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三个月里失去6位家人,生活使她走上了戏曲的路——桑振君(一)

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桑振君创造了偷、闪、滑、抢的演唱技巧,被公认为是豫剧唱腔的一绝。

这种唱法绘形摹境,令人神往;跌宕错落,令人神怡;以情传声,令人神动;如珠落玉盘,清脆分明;如风拂春朵,摇曳多姿,给人以委婉细腻、字乖韵巧、声情并茂的审美感受,形成了俏丽精巧、高雅优美、别具特色的唱腔风格,享誉菊坛,奠定了豫剧“桑派”艺术的基础。

1、一场罪恶的大火

1980年春天,“豫剧流派汇报演出”在河南省会郑州举行。这次汇演,聚集了大批经过“十年浩劫”又重新活跃在舞台上的优秀豫剧演员,经过汇报演出、观摩和评论研究,提高了对豫剧流派的认识,确立了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在豫剧流派中的地位。从此,豫剧“五大名旦”就叫响中原,叫响全国。

但在许多专家和戏迷的心目中,还有一个人,无论是从演出成就、演唱技巧,还是从培育后人,开流成派,形成自己鲜明风格等方面,都堪与“五大名旦”齐名。她,就是豫剧“桑派”艺术的宗师桑振君。 1929年农历腊月二十七,桑振君出生在开封县仇楼乡的东马庄村。 桑振君的父亲叫桑志良,从小拜艺人孙明先为师,学唱河南坠子。桑志良成家后,妻子徐志荣也跟着他唱起了坠子书。徐志荣天资聪慧,嗓音明亮,音色悦耳,一开腔就盖过了丈夫。孙明先看她是难得一见的人才,便收为关门弟子,勤加培育,传给她《刘公案》、《七侠五义》、《响马传》、《彭公案》等,走村串会,很快就在方圆百里唱红了。

在母亲的熏陶下,桑振君很小就表现出演出才能,5岁时就学会了打“简板”,唱《偷石榴》、《黑小放牛》等小段书,口齿利落,表情丰富,像模像样。6岁时,桑振君在师爷孙明先的主持下,正式拜在母亲门下为徒,取名桑梨花。1937年,8岁的桑振君跟随父母以及师爷、叔叔、哥哥、弟弟、妹妹来到省城开封,一家8口挤住在两间租赁的破房里,靠她和父母在大相国寺唱河南坠子过活。日子虽然艰难,可开封毕竟是一座大城市,母亲的书棚前总是围着一群人,还勉强可以维持。等到了1938年春天,随着日寇的飞机经常飞到开封上空撂炸弹,人心惶惶,坠子书唱不下去了,桑振君一家只好回到老家东马庄。

由于桑振君一家常年在外,家里的三间破屋难遮风雨,父亲就用在开封积攒下来的一点钱,请人草草修葺一下,又盖了三间西屋草房,一家九口安顿下来。 桑振君家没地,只有靠父母走村串乡唱坠子书维持生计。世道动荡再加上年景不好,请唱院书的大户人家和请唱书场的富裕村子难得一见,就连办红白喜事的,也很少来请了。桑振君的父母只好去唱“刨地窖”,就是到集会上自己扎个摊子演唱,多少能收几个小钱。但这点小钱,无论如何也不能供养一家人,母亲就打发桑振君和哥哥到附近村子要饭。1939年春节时,母亲徐志荣病倒了,正月初五,桑振君和哥哥出门乞讨要饭,从正月一直要到三月。

农历三月十一那天,桑振君和哥哥要饭跑到离家十来里地的老牛村,夜里挤在一间破牲口棚里睡觉。 也就是这天夜里,曾被土匪绑票的本村地主李兆庆,怀疑是桑志良点的眼线,借口请桑志良喝酒,骗到李家大院,一刀把他杀死,然后乘着夜色,带领一帮歹徒闯到桑家,把屋门锁上,放火点燃西屋。桑振君的母亲徐志荣被惊醒后,扒着门缝喊救命,被一刀戳死,爬到门口的妹妹也被扔到火里活活烧死。桑振君的弟弟小山是跟师爷孙明先睡的,歹徒找到他后,不顾孙明先苦苦哀求,用大杈扎着他的肚子,扔到熊熊燃烧的大火里……

因是外姓人才勉强逃得性命的师爷孙明先,等歹徒走后,连滚带爬地找到桑振君兄妹,带着两个孩子逃命。不久,桑振君的哥哥被日本鬼子抓了苦力,在逃跑时被打死,重病中的师爷听闻噩耗,当夜就咽气了……在短短的几个月里,9岁的桑振君连失6位家人,除了留在开封的叔叔之外,从前热热闹闹的一大家子人,就剩下无家可归的她自己……

三个月里失去6位家人,生活使她走上了戏曲的路——桑振君(一)

2、谢家的“童养媳”

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埋葬了师爷之后,小振君挎上要饭篮四处流浪,白天乞讨,晚上就随便找个破庙或者牲口棚蜷缩着。夜漫漫,春寒料峭,四周一片黑黢黢的,不时有风声、有狗吠传来,小振君不是被冻醒,就是被吓得怎么也睡不着…… 1939年6月,桑振君要饭来到杞县凤凰台村,见正在唱大戏,就慌慌张张地往里挤,不小心撞在一个官太太身上。

