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有趣的歷史和嚴謹的歷史,你更喜歡哪個?

文史漫談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什麼是歷史?


通俗的說,歷史就是過去的事實。從專業角度來講,歷史就是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等。


  • 為了保證歷史記述的準確性,歷史必須是嚴謹的,來不得半點馬虎的。


歷史是殘酷的,甚至是殘忍的


歷史的主旋律就是一部戰爭史,每一次王朝的覆亡、興起都伴隨著戰爭,戰爭就意味著殺戮,意味著饑荒,百姓顛沛流離,千里餓殍,易子而食的景象出現了不止一次。一個王朝推翻那個王朝,或者這位大臣殺了另一個,故事不斷重複,人物一個接一個地消失,這是特別殘酷和令人心痛的。

而如今大量出現的宮廷劇、神劇們完全就是憑空想象出來的,出現了大量與歷史事實嚴重不符的情節與場景,當作娛樂劇來看倒也無妨,若是當作歷史來看,無疑會破壞觀看者正確的歷史觀,對歷史沒有正確的認識,同時也是對先輩們的嚴重褻瀆。


歷史是獨立的,不受人為影響的


很多歷史學家都注重強調還歷史以本來面目,找到一個真實的歷史,那些史書的撰寫者,他們是無名的英雄,史書中有些真實的文字記錄,往往帶著他們的鮮血,“秉筆直書”是他們一生的追求,真相是他們的信仰。春秋時期,齊國大臣崔杼殺了齊莊公,史官秉筆直書:“崔杼弒其君。”崔杼怕難以承擔罪責,向史官訴說原委,史官不聽,被崔杼殺害。過去的史官都是世襲,史官的弟弟接任後還是秉筆直書,崔杼又殺了他,第三個弟弟接任仍然不屈不撓,而且其他史官手拿竹簡站在外面,一旦第三個被殺,他們將會前赴後繼,這讓崔杼感到了正義的力量的確不可戰勝。

歷史決不能被野史所混淆,決不能被主觀色彩而矇蔽,就應該是一種純粹的客觀發生過的事實存在。純粹歷史僅僅是事件本身,是不包含帶有任何色彩的評價的,無論是貶義也好,褒義也罷,只要被評價過,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歷史了。


歷史是枯燥的,單調的


大部分人對歷史的認知,是枯燥的歷史課本。拋開課本去讀正史的話,《二十四史》、《資治通鑑》,那滿篇的本紀、表、書、世家、列傳、志,洋洋灑灑幾千萬字的文言文,不把現代人讀暈才怪。當今的時代,能讀懂讀透二十四史的能有幾人,就算通讀過一邊的也是寥寥無幾,這需要驚人的毅力靜下心來付出大量的努力才能完成,而且付出的這些努力背後未必能帶來物質上的收穫。

司馬遷開始《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司馬遷通過閱讀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查獲取的材料,對蒐集的材料做了認真的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如不列沒有實據的三皇,以五帝作為本紀開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採用闕疑的態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面對這枯燥的文海,所經受的是常人無法忍受的煎熬。


所以說有趣的歷史或許能帶給你笑聲和愉悅,卻未必能呈現給你真實的歷史。


歷史流域


作為一個從事歷史研究者來講,在我的觀念之中,中學生們還是大部分認為這門學科死記硬背,當然如若受到有趣的引導將會讓中學生們提高一個段位,其實不然,孩子們應該將歷史作為一門邏輯思維的學科去學會更好。

歷史本該嚴謹,且十分精確。往大的範圍去想,那些歪曲歷史,不尊重過去的國家,將會很有可能重複覆轍;就拿我們個人去說,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會對我們的過去了如指掌,現在你可能會有這種時刻,你所做的事情往往會閃現過去與之類似的情景,過去對你印象深刻的事情,會讓你每每有一種超越精神之上的超脫或者折磨,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歷史,她就在那裡,不多不少,成就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現在和未來。

歷史從來不語,卻給了你所有的答案。



天天子了


有趣的歷史和嚴謹的歷史,首先他們都是真實的歷史,其次描述的方法不同。這樣才有可比性。

個人人為歷史是個嚴肅的話題,無論是有趣的歷史還是嚴謹的歷史,都應該儘量的符合歷史環境和歷史背景,而不能胡亂改編歷史。

當然,歷史本身就無法百分百的還原真實,但是這並不妨礙講述有趣的歷史和嚴謹的歷史,因為這兩者是可以共存的。

有趣的歷史,是講述歷史上發生的一些有趣,有意思的事情,而不是編造和戲說歷史。嚴謹的歷史可能會更多傾向於學術研究和論證的一些問題,可能會枯燥一些。所以,適合普通大眾的可能還是有趣的歷史,會更輕鬆,更容易接受。

