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參訪龍泉寺“師徒”二塔

參訪龍泉寺“師徒”二塔

  龍泉寺位於五臺山臺懷鎮南九龍崗山腰,始建於隋末唐初,因寺東側有泉湧出,清澈晶瑩,味道乾爽,時稱“龍泉”,由此而得寺名。到宋代,改為楊家將家廟,宋以後復改為寺,明嘉靖年間又進行了重修,到清末時,龍泉寺開始重新崛起。這得益於一個叫做“普濟和尚”的僧人,他在五臺山宗教發展史和寺廟建築史上有著重要的作用和地位。這和尚能耐極大,不知道從哪裡弄來的大量資金,自到五臺山落髮皈依後,一生即以建塔修廟為持戒。據說他先後建造修整了18座大寺院,五臺山的諸多民國寺院如南山寺、古佛寺都是他重建的。即便放在今天,這些工程的花費都是一個巨大的天文數字。

  據現存文獻資料記載,普濟和尚俗名李得勝,是河北晉寧人。出家前系清廷“撫提部院五品藍翎守備”,是個軍漢。因看不慣官場汙穢憤而出家。但始終與清廷保持著密切的聯繫,慈禧太后都給他題字“真如自在”,後來他鐫刻成碣,存放在南山寺中,至今尚完好保存。這個履歷有南山寺《五臺山敕建萬聖佑國南山極樂寺碑記》所載,我們現今見到的簡介也都這樣說。

參訪龍泉寺“師徒”二塔

  龍泉寺內有兩座墓塔,其中一個就是他的弟子民國九年(1920)為其修的普濟墓塔。這座墓塔,座落於中院祖師殿前,高12米,塔稱普濟禪師舍利塔。整座墓塔通體全用漢白玉石製成,造型和雕工均十分精美。塔下方臺長寬6.4米,高1.5米,上邊和下邊各雕一圈蓮花瓣,四角有四位大力士託塔金剛,臺基中央內槽的坐佛小像為110尊。墓塔底座為八角須彌座,塔身之上雕有八角樓簷,狀如傘蓋。八級飛簷之上,又為13級相輪,並雕以華蓋和金光閃爍的銅質裝飾品。每週雕有一位金剛大力士用力支撐著上方沉重的建築,這八位力士肌肉隆突,虎背熊腰,充分用各自的肢體語言講述著一個法力無邊的故事。普濟生前,曾稱自己是彌勒佛轉世,故其弟子遵其意願刻在覆缽式塔身四個正面各雕一龕彌勒佛,分別是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形象。其餘部分鐫刻著大字楷書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文最後有落款“中華民國十有三年”。

  這座墓塔與其他覆缽式塔最大的區別就是,它的塔頂是一個仿木構的塔簷,枓栱橑簷,走獸飛禽,塔簷正面懸掛石匾曰“普濟寶塔”。整座墓塔通身潔白、氣魄宏偉、建築手法獨特,整個佈局嚴謹周密,給人一種莊嚴、肅穆、開闊、明朗的感覺,堪為五臺山石塔中的經典之作。

參訪龍泉寺“師徒”二塔

  在普濟和尚數以十萬計的教徒和弟子中,有很多人始終追隨在他身邊,與他一道建塔修廟,岫淨文公大和尚就是其中之一,他接替普濟和尚做了五臺山極樂寺的第二代主持。在龍泉寺中,另外一座便是紀念普濟和尚這位弟子的岫淨文公墓塔。

  這座塔坐落於西院文殊殿前,由普通綠色青石壘砌而的,規模比普濟塔小一些。塔身基本素面,高5米,基座為六角束腰須彌座,承託著甕形覆缽塔身。這座徒弟塔極其簡樸,與不厭其繁、精鏤細鐫,基本上無孔不雕的“師傅塔”形成了極其強烈的反差。其頂部為七級相輪,全塔身上最華麗的雕飾就是,塔身正面嵌雕的“莊嚴極樂堂上第二代岫淨文公大和尚”石銘加幾條花紋而已。

  有意思的是,就像五臺山塔院寺的大小白塔一樣,龍泉寺的這對“師徒塔”也呈東西對峙的佈局。(董建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