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究竟什么是物质,哲学上又指什么?

太康太熙


这是一个哲学概念,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有明确的定义,物质就是世界上现存的万事万物,是客观实在,而不是指具体的物质。

从原子分子等微观物质,到我们能看的见得所有事物,都是具体的物质。而客观实在,就是除了这些物质,还有人类正确的认知,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也是一种存在,这种存在也属于物质的范畴。但这并不是说意识本身也是物质,意识不是物质,只是物质世界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这种反映有正确的反映,也有错误的扭曲的反映。但这些都是现实存在着的,因此都属于客观实在。

唯物论的物质观是建立在尊重和运用科学发展基础上的,因此它能正确的解释和反映这个世界的基本规律,就是最一般的规律。

所谓一般规律,就是从各种具体科学特殊规律中抽取出来的最基本的规律,就是所有的科学要共同遵循的规律,因此哲学才对科学研究从宇宙观和方法论上具有指导意义。

比如所有的科学里,都存在着事物发展的走向,都有发生、成长、稳定、衰弱、消亡的过程,从宇宙到到人生、到细胞到原子都有这个过程。

这个过程都有正反矛盾,都有运动和相对静止,都有量变和质变。知道了这些一般规律,就可以在研究中利用这些规律,在事物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应对,来解决矛盾,促进研究朝着正确的方向开展。

但这种哲学对科学研究的一般性指导,不是具体的特殊指导。每个科学研究方向都有其特殊的规律,如果用哲学去瞎套具体科学的研究或对具体的理论指手画脚,是十分愚蠢和极端错误的。看前面一些貌似知道几个哲学名词,却完全不知道其中含义的神仙大师们,就动辄提出什么“相对论”“量子力学”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等谬论,这真是天大的笑话。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本身就是一种客观存在,这些理论有些还处于争论和发展中,其主要理论内核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科学界的认同,是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时代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还没有成形,因此那个时代的哲学是建立在当时的宇宙观基础上的。现在科学发展了,人类对宇宙宏观和微观认识有了巨大的进步,哲学这个上层建筑就必须重新总结,吸取现代科学基础,夯实了基础,才能建筑砌上层。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是不断发展更新的,只用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精髓。

而某些人完全不懂得这一点,而是采取完全相反的态度,僵化机械的用一百多年前的一般理论来套已经发展的具体事物,否定客观实在现存事物,这种典型的唯心主义思潮还要扯上马克思哲学旗号,真是太可笑可悲了。


时空通讯


你就是物质中的一个种类,而且是多种物质的化合体(碳、氢、氧、氮等组合体).现实中的物质,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臭得到及我们的感觉器官能够感知的一切东东,以及通过仪器、设备(望远镜、显微镜、电迅设备等)观察、接收到的一切信息.

哲学上的物质是指"客观存在、能够感知、感觉、并能掌握其运动变化规律性的一切物质.哲学上的物质观,是综合了物质具有的一般属性、共同属性,即:客观存在性、感知性、运动变化的规律性.这些都是物质具有的"共性".比如"人"这一概念,尽管人具有高、矮、胖、瘦、男女、老幼等特殊属性或个体差异,但其"吃喝拉撒睡""七情六欲"等情感、以及生老病死等自然规律都是一样的,是没有区别的,这就是人的共性.也就是人人平等的"生物基础、宗教要求(如佛教的众生平等、基督教的"人人平等),法律基础.

现实中的物质,是具有不问差别和属性的,如"植扬、动物、有机物、无机物"等等;植物又有草本和乔本等等,够了不举了.

所以,哲学上的物质观是对现实中的物质的一般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性的概括和理论总结.用这一哲学观去指导我们去"观察世界、探索世界、认识世界,指导我们进行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