比如講述一些歷史事件,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去講述,因為很多歷史都有很多的記載,這些記載的角度也可能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但是,只要是符合歷史環境的,都可以讓大家自己去理解。

而嚴謹的歷史,往往會與考古和論證相關,需要很多的嚴謹的科學證據來證明,對於這種比較專業的東西,大部分人應該是很難接受的。

當然,有趣的歷史可能還有一些傳說和野史在裡面,這也是對很多人具有吸引力的。但是,這種野史的講述還是要留有一些餘地,畢竟有很多不確定的內容,還是留給大家自己去思考好一些。

有趣的歷史不代表就是戲說歷史,而嚴謹的歷史也同樣可以有趣。

而實際上真實的歷史,除了當時人知道外,後來人只能通過,史書,傳說才能知道。不管是史書,還是傳說都是人為傳播的,多少都會有所偏差的。就算是親身經歷者,在描述過程中也美化自己,貶低別人。更何況寫史書的人,不知道進過了多少手才知道的。

盡信書不如無書,但也不能全盤否定。一句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就一推二六五。也不能說出來哪裡不可信,為什麼不可信,什麼才可信的,完全不知道。

現在有一些單位,要證明你媽是你媽,你爸是你爸,也不是沒有道理的。二十四不可信,你說你爸就是你爸,你媽就是你媽,我為什麼要相信,你拿出證據來啊。

扯遠了。

而戲說歷史卻是不同,把的歷史經過自己的想法進行加工,最有名的,就是三國演義了。那描述的多精彩啊,但是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三分真,七分假。不過大家都喜歡看,老百姓也不管是真的假的。如果你要查歷史,就看三國志。

明朝那些事兒,想比大家都聽過,我全篇看了一遍,裡面描述明朝整個王朝的歷史,寫的很有趣,還有加上作者自己的想法,寫的也是很精彩的。

至於有趣的歷史,還是嚴謹的歷史,喜歡哪一個。我喜歡有趣的真實的歷史。


東海逍遙之客


個人人為歷史是個嚴肅的話題,無論是有趣的歷史還是嚴謹的歷史,都應該儘量的符合歷史環境和歷史背景,而不能胡亂改編歷史。

當然,歷史本身就無法百分百的還原真實,但是這並不妨礙講述有趣的歷史和嚴謹的歷史,因為這兩者是可以共存的。

有趣的歷史,是講述歷史上發生的一些有趣,有意思的事情,而不是編造和戲說歷史。嚴謹的歷史可能會更多傾向於學術研究和論證的一些問題,可能會枯燥一些。所以,適合普通大眾的可能還是有趣的歷史,會更輕鬆,更容易接受。

比如講述一些歷史事件,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去講述,因為很多歷史都有很多的記載,這些記載的角度也可能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但是,只要是符合歷史環境的,都可以讓大家自己去理解。

而嚴謹的歷史,往往會與考古和論證相關,需要很多的嚴謹的科學證據來證明,對於這種比較專業的東西,大部分人應該是很難接受的。

當然,有趣的歷史可能還有一些傳說和野史在裡面,這也是對很多人具有吸引力的。但是,這種野史的講述還是要留有一些餘地,畢竟有很多不確定的內容,還是留給大家自己去思考好一些。

有趣的歷史不代表就是戲說歷史,而嚴謹的歷史也同樣可以有趣。


寒蕭99


就我的理解來說,有趣的歷史和嚴謹的歷史二者是不衝突的,也就無所謂必須二選一的問題。嚴謹的歷史指應尊重基本的歷史事實,有一個求真的態度,有趣的歷史側重於對歷史事實的解讀,是一個方法問題。因此,針對提問,我的選擇是以有趣的歷史創作方法去解讀嚴謹的歷史。

首先,歷史需要嚴謹,也必須嚴謹。尊重歷史事實是最基本的要求。司馬遷曾遊歷名山大川實地考察歷史名跡,瞭解地方民情風俗和歷史人物軼事,力求實錄歷史,所以東漢班固稱讚他“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古代史家盡其所能秉筆直書以求真,後來者解讀歷史更應嚴謹,尊重史實,那些不尊重基本史實的各類作品,群眾是嗤之以鼻的,更是會貽笑大方。戲說應是尊重史實基礎上的戲說,而非為了產品叫好叫座的肆意歪曲。所以眾多的歷史影視劇,觀眾朋友喜歡給它們排個十大經典之類的名次,這排座的最重要一條標準就是是否符合歷史事實。是否符合歷史人物特點,是否是尊重史實基礎上的合理演繹。沒多少人喜歡那些漏洞百出的廉價惡搞。

