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康熙帝為何不給親弟弟恭親王常寧上諡號?

李鑫


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是我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乾盛世的開創者,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常寧是他的五弟,兩人之間的彎彎繞繞,悅史君來給大家剖析。

南明永曆八年,清朝順治十一年(1654年),愛新覺羅·玄燁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是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的第三子。

南明永曆十一年,清朝順治十四年(1657年),愛新覺羅·常寧出生,是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的第五子,比三哥愛新覺羅·玄燁小3歲。

南明永曆十五年,清朝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去世,留下遺詔冊立愛新覺羅·玄燁為皇太子,愛新覺羅·玄燁即位於太和殿,改明年為康熙元年,是為康熙帝。

清朝康熙十年(1671年),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冊封五弟愛新覺羅·常寧為和碩恭親王。

清朝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分給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常寧佐領。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恭親王府發生災禍,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親自前去探視。

同年秋,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帶著太皇太后去五臺,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常寧一起前往。

清朝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準噶爾汗國大汗綽羅斯·噶爾丹深入烏硃穆秦,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派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常寧為安北大將軍出擊,同年十一月,因擊敗綽羅斯·噶爾丹不窮追,被罷議政,罰王俸三年。


清朝康熙三十五年(1697年),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常寧跟隨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親征。

清朝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六月,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常寧去世,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正巡幸塞外,派皇子主持他的喪禮,賜銀萬,內務府專人監修墳墓,立碑,還派遣官員前去致祭。

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回到京師後,親自參加了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常寧的葬禮。

從歷史記載看,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確實沒有給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常寧上諡號,悅史君認為,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的兄弟並非人人都有諡號

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生了愛新覺羅·牛鈕、愛新覺羅·福全、愛新覺羅·玄燁、和碩榮親王愛新覺羅氏、愛新覺羅·常寧、愛新覺羅·奇綬、愛新覺羅·永幹、愛新覺羅·隆禧等八個兒子,除了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常寧,愛新覺羅·牛鈕、和碩榮親王愛新覺羅氏、愛新覺羅·奇綬、愛新覺羅·永乾等都沒有諡號。

第二,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常寧有一個妾吳氏

吳氏是三等子爵、和碩額駙、少傅兼太子太傅吳應熊的女兒,吳應熊則是平西親王吳三桂的兒子,吳三桂反清後成了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最大的敵人,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常寧卻跟他有親戚關係,這就比較尷尬。

第三,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常寧建樹太少

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常寧一生拋頭露臉的機會不多,唯一一次以安北大將軍的身份出擊準噶爾汗國大汗綽羅斯·噶爾丹,還被治罪奪俸,這讓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心有顧慮,得不到諡號也就不奇怪了。

但作為皇帝的親弟弟,悅史君認為,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常寧還是確保了自身和子孫的百年富貴。

(寫有趣的歷史,說不盡的傳奇,我是悅史君,更多精彩歡迎關注公眾號“歷史這樣說”)


歷史這樣說


最主要兩人之間因為一些事情有了隔閡。

一、常寧是順治帝的第五個兒子,是順治僅有的四個活到成年的兒子之一,其中康熙排行老三。

康熙和常寧雖然是親兄弟,但他們是同父異母。我們看宮庭劇都知道,皇族上位不是靠拼爹,而是靠拼娘。娘受寵地位高,兒子差不到哪去。如果母親是皇后,她的兒子一般都是太子。

而常寧的生母身份地位比較低下,在等級制度嚴明皇家內部是尤其突出的。常寧母親身份底下,常寧自己自然就在同等級王爺之間地位比較底下了,康熙也自然把他看的比別的王爺輕了。

但這不是不給常寧諡號的決定原因,只能算原因之一,畢竟再低微也是王爺嘛。

二、常寧當時有一個比較尷尬的身份,那就是吳三桂兒子吳應熊的女婿,常寧的愛妾,是吳三桂的親孫女。

而當時的吳三桂的三藩之亂,可是把康熙折騰的夠慘的,康熙後來平叛後,一怒之下滅了與吳家有關係的所有人,而當時的常寧因身份特殊,免過一死。

但是康熙怎麼都會對自己這個老弟有隔閡的,帝王心思都是多疑的,康熙會想畢竟以前就不待見他,而他可能不滿,暗中和吳家有瓜葛。而常寧也從來沒有向這個帝王哥哥表現過什麼,自然會容易受到猜忌了。像常寧和康熙的哥哥福全就很早就表過忠心,打小就說只願意做個賢王,而常寧就沒這個情商了。

常寧自己不會說話,又與吳家有牽扯,加上自己身份低等等原因加在一起,自然不受康熙待見了。


三、常寧死後,他的後代降襲貝勒,把常寧的兒子連降兩級,並且康熙居然還沒有參與操辦常寧的喪事。

在康熙心裡壓根沒把常寧當做自己親人,沒諡號也就屬正常了。


夏目歷史君


康熙帝的老爸順治帝生了八個兒子六個女兒,但成活率很低,兒子活到成年的只有四個,女兒則只有一個。四個兒子分別是皇次子福全、三子玄燁也就是康熙大帝、四子恭親王常寧、還有一個隆禧。這個隆禧也沒有活多久,二十歲就夭亡了。因此到了順治帝選定太子時,競爭對手剩下了三個人。本來應該皇次子福全當皇帝的,但福全卻對當皇帝沒興趣,只願意當個親王。而常寧的生母地位很低,基本上出局了,所以康熙帝到最後成了皇位的唯一人選。

常寧與福全兩兄弟去世時間差不太多,但康熙對他倆的態度卻天壤之別。福全去世後,康熙和太后親臨現場痛哭,上諡號為憲,親自選墓地,賜其子世襲裕親王;常寧去世後呢,僅派皇子去弔唁,沒有上諡號,喪事規格低了一級,其子不但沒有世襲,而且連降兩級當了個貝勒。康熙為何厚此薄彼呢?

正史上並沒有寫明原因。所以原因只能靠猜測與推理。原因之一:常寧生母地位低,跟福全的皇室地位差一個檔次;原因之二,常寧在政務上對康熙幫助不大;原因之三,常寧唯一的一次出兵,以安北大將軍的身份出征葛爾丹,卻沒有乘勝追擊,坐失機會,不但無功,而且受罰;原因之四,常寧是吳三桂的孫女女婿,而吳三桂是康熙的敵人,康熙將吳三桂家族的所有男丁斬盡殺絕,常寧因為關係特殊倖免;原因之五,民間傳言常寧與康熙還曾是情敵。

總之康熙與常寧有一些說不清的矛盾,所以常寧死後,康熙沒有給其上諡號。

春秋史社,專注於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喜歡歷史的小夥伴請關注“春秋史社”,有問題歡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