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張九齡:做人,在意名聲你就輸了

張九齡:做人,在意名聲你就輸了

簡陋的小屋中,異常的安靜,只有張九齡與一名僕人在一起。不久前的張九齡被貶為荊州長史,來到了這個陌生得可怕的地方。僕人試圖安慰張九齡不要為貶謫而難過,張九齡一臉從容地笑了笑。

然後他披上外衣,來到了屋外。夜晚的風有點寒冷,不知遠方的親人此時如何呢。古時的車馬慢,許多人離開家鄉後,也許下一次見到自己的親人已是半生過盡時。張九齡離開自己的家鄉廣東韶關,被政事所羈絆,他已多年未曾見過自己的親人。

貶謫的事從未讓他覺得難過,唯有自己的親人讓他牽腸掛肚。他聽聞著遠處傳來的海浪聲,寫下了《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是詩被稱為五律中的《離騷》,每當中秋佳節來臨之時,所有的人都會想起這首詩。張九齡將自己對親人的思念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又餘韻嫋嫋,可見他對親人的思念之情有多深。

在人處於低谷之時,最容易看出一個人的品性。被貶謫的張九齡想的不是破除窘境,重居高位,而是想起了自己的親人。可見世上的名聲對於他而言,只是無關緊要的東西罷了。俗語說“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張臉”,中國曆來是講究面子的社會。

可是張九齡為何不在意麵子與名聲,他難道能夠脫離世俗嗎?他一輩子身處官場,自然從未脫離過世俗,他只不過是看透了名聲的虛妄罷了。

張九齡是留侯張良之後,自幼生活於官宦世家。在家庭的影響之下,他秉持的是治國平天下的信念。他九歲知屬文,十三歲就能寫好文章,二十四歲就登進士第。才華卓絕的他,自然受到了官場中人頻頻伸出的橄欖枝。

眼看他就要青雲直上之時,他遭受了時任宰相姚崇的打擊。古時官位越大,面子越大。身居宰相的姚崇,基本沒有人敢抹他的面子。偏偏張九齡喜歡直言,曾在朝中多次就時事與姚崇產生衝突。這就惹惱了姚崇,姚崇不得不通過打擊張九齡,找回自己曾經失去的顏面。

張九齡遭到了姚崇的處處排擠,被逼無奈的他只好辭官回家。當他返回家鄉時,他也從沒有忘記國家的社稷。他主持並修建了大瘐嶺道,這是古時的“京廣線”,將嶺南地區第一次與中原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功績相當於楊廣修建的京杭大運河。

張九齡:做人,在意名聲你就輸了

之後張九齡再次被朝廷徵辟,這次返回京師的他,受到了新任宰相張說的賞識。張說稱張九齡為族兄弟,用他的面子扶持張九齡一路高升。張九齡非常感謝張說的伯樂之恩,也數次幫助張說處理棘手的事務。

可惜好景不長,公元726年,李林甫聯合宇文融等人聯名彈劾張說,張說被罷相。張九齡因此受到牽連,被一路貶謫,往返於偏遠之地。

朝廷之後再次徵辟了他,這是他最後一次來到長安。張九齡憑藉豐富的政治經驗和高超的能力,深受玄宗倚重。在短短的三年時間內,張九齡政績卓越,一路高升,最終被任命為同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唐時的宰相。

可是官位變了的張九齡,卻從未改變自己直言的品性。他先是在安祿山入宮之時,言安祿山狼子野心,面有謀反之相,勸諫玄宗殺掉此人。玄宗卻說安祿山是忠誠善良之人,最終放了安祿山。

之後玄宗打算廢除太子,另立儲君。又是張九齡站出來勸阻玄宗不要廢除太子,以國家穩定為重。

玄宗早已有了廢除太子的心,張九齡此時無疑是直接抹了玄宗的面子。

當初是張九齡舉薦長安尉周子諒擔任監察御史。之後周子諒胡亂講兇吉,玄宗便在朝堂上判決殺掉他。其實殺不殺周子諒不重要,玄宗是借周子諒之事,治張九齡舉薦不稱職之罪,從而將站在自己對立面的張九齡貶出京師。

張九齡因此被貶為荊州長史,自此之後,他再未返回長安。他數次被貶,可是越受打擊,他卻越加直言。諫官的風骨,大唐又能有幾人呢?不管是低微的百姓,還是高高在上的權貴,都在意麵子與名聲。唯有張九齡將這些置之身外,踐行著自己的政治理想。

他是怎樣看待自己和他的一生呢,可以從他所作的《感遇十二首▪其一》得知: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

蘭桂擁有自己高尚的品格,歸隱的人賞蘭憐桂,沐浴於嫋嫋香氣之中,仿若仙境。聞香而至的美人想要折花而去,可是她不知道草木有心,不需要人們來折它。詩中的蘭桂暗指張九齡,他自身亦擁有像蘭桂一般高潔恬淡的品格,根本不需要人們賦予他的面子與名聲。

此詩用通俗的筆觸向我們闡述了一個蘊含深刻的道理:人該活出自身的高貴,不用在意虛妄的名聲。在裡子與面子之間,裡子決定了我們一生的高度,而外在的名聲不過是一場虛妄罷了。

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也不是外界誇一句我們有氣質,我們就能夠擁有的。活出自己內在的高貴,人生的芬芳自然來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