资料完善度低


人,首先是通过感觉器官认识世界的。我们直接或间接地感觉到的都是物质。人们不满足凭自己的听、视、味、触等感觉器官感觉到的东西叫物质,而且想知道物质的构成、类型、性质。所以才有了最初的哲学家,他们认为物质是由金木水火土气这些元素构成,有的哲学家还不满足,还要找比这更基础的,所以毕达哥拉斯说是数,德莫克利特说是原子。后来英国的物理化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论,科学家一度认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不同的原子只是因为电子数量(或带电荷的多少)的不同,所有物质都是由相同或不同的原子结合而成的,例如氢2氧1结合成水。后来又发现原子核内部有质子和中子......,寻找原子的内部结构还在继续,不知何时是个头,或许没完没了,就数学上而言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后来认识都凡是物质都具有能量,射线(如光线)本身既是物质也是物质能量的传递方式之一。哲学家根据科学家的发展认识到物质是不断变化的(量变到质变)、是相互转化的(此种物质变成彼种物质),于是归纳出运动变化是物质的基本特征。变化的场所就是空间,变化的过程就是时间,变化的动力就是能量(转化,满足守恒定律)。由于人的观察手段是有限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无穷的,许多物质即便是间接观察也看不到,所以有了暗物质的猜想。由于人们发现宇宙许多现象都具有对称性,所以有了反物质的猜想。由于发现熟透了的苹果总是落地,所以有了引力的猜想,目前发现引力波。人们对宇宙的发现,一是通过实验探索(实践),一是通过逻辑分析(思考),不断地发现、归纳、总结、提炼,形成目前对物质的基本认识的。哲学上,物质就是一种存在,它本来就在,一直就在,不需要前提。只是存在形式是不断变化的,发展到最高级形式就是生命,尤其是智慧生命。之所以叫它最高级的形式,就是因为智慧生命具有智慧——可以思考,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能能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发现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无中生有地创造新的物质存在形态——但最终还是在物质运动变化的这个范围内。一个人死亡,他的意识也跟着死亡。有一天,太阳燃料耗尽,地球毁灭,人类还没来得及找到其它栖息地也跟着毁灭,那么地球上存在获得一切包括思想、文化、意义什么的都不复存在。或许在宇宙间留下一些痕迹,比如发射出去的人造天体可能还在,就像我们考古学家发现古人留下的那些痕迹一样。宇宙或许若干年后又形成一个类似太阳系的星系,偶然地又出现一个叫地球的球体,具有产生智慧生命的条件,又出现人一样的智慧生命,再创造出类似我们的文明。


mulin30311368


一般社会上理解和所说的物质,什么无外乎房子、车子、票子、老婆孩子以及能占有的所有物资。这个一般而言的物质丰富或匮乏的可触可摸,可供自己占有的消耗消费的物质资料。并不是也不能等同或代称哲学上所言的物质的概念。否则,对辩证唯物哲学的歧义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矣。

比如说,如果理解马哲哲学按这种“物质财富”这种物质象形扩散的思路主导着思想去理解,什么“物质决定意识”,那么,有这种思路的所谓声称是唯物哲学的人,十有八九也就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人无外乎成了物质财富的奴隶,而恰恰相反,人本身就是物质的所在,人即是物质。哲学所言的物质是抽象出来的对世界本质的认识。整个宇宙都是物质的所在,客观的,不以你意识到或意识不到而就存在或不存在的。那你这个物质又决定了什么,你这个物质为什么又被别人的精神决定?是以,这不是,意识决定物质了嘛?严重的自相矛盾。既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又承认意识决定物质。非唯物非唯心,既唯物又唯心,其实,唯利主义而已。人也就可以被占有被利用,行尸走肉,也就是奴隶而存在了。

其实,物质决定意识是世界观,也就是对世界规律的抽象概括。说的是物质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的,一元论,谁“决定”谁,这个翻译与理解都易误解,其实就是谁在先谁是本质所在的意思,辩证统一。不能理解成物质决定着人的思想,那就完全歪曲了。而唯心主义陷入另外一个泥潭是,意识决定着物质,人的精神能控制物质这也是对唯心哲学的曲解无疑。哲学所言的物质是抽象出来的对世界本质的认识。整个宇宙人类肉眼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都是物质形式的所在,客观的,不以你意识到或意识不到而就存在或不存在的。

再个,世界观、认识论就是歪曲的。那么由此推导出的方法论还能如何精炼娴熟的运用呢。方法、方向都没有都错误,竟是瞎摸腾了。是以,关键是下半句,方法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反映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反映阻碍事物发展,所以世界观正确是前提,而对哲学的物质概念的理解是前提的前提。然后才有正确的方法论,然后才有熟练的精确的运用方法论与实践的可能。可见,要想突破狭义的所谓物质的束缚,只能正确的理解马哲的物质概念。突破短见的片面的歪曲的静止的物质观念对自己的桎梏,思想决定行动,行动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塑造性格观念,观念又反过来桎梏阻碍你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如此,正确的意识反应物质,找到正确的处理矛盾的方法,则不断解放自己提高自己。马哲的方法论确实是个好工具,可是能运用的不多。

