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一辈子最少该有三次机会吃到——山阳浆水面

一辈子最少该有三次机会吃到——山阳浆水面

浆水面,又叫酸菜面,我大致研究了一下,一个山阳人,一辈子最少应该有三次机会被别人吃浆水面,分别是满月、结婚和葬礼。

关于浆水面的起源,老一辈人也很难说得清,不同于朱元璋讨饭、乾隆下江南和慈禧太后西幸三个响当当的小说发迹史,如今已无从考证。自打记事起,我们秦巴山深处的小县城家家户户都会做,老一辈人三天不吃浆水面,就嘴里淡、心里慌。浆水面做的面白汤清有嚼劲的嫂子,那在村里乡间都要称一声“贤惠”。

一辈子最少该有三次机会吃到——山阳浆水面

《本草纲目》有载,认为浆水“调中引气、宣和强力、解烦去睡、调理腑脏”,至于这些功效到底有多大,吃浆水面长大的我也不敢妄言,但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浆水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化合物,似乎并不是很健康。

山阳的浆水不同于川渝和东北地区泡菜,用料也不讲究,在味觉上有着独特的造诣,总体来说,大家一致认为最好吃的浆水面总是出现在“吃席”这个场合。农村婚丧嫁娶,总是要办一场“席”来向亲朋好友街坊邻里宣示合法性,如果你有幸吃一次山阳的“席”,你将在上午咥到一碗正经八百的浆水面。

“席”上吃浆水面不仅有市井气,还充满江湖气,一张大桌子在院子中露天支起。煮的恰到好处的手工面倒进一面大盆,旁边一般还有一个小盆,一个大碗。小盆里装着热气腾腾的炒浆水,炒浆水的方法也传承了陕南人不拘小节的性子,干辣椒、花椒、蒜苗或者小葱切段,过油爆炒,倒进浆水加热,加入适量食盐即可。

大碗里则是一碗红彤彤的油泼辣子。随着主家谦虚的“大家都将就一下,先吃些浆水面”的吆喝声,众人往往要回应“这是好饭么”,你要是不回应,那你就会被打上“没有礼性”的标签。但一段约定俗成的对话后,众人往往不会立即起身,而是由嫂子们先乘几碗端给上了年龄的长辈,其他人这才推让着给碗里挑了面,浇上一勺炒浆水,舀一点油泼辣子,或者站,或者蹲,吸吸溜溜吃了起来,吃完嘴一抹,女人们开始忙活准备下午的“席”,男人们三三两两心满意足投入到牌局中。

至于下午的“正席”,必然是红烧肉开席,浆水汤压轴,即使在物质生活已然丰富的今天,浆水在“席”上的江湖地位也可见一斑。

如今新一代的婚丧嫁娶往往不再自家摆席,而是进了酒楼,但一碗浆水汤仍然是席间的保留节目,起码在山阳,如果酒楼说没有浆水,那便称不上正宗。

我想一碗浆水面承载的不仅仅是人们对于传统滋味的羁绊,更是对烟火气的向往。

一辈子最少该有三次机会吃到——山阳浆水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