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0 再刷《羅馬假日》,從多角度領略該經典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羅馬假日》這部電影,很多人只從童話般的愛情故事內容來解讀,這未免會過於侷限。想要真正感受這部奧斯卡影片的魅力,必須要從多維度來進行解讀。@追夢de旅途




《羅馬假日》(Roman Holiday)是1953年由美國派拉蒙公司拍攝的浪漫愛情片,是由美國著名的導演威廉·惠勒執導,由格利高裡·派克和奧黛麗·赫本聯袂主演,並於同年的8月份在威尼斯電影節上上映。

影片上映後,取得巨大的成功,成為好萊塢黑白電影的經典之作。獲得第2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編劇,第一次主演的奧黛麗·赫本憑著精湛的演技獲得第2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第11屆金球獎最佳女主角。

《羅馬假日》所描述的劇情並不複雜,現今來看,讓人感覺還有點“老套”。影片講述了歐洲某國的安妮公主(奧黛麗·赫本飾)到訪羅馬,國務煩身,但她又厭倦繁文縟節。一天晚上,身心俱疲的她偷偷來到民間欣賞夜景,巧遇報社記者喬(格里高利·派克飾),並在喬的家中過了一夜。


第二天,知道公主真實身份後的喬,打算偷拍公主的生活照以獲取高額的稿費,他帶著公主遊玩一天羅馬。在這一天旅程中,他們發生了很多有趣、有愛的浪漫愛情故事。一天過後,互有愛意的兩個人不得不因為責任和使命而忍痛分開,各自迴歸自己的生活。

然而,就是這麼一部劇情看起來俗套的電影,卻從來不曾被人忘記,即使已經過去了67年,這部電影仍然廣受歡迎,豆瓣評分9.0,很多觀眾都這樣表達自己的喜愛之情。

倘若有人問我,如果人一生只能看一部關於初戀的電影,我會選哪部的話,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羅馬假日》,當然是《羅馬假日》。”

為何這部並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表現,或者歷經多重苦難考驗後,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完美結局,甚至劇情還有點“俗套”的影片會影迷念念不忘67年,成為好萊塢黑白電影的經典之作的作品呢?

今天,我將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鏡頭運用”這三個方面來為大家解析這部奧斯卡獲獎影片的魅力所在:

  • 敘事結構:影片採用單線順敘事式,加上悲喜劇手法的融合,使故事劇情富有趣味性。
  • 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反差表現,演員的精湛表演,契合觀影人的觀影感知以及情感共鳴。
  • 鏡頭運用:長鏡頭、短鏡頭、特寫鏡頭的綜合運用,豐富了影片語言,使平淡的故事變得有趣富有內涵。
再刷《羅馬假日》,從多角度領略該經典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01、敘事結構:影片採用單線順敘事式,加上悲喜劇手法的融合,使故事劇情不僅具有趣味性,又可深深打動人心

《羅馬假日》以時間推移、空間的構建來完成情節的推進,這種線索按照單一的時間流程且空間流程發展的結構,稱為單線順敘。

①以時間為順序,描述安妮公主與喬在遊玩羅馬的一天時間裡發生的美好趣味的故事

影片的開頭,是一則關於安妮公主訪問歐洲各國的新聞快訊。安妮公主一週的訪問行程安排滿滿,不停穿梭於歐洲各國,馬不停蹄地出席官方多項活動。每到一個地方,安妮公主標誌性的微笑、招手。一週如此高強度的工作量,毫無自己的個人空間和自由,對於20來歲的少女來說,是多麼的疲憊和無奈。這也是導演特意為安妮公主的出逃提前設置好的鋪墊。

晚上,安妮公主參加官方招待舞會後,回到房間雖然疲憊毫無睡意,就算是打了安眠針。

這時高高在上,讓萬人羨慕的公主其實是孤獨的,她的衣吃住行都要經過嚴格的安排控制。她嚮往外面無約束的自由生活,她渴望體驗。最終,她的內心渴望戰勝了理智,在半夜,她偷偷地逃出大使館,真正體驗民間生活。

安妮公主身為皇室成員,卻遠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麼美好。她身不由己,無法隨心所欲地選擇自己需要的人生以及生活。

半夜出逃,無處可居的安妮公主巧遇了報社記者喬,好心的喬收留了安妮公主過了一夜。第二天,當喬知道了安妮公主的真實身份後,一時財迷心竅的喬為了5000美元的頭條新聞,夥同友人攝影師一起邀安妮公主一同遊玩羅馬。

電影以時間為序和場景的不斷轉化,將安妮公主和喬在24小時裡做過了一系列的瘋狂遊玩舉動:吃冰淇淋,剪短頭髮,路邊喝咖啡抽菸,各種閒逛,騎摩托車亂闖,被抓警察局,參加舞會、打架......一天的劇情發展完美串聯,流暢推進。

在我看來,導演以這樣的敘事結構,選用最尋常真實的生活體驗,再加上乾淨樸素的畫面,惟妙惟肖地把公主追求自由、釋放壓力的心情淋漓盡致地展示。這樣也更加能讓觀影者從日常生活中對人物內心世界產生共鳴。

