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唐朝人为什么把父亲称作「哥哥」?各朝都怎么叫「爸爸」?

镶者62Zm2657


“哥哥”在唐代既指“父亲”,也指“兄长”。

哥原本不是中原的叫法,在唐朝属于外来语,一般称父亲为“耶耶”,私下里某些场合可以称“哥哥”,但在较为正式或者特殊的公开场合,还是得叫“父亲”或者“大人”。

有时也把父亲叫做“阿耶”,和母亲在一起就叫“耶娘”,或“爷娘”。

这些都是唐朝时最为流行的叫法,扩展来讲,还有一个叫法是“大人”,但唐朝时的“大人”只有一种含义,就是用来代指父母,至于称呼官吏为“大人”,那是唐朝以后兴起的。若非自家父母或直系亲属,在唐朝是不能称呼“大人”的,不然有失礼数。

《搜神记》有载:“年始五岁,乃于家啼哭,唤歌歌娘娘”。此处的“歌歌”便是父亲,也是有证可靠的唐代早期写法,所以唐朝的“哥”,是个通假字,亦为“歌”。

至于各朝代都如何叫爸爸,我只说几个知道的:

1、三国:

对外称呼自己的父亲,直接叫“家父”,例如《太平御览·三四六·三国魏曹植·宝刀赋》:“建安中,家父魏王,乃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三年乃就。”,此处就是曹植对外人说起自己的父亲曹操,所以用了“家父”。

补充一点,最早关于“爸”的称呼,也是出现于三国时期:《广雅·释亲》

(魏国文字训诂学家张揖·著)记载:“爸者,父亲之转。”“妈,母也。”。

2、南宋:

部分地区称父亲为“阿父”,或“阿公”。《南史·谢诲传》:“阿父!大丈夫当横尸战场,奈何狼藉都市?”

3、元朝:

唐朝的称呼延用到元朝,仍有人称呼父亲为“哥”,比如元曲《墙头马上》所写:“我接爹爹去来……你哥哥这其间未是他来时节”,此处的“爹爹”和“哥哥”,都是指“父亲”,可见到了元朝,仍旧延用唐朝时的习惯,自然宋朝时部分地区的人也是如此称呼。

其实对于“父亲”的称呼,因为各地风俗不同,所以相当多元化。

4、清朝:

一般称“爸”,“阿爸”,“爸爸”,部分地区称“伯”,例如清朝学者梁章钜,在《称谓录·一·方言·称父》中写道:“吴俗称父为阿伯”。

(梁章钜)

建国后,也有一些北方地区,称父亲为“达”(谐音,也有说是“大”),起码据我本人所知,山东地区就有使用“达”称呼父亲的习惯。

如果是“大大”,就是称呼大娘,即父亲哥哥的妻子,相当于“伯母”。

再说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老公”。

此说最早见于《南北史续世说》:“高昂兄弟并劫略。其父次同语人曰:‘吾四子皆凶狠,我死后有人与我一楸土耶?’及次同死,昂起大冢。对之曰:‘老公!子生平畏不得一楸土,今被压,竟知为人否?’

在这里结合语境解读,“老公”正是高昂对他父亲高次同的称呼,相当于现在的“老头”或“老爷子”,也是指“父亲”。

后来经过文明发展,时代更迭,老公的意思才慢慢变化,成了现在女方对于男性伴侣的称谓。

(高昂,字傲曹,南北朝时东魏名将)

综上所述,在古代因为受到地域文化,方言特色,以及年代礼仪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对于“父亲”的称呼各有不同,然而大多数还是带“父”字,相差并不算很大。

而“爸”这一称呼,虽然在清朝已有人使用,但真正全面的流传普及,还是在现代。

总而言之,不管哪一种称呼,都是对父母表达敬意。

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使用率最高,也是最早出现的对于父母的称呼,其实还是“爹娘”,放之四海皆可,谢谢。

————————


钱品聚


我看到悟空和知乎都有类似的问题,很多回答都没有说到点子上,没有说出其中的原理。

先说一个很简单的现象再来切入这个问题:

《水浒传》中潘金莲见了的英俊的武松,打虎英雄八块腹肌的人鱼线,潘金莲口水都流出来了,一口一个「叔叔」的喊得非常亲热。

潘金莲在这里叫「叔叔」,是从她的孩子的角度来叫。

还有诸如把妻子的弟弟叫小舅子,也是从孩子的角度称呼。


这在文化人类学的亲属制度叫「亲从子称」:父母从孩子的角度称呼亲人。

还有一种称谓恰恰是反过来的,叫做「子从亲称」:就是孩子从父母的角度称呼亲人。

「叔」先是「子从亲称」,后来又是「亲从子称」。

先秦、秦汉兄弟的排行叫「伯、仲、叔、季」。

所以,汉语中「伯、叔」开始是平辈之间的称呼。刘邦就是老三,所以叫沛县刘季。

如果孩子叫爸爸的「哥、弟」为「伯、叔」,就是「子从亲称」。这大概是汉魏以后的事情。

但是,「叔」成为长辈的称呼以后,有时候又变为「亲从子称」,潘金莲的叫法就是。

还有「姑、姨」在先秦、秦汉都是平辈之间的称呼,后来变为后辈对上辈的叫法。

但是在今天,有时候又也可以是平辈之间的称呼。「小姑子」是对丈夫妹妹的称呼。

至于大明湖畔的「小姨子」,还记得被全国地摊摊主通缉的江南皮革厂黄鹤总经理吗?

