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以年羹尧为例,古代大将为什么被夺兵权很容易,下属为什么不救?

张老师说


你这个问题可以拆分成两个来回答,1、年羹尧为什么很容易就被剥夺兵权。2、下属为什么不救。

我们来分别说一下

年羹尧之死

年羹尧进士出身,从康熙朝晚期逐步获得重用,到了雍正朝时期更是平步青云,达到了权利的顶峰,隆科多喝年羹尧一内一外被称为肱骨之臣。

但是从雍正二年年羹尧进京后,君臣亲密度骤然下降,至于什么原因,因为和题目关系不大,在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结果就是年羹尧家破人亡,被雍正赐死。

为什么很容易被剥夺兵权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雍正有着绝对的皇权,年羹尧根本不敢反,但是为了防止万一,雍正还是做了万全的准备。

先是将年羹尧的亲信从西北诸多实权职务中调离,比如甘肃巡抚和四川提督,紧接着解除年羹尧兵权,调任杭州将军。就是这么简单,年羹尧毫无还手之力,根源就是皇权的高度集中。

下属为什么不救

那么下属为什么不救呢,这个更简单。

用大道理来说,所有将士效忠的都是皇帝,包括年羹尧手下。从历史上看在出现君臣不和的情况下,“站队”很重要。

在明知没有胜算的情况下,站在皇帝一方,属于忠君的表现,而站在年羹尧一方则属于同谋。

年羹尧被剥夺兵权这件事并不能以偏概全,在古代王权衰落的情况下,掌握兵权的将军造反这种事层出不穷,因为回报大,而且胜算极高,比如五代十国,很多有兵权的大将都自立为皇帝了。


一点点历史


年羹尧是怎么死的?掉入陷阱,被腹黑皇帝雍正杀害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关系到一方统兵大将的事,从来就没有小事,而剥夺兵权也从来都是慎之又慎。

一、被剥夺兵权的,都是不想造反的

真正的想要造反统兵大将,一定是满脑子阴谋算计,早有防备,甚至提前就造反了,不会给皇帝机会,剥夺兵权。其中比较出名的像安禄山之类的,往往都是称皇帝不注意,插皇帝一刀。像这种统兵大将,绝对不会给皇帝剥夺兵权的机会,只有兵戎相见。

所以说,真正被剥夺兵权的,都是单纯的统兵大将。满脑子都是肌肉,对皇帝不会有防备,也从来没有想过要造反,才会被轻易拿下。

二、单纯统兵大将,怎敌腹黑的皇帝

单纯的统兵大将,和腹黑的皇帝掌握的资源,首先就不对等。而且皇帝天生就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想要造反的统兵大将,手下的将士首先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所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皇帝想要剥夺手下大将的兵权,一定要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算计和考量,没有万无一失的把握是不会下手的。除非是双方的意图已经摆到明面上,除了兵戎相见,没有别的解决办法。否则皇帝肯定会选择,阴谋诡计下黑手。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绝对的把握,腹黑的皇帝是不会下手的。反过来说,只有能保证成功率,皇帝才会下手。

三、从宋朝以后,历代皇帝制定兵制,早有防备

自从宋太祖黄袍加身,陈桥兵变,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之后。

可以说带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头。因此,从宋朝开始,历代皇帝对统兵大将多有防范。但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又造成了宋朝的暗弱,屡次被北方的少数民族欺负。

总之,经过历代皇帝和大臣的努力,可以说总结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兵制。到了清朝的时候,这一套兵制已经叫极为完善。简单来说就是兵是兵、将是将,遇有战事就让将军率兵出战,战事平息了就收回兵权。这样就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现象。将军想要造反,也不会有人跟随,只要皇帝一句话就可以解除将军的兵权。

年羹尧能够被轻易的解除兵权,与这方面的原因有极大的关系。

我是春秋百晓生,与大家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敬请期待!


