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明獻陵 明十三陵裡面最樸素的存在 朱高熾天稟純明 恭檢愛民


明獻陵是中國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和皇后張氏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是明十三陵之一。

獻陵的營建是在仁宗死後開始的。仁宗臨終曾遺詔:“朕既臨御日淺,恩澤未浹於民,不忍重勞,山陵制度務從儉約。”

宣宗朱瞻基即位後,遵照仁宗遺詔營建獻陵。他召尚書蹇義、夏元吉至皇宮,對他們說,國家以四海之富葬其親,豈惜勞費?然古之聖帝明王皆從儉制。作為孝子也只是想使親人體魄永久保存,並不想厚葬。

秦、漢時期厚葬的弊病,足為明戒。何況皇考遺詔從儉建陵,天下共知,今建山陵,我認為應遵皇考先志,卿等以為如何? 蹇義等回答說:聖見高遠,發於孝誠,這是對千秋後世都有益處的事

於是,宣宗親定陵園規制,並委派成山侯王通、工部尚書黃福總理修陵事宜。從洪熙元年七月興工,到八月玄營落成,埋葬仁宗,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

地面建築也陸續營建。八月,行在工部奉命營建門樓、享殿、左右廡配殿和神廚。正統七年(1442年)十二月建造明樓,次年三月,陵寢建築全部完工。

參加陵園營建的有南京守備襄城伯李隆統領的萬名軍士,南京海船廠附近江北府衛旗軍工匠118000人,以及河南、山東、山西、直隸、鳳陽、大名等府州徵調的民夫5萬人。

建成後的獻陵,陵寢制度確實比較儉樸。其神道從長陵神道北五空橋北分出,長約1公里。途中建有單空石橋一座。路面為中鋪城磚,兩側墁碎石為散水,十分儉樸,並且沒有單獨設置石像生、碑亭(現存碑亭為嘉靖年間增建)等建築

陵宮建築與長陵比較,同樣非常儉樸。其朝向為南偏西200佔地僅4.2萬平方米左右。其陵殿、兩廡配殿、神廚均各為5間,而且都是單簷建築;門樓(祾恩門)則僅為3間;

方城、明樓不僅不像長陵那樣高大,而且城下券門改為更簡單的直通前後的形式。照壁則因之不設於券洞內而設於方城之後,墓冢之前。上登明樓的礓石察 量路則改為設於寶城之內的方城左右兩側。

由於獻陵陵制不追求奢華,所以,前人在述及明陵時有“獻陵最樸,景陵最小”之說,它為此後的明陵建築樹立了楷模

明獻陵還有一個特點,這就是祾恩殿和方城明樓在院落上彼此不相連屬。前面以祾恩殿為主,建有一進院落,殿前左右建兩廡配殿和神帛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