这都是典型的「亲从子称」。

关于这个问题我就不引证文献了,详细考证见我国著名的人类学家芮逸夫的论文。

明白了有些时代是「子从亲称」,另一些时代是「亲从子称」,我们就很好理解唐人称「父」为「哥」的叫法。

先从汉字汉字「哥」开始说起,「哥」字诞生比较晚,始见于战国:

《说文》:哥,聲也。从二可。

「哥」是二个「可」叠加,本义【声也】,也就是「唱歌」。所以,「哥、歌」古今字。

「哥」被借用表示亲属称谓以后,先是加「言字旁」造「訶(金文)」表示本义,后来又加「欠」旁造「歌」字,以明晰汉字职务,二者就产生了分化。

「訶」字渐渐被淘汰,「歌」字行之。


这跟「其、箕」和「然、燃」的分化道理是一样的。

「欠」其是就是一个意符,像一人打哈欠的之形,或者「张口出气」之形都可以,「唱歌」当然要「口出气」。

搞明白亲属称谓变化的原理,再加上汉字「哥」的演变,再来看文献的记载。

《汉语大字典》中对「哥」字词条的解释,信息量非常大,而且引证了很多文献,几乎能完美的回答这个问题:

(第二版,页675)

「哥」的称谓是从唐代开始的,先是假借「哥」字表示「兄」,也可以表示「父亲」。

比如唐玄宗称父亲唐睿宗为「四哥」,「四哥」当然是唐睿宗在兄弟排行第四。然后「子从亲称」成为「父亲」的称谓。

根据《晋书》的记载,「哥」来自古鲜卑语的「阿干」的一声之转,而唐李正是汉化的鲜卑人。

鲜卑语和契丹语、女真语(满语)是同源的语言,我不懂这些语言,去图书馆查了下,找到了一本手写版的《女真字典》(页31、63,文物出版社,1984)。

「阿干」发音和意义:

「G、K、H」在音韵学上叫做同一个声纽,比如汉字「可、哥、何」都是从「可」得声,今天的读音声母却分别是「G、K、H」,所以三者是同源分化。

「阿混、阿干、阿哥」如果发懒音的话,读音就是「哥」。

我觉得这个结论应该可信。我就不再详细考证了。

那么,这个问题就是很清楚,最后总结一下:

1、唐代开始把「兄」叫「哥」,这种叫法来自李唐的鲜卑语。「哥」是鲜卑「阿干(兄)」的汉化转写。

2、人类很多语言中都有「子从亲称」的习惯,特别是汉语,所以,唐代的「哥」也可以表示「父亲」。

-----------------------------------------------------------

汉语中亲属称谓非常复杂,恐怕是人类语言中亲属称谓最多的,这样就更加容易「子从亲称」或「亲从子称」。

比如:要是英文的话,把uncle代表的父系又代表母系的,「子从亲称」或「亲从子称」就容易搞糊涂,中国人是绝对要区分舅舅和叔叔的。

文化人类学上将人类的亲属制度分为三类:


汉语亲属制度属于:摩尔根的【描述型亲属系统(Descriptive system)】和默克多的【苏丹型亲属系统(Sudanese kinship)】,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亲属制度体系。

汉语亲属制度中每个人依据其宗族、辈分、性别与年龄,给予不同称谓。

古代汉族是典型的男权社会,以父系为正,母系为旁,以伦理血缘和核心的宗族制。

不管是「日常行为规范」,还是生老病死,嫁娶婚丧,都要靠血缘伦理作为立足点,区分贵贱和亲疏。

比如:五服制度就是以血缘和称谓穿不同的丧服。也是古代伦理的基石之一。

所以,中国的亲属制度特别复杂,称谓也是最多的。

现代汉语标准亲属称谓语共363个,其中父系245个,母系65个,妻系44个,夫系9个。

潘攀.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J].语言文字应用,1998(2).

英语中母系和父系的兄弟姐妹都叫uncle、aunt,还有brother和sister不分长幼。

这在中国人看起来简直匪夷所思。

(当然可用用young sister之类的,但这不是称谓而是短句了)


小汉字见大历史


一个人的爸爸死了,他就娶了妈妈,生下的孩子跟他叫“哥哥”,难道有什么问题吗?



当时的唐代这就是一种流行趋势,儿子可以娶爸爸的媳妇,弟弟可以娶哥哥的媳妇,我们以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千年以前的的问题,本身就是不合情理的,就跟现在的年轻小对象一样,女孩总爱叫男孩爸爸,男孩叫女孩妈妈,谁能说明白这是为什么吗?


