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袁绍在何进死后能杀尽宦官,为什么何进死前不动手?

龙紫魂


因为袁绍手里没兵没权,他只能借助何进之手铲除宦官,之所以在何进死后他能迅速杀掉宦官,同样是借用了何进部将为何进报仇的机会,而并非袁绍自己的势力。袁绍的真正崛起是在“十常侍之乱”,董卓入京以后。

袁绍无兵无权

袁绍出身于东汉末期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从其高祖父算起,乃是“四世三公”,极为显赫。袁绍不到二十岁就已经出任濮阳县长,颇为精明能干,可惜不久由于母亲和父亲献计病故,袁绍前后服丧六年,服丧期满之后由于朝政黑暗,袁绍拒绝了朝廷的辟召,一直隐居在洛阳。

当时东汉朝廷大致有三股势力,分别是:宦官、外戚、士族,而袁绍毫无例外便是属于士族阶级的,不过由于“党锢之祸”,当时党人(士人)被压制的极为厉害。而袁绍在隐居期间,积极结交党人,例如张邈、何颙、许攸、陈蕃、李膺、曹操等人过往甚密,他们的目的就是要铲除宦官集团。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朝廷取消党禁,党人得以获赦,袁绍这才应了大将军何进的辟召。重新进入朝堂的袁绍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想借助何进之手除掉宦官,而何进则因袁氏门第显赫,对袁绍也信任有加。

中平五年(188年),灵帝组建西园新军,置八校尉。袁绍被任命为中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但是大权却掌握在宦官蹇硕手中,甚至何进也要听从他的调度。

由此可见,此时的袁绍只是在何进手下为官,他自己手中根本无兵无权,想要消灭宦官只能借助何进之手。

“十常侍之乱”,袁绍极为积极

之后便爆发了“十常侍”之乱,从整个事件过程来看,袁绍的表现无疑是极为积极的。

由于在立储问题上的争端,蹇硕和何进产生了冲突,蹇硕先后两次要除掉何进,最终却先后由于潘隐、郭胜向何进告密而失败,蹇硕自己反而被何进所杀。

杀掉蹇硕之后,袁绍向何进进言,以窦武为例子陈述宦官的危害,并说“将军宜一为天下除患,以垂名后世,不可失也!”

袁绍复说何进曰:“前窦武欲诛内宠而反为所害者,但坐言语漏泄;五营兵士皆畏服中人,而窦氏反用之,自取祸灭。今将军兄弟并领劲兵,部曲将吏皆英俊名士,乐尽力命,事在掌握,此天赞之时也。将军宜一为天下除患,以垂名后世,不可失也!”《资治通鉴》

但何进却下不了决心,毕竟何家的崛起有宦官的帮助,而且自己刚刚被郭胜救了一命。于是何进进宫与何太后商议,何太后果不同意杀宦官。这时又是袁绍站了出来,他让何进召四方兵马进驻京城周边,造成兵乱的局面,以此来逼何太后妥协。

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资治通鉴》

一开始何太后还比较镇定,袁绍又劝说何进,使其下令征调各路兵马向京城进发,进一步逼迫何太后妥协。

这一举动的确让何太后慌了,她匆匆把中常侍、小黄门等宦官放回家。十常侍手下的小黄门也慌了,纷纷跑去向何进求情。袁绍让何进趁机杀了这些宦官,何进却认为只要杀掉宦官中的头领就好了,没必要大开杀戒,将这些宦官放掉了。

袁绍很不甘心,写信通知各州郡,谎称是奉何进的命令要求它们逮捕宦官的亲属入狱。

何进被杀,袁绍诛杀宦官

何进认为大局已定,于是准备进宫与何太后商议,铲除“十常侍”。十常侍也知道事已至此毫无退路,于是他们借口离京前愿最后侍奉一次太后,又进了宫,在张让的指挥下,中常侍段珪等率领宦官数十人,在何进入宫之后,将其斩杀于嘉德殿前。

何进的部将听说何进被杀,这才和袁绍一起领兵入宫,打算为何进报仇。虎贲中郎将袁术率兵攻打宫城,焚烧青琐门。张让等人见不可抵挡,遂挟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从复道逃出宫去。

袁绍和叔父袁隗佯称奉诏,杀死宦官许相、樊陵,又列兵朱雀阙下,杀了没来得及逃走的赵忠等人,又下令关闭宫门,严禁出入,大肆捕杀宫中宦官,先后杀死两千余人。

正当袁绍在内宫大肆屠戮宦官的时候,董卓率领的大军却已经到达了洛阳西郊,于北邙阪下与少帝和陈留王相遇。

【香茗史馆,专注中国古代史,欢迎关注交流】


香茗史馆


袁绍在何进死后能杀尽宦官,为啥何进死前不动手?