历史公元


自古以来:大将军被夺兵权其实都不容易!年羹尧的兵权夺的也不容易,十分不容易。

纵观我国的历史,其实将军们除了伤病和战死以外,其实是最稳定的一类职业!为什么呢?1.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将军这个工作可不是谁都能干,能带兵,还要能带兵打仗,还要neng带兵打胜仗,这种人全国也没几个!而且草包是糊弄不了的。2.由于冷兵器时代,打仗真是拿命肉搏的,因为当兵的感情那是不一般的,是过命的。这就决定了一只部队领导层的稳定,是不可能频繁更换的,换个不负众的人闹出哗变可是要出大事的。

所以基于以上2点,将军这种职务是不怎么变的,不到不得已是不更换的。但换也就那么几个候选人,换来换去还是老面孔。所以没啥好换的。

正是因为将军不好换,又带着兵,这万一谋反了怎么办?所以古代历朝历代对于节制将军那是煞费苦心,想出了一系列办法!但没有一类办法是要经常变更将军的。具体如下:

1. 打仗的事不是将军能定的。换句话说将军只是执行人,不是决策者。换句话说:将军不奉昭不得动兵!

2.各路兵马互不统属,兵马间相互牵制。你河南的将军要带兵从我河南过,拿路条来是吧,否则别想过。

3.进京不得带兵来,就带个随从来就行了。

4.异地当兵。防止你和地方势力勾结,还有经常换防。等等吧!

题目里问的年羹尧被夺兵权的事,其实电视剧讲的挺好,朝廷要收拾他,就让他的副手上位,也是在他外出的机会下手。其实有点康熙擒鳌拜、建国后擒四人帮的手法一样,就是出其不意呗!然后传檄天下而定。


博士君


属下怎么救都救不了被夺权的大将,只有拥大将造反一条路了。影响兵将造反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兵制名分的问题,另外一个是环境因素。

兵制。

(盗属下兵符的刘邦)

最传奇的夺兵权就是,刘邦夺走韩信兵符的事情。刘邦夜入韩信,张耳的营地,两人正在睡觉,刘邦把兵符拿走,重新分配兵力。韩信,张耳直到睡醒才发现。再比如魏无忌的“窃符救赵”,先秦到汉代主要是用兵符来调兵。

到了唐代开始了“府兵制”,训练和统兵是分开的两种体系。宋朝“重文抑武”,兵不知将,将不知兵。随着中央集权的发展,兵制越来越成熟和规整。

个人和环境。

无论兵制怎么成熟,还是有做大的军阀或者一方镇守。这时候主要看环境和个人意愿了,就是环境上,有没有“出师有名”的条件?

(扶苏和蒙恬)

扶苏和蒙恬其实是有条件的,但是直到兵权被夺,也没有起兵。唐朝的安史之乱后,藩镇格局开始做大,有了环境,甚至可以出现悍兵杀死留守的事情,最后唐也灭亡于藩镇的割据。


(年羹尧)

到了年羹尧时期,十四阿哥被夺军权,都没有借口造反,更没有人救,这就不用说年羹尧了。年羹尧后来统领的是十四阿哥的军队和军务,况且还有宗室延信一起统领,年羹尧和他的手下完全没有条件做出一些动作,只能奉旨了。


大飞熊骑士


从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看年羹尧被夺军权,还是很精彩的。


首先虽然是雍正的意思,但实际主策划负责人是十三爷胤祥,而去执行的是图里琛,而能代替年羹尧掌控全局的是岳钟琪。

选择的时间机会点是年羹尧去和蒙古王公联络感情,不在西宁大营的时候。不能说手段不老辣。趁年羹尧不在,迅速升帐传旨,分别调离年羹尧的几个核心铁杆,宣布岳钟琪接任。

但即便如此,年羹尧还是迅速得到消息,立刻回营,然而为时已晚,当年羹尧质问图里琛的时候 ,图里琛立刻有出示了另一个圣旨。

然而这圣旨特别有意思,先是对年羹尧一顿痛骂,骂他被魔鬼吃了良心,然后直接就是“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的童谣,最后叫他回杭州做参将,立刻启程。这简直就是一封战斗的檄文!在你毫无思想准备的时候,已经直接吹响了战争的号角。这应该才是真正让所有人包括年羹尧彻底放弃反抗的“杀招”!


