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帝死後,大權在握的恭親王,為何不順勢奪權篡位?

藏嬌


鴉片戰爭後的中國不僅面臨著戰爭上面的威脅,還有道光皇帝死後地位的繼承問題,到底是選擇才華著著的六皇子繼承大統,還是選擇孝順恭敬的四皇子承接大位。這在當時成為了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但是出於儒家傳統的價值觀念使得六皇子亦昕與帝位失之交臂,但十年後的那次機會為什麼他卻再次選擇忽視?

從皇位之爭的失敗觀看奕昕性情的變化。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道光皇帝本就已經老邁,再加上喪權辱國的打擊更使得他病情加重,病危的他知道自己來日無多,如何為帝國選擇一個更好的繼承人成為了頭等大事。


  1. 母以子貴的傳統併為在清朝皇位繼承上面起到特別大的影響,道光皇帝選擇繼承人更多的是看重繼承人的品德,能力都還是其次。
  2. 從小聰明好學,師從名家。精通滿,漢,蒙古三種語言文字。是才能派支持人選,與皇四子奕濘的謙謙孝順形成鮮明對比。
  3. 道光皇帝臨死之前的帝位三問中皇六子失敗,過度闡述文武大道中的治國夢想使得道光皇帝以為奕昕心中沒有君父的存在,而皇四子奕濘的不作為與假哭孝順誤導了道光皇帝。有時候皇位的獲得就是這麼簡單:揣測聖意即可。
  4. 皇位現實中的失之交臂與理想中的唾手可得讓奕昕產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原本外向,表現的性格變得深沉內斂。

咸豐皇帝的短命與內外交困給了他第二次成為皇帝的機會。

咸豐皇帝是典型的中庸之才,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膽小怕事的懦弱之君也不失為過,這種皇帝如果繼承在太平盛世之中也許還能使得國家衰落減慢,但是他的命卻偏偏逢著亂世。

  1. 第一次鴉片戰爭與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二十年平世使得道光皇帝以為一切已經安寧,可以放心的將天下交給皇四子奕濘,但是後面的事情證明他的選擇是錯誤的。
  2. 從1850年開始的十年時間裡面,咸豐皇帝沉迷鞏固地位與享受之中,完全忘記了西洋列強的威脅,習慣性安樂的咸豐皇帝在受到英法聯軍攻破紫禁城的打擊之後驚厥去世。

咸豐去世之後的政治真空狀態,亦昕為什麼不乘機奪取皇位?他的顧忌有多少。

咸豐是一個短命皇帝,年紀輕輕就把大好河山交給了後人,被外國侵略者下破膽子的他想的不是國家未來,而是如何防止自己六弟篡權,保住子孫的天下。

  1. 咸豐皇帝避亂熱河最後病死時間非常倉促,給清朝權利的交替留下了一個真空狀態,但是八大臣輔政的格局已經形成,使得恭親王奕昕無機可乘。
  2. 兩後聽政與八大臣輔政的格局雖說穩定無比,但最後卻因為慈禧太后的野心而打破,慈禧想要獨霸朝堂的願望使得她和恭親王亦昕產生了合作的機會。二人同時發動政變廢除八大臣格局被廢除,最後形成了奕昕主外宮,慈禧主持內宮的局面。


  3. 奕昕滿於現狀和顧忌國家形勢併為產生當皇帝的想法,但是慈禧的野心卻是他所意料不及的,亦昕為了國家前途犧牲自己,但是慈禧卻沒有考慮那麼多,慈禧為了自己掌握全部權利不惜犧牲一切,最後在政權穩固之後瘋狂打壓恭親王奕昕,最後使得自己成為帝國真正的掌權者。

通過亦昕的一生,我們著實為他可惜,前半生為了帝位奮力相爭最後反而輸給了奕濘的不爭,後半生的不爭又讓他輸給了慈禧的爭。


無根樹花正孤


無論是咸豐帝去世前還是去世後,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並未大權在握,在公元1855(咸豐五年)還曾被其兄咸豐帝罷免了一切職務,所以並不存在咸豐帝死後,所謂大權在握的恭親王奕訢順勢篡位的情況。咸豐帝與恭親王奕訢有著頗為複雜的關係和糾葛:咸豐帝奕詝是道光皇帝的四子,奕訢是道光皇帝的六子,但奕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卻很早就去世了,在其去世前把奕詝交給了奕訢的生母靜貴妃扶養。兩人雖是同父異母,但是在感情上卻勝似親兄弟。皇六子奕訢天資聰穎,成年後在道光皇帝的九個兒子中文才武功最是出類拔萃,奕訢也最為道光帝所喜愛,而皇四子奕詝相比較而言要遜色一些。

