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 從鴻茅藥酒案到三文魚事件的爭辯漏洞

三文魚之辯鬧到今天,已經從民生話題演變為利益之爭。這場論戰難以分出勝負,原因在於雙方的立場各異,導致對話始終不在同一個頻道上——公眾關注的是虹鱒是否能打著“三文魚”的旗號銷售,輿論爭論的焦點是商品名稱,而中國漁業協會辨析的則是生物學分類。

對於這樣的結果,參與爭辯和圍觀爭辯的各方現在恐怕都會感覺到有點無聊吧。凡以科學始以利益終的辯論,都會以無聊來結束觀感。而這觀感的發酵又是漫長和隱性的,其終點,極有可能演變為消極意義上的懷疑主義,損害價值觀的負能量。

就像鴻茅藥酒案向人們展示的——從譚秦東被抓、被放、被訊問、精神失常、道歉、和解,這一系列過程中,“主角”始終是譚秦東。而鴻茅藥酒對健康的影響如何評估,沒有答案。

鴻茅藥酒與三文魚兩個事件都存在一個明顯的爭辯漏洞,就是權威而獨立的第三方缺席。這個第三方的存在價值在於,不僅可以保障科學的到場,還可以規範辯論的規則。以三文魚事件為例,被動牽涉其中的中科院只是澄清“中科院青海生物研究所”並不存在,沒有解答公眾的疑問;法院本可以充當這個角色,但未被邀請出場;上級主管部門當然也可以組成臨時調查機構,但目前為止暫無動靜。缺乏嚴格的研究數據或是權威第三方的發聲,辯論成了各方的隔空自說自話。

從鴻茅藥酒案到三文魚之辯,本可以逼出真相和事實,滌清謠諑和謊言,將網絡意見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化,但是,當網絡意見孱弱到只能蜷縮於暗處,其姿態也從正面辯論淪為消極調侃挖苦,甚至成為網絡意見的負面模板。於社會,它具有銷蝕作用,於個人,它往往變成精緻利己主義的溫床。

最新消息說,打假人士劉江已就鴻茅藥酒提起訴訟。參照前說,劉江的舉動值得特別讚賞,也具有特別的意義。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國,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溫馨提示:以上為科普百分百網上閱讀所瀏覽內容,轉載分享只為知識傳播和學習宣傳,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意見建議,請私信留言,我們會及時處理。歡迎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