这提起话长,何进因为大权在握,就既和宦官争斗,也与其他皇亲争宠,宦官则在两方皇亲间挑拨是非,从中渔利。早先,何太后与董太后闹矛盾,何进暗中指示毒死了董太后,董太后的弟弟--骠骑将军董重自杀。宦官在下面议论挑唆,被袁绍听到后告诉何进,何进召集大臣商议对付办法,袁绍建议把宦官全干掉,曹操反对。你想,这么大的事,连曹操典军校尉都能参加,那有消息不走漏的?何进进宫请示何



太后,何太后不同意,因为何进兄妹得势,也有这些宦官的功劳。袁绍又出主意召各地诸侯进京,强行杀掉宦官,何进不加深思就同意,也不听陈琳曹操劝阻,派出了使者。汉灵帝病重,想立刘协为太子,但考虑何进是大将军掌握军权,心中犹豫。宦官骞硕给灵帝出主意说,要立刘协,得先把何进干掉,灵帝一听,觉得只能这么干,下令召何进进宫,何进已经走到半道,司马潘隐拦住何进,说进宫很危险,何进于是回到府中,让袁绍点五千禁军,



保护自己进入皇宫,其时灵帝已经驾崩, 何进在灵帝灵柩前,强行立少帝即位。但何进打算召诸侯进京,杀尽宦官的事已经暴露,张让,段珪等商议,在宫中埋伏刀斧手,以太后名义召何进进宫议事,杀掉何进。何进接到诏书,由袁绍带禁军护送至青锁门外,禁军被拦住,袁绍曹操带剑护送何进,到长乐宫门前,袁绍曹操也被阻止,何进独自进入,结果被事先埋伏的刀斧手砍成肉泥。袁绍曹操久等,不见何进出来,在外面大叫呼唤,张让等把何进头颅抛出门外,袁绍大怒带兵杀进宫中,凡没胡须的全杀,有些非宦官也被误杀了。

可见,不是何进死前不动手,也不是袁绍不动手,关键是两点:第一,那时候汉灵帝还在世,皇帝不发话没人敢杀;第二,何进自己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而且不注意保密,临死前还矫诏诸侯进京,遗祸无穷,误国乱国。加上之前毒死董太后,可以说罪有应得,死有余辜。试想,何进本来大权在握,又是何太后哥哥,招诸侯强制何太后,与自己动手(何进不出面安排手下也行)强制妹妹并没有差别,一个糊涂虫坐这位置,倒霉只是早晚的事。(7:24)


流誉后


近代历史作家蔡东藩先生在评论何进时说,何进之死在于既轻视宦官,又顾忌宦官,最后在犹豫不决中死于宦官之手。

蔡东藩:“何进之谋诛宦官,反为所害,其事与窦武相同,而情迹少异。武之失,在于轻视宦官;进之失,则又在重视宦官。轻视宦官,故有临事出閤之疏,为人所制而不之觉;重视宦官,故有驰檄召兵之误,被人暗算而不之防,要之皆才略不足,优柔寡断之所致耳。

《三国志》《三国演义》和《后汉书》都提到,何进听从袁绍之言,决定引进地方豪强势力对付宦官时,遭到了曹操的反对。但何进听不进劝谏,结果宦官张让等人设计让何进落入圈套。最后袁绍等人带兵血洗皇宫,杀死了大部分宦官。随后董卓带兵进京,天下大乱。

灵帝在位时,宠信宦官,宫中的禁卫军由宦官掌握。虽然禁卫军作战能力并不强,但对于单枪披马进入的何进而言,只要几个人就够了。只是随后碰到袁绍的军队,禁卫军就不行了,所以袁绍只要几千兵马就能够血洗皇宫。