清朝選皇位繼承人並不注重嫡庶,而是注重才德。道光皇帝在立儲時在這兩人之間猶豫不決,這時皇子的老師的作用就凸顯了出來。皇六子奕訢的老師是狀元翁心存,皇四子奕詝(咸豐帝)的老師是杜受田,杜老師審時度勢,實事求是地做一番認真分析,認為無論是在才智上和習武上,皇四子奕詝都敵不過皇六子奕訢,不能以己之短比人之長,必須另闢蹊徑,於是確定了打感情牌的方針。奕詝對杜老師的分針與計策也是言聽計從。一日,道光帝領幾個兒子去狩獵,奕詝故意一箭不發,“上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宣宗(道光帝)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道光皇帝晚年身體欠佳,奕詝也是對父親十分關切,常常因此痛苦流涕。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秘密寫下遺照立皇四子奕詝為儲君。雍正皇帝繼位後,鑑於其父康熙皇帝在位期間,他們兄弟多人在爭奪儲君上爭的血雨腥風,於是弄出了一個秘密立儲制度,立儲遺詔一式兩份,一份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另一份由皇帝自己親自保存。待皇帝駕崩時,由御前大臣將兩份遺旨取出,共同拆封,對證無誤後當眾宣佈由誰繼位。清朝通過秘密立儲制度產生的皇帝一共有四位乾隆帝、嘉慶帝、道光帝、咸豐帝。

公元1850年道光皇帝駕崩,咸豐帝(奕詝)繼位。聰明的奕訢對於咸豐帝用了“計謀”而取得了皇位是頗為不服氣的,並且因為爭儲這件事兩人在心裡也“結下了樑子”,早就面和心不和。但是咸豐帝在繼位後,還是對奕訢表面上還是很客氣和優待,畢竟咸豐帝從小是奕訢的生母靜貴妃扶養長大的,並且從小兄弟兩人還是感情不錯的,在皇室中奕訢也頗有能力。1853年(咸豐三年),奕訢被任命為署理領侍衛內大臣,後又奉旨在軍機處行走,從此打破清代皇子不得干預政務的祖制。雖然咸豐帝對恭親王奕訢“用”,但是更多的恐怕是猜忌和防範,一直到1860年(咸豐十年),恭親王奕訢始終沒有形成自己的“政治勢力”。

那咸豐帝信任那些人呢?說這個之前,先說一個清朝的鐵帽子王。清朝吸取了明朝宗室人口巨大的教訓,在清朝的皇族後裔中,90%以上的清朝皇族後裔都是沒有爵位的“閒散宗室”,清朝親王以下除一子能夠襲父封爵外,其餘諸子受封前都要經過考試,內容包括步箭、馬箭、翻譯,以上皆優者才能封爵,所以清朝的皇族要想取得爵位也是一件難度很高的事情。不僅如此,獲得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爵位的宗室並不能世襲,每一代中繼承爵位者都是要降爵,到輔國將軍這一級便不再降了。但是有一類不用降爵,那就是鐵帽子王,他們的王位由繼承者世襲罔替。這八位是在清朝初期靠戰功獲得了此待遇的鐵帽子王爺: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這四位是在清朝中後期立下大功而獲此待遇的鐵帽子王爺: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恭親王奕訢後來也鐵帽子王之一。

