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五胡乱华:桓温的第三次北伐

大家好,我又开始了。

有诗云: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要说这两晋年间,出了这么一位人物,西灭成汉,数度北伐,曾收复旧都,饮马黄河,也曾威震北胡,胁迫朝廷,此人名为桓温,有人说他是真性情,有人鄙视为国贼,由于前面已然讲过桓温灭汉以及前两次北伐,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桓温领导的第三次北伐。

五胡乱华:桓温的第三次北伐

桓温

北伐前的局势

在讲桓温第三次北伐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

公元356年,桓温第二次北伐开始,这时候桓温已有不臣之心,甚至多次上书威逼朝廷移都洛阳,虽然如此,但这次北伐成果颇大,比如司隶、豫州、青州、兖州等一一收复,桓温更是前去洛阳修葺皇陵。此役过后,桓温得封南郡公,其子桓济为临贺县公,不久更是进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要说以前桓温挟制朝廷,那还要遮遮掩掩,但如今可是真正的掌控朝廷。

公元367年,前燕第一人慕容恪去世,桓温知晓后,只当心头大患已去,不觉意气风发,马上开始着手搁置许久的北伐计划。

前面说了,桓温早有不臣之心,这不是我妄自臆测,从北伐前桓温的种种表现,便可看出:

某日,桓温躺在床上跟亲信聊天,聊着聊着就嗨起来了,“老夫现在碌碌无为,将来死了,一定会被司马昭,司马师笑话!”

司马师,司马昭何种样人,大家都明白得很,但这种话说的如此露骨,可把众人吓坏了,皆不敢搭话,只看桓温一个人表演,桓温自顾自的说着,可能也觉得没意思,然后说了一句惊世之语,“既不能流芳后世,那就一定要遗臭万年!”

要说造反,叛乱,这每朝每代都有人做,唯独这么一句话,可不是人人都会说的,谁不想流芳百世?即便如魏忠贤一般的太监,还要建生祠来美化美化呢!

从公元356年,到公元368年,桓温不断加封,到北伐前夕,也就是368年,他的地位已在诸侯王之上了。

这次北伐,桓温只想得了胜仗,好有资本向小皇帝要九锡,然而再接受禅让取而代之,真是美极了。

五胡乱华:桓温的第三次北伐

九锡(音ci,为篡位前的代表性封赏)

第三次北伐

公元369年四月,桓温亲率步骑五万,与江州刺史桓冲、豫州刺史袁真一同北伐前燕。出师之时,满朝文武一同送行,与当年祖逖北伐泥云之别。祖逖那日北上,无兵无卒,唯布甲五红出门,且大有壮士一去兮的慷慨悲凉之意,甚是可怜,看如今桓温剑指中原,刀斧林立,兵将众多,而且慕容恪已死,朝野上下皆信心满满,只待桓温凯旋。

但是桓温专制朝廷已久,倘若这次得胜而回,改朝换代是定局,东晋朝廷难道会无动于衷?这么浅显的道理,对于搞政治出身的东晋官员自然不会看不出来,桓温这次北伐,表面上上下一心,实际上却是面和心不合,正所谓“温之得志,众所不愿也,必将乖阻以败其事!”

事实也真是如此,桓温这次北伐,可谓困难重重。同上次一样,依然走水路,然而自广陵出师,由汴入河这条最佳路线竟然由于汴水无人疏浚,河道狭浅难走而不得不舍近求远,自汶水开往济水。然而大军到了金乡一带时,河道已然断绝。

东晋是夏季发军,大概也是想趁着雨季,河道通顺,谁也不曾想到,这一年竟是大旱。

北伐军上下,皆是焦头烂额,在此进退维谷之际,桓温气魄极大,命人在钜野开凿水路三百里,使船只由清水进入黄河。这可不是一个小工程,但对于士气高涨的北伐军而言,也不是难事,然而参军郗超却看出了些许问题,他赶紧向桓温建议:“由清水入黄河,即便凿通了,也难以保证时时通常,倘若敌寇坚守不出,粮道又绝,那我们可就陷入真正的危险之地了。咱们不如率兵上岸,直逼邺城而去,以明公声望,敌人必定闻风而逃,远遁辽碣,若是交战,那成败在此一举;即便他们坚守邺城,那我们围城扎寨,四方百姓为我所用,如此,易水之南必然会尽归我手!”