所以,俺正精进学习中,仓促之言,言不尽意了,仅供参考。

对了,这学习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又与,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不能混淆的。主观能动性是隶属于意识能动性的范畴的。

人没有主观能动性,与咸鱼有啥区别。来吧,发挥你的主观能动性理解理解“物质”吧。呵呵


质跃


物质的定义是极其困难的,目前尚无精准的物质定义。定义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有了精准的定义,其它一切问题皆迎刃而解。

以下是我对物质的探讨。我的思路是:物质的语义学定义→物质的唯物论定义→物质的物理学定义。显然,物质的物理学定义是关键。

一,物质的语义学定义。

汉语的物质是联合词组。物,即物像,是感觉的外在形象,是形式或外延。质,是直觉的内在结构,是内容或内涵。因此,物质的意思可引申为:①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②外延与内涵的统一体,③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④存在与意识的统一体。

英语的物质有两个词。一是matter,本意是麻烦,说不清道不明。二是substance,源于拉丁语汇。sub是under,意思是低下而潜在的。stance是站立的姿态,引申为形式。由此可见,物质是一种非意识的存在形式。

二,物质的唯物论定义。

马哲唯物论论这样陈述:物质是不依赖人们意志但可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世界是可以被认知的。

我理解,马哲物质论:①物质是无处不在的,进而真空也是物质的;②物质是有形的,进而是有质量的;③物质是运动的,进而是有能量的;④物质是可知的,进而是可测量的。

我认为,马哲物质论:具有高度的逻辑性与科学性,可以指导自然科学研究,可以作为识别伪科学的判断依据,也可指导物理学对物质做出精准的科学定义。

我请问:狭义相对论分出静质量与动质量,意味着物质有静止态,这个命题可信么?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否定宇宙真空场,意味着真空的物质性不存在,这个方程可信么?

三,物质的物理学定义。

迄今为止,我们从未见识物理学对物质有一个明明白白的精准定义,导致恣意数学的非物质学说,这不能不说是物理学的一个瑕疵。

我们批判与反思现有物理学的乱象,目的是要建立一套足以逻辑自洽的深度解读物质的物理新思维。

相对论与量子论各执一词,各有弊端。相对论的致命瑕疵是否定漩涡真空场,而仅凭卡什米尔效应(Casimir Effect),就足以证否相对论。



量子论的纠缠超距说,用臆断的波函数塌陷搪塞,仅凭其以否定因果律为代价,就足以证伪量子纠缠理论,薛定谔的猫论可以休矣。

我认为,物质的物理学定义,可以这么定义:物质是①在绝对时空参照系下②基于真空漩涡场的③既有自旋又有绕旋之谐振子的④或独立自由或叠加约束的⑤既有质量又有能量的⑥或直接测量或间接测量的⑦客观存在形式。

我以为,这个定义复杂而严谨,可称物质的七要素定义,以下分别说明七要素的理由。

①物质的认知必须以绝对时空作为参照系。

旨在奠基一个最为简洁的测量基准与零点坐标。经典动力学体系的物理公理集,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极其辉煌的物质技术装备成就,这得归功于笛卡尔直角坐标系,即三维空间参照系。

可以理解:空间的无限延伸性与绝对静止性,参照系的任意可选择性,最符合人择原理。

狭义相对论搞了一个移动空间参照系,广义相对论搞了一个弯曲时空参照系,纯属多此一举。宇宙大爆炸广受诟病,就是把无限延伸的宇宙,看成一个弯曲膨胀的球。

②物质是基于真空漩涡场的(色空亦空)。

无数事实,尤其是真空吸尘器与Casimir效应证明,真空是一个最为普遍的客观实在。因为气流旋转龙卷风有了真空漩涡场。因为凸面绕旋,机翼上方有了真空漩涡场。因为涵洞漩涡,有了垂直下凹的真空场。因为离心泵旋转,泵腔有了真空漩涡场。

③物质来自既有自旋又有绕旋的基本粒子。

电子以光速自旋,同时有了电子的真空漩涡场,有了电偶极子、电子磁矩、电子电荷、电子质量、电子自旋角动量、电子势能、电子引力场、电子半径(2.82e-15m)、电子椭球体、电子进动、电子绕旋、电子的自我存在形式。