其次,在尊重基本史實的前提下,有趣的歷史作為嚴謹歷史的解讀方式也是應該存在並得到提倡的。珍寶會被埋在古墓裡,而歷史不應該被塵封於或許枯燥的史書中。它最大作用應是供後來者研讀並吸取有益的經驗教訓以指導現實的生活。但是廣大的人民群眾不是學院裡的歷史系教授,對枯燥的歷史接受度很低,這就要求在尊重基本史實的基礎上對歷史作有趣的解讀,更便於群眾理解並接受。例如,毛主席一生酷愛讀史。更善於活用歷史,歷史知識、人物典故經他老人家一說,風趣幽默,就讓人容易理解接受。

總之,我認為在尊重基本史實,確保歷史嚴謹性的前提下可以對歷史作有趣的解讀,二者並不衝突。



昨天即歷史


有趣的歷史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對歷史產生興趣,如果要研究歷史,還是要研究更嚴謹的歷史才好。歷史越嚴謹越好,否則你為了有趣加一句,他為了有趣再加一句,對歷史有興趣的初學者沒有那些分辨能力,往往就信了那些有趣的歷史中有趣的成份。比如初學者學習民國時期的歷史,如果老師過份的講許多蔣介石的風流事啊,宋美齡與誰誰誰啊這些,那初學者就以為民國就是那些事。所以研究歷史,還是嚴謹點的好。


米格


其實我想說:我喜歡有趣而嚴謹的歷史。歷史是一些人和一些事的總和,對於不是十分喜歡歷史的人讀起來難免十分枯燥,很難長期讀下去,從中獲取一些收益。

如果把歷史寫得十分有趣,讀起來便跟讀小說一般,不覺乏味,且有頗多歡樂。

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就是一部有趣而且嚴謹的歷史。文字風格與現代頗為相似,作者常常採用一些有趣的類比,把歷史人物寫的生動形象。

如此風格,就連題目也是標新立異,人們往往會認為這是一部野史,但這是一部實實在在的正史,書中引經據典,大都來自於明史和其他正史。



孤舟碼頭


本人更喜歡“有趣的歷史”;


所謂有趣的歷史只是在真實歷史上對故事性進行更生動的描述;但可能為了連貫性、合理性和趣味性進行了一些刪減、移位和增加的手法。


而嚴謹的歷史必須是經過各種史料驗證、考古對比以及全方位系統性的排查後得出的結論。本來歷史的考究就是枯燥的。對於非專業歷史學者而言,你不一定會有耐力堅持下去。


做個比較:《三國志》和《三國演義》

眾所周知,《三國志》是西晉陳壽寫的官方歷史記載,更接近歷史真實發展的史實,也作為二十四史之一被官方所認可,可以算的嚴謹的歷史;

而《三國演義》是實實在在以三國時期歷史為背景,大的歷史方向沒有問題的一部“文學作品”。

可以說中國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遠遠多於讀過《三國志》的人。

這就是趣味性!

只是,明明“單刀赴會”的是魯肅卻搬到了關羽頭上;明明赤壁之戰的主要功臣是周瑜,卻算到了諸葛亮頭上;明明周瑜是氣量大,溫文儒雅的形象卻被寫成了小肚雞腸……

但作為一部“有趣的歷史”,《三國演義》對中國的影響卻遠遠大於《三國志》


小何才漏尖尖角


我喜歡嚴謹的歷史。

什麼是歷史?歷史是對過去的人和事物系統全面的記錄、詮釋和研究,它是我們現在以及未來生活中為人處事的參考依據。因此歷史的定義就決定了它必須是嚴謹的。當然我們在講述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的時候可以用生動有趣,更容易讓人理解的語句來形容,讓更多的人都喜歡歷史,瞭解歷史。


鬱琰無忌


趣聞趣事是野史中常見的文學體裁,讀來輕鬆愉快,不似正史那般枯燥乏味。如司馬遷的(史記),陳壽的(三國志)等,以個人觀點品評歷史,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像(二十四史),司馬光(資治通鑑)等,它們的歷史嚴肅性大於前者的文學藝術性,讀來字字句句冰冷,以正史官方的口吻記錄歷史進程和事件,乏善可陳,所以兩者之間,我更喜歡民間文學氛圍寬鬆的野史,趣味十五,有血有肉,更具觀賞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