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現在自動步槍彈匣裡子彈只有30發,而不是更多,比如50發?

LoLbubble


應該說是現代大多數自動步槍的彈匣容量是30發,並不是全部。我們會發現,目前世界上主流的自動步槍彈匣都只有30發子彈,不是更少的20發,也不是多到50發,這種情況是如何形成的呢?

以美國著名的M16為例,在M16步槍誕生的初期,它是使用20發彈匣的。這種彈匣表面有多道縱橫交錯的加強筋,因此被人形象地稱為“華夫餅彈匣”。這種華夫餅彈匣只有20發的彈容量,而根據越南戰爭期間士兵的調查報告,出於保護彈匣的原因,有83%的士兵不會將彈匣裝滿,其中有大部分的人只壓了18發子彈。這點彈匣容量根本不夠用,因此很多人想要更大容量的彈匣。

根據越南戰爭期間海豹隊員的描述,當時雖然有一些試驗型的30發彈匣,但是數量非常少,而且可靠性不佳。當時在越南美軍除了裝備M16,還試驗了很多國外的輕武器,其中包括德國黑科勒&科赫公司的HK33步槍,美國進口的型號稱作T223。這種早期的HK33使用的是40發彈匣,這名海豹隊員出於彈匣容量考慮,選擇了40發的HK33作為自己的步槍。但是40發彈匣很長,裝在彈匣帶裡攜帶時很不方便,而且過長的彈匣也會在臥姿射擊時造成阻礙。

而30發的彈匣做到了彈匣容量和彈匣體積之間的平衡,能保持一定的火力持續性,並且擁有合適的體積。而四排彈匣因為供彈線路複雜,可靠性不佳,雖然彈匣容量更大,長度也不大,但是可靠性卻不高。

以上是我的回答,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我是輕兵器愛好者,熱愛輕武器與戰術文化,期待與你一起走進狂野的輕武器世界!


輕兵器愛好者


這又是一個馬屁股決定航天飛機尺寸的問題。

在二戰期間蘇聯大量裝備了波波莎衝鋒槍,使後來早期北約和華約分別走上了不同的步兵單兵武器路線。

波波莎在近戰的時候可以以密集的火力壓制敵人主要歸功於波波莎上面的71發彈鼓。但是衝鋒槍使用手槍彈導致射程過近殺傷力不足的缺點促使蘇軍裝備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強的突擊步槍。可是7.62mm步槍彈的體積和重量都大於7.62mm手槍彈。於是相同的彈藥裝載量下彈鼓將變得無比巨大。即便是沿用波波莎的35發彈匣也使得彈夾過廠。

因此蘇聯方面在AK-47上面就開始統一使用30發彈匣。

當然當時30發並不像是很多軍事讀物所說的是經過很多次試驗的結果,而是單純為了取整數。而且蘇聯當時還有40發彈的彈匣以及更大容量的75發彈鼓。

而在當時的蘇聯,步兵的意義在於大批坦克攻擊後進行打掃戰場的工作,因此大部分蘇聯士兵所攜帶的就是最低基數的彈藥——3、4個30發彈匣。

一直到越戰期間,北約士兵通常使用的加蘭德步槍(大八粒,後加裝20發彈匣)和M-14步槍也都使用20發彈匣(M-14有30發彈匣的版本)。後期投入越戰的小口徑步槍M-16同樣也使用了20發彈匣。在越戰期間和使用Ak-47裝備30發彈匣的越共交火的時候發現對方多了10顆子彈在火力持續性上佔據優勢。於是美軍也開始臨時使用之前設計好的大容量30發彈夾。

在長期的交戰過程中,士兵更熟悉了30發彈的節奏,致使新兵訓練也是以30發彈的節奏訓練,因此30發彈就形成了一個習慣。甚至可以說美軍使用30發彈的習慣是被蘇制武器打出來的習慣。