因为年羹尧治军相当厉害,连雍正都感叹,水泼不进针插不进,而且绝对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更关键的是,雍正为了赌赢那场战争。给予了年羹尧绝对的信任。年羹尧身授两职,即抚远大将军王和川陕总督。这两项权力加于一身,年羹尧享的身份相当于唐末的节度使。所以他真想割据,成功不成功不好说,但是按照当时的条件是绝对成立的。

但是,就因为那封看似粗话连篇的圣旨才是真正的杀招。

因为这封圣旨表明,雍正不再信任年羹尧,而且“假设”了年羹尧要造反,现在就是各位站队的时候了,任何一个说出反对意见的人,立刻会被归为跟着年羹尧造反。关键是不容许任何人深思,考虑各自得失,需要你立刻表态。(如果给每个人去思考利害得失,年羹尧可能以“兔死狗烹”的名义,有翻盘的机会,广封手下,清除异己,然后割据一方,跟雍正讨价还价。)但后果与理想,人们习惯性地会去考虑后果。


年羹尧自己都懵逼了,更何况原来手底下的那些人?所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很快就以雍正胜利告终。

当然其实这一幕都实际隐藏了一些先决条件:

第一,年羹尧从来也没想过要反雍正,所以他根本也没有做任何后手准备;

第二,岳钟琪这颗子埋得有些腹黑,虽然电视剧里之前隐约提到岳钟琪曾和雍正私下有联络,而年羹尧也不太注重岳钟琪的感受;

第三,年羹尧手之于雍正,更多的还是注重感情,超过其他得失。


炒米视角


年羹尧,在雍正登基之前,是雍正夺嫡在军事上的筹码,雍正登基后,封为大将军,掌管几十万大军,负责西北的平叛,为雍正做出贡献。

后来,“飞鸟尽良弓藏”的历史重新上演,不管是雍正所说的年羹尧对其不尊敬,还是说年羹尧飞扬跋扈,最终,年羹尧被雍正定下92款大罪赐死。

电视剧《雍正王朝》讲的很简单,雍正趁年羹尧出去的机会,一道圣旨解除了年羹尧的兵权,让岳钟琪接管,并且把他的部下调离。



当然历史上不会这样解除年羹尧的军权,历史上的雍正肯定会逐步收回兵权,并且把他的部下一个个的清除掉。

就像吕后处理韩信一样,是先把韩信骗出他的属地,一旦离开,那就是老虎没有了爪子,任人宰割了。


而古代的大将军被撤了兵权,他的下属为什么不救呢?

这就是要从兵制说起,像清朝前期实行的八旗制度,是跟亲兵制度差不多,旗主对属下有绝对控制权,但是雍正那时候兵制变化了。

那时候的兵都是雇佣关系了,当兵成为一个职业,要发工资,这就跟宋朝学习的,当年赵匡胤就是殿前都点检的位置夺取皇位的。

所以,雍正吸取了教训,一般是兵在驻地训练,只有有了战事,皇帝会临时授命将军,就会行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现象,这样皇帝就能控制将军,但是同时也掣肘了将军的权力。

后期的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那么厉害,能够打败太平军,那是实行的亲兵,都是同乡同学,他们对领导有绝对的忠诚。

而年羹尧那时候的大将军,他们的属于没有那么忠诚,所以不去救这些大将军是情有可原的。


小灿哥说历史



夏有凉风61


君主集权达到顶峰的必然

当历史发展进程步入清王朝的时代,封建王朝皇权统治技术进入了炉火纯青的时代。解答题主的问题不能忽略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也正因为这个时代背景所独有的特点造就了年羹尧这样的悍将不得善终的落幕。下面我们结合时代特点来解答原题。

首先是古代大将为什么被夺兵权很容易?这也只能是在特定时代才有可操作性。众所周知,盛唐亡于藩镇割据,以李唐王朝的国家体制,藩镇作为一级地方军事单位具有全面的独立性,几乎是国中之国。