这位官太太看到衣衫蓝缕、蓬头垢面的桑振君吓得浑身瑟瑟发抖,一双点漆般的黑眼睛却透着灵动,不但没有发怒,反而问起她的身世。桑振君口齿利落地述说了自己家破人亡的经历,激发官太太的恻隐之心,她拉着桑振君走到后台,对掌班谢顺玉的母亲说:“我给你送来一个童养媳,你好好教她学戏,等长大了再让她跟你二小子圆房。”谢家老太太却不过情面,满口答应下来。这个谢家二小子,就是后来著名的豫剧演员谢顺明。从此,桑振君就以“童养媳”的名义,在谢家戏班安下身来。

这个戏班是杞县凤凰台的“公义班”,也称“谢家班”,掌班谢顺玉1914年出生在谢家集的一个梨园世家,自幼跟随有“红脸王”之称的父亲谢青山到陈州五班学艺,第二年又入科到尉氏县段庄窝班,主工武生和红净戏。13岁出科后,谢顺玉先后在中牟、陈留、兰封、杞县等地演出,表演雍容大方,唱腔刚劲潇洒,有“银娃娃”、“活关羽”的美誉。1949年,谢顺玉和弟弟谢顺明率全家参加开封和平剧团,曾和陈素真、常香玉、关灵凤等同台主演。桑振君留在谢家班里,除了自发地看着别人唱戏跟着学,到台上跑跑龙套之外,并没有人专门教她,直到一年后,在谢家班搭班的知名演员薛东信才收她为徒。

薛东信是开封人,1903年出生,多才多艺,既当演员,又能司鼓,主演包公戏和青衣老旦,会戏很多,是地道的祥符调唱腔。薛东信教给桑振君的第一个戏是《断桥》,挖的是田岫玲的路子,接着,又传给她《检柴》、《三娘教子》、《柜中缘》等七八个小戏。桑振君学戏非常刻苦,她后来回忆说:“我白天偷偷出去练功,夜里还偷偷起来喊嗓子。最多时一夜喊过三次嗓子。一看三星还没有正南,就再回去睡一觉,腾地一下又起来,又去喊嗓子。喊了一阵天色还没有泛灰,就再回去。刚躺下一迷瞪,赶紧起来再去喊嗓……”

经过一段勤学苦练,桑振君能登台唱戏了,她的祥符调唱腔里自然地糅进去河南坠子的韵味,听起来是别一种的动听。 正当桑振君在学艺日有所成时,河南省发生特大旱灾,戏班难以维持,只好散班。谢老太太也顾不上桑振君是不是自家的童养媳,打发她随着主演赵秀霞和二锣“大个赵”回到开封。桑振君在赵秀霞家住了三天,赵母对这张多出的嘴难以容忍,就以给桑振君找个“干娘”的名义,送她到日本特务队长的三小婆家当了名义是“干闺女”的丫鬟。

三个月里失去6位家人,生活使她走上了戏曲的路——桑振君(一)

3、“少串一趟亲,也要看看桑振君”

桑振君在“干娘”家吃了不少苦,挨了不少打,但她爱戏的秉性没有改变,一天不哼哼一段,就觉得憋得慌,有时干脆天不明就跑到龙亭去喊嗓子。她的这位“干娘”也是个戏迷,见实在挡不住桑振君唱戏,就干脆给她找了个老师。这个老师就是在开封梨园行中享有很高威望的赵清和。

赵清和1896年出生在滑县酒葫芦村,9岁丧母,随父亲靠唱莲花落乞讨度日,辗转来到登封、驻马店学戏,主攻青衣。出师后在鄢陵、尉氏、滑县、汤阴等地搭班,1927年来到开封,先后在怀庆会馆、东火神庙和永安舞台演出。他会戏很多,教学有方,虽然没有挂过头牌,却培养了很多学生,桃李满门,堪与永安舞台的掌班杨金玉媲美,以至有“进了开封不用问,不是杨门就是赵门”之说。 在相国寺附近的一家饭店内,举行了桑振君拜师仪式,师姐妹吴碧波、宋桂玲、刘素真、娄姬凤等以及桑振君的“干娘”参加了仪式。

赵清和不愧是一位名师,在他的指导下,刻苦好学的桑振君进步很快,不但学了分别以帅旦、刀马旦、小旦、花旦应工的《樊梨花征西》、《黄金蝉》、《日月图》、《香囊记》等多出戏,还学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桑振君戏学得越多,“干娘”就对她管得越严,不但让她干许多家务活,而且在“干娘”和人打牌时,还得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伺候,稍不如意,就会挨一顿痛打。一心想唱戏的桑振君觉得不能再在这个家里呆下去了,就趁“干娘”去打牌的时候偷跑出来,打听到杞县还有个戏班在唱戏,就偷偷跑过去,找到了恩师薛东信。

三个月里失去6位家人,生活使她走上了戏曲的路——桑振君(一)

跟着薛东信,桑振君又学会了《玉堂春》、《对绣鞋》、《莲花庵》、《桃花庵》、《洛阳桥》、《三上轿》等多出戏。这时,桑振君14岁,个子已经长成,而且饱经磨难,也显得比同龄人成熟。戏班里没有名角,薛东信就推荐桑振君当了主演,没想到一下子就唱红了,不多久就在杞县周围的几个县有了名气。不久,桑振君和老师薛东信一起,被接到柘城的小公议班,在一年的时间内,巡演于豫东大地,足迹遍及鹿邑、宁陵、永城、夏邑、沈丘、淮阳、周口以及安徽的界首等地。桑振君会的戏越来越多,技艺也越来越成熟,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观众给她起了一个“十二万”的绰号,意思是说她的一场戏值十二万,豫东各县还流传着“少串一趟亲,也要看看桑振君”,“搭上两亩地,也要听桑振君的戏”的顺口溜。

昔日尘垢满面的讨饭小丫头,由蛹化蝶,成为一个能令万人空巷的大主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