當然後期蘇聯也有設計出60發彈匣,並不像很多人說的使用過多的彈藥會使得彈匣變長,蘇聯的60發彈匣採用四列彈藥設計。

僅僅比30發彈匣寬了一點點而已,並不妨礙作戰。

可是大量的實戰士兵的習慣已經養成,因此60發彈匣雖然火力持續性更強,但敗於了人類的習慣,往往在使用過程中打了30發後就條件反射的一樣被卸了下來。至此60發彈匣並沒有廣泛應用。

這個習慣還影響了後面的蘇制AK-74的設計,按理說5.45mm彈的體積要小於7.62mm子彈同樣的彈匣內可以裝入更多的彈藥。但習慣左右了設計AK-74就依舊使用了30發彈匣。(歷史相似的依舊是同樣也有40發的規格)

又由於AK-47 AKM廣泛在地球上流傳,簡配的30發彈匣物美價廉,因此地球上使用AK的戰士們也就多少習慣了30發彈的節奏。

受到美蘇兩國影響比較小的國家中例如法國的FAMAS突擊步槍採用的是25發/30發彈的彈匣,一般的情況下使用25發彈,奧地利的AUG採用30/42發彈匣,一般的情況下使用42發彈匣;而英國和美國的關係太過親密,雖然有自己的SA80步槍,但是步槍彈匣使用的是M-16的標準彈匣STANAG 4179因此也被使用成了30發彈。

中國本來可以更加優化彈夾容量的,只可惜習慣已經由56式(國產AK-47)養成,也只好用30顆彈匣了。


軍武數據庫



四代重機


當代的自動步槍,包括大部分的衝鋒槍,其彈匣容量基本上都是30發,而不是更多,比如50發。

彈匣容量30發,是經過各國軍工嚴格測算,包括經過部隊實戰使用後,兩者綜合平衡的最佳結果,原華約、北約包括國內軍隊都是30發的彈容量。

(國產56式衝鋒槍上的30發彎彈匣)

30發的彈容量,士兵有了持續猛烈的火力,在一、二百米距離內,足以殺傷敵有生目標;5個30發彈匣150發子彈,能夠保證士兵在一場中等規模戰鬥中的用彈量。

彈匣內壓入30發子彈,保持了體積、重量等方面的平衡,如果彈匣設計成50發,份量就很重了,也會很長,不便士兵臥姿射擊,戰時容易被敵狙擊手爆頭。

(國產95式自動步槍30發彎彈匣)

但彈匣容量過小,譬如20發,就會造成持續火力不足,這方面越戰時美軍就有深刻的戰場教訓。

那時美軍的m16A1自動步槍,直彈匣容量為20發,越軍手中的蘇制阿卡47包括國內援助的56式衝鋒槍彎彈匣容量為30發。

(國產03式自動步槍30發彎彈匣)

雙方步兵同時摟火時,美軍明顯就吃了火力不如越軍的虧,就採用榴彈發射器來彌補對越軍火力上的不足。

請關注作文作者,悟空問答包括頭條號推文,都是作者的原創作品,絕不復制粘貼,所以選擇“國平軍史”一定不會錯,謝謝拜閱!

2018年2月26日於杭州


國平軍史


在實戰中,既要考慮步槍的火力持續性,又要考慮戰術動作的靈活性。如果為了增大火力輸出,就增大彈容量,必然加大重量,影響操作靈活性和單兵戰術。而如果為了裝配輕便、使用靈活,就減少彈容量,那也不利於發揚火力。這中間需要有一個合適的選擇,同時兼顧兩個方面的要求。經過實戰檢驗,很多國家的自動步槍都將標準彈匣定為30發彈容量,這是一個最優化的選擇。

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只追求火力輸出,一味地增加彈容量,那我們就不用考慮安裝50發的彈匣,直接用彈鼓就行了。鷹醬的M16槍族,毛子的AK系列,都可以選擇加裝彈鼓。中國的95式自動步槍配的彈鼓,就可以裝填75發5.8mm步槍彈,81式自動步槍也能加裝75發7.62mm步槍彈。如果每個士兵作戰都揹著兩三個彈鼓,這對於士兵的體力、耐力都是不小的考驗。