我觉得这个问题说这些就行了,但是悟空问答这个系统必须满两百字以上,才会给推荐位置,我也是没办法,只能来凑字数了,你们看到这里就不用往下看了,虽然下面我要讲的东西很有趣,就是如果你们看了我的文章,然后闭上眼睛。


G香蕉电竞


在《武林外传》中,吕轻侯说死了姬无命。问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我是谁?名字只不过是一个代号,拿掉名字我又是谁?虽然说唐朝把父亲叫做哥哥是一个代号,但是也有历史渊源。



李唐起源于陇西,有很大一部分的鲜卑血统。根据鲜卑族收继婚制――父死则妻其后母,兄死则妻其嫂。父亲死后儿子可以娶后母为妻,哥哥死了弟弟可以娶嫂子为妻。所以在他们认知里面,对于长幼的观念很薄弱。

所以在李唐王朝里面,哥其实可以代表“父兄”。再加上李唐时期关系都比较混乱,李治娶了庶母武则天,李隆基娶了儿子老婆杨玉环。在我们看来是乱伦,人家可不这样认为,这是他们的“传统”。


Δ杨玉环李隆基

其实爸爸的称呼在三国时期就有了,汉代都是叫“父”,书籍里面是“考”。汉魏时期又有了“爷”的称呼,北宋时期我们叫“阿爹”,也有“翁”的叫法,清朝时期是我们所熟悉的的“阿玛”。一些地方方言又对父亲称呼“老子、大、叔、伯”等。

对父亲叫法还有很多,这里只不过是简介。中国的传统叫法是“爹娘”,这是不严谨的,而爸妈的叫法开始于清朝末年。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开始有人学着叫爸爸。再加上爸爸的发音比较简单,也就流传开来。



史之策


唐朝人确实是可以把父亲称作为“哥哥”的。

在《旧唐书·王琚传》曾记载:“玄宗泣曰:‘四哥仁孝……’”

这里的“四哥”,指的就是玄宗的父亲睿宗。那为何唐朝可以称呼父亲为“哥”呢?


首先,我认为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特色叫法,这不过是个代号而已,在我们现在看来稀奇,在他们看来却没那种意思。举个例子我们现在的衣冠禽兽是骂人的意思,那要知道在古代这可是个褒义词呢!可以说,历史上每个时期都有很多词都会被赋予一个新的含义。

除此之外,我猜测这可能和李唐的起源有关。大唐李氏起源于陇西,混有一定的鲜卑血统,而鲜卑游牧民族婚姻制度是父死则妻其后母,兄死则妻其嫂,他们没有什么长幼观念,因此“哥”可以兼指父兄,而李唐有鲜卑血统,多少会受到鲜卑影响的,对长幼看的比较淡。



而纵观李唐皇室也确实如此,李唐家族关系都比较乱,比如李世民取过亲兄弟的老婆,李治取了父亲的老婆,李隆基也取过儿子老婆……

李唐皇室都这样叫的,下面的人也肯定这样叫咯,整个唐朝也就慢慢叫成风俗了!值得一提的是李唐时期,除了可以叫爸爸为“哥”,还可以称“爷爷”的。

至于历史上的其他朝代怎么称呼,我觉得多朝代都应该是叫父、爸或是父亲吧!在三国时期的《广雅·释亲》中记载:“爸者,父亲之转。”可以看出这个时候就有了爸的叫法了。清统治时期满族贵族则称阿玛。



而至于为何现在我们都是叫“爸”,我觉得应该是处于好念的原因,毕竟我们现在说的是白话文,爸的发音简单,朗朗上口,又特别适合于婴幼儿的发音练习,于是现在都这样叫了!


夏目历史君


闽南:亲生的叫爸,母。入赘称女父为爹,娘。儿媳管公婆也叫爹,娘。“爹”父+多,多出来的爹,即不是原来的亲父。父母公婆则为规范的他称。姑嫂从对长辈称呼的不同可以判断出来。而公婆则一贯的传统尊称为“大官”、“大家”,时刻提醒他们是天,是主宰。而“妈”则是奶奶的称呼。“妈祖”即奶奶祖,也就是姑奶奶姑太奶奶姑太太太奶奶的意思,其实就是姑祖。汉字不同,意真不同。


止月斋


其实各地方言叫爸爸妈妈也有很多不一样的。我是湖南的,我们这比较老的叫法是ya ya。感觉更像爷爷的音。但是这么叫的人比较少了。叫爷爷的音是dia dia。这个叫法目前还跟普遍,而且湖南人在书面写这个音时就是写成爹爹。还有几个称呼在不同地区指代的人都是差辈分的,如婆婆,有的地方是指自己老婆,有的地方是指婆婆。如媳妇,有的地方是指自己老婆,有的地方就是指儿媳妇。如姆妈,有的地方是指妈妈,有的地方是指奶奶。感觉在称呼方面也是十里不同俗。


风的漂泊44


潘金莲为何叫武松叔叔,不是该叫弟弟吗?这应该是仿说辞,代替自己的儿子叫弟弟。那么唐朝人就是代替自己的叔叔叫哥哥,而且这同时说明他根本就没有叔叔,就像潘金莲没有儿子。总而言之只要不冲突就行,贵在创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