质子以光速自旋,同时有了质子的真空漩涡场,有了电偶极子、质子电荷、质子质量、质子自旋角动量、质子势能、质子引力场、质子半径(2.21e-16m),质子进动、质子椭球体、质子震荡、质子的自我存在形式。

④物质是或独立自由或叠加约束的。

费米子,诸如中微子、电子、质子、中子,都是一种自旋与绕旋的统一体,因自旋产生转动惯量不均衡的椭球体。同时因惯量不均衡产生进动或绕旋的椭圆轨道。

玻色子,诸如引力子、光子、胶子,都是能密不同的真空漩涡场的场量子。引力子是是一个真空涟漪,是质密与能密最小的物质单元。

光子是数亿引力子环环相扣的簇合体,光子的自旋半径:R=λ/2π。原子核内空间的胶子或介子,是高能密的玻色子,也是环环相扣的数亿引力子的簇合体。

⑤物质是既有质量又有能量的。

质量与能量是物质不可分割的内在属性。所有费米子与玻色子的质密参数与能密参数,皆以绝对时空为参照系。核子的光速自旋,对应自旋势能。例如,质子的内秉质量m=1.73e-27kg,对应质子自旋势能Ep=mc²=938MeV。

如果不是粉碎了电子或质子的存在形式,即如果不是粉碎了电子或质子的自旋势能,那么能量守恒的本质就是动能守恒,质量守恒的本质是电子与质子永远保持内秉的自旋势能。

通常情况下,即便粉碎了中子,中子也只是主要衰变为质子与电子。正负电子湮灭变成正负光子,但光子依然有物理新思维下质量与能量,只是电子的自旋势能变成了光子的自旋势能。为简便起见,不妨说一个基态光子的质量,等同于一个基态电子的质量。

⑥或直接测量或间接测量。

毫无疑问,任何物理学说的物理参量,必须以获得测量数值为依据,否则就是胡说八道。例如,宇宙大爆炸达到的普朗克温度,没有测量依据,纯属臆断。黑洞的质密能密参数,没有测量依据,纯属胡扯。


然而,本文特别重视的真空漩涡场,是可以通过测量与逻辑类比,间接测量与直接推理的。

⑦物质是客观存在形式,而非数学臆断。

有一种流行的谬论说:宇宙那么大有无限的变数,只要有数学推演的结果,就一定在宇宙中存在,尤其毕达哥拉斯断言,宇宙的本质就是数。这些脱离物理测量与客观实际,纯凭数学臆造,是极为有害的数学唯心主义。

最典型的莫过狄拉克基于数学轴对称的反物质猜想。事实上,自然界不存在绝对对称的玩意。一切都是不均衡的:没有相同的两个基因,没有相同的地球绕日轨道,没有相同的电子绕核轨道。量子论中的全同粒子,只是忽略了次要因素的近似手段,而已。


物理新视野


今天讨论物质概念,就不得不面对马克思的物质意识概念,马克思时代对能量信息辐射空间等等还未建立应有的概念,认为意识是非物质的,搞出了唯物唯心论及其检验标准,在马克思时代是很正确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等等辩论逻辑,这种思想逻辑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从这点说马克思的辩证论是科学理论。科学是时代的科学,为什么说科学是时代科学,如果对科学下个定义就是:一切最有益于人类生存生活的一切人类活动行为。重点是最有益最好最高效,很多方式方法对人类的生存生活都有益,只有最好的人为形为活动才能当之无愧是科学,由于万物的演化性,变化与时惧进,科学方法也会演变,此时是科学,下一刻变为不科学,例如万有引力论,引力由质量产生,爱因斯坦讲由时空弯曲产生,这些在当时都是科学结论,现代呢?现代应增加它们的内涵,如台风,大量的云旋转成为风暴中心,风眼并没有大质量物产生引力使云团旋转,中心也没有什么弯曲的时空产生引力使云团旋转成为风暴风眼,这些说明什么?说明科学有时代性。那么物质呢?物质同样有时代性,二十一世纪前对物质的定义是:看得见摸得着能被人意识反映并能重复的客观实在,里面不包涵意识本身,现代的信息空间能量是实实在在存在于人们的生存生活中,同样是客观实在,所以就要打破前人对物质概念的内涵增大边缘,建立新的认识物质概念,这也符合马克思的辩证法,不为物为像为名为典。现代怎样来定义物质概念呢?结论是:一切存在或有的运动态都是物质。因为存在或有没有对称与反面,是唯一表述。如果存在或有不动也就等于不存在或没有,存在或有是宇宙的本质,演化过程态是存在或有的具体显现万物态,万物以二进制耦合状大,自旋缩小的和谐自洽方式永恒的建立平衡,突破界线又打破平衡永恒不相同不重复作动态型变,这些变态演化过程态就是物质体的具体含义与功能。物质就是演化运动规模态,没有不变的型也没有不变的质,变是因动,动因不平衡,不平衡才能创生型态,达到平衡型态将消失意味着型态的灭,灭将失去态而打破平衡界线,这些就是为何有物质,物质为何而存在,为何要演变的内在根源。(本文原创,个人研究结论供参考)