再刷《羅馬假日》,從多角度領略該經典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②悲劇的結局與喜劇的劇情完美融合,為安妮公主與喬的悲歡離合故事而感動

影片中,想擺脫束縛而出逃的安妮公主,想拍出大新聞的小記者,他們完美邂逅,結伴一起暢遊羅馬這個唯美浪漫之都。在一天的有趣、浪漫相處中,他們滋生愛意,互相愛上對方。一天行程結束,安妮公主考慮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和使命,不得不理智忍痛割捨這份愛情。

影片的最成功之處,在於營造了一個喜劇氛圍後,讓覺得應該是皆大歡喜的美好結局時,但卻又轉頭成就了一個悲劇的結局,兩者結合竟然如此成功。導演巧妙的塑造了一個美麗而不圓滿的愛情,就像《泰坦尼克號》一樣,愛情的魅力就在於它的曾經擁有。影片以獨特方式,絢麗多彩有豐富內容成功地將人的理想與感情融合,並一步步地推向極致。

在我看來,一部純粹的喜劇或單調的悲劇都無法脫離自身的侷限而上升一個檔次。

只有在這種有趣、歡快的劇情發展中,突然轉折面向悲傷、無奈的分離結局,才可讓人感觸深刻。這種笑過之後眼角帶著淚花的影片才能抓住觀眾的心。

再刷《羅馬假日》,從多角度領略該經典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02、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反差表現,演員的精湛表演,契合觀影人的觀影感知以及情感共鳴

巴拉茲曾說:“每一件藝術都是以人為表現對象的。”

《羅馬假日》的劇情,主要是通過安妮公主與喬兩個人在羅馬遊玩的有趣故事來推進。兩個主人公的形象設計非常特別,導演通過兩個不同層次的人前後形象變化,展現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及人生追求。

①人物形象的反差:同一人不同的形象反差,使安妮公主與喬形象更加生動和豐滿

安妮公主:

出逃前的安妮公主是一個受到嚴格教育,雍容華貴、清麗典雅的皇室公主。她帶有小酒窩的純真熱情的微笑光彩四射,令人為之傾倒,她的一舉一動都是文雅從容,莊重大方。

逃出民間後的安妮公主,徹底放飛自我,曾經的禮節、形象通通拋去腦後,一副隨心所欲的樣子。不顧形象睡大街,剪了短頭髮,穿著舒服的平底鞋,抽菸、飆車、打架......

安妮公主形象的反差,真實表現了她對平民生活的好奇與渴望,以及對官場的虛偽和繁複禮儀形成強烈的不滿,充分展示了一個具有叛逆心理,但又單純幼稚任性的人物形象。

安妮公主雖然任性,卻又理性明事理,時刻不忘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僅僅歷經24小時遊玩羅馬後,她不忘自己的身份,她要對國家負責,對人民負責,她毅然選擇了放棄愛情、放棄自由,回到她原來的世界,繼續履行她的職責。

再刷《羅馬假日》,從多角度領略該經典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記者喬:

曾經的喬是一個疲於奔命的窮記者,他會為了稿費待遇與上司喋喋不休爭論個不停。他賭博、拖欠房租,到處欠錢借錢,一副被生活所逼的底層人士。他為了獲取高額稿費,欺騙安妮公主獲取獨家素材。

在經過與安妮公主的接觸相處後,他變得彬彬有禮,頗有紳士風度。為了救公主,他敢於勇敢去和別人拼命打架。為了公主完美形象,喬沒有財迷心竅,他忍痛割愛,主動放棄了5000美金的稿費,維護公主的形象和保守秘密。

喬形象的反差,折射出人性的美,將他內心的微妙轉變演繹著惟妙惟肖。喬對安妮公主是有愛的,但他不能自私,他知道安妮公主是屬於國家和人民,他不得不放棄這份愛,他的大義非常讓人感動。其實人生的道路不免會錯過一些美麗,但錯過也是一種美麗。

影片中以安妮公主和喬的形象反差展開劇情,通過這種對立的形象特徵轉變形成鮮明的對比。進而突出電影中的人物盡善盡美,充分表達國家利益高於個人情感,職業操守戰勝情感糾葛的主題思想。

再刷《羅馬假日》,從多角度領略該經典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②演員精湛的表演:赫本成為了每個人心中的不可代替的安妮公主

喬的扮演者格里高利·派克,他這時已經是老戲骨,已獲得美國金球獎最佳男主角獎,他的演技不容置疑。在影片中,格里高利·派克將人物喬的內心世界、情感轉變演繹著逼真感人。再加上他帥氣的外表,將喬的善良、溫柔以及對安妮公主的愛刻畫得入木三分,讓觀影者情不自禁為之喝彩。

不同於格里高利·派克的演戲經驗豐富,安妮公主的扮演者奧黛麗·赫本是第一次主演電影。但她毫無怯場及不適,她清純、可愛、美麗的外表,加上流暢自如的表演,將安妮公主初入社會的好奇、激動、任性,刻畫得淋漓盡致。