何进出身“屠户”,因为他同父异母的妹妹受汉灵帝宠爱,何进也跟着加官进爵,又因为发现并镇压了黄巾首领张角的部下马元义谋反而进一步加封。汉灵帝病危前,何进掌控了大权,并在灵帝死后,何进在袁绍等人支持下,扶持外甥刘辩为帝,进一步控制朝政。

即使这样,何进的权力并不十分稳固。当时东汉朝廷有三股势力,一是以何太后和她儿子为首的帝后势力,依靠张让等宦官;二是朝中门阀世家为主的士族势力,包括袁槐、袁绍和王允等人,他们与宦官集团格格不入;三是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希望借打击宦官融入士人圈子。这种权力格局十分奇怪,特别是何进本与何太后同属一门出身的外戚,但他希望借打击宦官集团进一步靠拢士族。何太后本与何进本有共同的目标,但此时两人的政治目标却却不相同,何太后需要宦官集团来对付士族力量。

此时何进与何太后的关系十分微妙,何进扶持刘辩上位后,想进一步清除宦官集团,却遭到了何太后的强烈反对,不得不想出借地方豪强逼迫何太后就范的歪招。此时的东汉政权,由于桓、灵二帝的腐朽统治,导致中央控制力削弱,地方豪强坐大,中央政权有被随时颠覆的危险。

对政治有敏锐洞察力的曹操看到了这种风险,同时他还认为宦官问题由来已久,不可能完全清除干净,所以只要用一狱卒解决一两个首犯就行了,没必要赶尽杀绝,把自己完全置于整个宦官集团的对立面。

只是何进此人本是权力“暴发户”,完全就是志大才疏之辈。对于除去宦官势力,他只是想借此讨好士人,并非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至于为国除奸一类的高尚理想,他还没有到这一层次。可是何进对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想得简单了,那些如果不先下手就要亡于何进之手的“十常待”等人,岂能束手待毙?


华哥杂谈


好谋无断,有谋无决

说到底和袁绍这个人的性格有关,袁绍其人好谋无断,也就是说按照他的性格,做个谋士可能还行,但是要他自己拿主意,做决断可能就不行了。

在何进诛杀宦官这件事上,袁绍扮演了一个出色的谋士角色,他给何进出了很多主意。但是拍板的事情需要何进自己来,袁绍只提供建议。

保身避祸,诛杀叛逆

袁绍要动手诛杀宦官,必须经过大将军何进的授权才行,否则就是越权。这点道理袁绍身为“四世三公”之家出身,自己是十分了解的。因此何进犹豫不决时,袁绍不能动手,否则就是惹祸上身。

何进死了以后,权力出现了真空状态,袁绍和袁术凭借袁氏“四世三公”的威望,诛杀宦官一呼百应。这个时候已经不需要请示谁了,况且理由已经有了,宦官谋杀大将军形同谋反,就凭这个理由就已经足够了。

四世三公,祸乱之人

袁绍杀宦官不仅仅是为何进报仇,更重要的目的是收拢天下人心,以袁氏“四世三公”的威望震慑天下。用心绝不像表面上看那么简单。

曹操说过乱天下的是何进,但是在我看来,其实乱天下的是袁绍,何进不过是个跳梁小丑罢了。何进死了,董卓进京,袁绍才在渤海郡首举义兵,这些在我看来都不是偶然的。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因为何进考虑太多、顾虑太多,想毫无风险的解决太监乱权的问题。最终却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太监专权已久,祸害天下,已经是天怒人怒。从各地的将领,到士族官僚,对太监的专权都非常不满。而在汉灵帝去世后,太监们已经失去了最大的靠山,势力大减。

信任宦官的汉灵帝

汉灵帝去世前一年,任命宦官蹇硕为西园军元帅,统领西园八校尉,袁绍、曹操等人都是他部下,甚至大将军何进也要听他的指挥。如果汉灵帝多活几年,蹇硕稳定的控制了军权,则何进、袁绍等人很难与之对抗。