宇宙谱


有人把这个问题当成扯皮问题,只是自己学问不到家罢了,实际上这个问题有着清晰的答案!!

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说"世界是物质的",是追根溯源的本体论,即是个终极答案,就象说长江的源头在三江源那里一样→很多人不懂得这一点而指责"物质"说,实则是一知半解!l



世界的源头在哪里?→在分子、原子、微观粒子或波那里,它们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所以从本体论上来说世界是物质的。

地球是个人与自然物质共处的世界,不象月球只有"自然物质"而没有人→月球是纯自然物质的。

但地球不同,它上面有人类,人类可以改变物质的形态和结构方式,从而创造出很多"新物质"。

而且人类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意识和精神活动的,因此在地球上还有一类存在就是人的精神存在

→因此,人类社会是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组成的。

所以地球上的世界是由物质和精神共同组成的。

是故,世界上的"存在"有两种类型: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

A>客观存在,有两种形式:

第一,物质的客观存在→它可以追溯到分子、原子、微观粒子或波那里,例如:电磁场是一种波〈量子力学己经证明:应是波粒叠力态>,因此,电磁场是一种物质。能量也是波或粒,也是物质。

第二,信息的客观存在

这种存也是客观的,但这些存在无法追溯到分子/原子/微观粒子或波那里→凡能追本溯源到分子/原子/微观粒子就是物质,否则就不是物质。

不可追根溯源的"信息"不是物质,例如:物体之间的吸引力是信息的客观存在,而不是物质的客观存在。 还有;数字符号/公式/脑里保存的资料/己经成文的理论学说都是信息的客观存在。

物质是客观存在,但客观存的信息类不是物质。

B>主观的存在。

人脑里的思想意识活动→这些都是主视存在,但这些主观的存在,一旦被"著书"立说了,那就成了"信息的客观存"了。

因此,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地球上人类世界由三种存在组成:物质存在、信息存在、主观存在。



传统的"唯物观"认为,物质的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但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这一传统观点被挑战→微观粒是波还是粒→是人类观测的那一刹那的结果!|

霍金指出:

A>"在“实在论”<即传统唯物观,笔者注>看来,我们的观察行为,绝不会影响到世界的本质。

但根据“不确定性原理”<即量子纠缠理论,笔者注>,观测者和被观测者之间,不再是隔绝开的,而是密不可分的,主客体之间的界限消失了。

B>人类的认知,是受到大脑结构的影响的。我们的大脑相当于一个“透镜”,会对现实世界进行建模。我们所谓的各种观测结果,都只是大脑呈现的一个模型而已。

C> 人类对于各种客观事物的认知,本来就是随着模型的改变而改变的。即使是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模型中也会表现展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

D>在“依赖模型的实在论”中,所有的客观实在,都必须依赖于模型才能存在。脱离模型谈实在,是没有意义的。



→在霍金看来,人类本身的"认识模型"→也就是认识论和方法,会影响和决定物质的形态→是波还是粒呢?→但终不能改变物质的本来的构成


欧阳雨晴


这种问题能回答上来,得十个诺奖也不为过!勉为其难,脑洞开始。

物质的哲学经典定义是列宁给出的: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的客观存在,但又能被人感觉、反映、复写和认识。