最讓觀眾讚歎不已的是在片尾中,安妮公主與記者見面會結束時,仔細觀察的觀眾會發現,在安妮公主長長的笑靨裡,眼眶中還有少許淚花,包涵的是見到愛人時的喜悅到意識離別時的悲傷過渡。在這個勉強笑靨中,把公主的矜持融入其中,這時的她是不容許半點的情感流露,不管是欣喜,還是哀傷。

奧黛麗·赫本的本色出演,博得了所有人的喜愛和追捧,從此奧黛麗·赫本也成為了每個人心中不可代替的安妮公主。她也憑藉著這一角色征服了評委,在第26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激烈角逐中斬獲最佳女主角,將她的演繹事業推向高潮。在影片中,兩位男女主角的精彩表演,讓影片魅力無限光彩,讓影片的主題內涵更上一層樓。

再刷《羅馬假日》,從多角度領略該經典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03.鏡頭運用:長鏡頭、短鏡頭、特寫鏡頭的綜合運用,豐富了影片語言,使平淡的故事變得有趣富有內涵

導演在鏡頭運用的創造上選擇不誇張的方式,這種平淡樸實的手法反而能引起觀影者的共鳴。雖然電影的結局以悲劇結尾,但這並不妨礙觀眾感受這部電影裡出現的小美好,小溫暖。在影片中,導演使用三種鏡頭方式,值得我們注意:

①長鏡頭:對現實的再現,讓影片更具真實感

鏡頭一:第一個長鏡頭是安妮公主出逃時,兩邊都是圍欄和大樓,只有一條道路,此時導演運用了拉遠景,俯拍的長鏡頭,此時安妮公主邊小跑邊左右觀察。此時的鏡頭運用讓我們切實感受到安妮公主出逃時的不易,極其小心又慌張被發現的心情,還引導我們對於出逃後的生活的無限遐想。

鏡頭二:在露天的咖啡廳,安妮公主與喬邊喝著咖啡,邊聊天,雙方在相互試探了解。這時,喬的朋友歐文加入,給這段休閒平靜的畫面又增添了許多的矛盾衝突。這裡導演給足了時長,用一組長時間的長鏡頭描述他們三者的相處方式,其實這也正是美好羅馬一天遊的縮影:真實地展示了一天行程的休閒、快樂、好奇、有趣好玩的精彩故事。

鏡頭三:影片最後,喬目送安妮公主離開後,他是最後一個人離開宮殿。當他離開時,鏡頭在他前面往後拉,此時的他在前進。一開始他走得很慢,然後逐步加快,走到半路,又放緩步伐,轉身向後望了望,輕微點了頭,臉上出現短暫的笑容。接著又起步,向前走了去。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一段長鏡頭就像白描,什麼都不用說,靠著一個個動作,把觀眾代入其中。此時無聲勝有聲,人物的情感讓觀眾自己去體會,這一次的深情和愛意都包含在其中。

長鏡頭給影片提供了連續性、持久性的真實畫面,這樣的呈現方式給觀眾一個更大的自由想象空間,觀眾可以自我去理解,自我去感受。自我體驗影片的真實性,更容易接受影片所表達的內容。

再刷《羅馬假日》,從多角度領略該經典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②短鏡頭:緊湊的節奏,烘托緊張的氣氛

如果說長鏡頭給足時間給觀眾醞釀情緒,那麼短鏡頭就是毫無預兆地頓時把觀眾情緒併發出來。

在安哲羅船上舞會的打鬥場面,大量的短鏡頭的剪輯、拼接,不同人物形態切換,喬、安妮公主與特工間鏡頭切換,不同打鬥場面的切換.....都是為了烘托其緊張的氛圍,緊湊的節奏。

這裡的鏡頭撲面而來,一個接著一個,讓觀眾應接不暇。這恰恰也是導演想要表達的效果,讓觀眾隨著激烈、快速轉化的畫面心情上下起伏,情感即時噴發出來。

③特寫鏡頭:更好突出人物的性格及當時的內心世界。

特寫鏡頭是進行細節描寫的一種手段,突出表現某一細節或者某一動作,可以強烈地表現人物的內心情感。

故事本身並沒有很大的衝突和激烈的場面,因此導演利用對細節的刻畫讓故事變得更有張力,而細節散發出的韻味讓觀眾印象深刻。

影片開頭,安妮公主在舞會開始前會見政要人士時,她在裙底下把腳脫出鞋,腳趾並在自由活動的動作,導演採用了特寫鏡頭。此時,突出了安妮公主疲憊卻又無可奈何的矛盾心裡,側面表現了安妮公主的調皮,緩解當時壓抑的氣氛。

總結一下:

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一部表現浪漫愛情故事的電影,其中也蘊藏著深刻的人生哲思。如果我們僅從故事內容來解讀該片,實在過於侷限。因此,本文就從三個角度多維度展示了該片的獨特魅力。

電影結局是開放的,留給人們無限的遐想。激情過後,人還是那些人,但內心卻已經經歷了痛切心扉的成長,也讓我們懂得失去的真諦。

人的有些緣分是註定的要失去,有些緣分是永遠不會有好結果的;愛一個人不一定要擁有,但擁有一個人就一定要好好地去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