接著說,咸豐帝信任那些人呢?首推愛新覺羅·肅順。看這個名字就知道這個肅順是清朝皇族愛新覺羅家族的,沒錯,他是清朝鄭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鄭慎親王烏爾恭阿第六子,其兄為鄭親王端華。他這一支雖然屬於鐵帽子王,但是在血緣上已經和咸豐帝這一支十分疏遠了,濟爾哈朗為清太祖努爾哈赤之侄。儘管出身於鐵帽子王世家,但是肅順是一步一步拼能力打拼上來的,1836年(道光十六年)就考封了一個三等輔國將軍,1857年(咸豐七年),時年僅四十一歲肅順被擢升為左都御史。肅順這個人是頗有能力的,在任左都御史後,他大力整頓吏治肅貪反腐,在“戊午科場案”,將一品大員柏葰處斬,肅順這個人雖然飛揚跋扈,但是頗為重用曾國藩等清朝的漢臣,在對沙俄等外國列強的態度上也是頗為強硬。“文宗最喜肅順,言無不盡”,肅順可謂咸豐帝的心腹大臣。那咸豐帝還信任那些人呢?從1861年咸豐帝病重時任命的“顧命八大臣”名單來看:他們分別是肅順、鐵帽子王鄭親王端華(肅順之兄)、鐵帽子王怡親王載垣(咸豐帝顧命八大臣之首)、景壽(道光帝第六女壽恩固倫公主的丈夫)、穆蔭(滿洲正白旗,軍機大臣)、匡源(清朝漢臣,書畫家和教育家,軍機大臣)、杜翰(清朝漢臣,咸豐帝老師杜受田長子,軍機大臣)、焦佑瀛(清朝軍機大臣,曾受肅順推薦)。從以上名單可以看出,咸豐帝信任的是清朝皇族中遠支宗室和一些能力較強的清朝漢臣,而對近支宗室和一些手握重權的大臣則頗為猜忌,比如其六弟奕訢、顧命大臣僧格林沁和軍機大臣文祥等人都被排斥在了顧命大臣之外。僧格林沁是道光皇帝死後的顧命大臣,頗有戰功,也頗得咸豐帝重用,對於自己被排除了在顧命八大臣之外也是頗為不滿,咸豐帝時軍機大臣有五人,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文祥,而其他四人都被咸豐帝任命為了顧命大臣,而獨獨文祥被排除了在外,他對此也是頗為不滿。

1860年,清朝發生一件大事,那就是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圓明園被英法洗劫一空後被燒燬。此時的清朝可謂內憂外患,內有太平天國運動(1851年—1864年),外有西方列強虎視眈眈。咸豐帝逃往熱河承德行宮,奕訢在留在了北京擔任議和大臣主持與英法的議和事宜,在此期間,他不僅獲得了英法的好感,還趁此良機形成自己的政治勢力,籠絡了文祥(軍機大臣)、寶鋆(總管內務府大臣)、桂良(文華殿大學士)、勝保(副都統)等人,1860年清政府全權議和大臣奕訢在與英法俄等國簽訂了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的《北京條約》後,英法聯軍撤出北京。1861年,清朝又發生一件大事,1861年8月22日咸豐帝病逝於熱河承德行宮,年僅31歲。咸豐帝在其20歲的時候繼位後便勤於政事,重用漢臣,但是沒能挽救清朝的頹勢,並且還英年早逝。他去世時只有一個兒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皇帝,生母為慈禧)和一個正牌皇后孝貞顯皇后(1837年—1881年,鈕祜祿氏,即慈安太后),雖然鈕祜祿氏沒有子女,但人品醇厚,頗有理政之才,深受咸豐帝的寵愛。而對唯一兒子載淳的生母慈禧,後來咸豐帝發現慈禧野心勃勃後對其很是防範和排斥。臨死前,咸豐帝對於這個時年僅六歲的兒子載淳做了周密的安排: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任命肅順等人為顧命八大臣處理一切政務,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代表母儀天下的權力,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載淳生母懿貴妃慈禧代為掌管)代表統一天下的權力,顧命大臣擬旨後要蓋“御賞”和“同道堂”印章。從這樣的安排來看,咸豐帝可謂用心良苦,希望顧命大臣集團與兩宮相互制約,以確保自己的兒子長大後能夠順利親政。另外從這個安排來看,咸豐帝對慈禧有著深深的防範,“同道堂”印章只是由慈禧代為掌管,對近支皇族也有防範。