所以,物质是宇宙中唯一的、本源的客观存在,其它的存在都是其派生的,或就叫做物质的属性,或形式,或形变。

物质具有运动特性,绝对的运动特性。不论到哪个层次,物质都在运动。

物质具有时空。物质是时空中的物质,时空是物质中的时空,即物质具有结构层次,无论物质怎么分割,物质都有结构。即使到了“奇点”这个“悖论”点上,物质都会与时空“共存”形式存在,即人类已无法探知其内部时空结构。

物质是相互作用的,是可被人类感知、反映、复写和认识的,即物质之间是有信息互达的。宇宙间不存在所谓哲学意义上的孤立物质的!所谓平行宇宙与我们无联系而又并存的“孤岛世界”,是某些人为了解释其大脑中的幻觉而意造的。

总之,物质有三大派生存在或属性:运动、时空、信息。

那么,能量又是什么呢?能量是物质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是物质场形的、弥散的、波动的存在,其实就是物质的运动形式的存在。

当物质不断碰撞分割时,物质上就产生了悖论:物质是无限可分,还是无限不可分。这时,物质身上就开始“掉渣”了,开始不断有能量产生:化学能是原子碰撞掉下的“渣”,是电子“分泌”出的光子(电磁波);核能是原子核碰撞掉下的“渣”,是核子(中子和质子)“分泌”出的玻色子(光子、胶子等)。目前,人类暂时还得不到更深层能量,夸克级碰撞产生的玻色子能量。

由此,可以看出物质无限分割的操作(分割算符),必伴随玻色子形式的能量不断产生和“包裹”其上。物质无限可分悖论,以这种玻色子与费米子“共存”形式出现。分割的“刀”被最终“熔化”在“共存”之中!

人的思想意识或叫精神现象是什么呢?这就是物质间的相互作用的信息。物质间的信息必须由能量来传播。也就是说,信息与能量分不开的;有信息存在的地方必然、必须有信使----能量----存在。

人脑就是精细地利用能量的系统。所以说,人脑是量子系统,是“吃精粮”----量子信号----的“精巧机器”,而不是“吃粗粮”----模拟和数字信号----的“傻笨机器”。

人就是宇宙的必然产物,生下来就是来认识宇宙的!是宇宙“内在”的推动者,是其永恒的“伴侣”!即生命和智慧生命的存在是必然的,而且是永恒地必然!

目前看,物质是有几个“兄弟”的。宇宙中物质与能量并存的,而且,目前看至少有两到三种能量形式。

从目前人类已知的几个信息量:时空曲率,状态几率,温度(物质运动强度量)。其对应的能量形式:未知(可能是零阶张量能),玻色子形式的能量,动能。广义相对论恰恰建立的是,时空曲率信息量与这种未知能量之间的量化规律。而量子力学理论恰恰建立的是,状态几率与玻色子能量之间的规律。牛顿和热力学理论恰恰建立的是,温度与动能之间的规律。

未来的大一统理论,一定是将物质的运动、时空、信息,即其派生存在,以一种悖论形式或叫守恒形式表达在一起。


谭宏21


哲学是世界观,指导各学科方法论。所以我要回答的是哲学上的定义:物质是被人制造、没有自主意识和行为的物器。器为人所用。

物理学研究世界物质的本源组成成份,物理可以归属于世界观学科,数学推理论证物理的正确性是方法论学科。之所以高端物理学家向神学靠拢,是因为心识是人和物的区别,就是说唯心主义是对的。

人不归属于物器,“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有心识,有思维,有主控物的能力,有改变环境的能力。


节度使95


意识能认识物质,物质能认识意识吗?物质显然不能认识意识,物质既然不能认识意识,那么是如何决定物质的?最初人们认为世界有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组成的,到原子论,再到电子,夸克,量子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加深,同时世界的面貌也在不断改变,工具从原始的石头棍棒,到机械,电子设备,原子能。这期间唯一的变量就是人的意识的变化。如果是物质决定意识,那么意识就是静止的,恒定的,按照唯物论的观点,既然物质决定意识,那么意识反映的是物质的本质,是直接反映的客观规律,那样人人都是神了,不学而知了,这显然是荒谬的。截然割裂物质和意识是荒谬的,心物乃一元论。即人的意识能认识物质的不同层次,在于意识的认识能力的无限可能性,但是由于人人的意识能力有高低,所以通过各自意识呈现出不一样的世界,就像一面镜子,上面蒙灰程度的不同,呈现出相的清晰度是不一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