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為什麼罵鴻茅的醫生出來了,《出烏蘭記》的劉成昆還在關著?

導讀

在經過近2個月的持續發酵之後,伊利事件算是已經水落石出了。

但有意思的是,網絡自媒體及網友的聲音仍然呈現出一邊倒的傾向,“抵制伊利,小心跨省”已經成了口頭禪,這是為什麼?


罵鴻茅藥酒的醫生出來了

《出烏蘭記》的劉成昆還在關著

如果不是鴻茅藥酒跨省抓捕醫生譚秦東事件在前,或許伊利不會陷入如此被動的局面。

2018年1月,內蒙古涼城警方以“損害商品聲譽罪”將醫生譚秦東從廣州跨省抓捕,原因是他發佈了《中國神酒“鴻毛藥酒”,來自天堂的毒藥》文章,雖然點擊量只有2200多次,但是給鴻茅藥酒造成了140萬元經濟損失。

因案件事實不清、證據不足,譚秦東4月17日被取保候審。面對有著2630次違法記錄的鴻茅藥酒,譚秦東能夠走出看守所,可以說是輿論的一次正義支援。

就在鴻茅藥酒事件處於輿論高潮時,4月初,鄒光祥、劉成昆這兩個自媒體人因涉嫌“誹謗罪”被跨省抓捕,實施抓捕的主角仍然是內蒙古警方,企業則換成了伊利。

於是,伊利撞到了輿論的槍口上。

然而,與醫生譚秦東發表文章初衷不一樣的是,這次鄒光祥、劉成昆明顯蓄意為之,且造成了實質性後果,這也是兩人關押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據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媒體披露該案細節,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的蛛絲馬跡。

為什麼罵鴻茅的醫生出來了,《出烏蘭記》的劉成昆還在關著?

事件經過簡略如下:曾擔任過記者的劉成昆,從某處獲取了關於伊利董事長潘剛2017年出國至今未歸的消息,用小說的形式寫作並發表了《出烏蘭記——盤先生在美麗堅》等3篇文章,點擊數達10993次。

期間,鄒光祥主動找劉成昆詢問相關情況,並打電話到伊利求證,在伊利告知是謠言後,仍在3月26日發佈了《公司聚焦:伊利股份董事長潘剛或“失聯”》文章,點擊數達574.5萬次。同日,伊利股份發生異常波動,市值較前一交易日減少60.78億元。

考慮到人民日報、新華社媒體的權威性和信源的可靠性,劉成昆、鄒光祥蓄意的行為顯而易見了。至於為什麼發表這樣的文章,無非因為一個“利”字。

交情很深卻說不認識

伊利事件是不是有幕後推手?

眾所周知,自媒體本身便可以盈利,一篇10W+閱讀量文章的收入不是一個小數目,再加上自媒體平臺投放的廣告收入,或者自營廣告收入,可以萬計。

不過,財經類自媒體向來閱讀量較少,於是便衍生出了“以文章向企業索取收入”的方式,企業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通常會為此埋單。

而之所以兩人被抓,或許是伊利低估了這兩個自媒體號的分量,或許是兩人低估了這些報道在市場上所造成的嚴重後果。

為什麼罵鴻茅的醫生出來了,《出烏蘭記》的劉成昆還在關著?

除了上述兩種情況,還有一種便是幕後推手所為。這個幕後推手,是一位正義之士透露給劉成昆消息嗎?是伊利的某個仇人或對手以金錢來授意劉成昆發佈文章嗎?是劉成昆的仇人通過中間人提供了假消息來坑害他嗎?

根據分析,再加上伊利掌握的線索來看,第二種可能性更大。

4月4日,伊利執行總裁張劍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明確表示,伊利事件是“有一隻幕後黑手花錢僱傭一批網絡寫手,以網絡文章小說故事等形式對伊利及主要領導進行造謠誹謗……與伊利集團一位前高管脫不了干係。”

4月9日,伊利前董事長鄭俊懷委託律師在媒體上發表聲明,稱與製造謠言的犯罪嫌疑人劉成昆等“都不認識,沒有任何交往”。

然而,劉成昆自媒體號(天祿財經)上赫然刊登著與鄭俊懷採訪交往的文章,鄭俊懷不僅曾設宴款待天祿君,還拿挪用公款入獄的事開玩笑,雙方顯然認識,且交情不淺。

至此,伊利事件越來越清晰了,但是伊利的行為,為什麼沒有獲得自媒體人和網友的普遍認可和同情呢?

陷入沉默的螺旋中

這是一場滿盤皆輸的遊戲

為什麼罵鴻茅的醫生出來了,《出烏蘭記》的劉成昆還在關著?

不難發現,有兩個因素挑動著網友的神經。一個是“跨省抓捕”。出於同情弱者和反感公權力被濫用的心態,長期以來,網友對跨省抓捕就具有牴觸情緒。

然而,跨省抓捕從來都是合法的,《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一條規定,公安機關在異地執行拘留、逮捕的時候,應當通知被拘留、逮捕人所在地的公安機關,被拘留、逮捕人所在地的公安機關應當予以配合。

在伊利事件中,內蒙古警方依據報案事實立案,目前來看不存在公權力被濫用情況。

另一個是“小說竟然構成誹謗罪”。網友認為“寫個小說就被跨省,太誇張了。”殊不知,誹謗行為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從誹謗的內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誰,就可以構成誹謗罪。

另外,誹謗罪自訴案件較多,即通過律師向法院起訴。但是,當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時,則可以適用公訴程序。

為什麼罵鴻茅的醫生出來了,《出烏蘭記》的劉成昆還在關著?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釋》,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五百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情節嚴重;引發公共秩序混亂的,應當認定為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

無論從兩人的文章內容來看,還是從文章閱讀量來看,伊利向警方報案並無不妥之處。那為什麼自媒體人和網友對伊利仍有不滿情緒?

可以肯定的說,伊利事件陷入了“沉默的螺旋”中,即:在網友表達觀點時,發覺支持伊利的觀點無人理會,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

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

在伊利事件初始階段,因事件並未明朗,一些知名大號對伊利的聲討聲音佔領了絕大多數網友的心智,導致尊重事實的網友被認作水軍,聲音越來越小。

一個突出的現象是,甚至有網友認為人民日報、新華社都被收買了。

為什麼罵鴻茅的醫生出來了,《出烏蘭記》的劉成昆還在關著?

在“沉默的螺旋”影響下,伊利事件成了一個滿盤皆輸的遊戲。

網友的心智被挾持,成了某些群體的輿論工具;伊利的市值蒸發,品牌受到傷害;奶農貸不到款,不敢養奶牛了;股民的收益下滑,莫名其妙的虧了錢;競爭對手看起來是受益的,代價是降低了中國乳業的整體形象……

伊利執行總裁張劍秋說,“這些年,伊利一邊承受經營帶來的壓力,一邊還要應對長期不斷的造謠和干擾……謠言和誹謗躲是躲不過的,老實人只能受欺負,我們已經忍了十幾年,不能再這樣忍下去了。”

在謠言面前,企業同樣是弱勢群體。多少企業曾在謠言的陷阱中付出慘重代價,多少人又死在謠言的中傷之下。但願人們多一些理性,但願企業懂得競合的價值,早日走到文明的開闊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