在1861年,清朝朝廷大約三股較大的勢力:一是肅順等顧命八大臣勢力,二是慈禧慈安兩宮的勢力,三是被排斥在八大顧命大臣之外的近支皇族和大臣的勢力,如奕訢、顧命大臣僧格林沁和軍機大臣文祥等人。在咸豐帝去世之前,奕訢等人想去熱河直接面見咸豐帝,卻被肅順阻擾,因此奕訢等人與肅順矛盾加劇。咸豐帝死後,慈禧母以子貴成了西宮太后,鈕祜祿為東宮太后。對於咸豐帝的這樣的安排,最為不滿意的恐怕就是權力慾極強的慈禧了,很快慈禧就與試圖專權的肅順等顧命八大臣發生了嚴重矛盾。此時的一個關鍵人物就是慈安太后了,在聲望、資歷等方面,慈安太后都是最正牌的皇太后,如果她堅持咸豐帝的遺詔,恐怕誰也掀不起大風浪來,正統有時會有絕對的權威,慈安太后就是當時清朝朝廷最正統的權力的代表和象徵。肅順等人也是深知這點,對慈安太后是採取的拉攏態度,而對慈禧則是貶抑,試圖離間兩宮太后。而慈禧也深知這點,對慈安太后哭哭啼啼憑藉其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慈安太后加入到了自己的陣營,而奕訢等人很自然地也站到了慈禧一邊,恭親王奕訢同兩宮太后密商決策與步驟後,返回北京,準備政變。而後醇郡王奕譞(咸豐帝七弟,其大福晉為慈禧胞妹,光緒帝生父)被任命為正黃旗漢軍都統,而兩宮太后此時則對肅順等八大臣表面上客客氣氣以麻痺對方,在兵部侍郎勝保、僧格林沁以及醇郡王奕譞等人的支持下,回到北京後,慈禧、奕訢等人擬定聖旨,在朝堂上宣佈解除肅順等顧命八大臣的職務,當場逮捕了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肅順在從承德回京的路上被醇郡王奕譞派兵逮捕,而後慈禧發佈上諭,否認咸豐遺詔,判處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自裁、肅順斬立決,其他五人革職。兩宮垂簾聽政,奕訢被封為議政王,是為清朝歷史上著名的1861年辛酉政變,而當時的西方列強對於這個辛酉政變很是滿意。

從此,慈禧開始了47年的實際統治的生涯,而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也開始了幾起幾落的宦海生涯,在此期間他也是極力支持曾國藩等漢臣興辦洋務運動。1881年年僅四十五歲的掌握清廷最高權力的慈安太后突然暴斃,這也成為了清朝歷史上的一件疑案。在1861年到1881年慈安太后在世的這20年中,奕訢還算頗有作為,在慈安太后的配合下,洋務運動也是如火如荼。但在1881年慈禧成為了唯一的皇太后之後,奕訢基本上是心灰意冷沒有大的作為了。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咸豐帝死後,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並沒有所謂的大權在握,即使大權在握也很難篡位,當年權傾一時的多爾袞都沒能篡位,封建社會的皇位“正統”具有相當大的力量,在辛酉政變中之所以慈禧一派能夠獲得成功,除了周密的安排和計策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與肅順等顧命八大臣相比,兩宮皇太后握有清朝皇位的“正統”,而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在其父道光皇帝在世時在爭儲中已經敗了其四哥咸豐帝,早已失去了清朝皇位的“正統”。


十三叔看歷史


時,勢,運,他可以說是個悲劇人物,也是清王朝從傳位制開始,唯一寫在遺旨的非皇帝人選,他開始了中國近代靠近西方文明的大幕,他提攜了漢人的曾,胡,左等名臣,同光中興是在他的帶領下成了清王朝的迴光返照,道光的糊塗,才有咸豐這個平庸殘疾登極,才有兩宮無知的女人在他的支持下,剷除八大臣,他領銜總理大臣,有眼界開啟中國近代工業,興工業,建 新軍,重軍事裝備,但是三次主掌大權的時機,第一次剷除八大臣,他看低了,防備他的舊勢力和慈禧的勾結,第二次太平天國的滅亡,漢官集團興起,他沒有很好利用掌握軍事時機,讓慈禧勾結僧格林沁,等滿蒙集團排擠在核心勢力外,第三次八國聯軍進京,他主持了談判,簽訂喪權辱國協議,卻留下罵名,為君者,剛毅果決,他缺乏他祖宗的狠厲,對慈禧代表的舊勢力缺乏果斷處理。


慕容輕侯


中國封建王朝千年的規矩,父死子繼。咸豐有兒子。兄終弟及,哪那麼容易,滿朝文武、貴戚出來反你。王朝是有規矩的。


筒子河旁


恭親王本來是有實力當皇帝的,咸豐死了,但是慈禧太后也有了權勢,他想為之也已經不能了,畢竟皇帝得在咸豐的兒子裡面選!


忘卻地平線


不好意思啊,想做個攝政王,然後…………


金手指1688


在清朝,沒有一個人可以通過發動宮廷政變當上皇帝,恭親王當然知道這個道理,他雖然權力很大,但他當皇上名不正言不順,一旦失敗後果很嚴重,甚至會有滅族的危險,與其這樣,還不如做個鐵帽子王更來的實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