現代自動步槍,更多地追求射擊精度,而不是像衝鋒槍一樣一直往外噴子彈。每個步兵班會配有1挺輕機槍以滿足火力壓制的需要,如中國的81、95槍族都有81班機、95班機,就是為了滿足火力需要。如果每個士兵配備的自動步槍都去追求火力輸出,那大家都用衝鋒槍好了。所以,不同的槍械都有對應的需求,不可能要求實戰中所有的士兵都一直扣著扳機往外噴,這是電影裡才會有的鏡頭。

如果加裝50發彈匣,如何攜帶這樣的大容量彈匣也會成為一個問題。95式步槍標配5個彈匣,每個彈匣容彈量30發,必要時才配備彈鼓。如果加大彈匣容量,士兵攜帶打彈匣數量就減少。而且彈容量加大,彈匣體形加長,這在實戰中是有問題的。如果是臥姿設計,一定會受到影響。所以在現代戰爭尤其是城市作戰中,槍體的輕便和靈活,是優先考慮的問題。總而言之,現代自動步槍普遍採用30發彈匣,是在實戰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是與現代化戰爭的作戰需要相適應的。


兵說


之所以現在國產包括外國自動步槍多采用30發彈夾,也是經過無數次實戰才得出的結論。30發彈夾,既能滿足較強的持續火力,也較為輕巧,不會由於彈夾太長太重,而影響作戰時的靈活性。

彈夾設計過長,士兵隱蔽瞄準時會暴露更多身體部分,也容易成為對方狙擊手的目標。另外,彈夾是可換的,三十發彈夾,更換和攜帶也較為方便。彈夾越長也就越彎曲,攜帶使用都不方便。



就我軍95自動步槍而言,如果嫌持續火力不夠,完全可以用95式輕機槍使用的75發彈鼓來彌補。但也不是世界上所有的自動步槍都是使用30發彈夾,就如美國的M16步槍,大多配備20發彈夾。
因為美國軍事力量非常強大,特別是海軍和空軍。一旦有戰事,從航母,以及各軍事基地起飛的戰機,艦船發射的各類導彈已經使對方几乎癱瘓。而陸軍或海軍陸戰隊進駐時只是起到“點名”作用。所以美自動步槍彈夾設計更傾向於輕巧靈活性。


木怡天下


看到這個問題,小妹不禁想起了小罐茶的茶壺,廣告中說的是手柄經過幾千次的實驗,才達到了最舒服的握把,其實子彈三十發,也是複合人機工效的,道理一樣,三十發是最能把人體技能發揮到最優,提高槍的可持續性射擊(有時候子彈持續打得多了,容易造成槍械故障),彈夾大了雖然打的很爽,但是也有弊端。



增加彈夾長度諸多不便。

子彈增加就意味著彈夾長度變長,槍也會變高,瞄準基線提高被,士兵在射擊時就只能將頭部抬高,這樣就會導致頭部有暴露在敵方槍口的危險,而且彈夾長了不方便攜帶,很容易鉤掛住,設計者經過多次實驗,在方便的情況下儘量多帶子彈,30發最佳。子彈多了固然會讓人打的很爽,但是持續射擊會有卡殼的危險。

一般情況下子彈的數量是五的倍數,有25發,還有35發,子彈的數量的多少,也是綜合了各方面的因素,經過設計師不斷的試驗,總結出的經驗,30發最合適,至於其它供彈方法,不是太貴就是太費。


風雲一點通


步槍彈匣容量30發,是各國主流設計,這是經過長期實戰檢驗出的結果,即能較好保持戰鬥員火力連續性,又不致影響戰術機動性。各國軍工技術人員經過持續不斷的計算,得到了理論彈匣量,中國也是經過嚴格統計和計算過的。在日常訓練中,展開戰術教學,並據此掌控射擊速度,注意戰鬥隊形中的火力間歇,以確保最少的彈藥完成戰鬥任務。

