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陽曲前斧柯懸泉寺怎麼樣?

太原晚報


前斧柯懸泉寺位於太原市陽曲縣西凌井鄉前斧柯柳林河畔,景區由汾河二庫專用公路和太古鐵路進入,交通十分便利,景區內分佈著秀麗奇特的自然景觀,也保存著歷史文化明珠--千年古剎,據碑文記載,這裡原為晉王府的“柴炭之地”。也就是晉王朱棡家裡柴火的砍伐區,在古代皇家砍伐區是禁止民間砍伐的。前斧柯懸泉寺就是修在禁區裡的皇家家廟。

現在的前斧柯懸泉寺,從山門到古棧道頂端總長度有980米。山門前,清澈的泉水從20多米高的山崖上流下,宛如晶瑩剔透的珍珠一般,這便是懸泉滴水,也是前斧柯懸泉寺名稱的由來。

走進山門,是立著長長短短小木棍的“平安壕”,相傳明末清初的太原名士傅山就在此隱居數月,躲避清廷的招撫。

伽藍殿、大雄寶殿、地藏殿、觀音堂、經閣樓、七佛洞、古棧道等景觀,一處一景,各有特色。其中大雄寶殿背靠石壁,面對汾河,殿內西山牆,保留有部分明代所繪之壁畫,內容為十二藥叉神將和十二圓覺。

大雄寶殿東側的地藏殿是懸山式建築,地藏王菩薩端坐正中,兩側為鐵鑄的十殿閻君。地藏殿東面是觀音堂,觀音菩薩像是明代所塑,保存完好。觀音菩薩的底座下原有一泉眼,泉水常年不斷。觀音頂上建有經閣樓,上面的釋迦摩尼像也是明代留存。

總體來說,前斧柯懸泉寺是一處集“古、秀、懸、奇、險、野”為一體的景觀。寺內有大雄寶殿、地藏殿、觀音殿、藏經樓、觀音堂、七佛洞、龍王殿、羅漢洞殿堂等景點,還有兩層千米古棧道,懸泉滴水瀑布,石映山門等奇特景觀。登上懸泉寺最頂層環顧左右,漫山綠遍、群峰競秀,汾河二庫盡收眼底,美景環現,極富觀賞價值。


山西新聞網


目前,第一至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共有4295處。山西以452處位居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首位。其中,太原佔據33處,而前斧柯懸泉寺就是陽曲縣5處中的1處。

前斧柯懸泉寺這個詞,人們一念起來,有點拗口。其實,前斧柯是一個村落的名字,而寺廟的名稱是懸泉寺。前斧柯懸泉寺行政上歸上陽曲縣,官方地名是西凌井鄉前斧柯村官山汾河畔。其實該處地理上緊挨太原北部城區,與尖草坪區同樣的國保單位——竇大夫祠、多福寺都是左鄰右舍。從交通情況來看,要麼從崛圍山下的呼延村往西北盤山20多公里即到;要麼先去陽曲縣後再折往。

懸泉寺整個建築建造在半崖峭壁間,分上中下三層。大雄寶殿亦面闊三間,深為兩間,坐北向南,背靠石壁,面對汾河,殿內塑有三世佛坐像,臺下左右兩側立護法金剛。西山牆壁畫為十二圓覺菩薩,為明代所繪。大雄寶殿東側為地藏殿,懸山式建築,裡面為地藏王菩薩和十殿閻君鐵鑄像(明正德年鑄造),形態逼真,工藝精妙,為珍貴文物。值得一提的是,遊客站在二層棧道頂部龍王洞山頂,汾河二庫全景盡收眼底,美不勝收。

除了寺廟本身的歷史文物價值與周邊優美風光。它的來歷也頗受關注。據說,該廟是朱明王朝的家廟。明朝朱元璋三子選此地建廟修祠,他的後裔終將這裡建成了“晉藩國主香火院”,也即“晉王府家廟”。此外,據說該廟還與明清之際的太原籍的大思想家、文學家傅山有關,寺裡有一個石槽,稱為“藥王槽”。官山一帶有疾苦的百姓們聽說傅山先生隱居於此,便紛紛前來懸泉寺找他求醫問藥。

一座朱家廟,半部王府史。遊官山懸泉寺,品賞王府家廟,或許是我們更好地讀懂明朝藩王治家倫理的一把鑰匙,再加之傅山先生在此隱居行醫的美好傳說,千年古剎雖經世事滄桑之變,風骨不改當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