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不敢看別人的眼睛是自卑內向的表現嗎?

用戶4554186709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 王宏梅:


王宏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級職業指導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專家講師團講師、公益人。熟識精神分析、家庭治療、敘事療法。擅長領域: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人際溝通。

一般來說,是這樣的。自信的人落落大方,跟人交往的時候會看著對方的眼睛,從對方的眼神中獲取必要的信息,以便繼續交流下去;而自卑的人,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也會逃避交往,在跟人交往的時候也會因逃避而不敢看別人的眼睛。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卑,只不過程度輕重不一而已。強者會在戰勝自卑的路上變得越來越有能力、越來越優秀,而弱者會在自卑中一直逃避,痛苦終生。

自卑是不可戰勝的,我們在戰勝它的過程中會跟它握手言和、和諧相處。因為人在宇宙中實在是太渺小了,我們的某個階段跟整個人的一生相比,也太微不足道了。再強大的人都會面臨死亡,而我們小的時候都處於“無能”的階段,沒有了媽媽的照顧,我們都活不下去,所以小孩子發現自己能做一件他以前無法做到的、在大人眼裡其實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的時候,他是那麼興高采烈,因為他更有能力掌控自己的人生,他也因此在此時戰勝了自卑、獲得了自信。

人就是這樣,一步步在戰勝自卑中走向自己的人生。而到了一定的階段,我們又會發現,不管我們如何努力,總有我們到不了的地方,總有我們做不成的事情,所以我們仍然會跟自卑重逢。

但在此時我們又會明白,每個人都是如此,這個世界很公平、很神奇,這也是吸引我們探索無限可能的力量,所以此時我們會與自卑握手言和,承認它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正確地認識自己,你有不如別人的地方,但是你也有比別人強的地方,每個人都如此。 接納自己、接納自卑,才能超越自卑,喜歡上自己、愛上自己,你也不再會害怕看別人的眼睛。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內向無需改變,自卑則是無法從心底認同自己的價值。

不敢看別人的眼睛,有幾種可能

1、自卑心理

由於極度的不自信,導致看別人眼睛的時候,會有被審視的感覺,擔心無法達到對方的期待而不敢對視。

2、個性害羞

我認識一個可愛的男孩子,哪裡都好,就是不敢看人的眼睛。他並不自卑,只是對人際交往不嫻熟,表達能力也比較欠缺,所以和你對視讓他覺得不安,只好移開視線。

3、氣勢較弱

氣場這種東西是真實存在的,如果對方氣場強於你,你很容易心裡沒底而躲開目光,避免正面交鋒。

如何坦然直視對方的眼睛?

  • 正確地評價自己,有意識地發現自己的價值;

  • 平常心對待,不用太把別人當回事,有時候人就是內心戲太多;
  • 教你一個秘訣,可以不看眼睛,看兩眼中間鼻子靠上的位置,這樣對方和你都會覺得比較舒服不尷尬。

歡迎點贊並關注“夏小糖的心理驛站”,頭條心理達人為你整理最實用的生活建議、情緒調節、人際關係、性格分析!

夏小糖的心理驛站


不請自來客。

不敢看別人的眼睛是缺乏自信的表現。沒有自信當然會自卑了。

眼睛是除了語音之外可以表現一個人的情緒與想法的重要器官。

筆者找了幾個圖片。有興趣者可以看一下這些眼神表達了什麼。看看誰看的準。

1.


2.

3.

4.