不过,汉灵帝34岁即去世(其中是否有阴谋,不得而知)。蹇硕担任西园军元帅才一年时间,他的资历威望都不高(他并非十常侍成员,资历不如张让、赵忠等)。汉灵帝临死托孤,让蹇硕拥立刘协为皇帝。但蹇硕实力还不够对抗何进,最后是何皇后的儿子刘辩继位。

掌握京城兵权的宦官蹇硕

之后,蹇硕又试图联合张让、赵忠等十常侍来对付何进。但十常侍在两人之间,选择了何进。最终,十常侍出卖了蹇硕,将他图谋不轨的书信都交给了何进。蹇硕被杀,何进吞并了他的兵权。

此时,何进在与宦官的斗争中,已经占据了完全优势。他掌握了京城的全部兵权,十常侍也投靠了他。

但宦官掌权已久,曾经大肆迫害文官、知识分子,包括窦宪、梁冀、窦武等外戚权臣都死于宦官之手。何进对宦官并不放心,袁绍、袁术等士族官僚同样如此,他们打算彻底消灭宦官。

犹豫不决的大将军何进

袁绍非常坚定的主张诛杀宦官。其实真的一鼓作气杀掉宦官,也未尝不可。但何进却犹豫不决,是接受宦官的投降、与之和平相处,还是杀几个带头作恶的,还是全部杀光,何进长期拿不定主意。

士族官僚袁绍,鹰派人物,坚定的要杀尽宦官

让何进下不了决心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妹妹何太后、弟弟车骑将军何苗(也掌握有兵权)都坚决反对杀宦官。因为他们何家屠户出身,能够有今天的地位,宦官们功不可没。且宦官服务皇宫,是千古以来的传统。杀光了太监,让那些正常男人入宫办公,那何太后的名誉何在?何进一直希望能够得到太后的谅解、支持。但何太后就是死活不答应。包括招外地将领入京,也是为了吓唬何太后,让她同意杀宦官。

信任、袒护宦官的何太后

总之,还是何进太缺乏魄力了。要杀宦官,就干净利索的动手。太后是自己亲妹妹,即使生气了,赔个罪就完了。难道何太后还能杀了他?要是不准备杀,那就双方和平共处,不要整天被后面搞阴谋,把太监们逼急了狗急跳墙。

在杀还是不杀、杀光还是杀一部分的问题上,何进迟疑不决,谋划了三个多月,都没有最终拿定主意。听了袁绍的进谏,他就觉得必须杀光太监。再听了何太后、何苗的劝告,他又觉得杀几个带头的也行,甚至不杀也可以。最终何进、袁绍的谋划泄漏了出去,何进被太监们谋杀。

真应了那句话,“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张让等十常侍

还有,十常侍并没有控制兵权。这些人都把精力用于搜刮钱财上了。宦官之中,后起之秀蹇硕熟悉军事,所以汉灵帝把兵权交给了他。不过他掌权仅仅一年,汉灵帝就去世了。蹇硕被杀后,宦官们就没有兵权了。但是宦官们依然掌控着皇宫,尤其是他们随时可以掌控太后、皇帝,所以还是很危险的。


国史拾遗


准确来说,不是袁绍不想动手,而是何进不让他动手。何进的优柔寡断,不仅没能及时铲除宦官,还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首先,何进是想铲除宦官的,但是自身又没什么能力。他身居大将军之位,但毕竟刚刚借助妹妹上位,手上没有嫡系军事力量,所以才想出了召诸侯兵马进京的馊主意。何进没主意,他的首席智囊袁绍更是猪队友。

首先看看何进的军事安排

一、派幕僚王匡、鲍信到山东募兵。他们的军队还没到达洛阳,何进就被杀了。

二、派张辽、张扬、母丘毅分别去河北、山西、丹阳募兵,张辽、张扬都是丁原的部下。

三、派各路部队在首都周边制造诛杀宦官的气氛。东郡太守桥瑁在成皋、丁原在孟津,高喊诛杀宦官。

四、命令董卓驻守上林苑。上林苑在哪呢?长安附近,是汉朝皇家陵园所在地,离首都洛阳很远。此后董卓出关,来到首都洛阳,属于私自行动,并未得到朝廷诏令。

经过何进的一番运作,宦官们有所收敛,何进颇为满意。如果大家都保持克制,汉朝中央还是和平的。

但是猴急的袁绍受不了。他一看何进要跟宦官和解,就私自召董卓进京,开进洛阳城西的平乐观。何进不放心,派人前去阻挡。袁绍的这一举动吓坏了宦官,心想反正无法活命,不如放手一搏,就抢先下手杀了何进。