不得不说,此计甚妙,但桓温是那种不赌则已,欲睹必胜的主,自然不肯用此轻锐之计,郗超略微停顿,再提一计,“明国若是觉得此计冒险,那就稳健着来,重兵驻守黄河,济水,控制漕运,等到来年夏天粮食等储备的差不多了,再行进攻,此计虽然拖沓,但却是万无一失。”

桓温摇摇头,如此费时,怕是敌人会做好了万全准备,若是师出无功,回去如何夺权!

郗超也很是无语,连连叹息,“舍此二策,进不能速决,退必遭追击,假使燕军与我军相持,秋冬之际,河道冻结,况且我军没有棉衣,到那时该如何是好!”听完此言,桓温虽然不从,但立刻派袁真伐谯梁,开石门,以保证粮船可经睢水抵达黄河沿线。可是袁真讨谯梁皆平,唯独不能开石门,粮食难以为继,为之后桓温失败埋下伏笔。

不久水路打通。桓温北上,那是连战告捷:

第一战湖陆(今山东鱼台),擒获燕将慕容忠;次于黄墟(今河南开封以东),将燕将慕容厉两万劲骑全歼;又于林渚(今河南新郑),大败傅颜。这几战,犹如砍瓜切菜,不数日高平太守徐翻、故兖州刺史孙元相继来降,北伐形势一片大好,前燕再派慕容臧率诸军抵抗桓温,仍然失败。

这下前燕朝野上下人心惶惶,皇帝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评一边命人向前秦求救,一边收拾细软,准备返回东北老家,迁往旧都龙城。

七月,桓温在当地人的接应下,移屯枋头,这下前燕皇帝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评彻底坐不住了,恨不能立刻飞到龙城,以避晋军锋芒。此时,吴王慕容垂站了出来,“臣请击之,若战不捷,走未晚也。”

枋头之战

这位吴王就是当年慕容恪死前力荐的那位,不过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如今挺身而出,慕容暐也是高兴不已,毕竟前燕诸将全都被打服了,立时封其为南讨大都督,率兵五万以抵拒晋军。

五胡乱华:桓温的第三次北伐

慕容垂

慕容恪确实一代人杰,桓温只当他死后自己无人能敌,可惜这位慕容垂也是堪比其兄的一时俊杰,率兵也于枋头与桓温对峙,两军打了几次小规模的战争,桓温知道自己遇到对手了。本来已经毫无斗志的燕军慢慢有了士气,而战无不胜的晋军却开始蔓延悲观气息,为何,原来秋冬将至,水位下降,而且袁真没有攻下石门,这使得晋军的粮食补给出现断层,水路断绝,更为严重的是到了九月,陆路粮道也被封锁。

这下桓温也急了,知道再等下去也没什么好果子吃,望着苍凉秋风中的北方大地,无奈只能咬牙撤军。这一撤,前燕军心大振,个个想要前去追击,不过慕容垂深知兵法要理,反而将诸将制止,“当年桓温伐长安失败撤军时,被人追击,导致全军溃败,这次想必一定会严加防范,设精兵断后,不如我们暂缓行动,待其放松警惕,精疲力尽之际再出兵击之,定能大胜得还。”随后命主力返回都城请功,而他自己带了八千骑兵尾随。

如其所料,这次桓温撤退,十分小心。怕人在河流上游投毒,沿路上做饭饮食,皆穿井取水,从东燕到襄邑,一路安稳,不见追兵。桓温也就放松了警惕,然而就在此地,慕容垂的八千骑兵突然冲来,外加早就埋伏于此的慕容德部,这一战,早已是强弩之末的晋兵完全成了靶子,三万余人在这里丢失性命。桓温收拢残兵,仓皇南下,于谯郡又被闻风而至的前秦人一番屠杀。

可怜出征时五万汉家儿郎,可恨归来时无几全身之人。

桓温这次北伐是彻底失败了,不过小皇帝司马奕仍然派人毕恭毕敬的犒赏诸军,并着会稽王司马昱迎接桓温。桓温此时想必心中也是十分尴尬,本欲立功于河洛之间,南归时好九锡加身,哪里会知道竟然一败涂地,取晋室而代之只能缓一缓了,只能上书将责任推给别人了,比如那位袁真,谁让他攻不下石门的,粮草不济就是他的锅!

这袁真脾气更大,自己北伐那是想建功立业,结果功没立,反而要处置我,老子不伺候了,直接献寿春投降了前燕。

好家伙,桓温正愁没有出气筒呢,公元371年,大军前去攻打寿春,不久收复,此时,袁真已然病死。桓温也是搞笑,转头问郗超,“这一役能雪当年枋头之耻么?”

郗超微微一笑,然后说了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尚未满足有识者所想。”

下一回入幕之宾与吴王慕容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