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讀《吾國與吾民》,淺論林語堂眼裡的中國文化特質

林語堂先生的《吾國與吾民》一書包括“中國人民”、“中國人之德性”、“中國人的心靈”、“人生之理想”、“婦女生活”、“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文學生活”、“藝術家生活”、“生活的藝術”九章。先生以自己對中國文化客觀而深刻的理解,冷靜地剖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和特質,向西方社會展現了真實而豐富的民族形象。

讀《吾國與吾民》,淺論林語堂眼裡的中國文化特質


下面,我們就跟隨先生的目光,來重新感受已然傳承千年的文化精神。


中華民族德性、心靈、生活與藝術


針對中華民族的組成個體,林語堂從品格方面提煉出民族的15種“德性”:


穩健、淳樸、愛好自然、忍耐、無可無不可、老猾俏皮、生殖力高、勤勉、儉約、愛好家庭生活、和平、知足、幽默、保守、好色。


這十五種德性中, 林語堂著重刻畫的是淳樸、愛好自然、知足、幽默這四點。它們突出了國人自然質樸、閒適恬淡的生活特徵。在心靈方面, 國人是直覺感性、注重自然天性的。因此有豐富深奧的人情關係,有近乎女性的柔想,而邏輯思維與科學精神則顯得欠缺。與此性格心靈相對應的生活喜好,則是悠然見南山式的自然恬淡的詩意生活。


於是,在“藝術家的生活”與“生活的藝術”兩章裡, 那種恬淡安詳的生活情趣被充分地表現出來。與之相反,中國人身上具有的“勤勞勇敢”、“艱苦奮鬥”、“勇於拼搏”的一面, 林先生則不甚著墨。


林先生提出的15種“德性”中的“知足”、“淳樸”、“愛好自然”、“幽默”具有或自然樸素、或閒適的道家文化特徵。而忍耐、無可無不可、老滑俏皮等, 卻也與道家的思想觀念大有關係,只不過是體現了道家文化消極的一面。而在思維方面的直覺感性, 生活上的樂天知命, 藝術上的崇尚自然, 皆可歸因於道家精神。

讀《吾國與吾民》,淺論林語堂眼裡的中國文化特質


林語堂眼中的儒、道、佛


林語堂說:“中國人得勢時都信儒教, 不遇時都信道教。” 在林語堂看來中國人並無固定的信仰, 多種信仰並存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徵。就國人信仰而言, 有本土的儒教、道教, 有由國外傳入的佛教、基督教等。在《吾國與吾民》中,林語堂著墨最多的是道教、儒教和佛教, 其中亦夾雜著他對國人信仰的看法。


林語堂對每種信仰皆有所取捨。儒家中庸之道所講求的順乎自然趨勢之態度是他所讚賞的,這是崇拜常情、尊重自然天性的結果,亦即近情思想的結果。林語堂對儒家近情思想的闡釋,是將其放在道家語境中的,依道家對自然的偏好而做出的同一價值取向。因此儒教對人隱藏情愫的束縛、違背自然天性釋放的一面, 則是林語堂所不讚賞的, 這同樣可視為從道家中心思想出發所作的好惡評價。


道教之所以受到林先生的喜愛,在於其開啟的淳樸自然之風。先生對佛教的態度亦是出於同一緣由,其優遊山林、怡情悅性反映了林語堂內心對生活的嚮往。但是佛教對真實人生的否定,林語堂將其視為與自殺同一意味, 表現了對此行為意識的反感。相對於佛教逃遁苦難而言, 道家學說雖使國人的人生觀由積極變得消極, 但這種消極是洞察了人生的徒勞與危機後的一種智慧選擇。


因此,三者中林語堂最為讚賞的是道家哲學, 並將其視為“民族性中孔子所不能滿足之一面” 。在林語堂看來中國人不僅實事求是, 更為深刻的還是他們隨處流露出的熱烈個性, 和他們對自由的愛好與隨遇而安的生活。

讀《吾國與吾民》,淺論林語堂眼裡的中國文化特質


林語堂眼裡的中國文學


在中國文人中, 有具備道家出世精神的文人墨客:陶淵明、蘇東坡、袁中郎、袁枚、李笠翁等, 他們不受傳統禮法約束, 瀟灑疏放,是林語堂非常讚賞,且大力介紹給西方國家的;也有具備儒家入世精神的思想家、政治家, 如王安石、王陽明等, 他們有見識、有擔當, 但卻不符合林語堂的喜好, 因而在林語堂的著作中所受到的關注遠不能和前者相提並論。