九州历史


《后汉书》给的解释是宦官在省闼(ta)者或数十年,封侯贵宠,胶固内外。进新当重任,素敬惮之,虽外收大名而内不能断,故事久不决。

意思是宦官集团,在中央的势力经营几十年了,根深蒂固,党羽庞大。何进怕他们怕成习惯了。即便成了大将军,也做不了决断。

还有就是当时蹇(jian)硕掌握着禁卫兵权,在蹇硕写给中常侍赵忠等人的书内容:大将军兄弟秉国专朝,今与天下党人谋诛先帝左右,埽(sao)灭我曹。但以硕典禁兵,故且沈吟。

蹇硕的书信后来被赵忠他们,交给了何进。囚徒困境。蹇硕也就被杀了,骞硕的兵权也就落到了何进手里。

何进和太后商议解决中常侍,太后是何进妹妹,何太后顾忌,何进擅权以弱社稷。也就是太后想用太监集团平衡士大夫集团。不同意。

后来就是何进调董卓和丁原等人带兵,进京造势胁迫太后交人。。。。。。水军的力量。


用户6881995692


因为袁绍怕担责任,袁绍这个人,心大但是没担当,杀太监这个主意是袁绍给何进出的,何进也全力支持,但是,具体怎么动手就有点讲究了。

按何进的想法,是让袁绍动手,比如何进后面任命袁绍为司隶校尉,这个职位就是管京城治安的,前面有一位叫阳球的人,这个人很牛,他是渔阳泉州人,也就是天津人。他小时候,郡中有位官员侮辱了他的母亲,他就带着十多个少年把这个官吏给灭门了。所以杀气很重,后面举孝廉当了议郎,当时朝中有两位大太监王甫、曹节,干了很多坏事,阳球就说如果让我当司隶校尉,一定弄死这些太监。后面他果然当了司隶校尉,马上就王甫给抓了起来,在狱中拷打至死。

所以,司隶校尉这个官其实就是对付太监。何进让袁绍当这个官,就是一个暗示,你赶紧动手吧。

但是袁绍依然不动手,为什么呢?

因为风险系数太高了。而且有先例,往过去数十年,曾经有个人也想杀光太监,这个人就是外戚窦武。窦武拉扰了一批军官,但最后,太监先下手为强,而且劫持了太后皇帝,拿着皇帝的诏令下令窦武的兵马解散,窦武的兵马纷纷把风降,窦大将军成了光杆司令,只有自杀。

所以杀太监是个高风险的动作,袁绍不愿意冒这个险,毕竟要是失败了,那可是灭九族的,袁氏四世三公就完蛋了。

袁绍不动手,其实还是要寻求何太后的支持,何太后这个娘们有些优柔寡断,因为跟太监关系不错,太监以前还救过她的命,所以她不想杀太监。而当时皇帝还年幼,太后临朝执政。要是太后不支持,袁绍动用兵马,何太后一句话,袁绍是在造反,他的兵马就会像窦武当年的那样马上瓦解。

袁绍虽然当过八园校尉,但他对这些兵马是没有什么控制权的,后面董卓进了京,那些兵马基本上全被董卓拉扰了过去,袁绍是一个人光着身子出了洛阳。所以袁绍不敢贸然动手,也是为了谨慎,只有太后坚定的站在他这一边,才有成功的可能,所以袁绍才想出请外兵来吓唬何太后的招来。

到了后面,太监先下手为强,这一届的太监又不太行,以为杀了何进就行了,没有去控制兵权,也没有拿到太后的诏书,所以被袁绍动用兵马杀了一个干净,不是太监只要没胡须的,也要脱了裤子露出二维码让袁绍扫一下才行。