增加彈匣容量,理論上並無問題,過去有各式各樣的設計,如彈鼓,彈盤,彈筒,以及管式彈倉等。就是現在也有,但由此而引起的麻煩和頭疼事,自也不少。往往是火力連續性提高了,槍支和彈匣故障率呀也跟著上來,再說打完了也有一個戰場補給有時不便的問題,與其這樣,不如以更換彈匣來減少機械故障,戰前可根據戰場條件確定攜行彈藥基數。還有一個情況,戰場上士兵多采取臥姿射擊,彈匣長會影響臥姿姿勢,增大傷亡。

說這麼多,網友可能理解起來費勁,其實不難想像,在浴血的疆場,每種武器設計簡單可操作,以實用耐用為最大原則,常見逆天的神器不能有效通過戰場檢驗,就是個別設計指標過高或過低的原因。總之,怎樣使武器設計更加合理,不是靠技術人員拍腦袋,而是大部分要經過實戰檢驗以後才能確定。小小手中槍看似結構簡單,但其各項指標都是在疆場浴血之後得出的,遵循這個規律者生,逆道而行者死,礙難有生命力的。


魂舞大漠


圖為採用臥姿射擊的我軍士兵

對於士兵來說,彈匣中的子彈並不是像我們常人所認為的裝得越多越好,因為在實際作戰中具有一個攜帶的標準,30發彈匣的容量處於一箇中間區間,而彈匣採用彎曲設計也是主要考慮到要為士兵以臥姿進行設計時更好的保護自身,並保證射擊精度。一旦彈匣過長會導致士兵無法穩定槍體,導致射擊精度大打折扣,另一方面,過大的彈匣容量也會導致士兵負重大大增加。

圖為美軍在越戰中曾使用過的20發彈匣版本的M16

越戰時期美軍曾使用過20發彈匣裝載5.56小口徑進行可控的高精度壓制射擊,但由於20發彈匣火力持續性較差,難以佔據火力優勢,導致美軍為此付出了血的教訓,而越軍裝備的是採用30發彈匣設計的AK47,短兵相接時更為從容。

圖為較為常見的30發標準彈匣

另外,考慮到彈匣長時間使用會導致彈簧力度不足以及金屬疲勞等問題,彈匣容量過大會導致可靠性降低,從而提升戰時意外問題的突發幾率,因此,30發彈匣容量相比彈鼓雖然容量少得多,但其本身的設計也是為降低故障率而考慮的。一旦在戰鬥中發生卡彈的情況,30發彈匣可以立刻替換備用彈匣進行排除,而彈鼓由於本身體積過大,重量的限制導致其無法大量攜帶,一旦出現此類問題排除方式較為複雜。

圖為我國軍隊裝備的95式班用機搶

除此之外,大容量彈匣與彈鼓的生產成本較高,實際使用中限制較多,這也成為了30發彈匣成為當前主流的彈匣容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實際上我國在進行95式槍族的設計時,是完全有能力改良彈匣結構設計的,但由於此前我國武器設計受蘇式武器影響較大,特別是早年56式槍族的大量裝備使我國部隊養成了習慣,導致改變彈匣設計必將改變士兵射擊習慣,為此我國最終採用三十發彈匣也是綜合各種因素以及實戰意義慎重考慮之後的結果,其他容量的彈匣我國部隊並不是沒有裝備,但大多用在一些特殊的場合。


兵器次元


再多要麼是這樣,你告訴我怎麼趴著射擊?左邊那是60發的彈匣,彈匣都插土了好嗎?

或者這樣,尼瑪重不重啊?那輕機槍幹什麼吃飯啊?

而且大容量供彈不可靠啊兄弟,供彈不可靠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