其實不敢看別人眼睛,也就是說不敢與別人真正的交流。

對於這種情況,筆者建議可以練一下拳。因為建立自信沒有比“我的身體實力碾壓對方更好的了”。拋開一切外界賦予的關環,我的身體實力比你強。那還有什麼不自信的呢。

對了。大街上不要老是盯著過路人眼睛看。挺失禮的。

祝身安體泰福壽安康。


紫雲觀濤


根據本人二十多年來的諮詢經驗看,自卑內向的人確實存在著不敢直視別人眼睛,儘量避免和別人眼神接觸的情況。

這個問題的關鍵有兩個,一是我們對自己的認同感太低,從內心深處沒有力量支撐我們與別人對視。二是我們缺乏和別人眼神交流的經驗技巧和正確的理解。

所以對於這種情況,如果問題不太嚴重的情況下,建議自己先做一個簡單的調節。

我們建議從自己擅長的方面或者自己作為主場的時候,開始有意識短時間地讓自己和別人進行眼神的交流。這樣一方面我們的心理壓力會較小,另一方面小規模的嘗試會極大的增強我們的內在自信心,從而有助於我們在其他人面前,或者其他場合進一步挑戰自己超越自己。

我個人其實就是一個相對內向和自卑的人。在一些社交場合一直是畏首畏尾,並且也存在這種不敢和別人眼神接觸的情況。同時也對這種不夠大方的表現非常苦惱。

但是後來有個發現,就是自己在講課或者做講座以及諮詢的時候是超級自信的,而且這些個時候和對方有眼神的交流和互動好像不是那麼困難。

於是我就有意識地在這幾個情況下,增加與別人眼神的交流和互動。這樣久而久之,在其他場合慢慢也有所改善。並且還有一個進一步的發現:在其他場合,有意識地強迫自己超越自己一次,接下來的第二次,第三次就會越來越自然,慢慢這個問題就不再是一個困擾。

本人比較擅長的是青少年教育問題和心理及家庭關係調整話題,如果對我的回答感興趣,歡迎大家關注家教微管家,本人會竭盡所能給大家最中肯的回答。


成潔老師幸福有約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人的許多感情和心理活動都能通過眼晴予以表達,比如喜、怒、哀、憂、思、懼、愛、恨、驚、惡等等。一個閱歷豐富,擅長察言觀色的人,能從人的眼睛和麵部表情讀懂更多含義。人與人之間近身交往,除了談話和舉動,我們常常還要通過觀察別人的眼神來了解別人的心思和意圖,方式是多樣的,有側面看一方眼睛的,有正面看一方眼睛外的其它頭面部位的,有四目對視的,也有一方正看另一方,而對方看別處的,等等,各種眼神方向在很大程度都代表了雙方心理和情感的輸出和承受強度。

我們不敢或不願看到的主要是別人的憤怒、憎恨、厭惡、嘲諷、埋怨、疑問等眼神,有意或無意的迴避是常有之事;我們敢看卻不忍看到的是別人的悲哀、憂愁、害怕、思念等眼光,我們敢看和樂意對視的是他人的喜樂、激動、感謝、讚美、滿意和相愛等無害和善意目光。



憤怒和仇恨的目光,危險指數最大。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如果雙方都有玩命相拚之心,較量前絕不會顧忌四目對視。因為眼神的力量只會壓倒貪生逃命者。大多數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仇與怨烈度較低,往往並無搏命之初心,一方怒視的目光除了能挪開膽怯者的視線外,也會讓一些巧於應對者、不與其一般見識者,理虧者、失去方寸者等真怕者或假怕者眼望它處,避其鋒芒。能正對其眼晴說話的人,除了不怕事的人,還有理直氣壯的人,還有變換眼神,示以微笑、哀怨、疑問、吃驚等基於真情或假意的目光。至於予盾能否化解,全在雙方把握。



一個勇敢善良,穩重成熟,自立自強,充滿自信的人大都學會了在生活中微笑示人,用真誠的目光與人交流,他們少露的鋒芒只用來怒視那些邪惡的壞人和卑鄙的小人,他們學會了怎樣消化他人的厭惡、埋怨、嘲諷和懷疑的目光。也欣然和理智地去接受那些快樂和善意的眼神。然而每個人的成長都需要一些經歷,長輩看著我們長大,我們卻是看著長輩和他人的目光檢驗的成長,回頭想想,我們應該都有一個不敢看人眼神的心路歷程。

