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墾丁國家公園對大陸游客限額+外籍化,臺灣遊你還去嗎?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2016年3月2日消息,最新申請進入“墾丁國家公園”龍坑及南仁山生態保護區的表格顯示,從今年的3月1日起將大陸游客的名額列入“外籍遊客一併計算”,其中在龍坑生態保護區部分,臺灣籍遊客每日限額為300人,非臺灣籍100人。

有輿論認為,雖然此舉能增加臺灣人參觀景點的概率,但如此表述不僅不符合臺灣的法律規定,也不利於兩岸關係發展。其實早在2015年11月墾丁公園管理處等管理單位就決定“以價制量”調整部分景點收費,貓鼻頭、關山等免費景點將酌收門票。佳樂水風景區和鵝鑾鼻門票也將調高10到20元(新臺幣,下同),並表示陸續調整的入園政策將在2016年初確定。

執惠旅遊第一時間與大陸及臺灣旅遊從業者進行了溝通,並認為此次臺灣墾丁國家公園龍坑及南仁山生態保護區的申請表事件屬於景區運營層面的考慮,同時將大陸游客劃分為外籍遊客行列的方法確實略顯不妥,但如果站在自然保護區運營維護的角度來看,值得理解。

自然保護景區尋求長期發展,控制流量

南仁山生態保護區,位於屏東縣滿洲鄉南仁村,屬於墾丁國家公園管轄。從景區運營的角度來看,此次臺灣墾丁公園事件屬於景區管理運營部門在維護景區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措施。

首先,墾丁國家公園分為生態保護區、特別景觀區、史蹟保存區、遊憩區、一般管制區等五種管理分區;其中墾丁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區有陸域生態保護區及海域生態保護區;然而2011年6月大陸自由行試點之後,墾丁公園大批遊客塞爆,遊憩質量下降。所在從景區的發展角度看,限制遊客的數量是保護景區可持發展的措施,避免景區的超負荷運營,並且影響臺灣當地人的生活和旅遊。

其次,從自然景區的自身接待能力來看,墾丁國家公園的“以價制客”和“限量政策”其實是從景區管理運營的角度採取手段控制流量,一方面尋求景區的長期發展,另一方面保證服務體驗的高質量。畢竟一個景區的接待能力和服務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合理的資源配置才能達到共贏的狀態,既有利於景區自身生態的平衡,又能為遊客帶來可持續的自然美景。

雖非政治動作,但方式方法欠妥

除了此次事件,被媒體和各界一直猜測的還有關於入臺遊的配額問題。據執惠旅遊從業內相關從業者處瞭解,目前大陸方面已經在計劃逐漸削減每日赴臺跟團遊的配額,並放緩赴臺自由行相關證件的辦理節奏,取消加急入臺證的辦理。

回到事件的本身,我們來看此次臺灣景區對大陸游客爆滿做出的措施,雖然此舉方式方法欠妥,但從景區運營角度來講,多少是無奈之舉。

首先,臺灣旅遊業對經濟的促進是眾所周知的,包括換屆前一直在溝通進行的赴臺自駕遊的開放,臺灣作為航線中轉站的開放,都在體現出正向增長的勢頭,原報道中也提到,赴臺大陸游客目前佔了這兩處景區人流量的四成,足以見得大陸游客對於臺灣旅遊的推動。

其次,就臺灣當地的旅遊需求來看,大陸游客的大規模旅遊需求是否會影響臺灣當地居民的旅遊需求和生活值得當局考慮,這個確實需要臺灣政府去權衡。據執惠旅遊瞭解,臺灣新政府對於民聲的重視程度非常在意,所以如果政府在此刻作出控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就像上文所講,大陸游客歸屬外籍遊客的範疇有些值得探討,尤其是在這段較為敏感的時期爆出這樣的新聞,確實容易引起更多的關注,容易被誤解。

目標全域旅遊,堅信入臺遊趨勢向好

再來看入臺遊的未來發展趨勢,其實業界對此大部分都持樂觀態度。

雖然從2016年1月16日臺灣大選結束後,兩岸一直伴隨著相對較敏感的聲音,比如臺灣新政府上臺是否會收緊入臺自由行和跟團遊的配額與開放城市,大陸是否會主動收緊赴臺遊配額等,甚至有聲音將臺灣這次換屆行為上升到“九二共識”的層面。

但是旅遊業的發展來看,入臺遊依然趨勢向好。一方面旅遊業是臺灣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另外從旅遊層面的互通交流有利於兩岸的和諧發展。其次,大陸和臺灣的根脈血緣關係是歷史長存的,而這也將促進旅遊業的發展。

據臺灣《旺報》報道,2015年大陸遊客赴臺總數約415萬人次,2014年赴臺大陸遊客人數為398萬人次。臺旅遊業表示,就以“交通部觀光局”去年前3季的調查,每名大陸遊客每天平均在臺灣花費232美元,估算去年陸客就為臺灣帶來約2300億元(新臺幣)外匯收入,不但再創新高,更是各地旅客之冠。

即使此次事件被大陸媒體及臺媒紛紛報道,但是去看報道內容,我們會發現引起各方關注的重點是圍繞著預約申請表格內將大陸游客列為“外籍”遊客配額上。雖然此舉是延續2015年11月“以價制量”的調整政策,但是在景區管理的措辭和處理方式方法上的確欠缺考慮,容易弄巧成拙,不利於入臺遊的未來發展。

從全域旅遊的角度講,墾丁公園的措施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沒有考慮到臺灣當地整體旅遊業發展。首先,“以價制量”和“限制人數”都是運營景區的手段,但是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對遊客素質的文明引導和監督,景區開發本身的合理性把控,以及後期保護和監督才是解決之道。

例如:墾丁公園本身的不當開發的“墾丁風吹沙”,由於政府修築了一條馬路並在馬路後方種植一大片的木麻黃防風林,此項不當的道路阻隔與防風林設計,使得墾丁的風吹沙成為絕響。

其次,臺灣景區管理運營的分散性不利於旅遊業的整體可持續發展。在臺灣,旅遊事業主管單位為交通部觀光局,但是各個地區性的景區有不同的主管單位,景區的管理運營屬於各地區的主管單位,這樣分散的管理會導致運營的割裂。

* 本文作者:四夕(個人微信號:sixi7890);宋成龍(個人微信號:dalong080917);執惠旅遊專家作者,歡迎關注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