到赵宋开国,宋太祖吸取盛唐亡国及其后五代十国乱局的教训,在国家体制设计上尤为重视执行“重文抑武”的原则,在建国后剥夺军功集团的带兵权,政治上贬低军人地位,体制上限制军人自主权,以至于有宋一代在抵御外族入侵的过程中处处疲软。南宋高宗赵构尽管一手提拔名将岳飞,但即便在逃亡海上的危难时刻也没有放弃北宋确立的国家体制,坚决执行军队后勤服从中央朝廷统一调配的原则,才有了岳家军“饿死不掳掠,冻死不拆屋”的典故。


自赵宋之后的历代国家政权均继承了“重文抑武”的原则,到有清一朝更是出现了一品武官向三品文官跪拜行礼的现象。年羹尧虽然督重兵镇守西北,但后勤补给却受制于陕西巡抚,如起兵造反必然因为缺乏粮饷而自乱阵脚。在年羹尧接到清廷调任杭州命令的同时,文官集团已对兵权移交工作进行周密部署,熟读23史的文官对此中的套路了然于胸。


那么年羹尧的下属为什么不救呢?前文提到文官集团早已兵权移交做出周密部署,以有备应无防,年羹尧的下属自顾不暇,又怎么能营救年羹尧呢?反观前代的曹魏皇帝明火执仗讨伐司马昭,却反被权臣司马昭诛杀,正是因为当时的体制对维护皇权和文官集团的权力没有妥善的安排。




劫皇纲的猫头鹰


在真实情况下,古代大将被夺兵权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委任大将,比如年羹尧,秦琼,尉迟恭等都是属于这个类型。这种兵权是由皇帝直接任命,指令将士听令于他们的。这种类型的大将要罢免他们只要皇帝一句话就行了。因为这些兵将理论上都是皇帝的亲兵,而大将只有管权没有治权。第二种则是幕府大将,比如,田忌,屈原等人都是属于这个类型。他们的兵马全部是自己招募的,他们的将士都是自己一手带出来的,这兵权就不是那么好夺的了。

以年羹尧为例,当时得根据大清的律法,只有八旗军是有设旗主王爷。旗主王爷就属于第二种那个幕府大将,自领一旗兵马统领一旗人马的家小,他们从兵到家小都归旗主王爷管。这类大将皇帝根本没法轻易夺权,所以干脆封他们铁帽子亲王。

其他军队则都没有这个权限。其他军队都是职业军,所有士兵来自于全国各地,带兵将领只有管辖权而没有治民权。这就导致统兵将领没法拥兵自重。因为将领谋反,下属将士跟着谋反叫附逆,会诛九族的。而下属将士们的家小遍布全国各地,皇帝随便一逮就能逮住。下属们根本不敢救也不敢反。


优己


年羹尧是安徽人,他和隆科多被称为是雍正的左膀右臂。而且都被封为一等公,但不幸的是年羹尧被雍正处死,隆科多被雍正永久监禁。

年羹尧从康熙开始受到重用,雍正登基以后更是备受器重。年羹尧先后平定西藏,郭罗克,罗布臧丹津叛乱。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威震西北,是雍正帝在外省的重要心腹。最后受到雍正猜疑,被处死。



古代大将夺兵权容易,下属为什么不救?其实这个说法有点武断,不太准确。我们具体来看看,首先雍正是君,年羹尧是臣。年羹尧的军队不属于年羹尧只属于皇帝。这是从朱元璋开始的,所以雍正要感谢朱元璋。朱元璋建明后,军队逐渐开始直属于皇帝,将领要带兵符出征。明清时期皇权是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所以军队要看兵符的。但是藩王就要另行考虑了比如燕王朱棣,吴三桂,郑氏,因为他们的兵都自己“家族企业”,“私人企业”。


但是在唐朝就不一样。唐朝就亡于藩镇割据,各州牧,刺史拥兵自重。从安史之乱开始到唐朝灭亡,一直没有得到解决,造成了五代十国这样混乱的局面。所以宋朝杯酒释兵权之后,开始了重文轻武。看元朝即使团结在大汗周围成吉思汗战死和蒙哥汗战死时候,都发生了汗位争夺。


而且在唐以前经常有大将军独断专行,外戚专权,夺取王位的情况,比如王莽,杨坚。这种情况兵权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因素,甚至是决定因素。

所以在古代,救不救就看皇权和政策,还有当时军队属于谁,手下将领们如何站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