脑洞历史观


袁绍是一直想除掉宦官的,但宦官可不是想杀就能杀的。宦官掌管所有宫内的事物,平时也只在宫内不出去,但是大臣们却经常要进宫,可以说宫内是宦官的天下。基于这种形势,袁绍为什么迟迟不下手呢?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袁绍手中无兵权,兵权都在何进手中。

十常侍时期,东汉朝廷设置了八校尉,袁绍是中军校尉,曹操是典军校尉,八校尉的头头上军校尉是宦官蹇硕,连大将军何进都要听宦官的。但是宦官也直接调动不了军队,只能靠皇帝发号施令,东汉朝廷就是这么一个尴尬的关系。军权都在何进手上,何进不同意杀宦官,袁绍也没辙。

2、未经许可带兵进宫,是要背谋逆的黑锅的。

袁绍也不能私自带兵进宫的,除非是皇帝说要带进去,或者有充足的理由,不然背上谋逆的罪名,那就会被人群起而攻之。所以袁绍要通过何进的同意,而何进想经过皇帝的同意是不可能了,所以这个锅要么何进背,要么袁绍背,事实是两人都不想背,于是这事就这么拖着。

3、何进优柔寡断,是一个不称值的大将军。

作为一个大将军、一个领导,自然要比下属多承担一些,这样下属才能放手去做。可是这个何进怕这怕那,犹犹豫豫,本来已经立了自己的外甥为帝,占尽了优势。要么和宦官和平相处一段时间,反正自己压宦官一头;要么干脆利落的杀掉宦官。可是何进的做法是,想杀宦官又不杀,结果让宦官有了准备,骗何进进宫杀了他。
但是何进死后就不一样了,群龙无首,袁绍首先站出来引导舆论说:宦官杀害朝廷重臣,我们一起杀进去。这时大家也只能听这个中军校尉的了。

总之,袁绍确实没有权利擅自行动,有权利行动的却犹犹豫豫,错失良机,等到权利转接到袁绍这时,袁绍才果断找了个理由杀进宫去。


(“以古观今”带你轻松了解历史,谢谢大家关注、评论点赞!)


历史长流中的鱼儿


这问题其实很简单,从始至终,袁绍都不是何进大将军府上的人。

袁绍是谁?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都清楚,他祖上是“四世三公”,其叔父袁隗还是当朝的太尉可以说是家世显赫。而何进是谁?虽然他贵为朝廷大将军,可这个官位从何而来,大家都心照不宣,原先本是一杀猪贩,直到其妹妹成了汉灵帝的皇后后,才鸡犬升天。袁绍之所以呆在大将军府,为其效力,就是士族借着何进这块招牌与阉党抗衡。



除了袁绍以外,很多士族子弟都留在何进身边,比如曹操、陈琳等人,你以为他们是和何进一条心吗?并不是,他们也是为了自己和家族的利益,说白了,就是看中何进身上“大将军”的符号,在背后扶持何进与十常侍叫板。

不过何进也不成器,屡次有机会除掉十常侍,却都没把握住,反而被十常侍骗去宫中,遭乱刀砍死,于是还在宫外的袁绍等人,看到何进的人头后,立马冲进宫中,见到宦官就杀,宫中顿时血流成河。



那么袁绍为何等到何进死后,才杀尽宦官?有两点原因。

其一,袁绍还只是大将军府中的一员,并不权力擅自带兵进入皇宫,而何进却可以,当时汉灵帝已死,继承的是他的外甥刘辩,再加上是他妹妹何太后临朝听政,整个皇宫可以说是他何进的一亩三分地,想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来。


其二,何进在除点十常侍这件事犹豫不决,导致错失良机,被十常侍所杀。而何进的死,正让袁绍有了借口,率兵马冲进宫中,除掉十常侍。有了何进被杀的理由,即使事后追究,也无伤大碍,因为他打得是为国除奸,这个奸就是十常侍。在袁绍的打算,靠着何进除掉十常侍,可何进不给力,反而被十常侍杀了,于是他索性带兵入宫,自己打着为何进复仇的旗号,除掉了十常侍,一举两得。可没想到,却让从西凉而来的董卓捡了便宜。

由此看来,袁绍并不是和何进一条心,他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