小時候,被家長和老師或其他大人訓斥時,我們通常會老老實實低下頭,因為他們發火的眼光可能對我們意味著體罰,我們形成了條件反射式躲避。當別人憎恨和埋怨我們時,我們可能在日後的合作利益上受到影響,久而久之,當看到這類目光時,我們就會立即反思自己在哪些方面侵犯了別人,轉眼他處才能摒除不良情緒。隨著廉恥心的增強,別人眼裡透露出的嘲笑和懷疑的光茫也讓我們感到那是對我們能力和地位的否定,讓天真又慌惑的自己再次把目光移向自已的雙腳去拷問自己。……

一邊學著一邊長大,我們逐漸覺的自己能行,因為從別人識可和讚許和認可的目光得到了鼓舞。可是事與願違,一些我們想要的能力和身份卻屢屢受挫,恰恰在此時,我們又需要應有的自尊,於是我們便極力避免與有此能力和身份的人四目對視放電,怕他們想起和追問自己,引起不堪忍受的嘲諷和鄙視。實際上,好多善良的人們並沒有小看我們的心,我們反而能從他們那兒得到鼓勵和支持。因為自我封閒而錯失良機,都是不自信惹得禍。這樣的心理也影響對異性的追求,因為男女之間更需要心靈之窗常放電。

有時候,我們的虛榮心也讓我們自命清高,怕別人懷疑和追問自己到底行不行,於是也不敢和人對視。因為好多人經歷過,對視那種飽含疑惑的目光,有無底自容的感覺,是心對心的揉躪。


人被逼到生無可戀時,都有目空一切,直面生死的潛能,何怕惡人注視?只因努力不夠,我心不服,何怕常人目光?逼自己一把,相信自己,不怕與任何人交心,不怕與任何人對視。當我們不能一步到位時,我們不妨先嚐試著用微笑的眼光看別人的雙眼,不要凝視,不要把自已心的柔弱部分對向別人。


終極解夢


依從題主所提出的問題,我們先不著急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下自卑的具體定義和相關研究。自卑在心理學上是指個體在與他人進行比較時,由於低估自己而產生的一種主觀情緒體驗,如害羞、內疚、失落、焦慮等。心理學中對自卑概念研究頗有見解的應該是奧利地心理學家阿德勒,他提出自卑感是人與生俱來的,這是由於人類還處於孩童時期時,個體從生理角度還處於較為弱勢的階段,兒童為了獲得個體長足的生存和發展必須完全依賴於成人的撫養和照料,這樣一強一弱、一大一小的鮮明比照,使其內心產生較大的自卑和虛弱情感,由此也激發了兒童追求力量的強烈願望,以此來克服兒童心理的自卑感。但是,阿德勒並不沒有片面的看待自卑感,他認為自卑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自卑感可以促使個體在與他人進行比較時,真正察覺自己的某些方面的不足或缺陷,繼而激發個體不斷努力改善這些方面的問題,促使個體能夠積極、樂觀的認識自我、形成良好的自我體驗和自我接納,培養合理的自我意識,因此對個體的自身發展具有長足的進步意義。但是,另一方面也可以發現,如果個體過分關注某些方面,就會對個體產生一定的傷害,特別是個體為了實現或達到某個願望時,而使其產生的比較心理,認為自己各個方面不如別人,對自己的能力、品質評價過低,產生較多的自我否定和消極情緒等,長期以往就會對個體的身心發展帶來不利影響,降低個體生活質量和主觀幸福感。因此,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必要掌握一些克服自卑情結的方法,如轉移注意力、自我激勵、目標刺激、合理認知、環境感染、心理減壓、正確認識自我等。

根據題主所提出的問題,在人際溝通中一個不敢看別人眼睛的人可能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例如心虛、恐懼、害怕或自卑等心理因素,也存在當事人不知道如何與人直視交流的恰當方式;同樣,一個有自卑感的人在與人交往過程中,也會出現不敢直視他人的情況。因此,如果題主一定要得到一個結論,那麼從心理學的角度也只能是一種可能性而非必然性的答案。


