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1870—1950年:日不落科技讓位德國,美國靠他國智力獲得成功

美國在“一戰”前,其特點是因為有著廣袤的美洲後院、優越的地理位置。在擴大自身基礎的同時,

利用歐洲高素質移民不斷地在科技、教育方面積極發展,從而使得資本主義的工業和金融業高度發展。

再加上“移民”因素,美國更多的是使用“軟實力”在國際上競爭,也即主要以經濟、政治勢力為基礎,通過滲透的方式不斷地主宰各國政治和軍事,奪取更多的經濟利益。之後,再反哺本國的科技發展,用以在“新的世紀”提升自身的勢力。

自第一次科技革命之後(1760年代到1840年代),科技成為國力提升的第一要素。

正是英國在第二次科技革命(1860年代到“一戰”)期間被超越,英國的“日不落帝國”才失去了光輝。

1870—1950年:日不落科技讓位德國,美國靠他國智力獲得成功

西門子1816—1892年,發明直流電動機、發電機、電梯,平爐鍊鋼法

“一戰”前後,“大英日不落帝國”何以衰落

在“嘉靖朝仿製西式武器背後:千年科技領銜與五百年落後之端”一文中,我們談及六次科技革命和三次工業革命。英國的落後就在於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受到重大競爭;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因為戰爭原因、國內愛爾蘭人問題和殖民地反抗等造成的動盪和高素質人口外流等原因,使得英國的科研實力在“一戰”前就“相對下降的幅度”很大。

英國在第一次科技革命中拔得頭籌,因此,用小規模的領土面積、人口占有廣袤的殖民地。通過科研領導了各殖民地國家的文明進步,例如歷史學、地理學、醫學等。但是,到了第二次科技革命時期,德國的科研實力,例如鋼鐵技術及其背後的武器製造、海軍發展等大幅度提高,由此造成英國很大的壓力。

英國和德國的科技競爭在20世紀有了結果,德國的科研能力名列世界第一。

1870—1950年:日不落科技讓位德國,美國靠他國智力獲得成功

愛迪生1847—1937

“一戰”前、“二戰”前,德國科技實力何以從世界第一迅速跌落

科研能力評比的話,我們以諾爾獎獲得者人數為例,講述這一問題。

雖然,諾貝獎不能代表科技實力高低,但某種程度上也能作為座標之一。

雖然,諾貝爾獎可以作為座標之一,但不能神話。以俄羅斯為例,俄羅斯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沒有美國高,而且差距比較大。但俄羅斯的科研完整體系卻可以保證俄羅斯在科技上有“制衡”美國的實力。這就是科研塔尖人數與科研高精人才之間的比例問題。

所以,塔尖人數很重要,但總體科研能力並不等於塔尖人數。

閒言少敘,從1900年到1930年間,德國獲得諾貝獎的人數最多,在這期間,德國在各方面科研都是突飛猛進。“一戰”前,“二戰”前,德國的科研能力高於英國、法國。在軍事武器、鋼鐵冶煉等方面比較突出。

1870—1950年:日不落科技讓位德國,美國靠他國智力獲得成功

卡爾·弗裡特立奇·本茨1844-1929年,奔馳創始人,汽車和內燃機發明者

第一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時期主體發明大多是英國人所為。但是在第二次時期,德國1866年的西門子發電機、80年代本茨內燃機卻比較突出。但因為“一戰”、德國納粹導致對科學家的蔑視等原因,德國的大量科研人才流失。導致德國科研實力大幅度下降,相應的英國和美國實力大幅度提高。

以“納粹政策”講述,德國頂尖人才外流問題

“二戰”前後,美國的科研團隊研製出的各種武器、先進技術等,都很難撇清德國裔、猶太裔美國人的貢獻。例如1931年到1940年,因為德國納粹上臺,大量科學家、高技術人才逃亡美國、英國以及瑞士等國。這時,美國的諾貝獎獲得者人數多於德國,英國也趕上了德國。

例如愛因斯坦、布勞恩、奧本海默等眾多,原子彈、火箭技術的代表性人物都來自於德國。美國就是依靠這些德國塔尖式科學家,才使得美國的科研實力在“二戰”後成為“短期內無法超越”的人物。

1870—1950年:日不落科技讓位德國,美國靠他國智力獲得成功

愛因斯坦,面對德國納粹,猶太裔科學天才移民美國

從1900年到2003年的103年裡,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經濟學四個獎項共有547人,其中114人是跨國移民,佔比20.84%。在遷出國中,德國有20人遷出,其中13位流入美國、4位流入英國、加拿大2人、奧地利1人。

可以說,德國是人才流失最大的損失國,美國是人才流失最大的勝利國。在這場人才外流中,中國也有6人流出,基本全部流入美國。

正是因為美國在吸引外國高級人才的不遺餘力,使得美國在各個領域都有所發展。

1870—1950年:日不落科技讓位德國,美國靠他國智力獲得成功

馮布勞恩1912-1977年,納粹戰敗後入美國。火箭導彈之父、登月計劃主持者

“二戰”後,美國的科研實力穩居世界第一位,而其國力也是最強大的。從軍事到工業,從發動機到芯片,當你的一切都倚仗美國的時候。你的科研、你的經濟、你的安全,其實是毫無保障的。

由此,科研獨立或者“有制衡能力”的合作,才是一國之根本!因此必須阻止人才外流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