给捐了香油钱的女香客,和尚肯定更容易接受。

另外,为了避免口舌是非,避免各种矛盾冲突,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做到出言谨慎,重要言论能三思而后行,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正是孔子“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的意思。



画月成眉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再次到达卫国时,卫国政局发生重大改变,卫出公赶走父亲而即位,孔子认为这是“名不正,言不顺”。大夫孔悝拿出一堆金币要孔子为卫出公正名,说卫出公名正言顺。孔子严正地拒绝他的要求。后来被孔子的弟子编录进了《论语.子路》篇中,由于《论语》只是记录孔子平时的一些可以表达儒家思想的言论,不可涉及敏感的政治问题,弟子们便以孔子对仲由的评论描述出来,原文见《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翻译: 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抱持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妥合理,说话不顺妥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孔子这句话实际上是用反证法来证明君子“正名”的重要性。这句话对当今社会的意义在于,一、要名符其实,不能徒有虚名;二、要切合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目标实现具有可操作性。

至于说到实际运用方面,比如可以此来指导协调婚姻关系和家庭生活,两个有意愿一起长期共同生活的男女,首先要有合法的婚姻关系,这是所谓的“名正”,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正言顺了,双方致力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美好幸福生活才可期待等等。



吉诚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作为一种行动,出自《论语·宪问》,是看守城门的人评价孔子是:明知做不到还要去做的人。如果说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那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确实背离这种本性,但与孔子“知命”的价值认知是吻合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态度


玩转灌云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出自《论语》。意思是,名分不正,讲起话来就不顺当、不合理;说话不顺当、不合理,事情就办不成。历经千年后逐以“名正言顺”概括并代之,被世人尊为至理名言。

放在当下,应理解为议事行事理由正当而充分才能有成有果。社会中的毎个人或在一团队或在一组织的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都是与个人”名分”相一致的。”名正”应是找准个人的位阶与权限,上司或师长对属下亦应明示告知其”名”,明确位阶与权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能侵权越权, 越俎代庖。”言顺”,一是言之有理有据,二是适时顺势可行,三是上下融汇贯通,入耳顺心,方可转化为执行力。

即便在家庭族人、亲朋好友之间处理个人的事情,“名正言顺”这一至理名言同样重要。人皆知之长者、师者、尊者之”名分”后,才会有位高者言重、人微言轻之说。非亲非故者之间的各种纠纷或交易活动,同样也要遵循”事出有名”、”言之有理”、”举之有据”等至理名言。

总而言之,每个人在芸芸众生的经纬线中都要找准自己恰当的角色定位,遵循“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一至理名言,先“正名”,践”言顺”,才会合理的发展自己,才会有所成就。





文海墨韵


出自《论语》: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翻译:

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抱持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孔子讲到了正名的重要性,并推导出了名不正的一系列后果。

名正才能言顺。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如果你要想做一件事,可是这件事本来不属于你管,或者说你还没有取得管的权力,要想取得大家的信任,能顺利办好事就很不容易。比如说你要组织一个学生活动,这些学生为什么会服从你的组织和领导?要么组织赋予了你职位权力,要么你得到了广大学生的支持(领导权力)。而这两个都需要正名的:前者是上级和组织赋予你的,后者是下级和广大成员赋予你的。如果名不正,别人为什么会甘心让你去领导?他们必然会不服,会在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消极的态度甚至设置很多障碍(或许他们的目的并不是想组织事情的真正目的的达到,而只是意气用事的反对你,他们或许处于完全的无意识状态),加大活动组织和事情处理的难度。

在人生众多的经纬线中要找到自己恰当的定位,才会合理的发展自己,才会有所成就!当你的思路处于混乱的时候,首先就要“正名”,名分确定了,则其他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中国各类文化交流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组织,首先需要统一的就是“中心思想”。“中心思想”就是孔子最先需要正的“名”

“中心思想”统一了之后,“正名”了之后,才有后面的“言顺”,最后才是“事成”。

所以孔子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当领导的,首先要统一员工的“中心思想”,不能朝三暮四,一旦定下来这个“中心思想”,轻易不能更改。

思想先统一起来,大家伙才能朝一个方向发力,你说的话才能够得到重视,大家伙才能跟着你一起把事情干成。

参考书目: 南怀瑾的《论语别裁》



一叶净心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里涉及古人的名实之辩。到底是名在先,还是实在先,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尽相同。

孔子那个时候礼崩乐坏,他认为是名和实之间的关系错位所导致的。因此,孔子主张“正名”,提出“子帅以正,其孰敢不正”。他做司寇时第一件事,就是诛杀了少正卯,这是正本清源“正名”的事业。

孔子反对“巧言令色”,认为君子在个人修养和行事风格上,要做到“讷于言而敏于行”。另一方面,他清醒地意识到,名是最容易被盗用的,因而他“恶紫之夺朱”,“恶郑声之乱雅乐”,“恶利口之覆邦家”,贬斥“乡愿”,为的是杜绝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出现。

在现实生活中,追求道德、事功、艺术和学问时,一定要“实至名归”。过度求名是不必要的。沽名钓誉、欺世盗名,引人走入歧路,造成名和实的割裂。





哲学驿站


对,名不正则言不顺。(各类证书)就是现今社会划分普通人和有身份人的区别了!有证书说话做事都好使,没有?你算个屁?就是现今社会的现象。说话没分量了说话的人不就变少了吗?但,还好网络提供了这个言论自由的机会!让没有分量的人也可以为国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