夯七婚戀指導


首先,先澄清一個概念就是,自卑不等於內向,內向也不一定會自卑。自卑是人格特徵上的概念,而內向是性格傾向的一種。

(內向性格和外向性格是指人與世界能量互動的方式傾向於從獨處獲得能量,還是與他人互動獲得能量,這其中只是形式不同,沒有好壞優劣,建議可以再去了解關於內外性格的知識,此處不多做展開)

然後回答題主的問題:
是的,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講,不敢看別人的眼睛是自卑的表現;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講,每個人都有自卑,只是關於自卑的內容不同,自卑的程度也不同而已。

自卑感是指在和別人比較時,由於低估自己而產生的情緒體驗。(百度百科,2018)

“比較”是人類非常慣用的思維方式,因為我們是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我們只有體會到“痛苦”才能感受到“快樂”是什麼感覺,我們只有認識了“醜”“善”才知道什麼是“美”“惡”。所以,我們也常常通過對比去感受自己的存在,而社會文化建構出了某一種標準,使得對比一旦產生,我們就會腦子裡形成“哪個比較好”“哪個比較不好”的概念。

另外,我們在嬰兒狀態時,如果父母給到的關愛不夠,不及時時(而這是普遍會方式的事情,因為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的父母/撫養者),我們一定會多或少都會在很小的時候體會到這個世界的不安全。而這個世界給我們的不安全感和不可控給我們帶來了“無助”“無能”的感受,使得我們在與人對比時,常常不自覺地低估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是不好的,不夠的。

當我們看別人眼睛時,我們非常清楚地覺知到對方的眼睛也在看我們;且那一刻,我們腦子裡就會收集對方的各種信息然後不自覺地在內心進行對比,以及常常對比出自己不夠對方厲害的結果;於是,我們也會設想在對方眼裡,自己也是不夠好的形象,而我們又不願意面對和接受自己不夠好,於是就採取不與對方對視的方式來避免體驗到“自己不好”的感受。畢竟,“不夠好”是非常深層次的感受時刻在影響著我們。
至於治療呢,不同的流派會採取不同的方式,去處理我們早年的那個“不安全感”而引發的一系列後來長大後形成的行為方式,而最終目的就是讓人變得自信起來。
許多建立自信心的方式也是可以的,不過有些治標不治本,最好的方式還是找專業的諮詢師,從更深的層次去做自我的探索和成長。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李曉純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暖心理


不是每種心理或行為表現情況都有特殊性,更不是每種都是需要治療的疾病。不敢注視別人的雙眼,其實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從性格或者每個人的特殊性上來看,是否注視他人的雙眼,這是一種表現,每個人都有特殊性,並不是疾病。注視對方雙眼,代表著個人的強勢和自信,是很好的。但是有時候沒自信或者內向的人,和人交流的時候就是不知道眼睛看哪,和人對視就心虛。這種狀態是內向、不自信等等原因引起的表現,沒什麼大不了。

我身邊也有內向的人,很多人現在說話已經很自信了,但還是不敢直視別人的眼睛,我就看別人的鼻子,這樣既有眼神交流又沒有對視的壓力。我現在很自信了,但是這個習慣還是保留了下來,它並不困擾我。

所以對於一個行為表現,只要不影響你工作生活、學習、社交就可以,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習慣,不要受一貫身邊人的表現或者狀態的影響。如果很怕眼神交流,更應該注意的是提高自信心,提高對自己說話內容的信心,多給自己跟其他人交流的機會,多多鍛鍊自己,這個才是重要的。對於其他的行為表現也是。不要注重行為本身好或者不好,這個好不好是主觀的,有沒有影響到你,改正到什麼程度就好了,是你自己把握的。我們的行為是出於心理,本身是讓自己開心,而不是照著什麼標準做才對。