林語堂大力推崇的文學作品,皆為任性而發、擺脫載道束縛的自然之作。在《生活的藝術》一章裡被林語堂多次引用的《閒情偶寄》就是一部關於淡雅天性、閒適生活的戲曲論著, 李漁在作品中論述了戲曲、歌舞、服飾、園林、建築、花卉、飲食等藝術與生活的各種現象。林語堂則藉此以說明花卉種植、衣衫、睡眠等藝術人生的娛樂方法, 並稱之為“中國人生活藝術的指南”。


《吾國與吾民》涉及的小說以《紅樓夢》為最,書中11處談及《紅樓夢》, 8處談及《水滸傳》, 6處談及《野叟曝言》, 5處談及《金瓶梅》。林語堂一生酷愛《紅樓》, 對《紅樓夢》這部作品讚賞有加, 稱之為“世界偉大作品之一”、“代表中國小說寫作藝術的最高水準” ;而且他的文學創作也深受其影響, 那本《京華煙雲》處處可尋《紅樓夢》的痕跡。林語堂認為《紅樓夢》之所以感動人心就在於那些日常生活的瑣碎詳情, 中國小說家常無厭地樂於描寫, 因為它們是那麼真實, 那麼切人情,那麼意味深長。

讀《吾國與吾民》,淺論林語堂眼裡的中國文化特質


相對於《紅樓夢》生活場景之真實而切合人情, 《水滸傳》裡的梁山好漢是林語堂矚目之處, 他們被作者視為“文化晨曦中的天真孩子”, 他們保有人類自然本真之天性。由此可見, 《水滸》《紅樓夢》中自然而真切的情感基調是林語堂真正推崇的。


《吾國與吾民》這本書所選取的這些內容是與西方社會文化完全不同的東西,是最與眾不同、最獨特的存在。以西方的視角審視,是最能代表中國,無怪在西方國家引起極大關注,獲得極高的評價。


在東西方文化交匯的門坎上,林語堂發掘並代言了中國文化隱性的一面,突出中國文化的自然閒適的道家特徵, 構建了一種富於詩意而充滿藝術性的中國文化形象。這種自然與閒適,與其時物質發達、充滿積極進取精神的美國文化, 形成一種鮮明的對照。


既然美國人是最能忙的民族, 而中國人是最能閒的民族, 對美國人自然只能講悠閒的價值和訣竅”


這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對西方繁忙的社會起到調和作用, 與此同時也滿足了西方人對東方中國的好奇心理, 陳平原稱之為讚揚東方的情趣是為西方人著想說的正是此理。

讀《吾國與吾民》,淺論林語堂眼裡的中國文化特質


但是另一方面, 這種自然閒適文化的闡釋視角造成美國人對中國文化認識的偏見。在《吾國與吾民》代言的文化中, 沒有銳意進取的積極姿態, 沒有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有的只是悠閒豁達的生活態度與知足常樂的人格精神, 那是對個性自由、閒適之趣的一種嚮往。正如他在《中國文化之精神》一文中所說的:


“因為中國人能明白知足常樂的道理, 又有今朝有酒今朝醉, 處處想偷閒行樂的決心, 所以中國人生活求安而不求進, 既得目前可行之樂, 即不復追求似有似無疑實疑虛之功名事業, 所以中國的文化主靜, 與西人勇往直前躍躍欲試的精神大相徑庭。”


林語堂從中國文化的各個層面所選取的內容, 讓西方人看到“中國人欣賞生命, 享受生命, 懂得生命是‘如此慘愁, 卻又如此美麗’” 這些內容的選取服務了他所要代言的文化主旨———道家精神。

讀《吾國與吾民》,淺論林語堂眼裡的中國文化特質


《吾國與吾民》一書綜合起來便折射出一個閒適自然、崇尚本真的中國“道”文化形象。《吾國與吾民》“得”在於著者獨具個性的眼光, “失”在於對中國文化代言上的偏頗。因此, 林語堂得之於此, 亦失之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