你的心事與困惑,我們願意傾聽,歡迎關注“青音約”的頭條號,向我們提問,寫下你的困惑,我們幫你解憂


青音約


人格障礙是指病態人格或異常人格,是指人格在發展中形成了一種畸形的,偏離社會文化背景,在日常生活中與普通人相比具有明顯的行為差異。人格障礙的分類有許多種,偏執型、抑鬱型、分裂樣型等等。人格障礙的病因較為複雜,生理、心理甚至於環境都對其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作用。但是,人格障礙的具體診斷並不是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專業的醫生進行專業的測定。

一般情況下,人格障礙需要有明確的不協調行為和態度,其異常行為應具有明顯的泛化狀態。需排除廣泛性大腦損傷或病變,以及其他精神科障礙所直接引起的狀況。而人格障礙一旦形成將很難根治,目前普遍採取貫徹預防原則。

人格障礙的行為是具有泛化性的,絕不僅僅是由不能與人對視而簡單定義和斷定的。根據題主的描述,如果是發生了較大的生活問題,那麼更大的可能性為應激性反應狀態。

應激反應是指由於突發性事件對個體的心理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而導致長期的、延續性的情緒波動。重大的突發性事件包括親人亡故、自然災害、人際關係發生變故等等。個體如若長期處於應激性狀態下,將會產生較為嚴重的後果,輕者為情感障礙,重者可能產生明顯的社會功能障礙。

因此,在面對生活中的巨大問題導致的心理壓力時,個體需要進行良好的自我情緒調節。適當的進行情緒宣洩,悅納自我,客觀的評價自己。


宋少衛


我是餘 柳,女,國家二級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諮詢師。



你好,謝謝你的提,你還真是給我出了一個難題:害怕與人眼神接觸,是什麼毛病,怎麼治療?考試也沒有這麼難的。這個害怕眼神接觸的對象是誰,具體怎麼個害怕法,什麼場合會害怕。這些不同的回答會有各種各樣的可能性。而我無法也不願給你一篇類科普似的回答。

一般我們碰到問題,會分析原因,尋找解決方案,然後付諸行動。其實心理諮詢也類似,比如你的問題,害怕眼神接觸。那麼我們會去考慮是因為什麼原因讓你害怕。是怕人呢?還是害怕別人發現自己的不足?或是害怕接觸後的失去。雖然這幾種害怕的最根本原因其實是一樣的,都是害怕不被接納。但是我們需要一步步深入,根據不同原因找出不同的解決辦法。而且不同原因會對應不同的經歷與體驗。針對這些不同的可能我們需要新的行動去帶來一些矯正性的體驗。這樣我們就會發現除了害怕外的新的可能性。

對於你說的害怕眼神接觸,其實很普遍,很多人都會,每個人也都在用不同的辦法來應對。它確實也是自卑的表現,但誰又不自卑呢?知道了自卑也並不能解決問題。我們需要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去看到害怕與自卑的來源。看到自己曾經經歷了什麼,才會有現在的我們,並且不去嫌棄自己的害怕與自卑,而是理解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害怕就害怕著,帶著害怕去接觸。我們不需要變得不害怕,也不需要假裝不害怕,知道我們是害怕的,但仍能夠行動,並沒有被害怕打趴下,這已經足夠勇敢了。

雖然最後我們會不再害怕,但在行動的時候我們知道自己的害怕並且不再試圖改變,才能不再害怕。這中間有個悖論,然而實情確實如此。當你去行動,並且不再試圖改變自己,真正的改變才有可能發生。當然,這會需要一個過程,改變在你慢慢理解自己的經歷中發生。

所以,我希望你能說說更多的你自己的經歷,這樣才能對你有更多瞭解,回答起來也能更有針對性,歡迎繼續來提問,也可以走進我們的諮詢室進行面詢。

祝你生活愉快


餘 柳

國家二級諮詢師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諮詢師 精神動力取向,以開放包容的心態陪伴你直面生命中的痛楚,給予一個安全的成長空間,希望與你的相遇。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歡迎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