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9 喀左县东山嘴后梁,一块高地的高度

一块高地的高度

喀左县东山嘴后梁,一块高地的高度

那块高地位于喀左县东山嘴后梁,面积不大,只有2200多平方米,却很平整。它北依青山,三面河水环绕。前望,开阔敞亮,风光尽收眼底。远眺,青山蜿蜒,环抱相拥,满眼青翠。当时,我心胸就一下子敞亮舒展起来,不由的说道:“真是一块风水宝地!”

确实是个好地方,一个最庄严最隆重最神圣的地方!

五千四百多年前,在一个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一群以兽皮树叶遮体,蓬蓬长发的男男女女,摆放上猎取的动物,收获的谷物,陶器里装满采摘的野果和清水。如痴如醉,载歌载舞。面对祭坛,在氏族首领的带领下,又诚惶诚恐,虔诚长跪,高呼呐喊,三叩九拜,祈求心中的神灵,赐予他们人丁兴旺,风调雨顺。

喀左县东山嘴后梁,一块高地的高度

当我在这个夏天,在这块高地慢步时,那祭坛早已不复存在了,但基址还在,南部的那个基址是河卵石铺成,是圆形的。中部的那个基址是用石块圈起的,是长方形的,内有立石。两侧是排列整齐的石基带。犹如一个长方形的庭院,坐南朝北,东西对称。高地的南端立有一石碑,上写:东山嘴祭祀遗址。这遗址距今五千四百多年,是典型的红山文化祭祀遗址,被考古学家誉为“中华第一祭坛”。

先人们在一场场规模宏大的祭祀活动中,放飞了自己的梦想和信仰。在一次次跪拜中,获得了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满足。而又在那一次次放飞梦想和信仰中,就诞生了宗教,产生了哲学。

遗址出土的两尊小型红陶裸体孕妇塑像,引起了考古学家的高度关注,这是当年坐在高高的祭坛上,接受先人顶礼膜拜的“神”!考古学家推测,这是一尊“生育神”。如今,这“生育神”陈列在国家博物馆里,她在哪里保佑着我们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我与“生育神”有过一面之缘。有一年去国家博物馆,零距离目睹了她的芳容——残高只有五六厘米,头和右臂残缺,腹部凸起,臀部肥大,左臂弯曲,手贴上腹,下肢稍曲,残足。通体打磨光滑,似漆有红衣。体态丰盈,惟妙惟肖。

喀左县东山嘴后梁,一块高地的高度

那红陶裸体孕妇塑像,虽不能开口说话,我想,她意藏着智慧和神性。她是先人的希望,是照亮先人人生的火把。只要我们,用心去倾听、去感受,就能从中得到感悟和启示。

面对洪水面对风雨雷电,面对饥饿面对死亡。在生活实践中,先人们体会到:人,只有人,才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定因素。而一个氏族,乃至一个部落兴衰荣辱的决定因素,也是人。

由此,人类的崇拜从崇拜女性开始。女性在生育中占有主体地位。人们崇拜女性,尊敬女性,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是氏族部落的领导者。那尊“生育神”在人们的崇拜和期盼中诞生。他们祈求“生育神”赐予更多的儿女,人丁兴旺,已保氏族部落强盛。

一个氏族,一个部落的繁荣强盛,把希望寄托在一尊红陶裸体孕妇塑像身上。也许是那希望太沉重了,千钧重担,压在五六厘米的身躯上。她实在难以承受,最后被压倒压垮,支离残缺。而人多力量大,多子多孙多福气的观念,却代代相传下来,时至今日,在有些人头脑中仍根深蒂固。

先人们没有想到,他们用泥土塑造了一尊“生育神”的同时,也塑造了一件世界上最早最杰出的人体雕塑艺术品。我想,那尊红陶裸体孕妇塑像的雕塑者才是真正的神!

也许是在一次烧烤动物时,防止被烧糊烧焦,在动物躯体上涂一层黄泥,把鲜嫩美食送入口之后,又惊奇地发现极易变形的泥土被烈火烧过之后,变得十分坚硬。由此启发而得灵感,在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失败之后,终于在烈火中,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陶器。

喀左县东山嘴后梁,一块高地的高度

在那块高地上,我捡起一块陶片,用衣袖佛去上面的尘埃,露出砖红色,是那么的鲜艳,那么的亮丽。五千前多年的风吹雨淋,没有使它褪色,依旧光彩夺人,是先人们用鲜血染就的吧?

出土的陶片五颜六色,有红陶片、彩陶片、黑陶片……每一块陶片,都经过祖先双手的爱抚,洒有先人的汗水和泪水。揉进了先人喜怒哀乐。是先人用体温铸就。凝结着祖先的智慧与思想。在烈火的锻造中,那陶片已升腾为一个时代的记忆,一个时代所固有的标志,是一段无法抹去的文化,与日月星辰一样古老而明亮。

那些陶器,尽管它很粗糙,尽管它的造型在现看来很丑陋。但它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飞跃,引发了社会关系的大变革。犹如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人造卫星那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没有人类的第一块陶片,也就不可能有人类的现代文明。

文化馆的朋友告诉我,当年出土的陶器,有钵、盆、罐、杯等。在出的陶片上,纹饰以“之”字纹为主,还有平行文、叶脉纹、窝点纹、平行塞带纹、三角勾连纹、勾叶圆点纹。

那些“纹”又代表什么?有啥含义?表达先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也许是先人记录下的一件事,也许是记录下的男女之间的一份情感,也许是在表达对未来的向往。它决不是简单的图案,更不是信手涂鸦。也许,它就是我们今天用来书写交流汉字的雏形。

我突然想起了仓颉,这位传说中的“文字始祖”,轩辕黄帝的左史官。为寻找录史记事的好办法,他毅然辞官,云游天下,历经三年,回故乡后独居山里,“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之迹”整理得到的各类资料而创汉字。

那么,他当年云游时,是否到过这块高地?是否探讨询问过陶器上的“之”字纹,叶脉纹,三角沟连纹的含义?这些陶器上的各种图案,是否对他创造汉字有所帮助,有所启迪?

其实,仓颉到过与否并不重要。鲁迅先生在论述仓颉造字时曾说过,文字非一人所创,而是群众智慧的结晶。生活在东山嘴的先人们,是这“群众”之一,是这个“群众”的杰出代表,汉字里也凝集着他们的心血呢!

可见,这些的“之”字纹,叶脉纹,三角沟连纹,是做过大贡献的。没有它们,就不会有后来的甲骨文、金文,行草隶楷,也就不会有《诗经》《史记》《三国演义》《红楼梦》这些宏幅巨篇,是人类从蒙昧未开,迈向文明艰难的一步。

是啊,人类从茹毛饮血、燧石取火,走向“焚林而猎”、“竭泽而渔”,走向男耕女织、渔歌晚唱,走向转瞬万变、信息如梦的时代,历经了多少泥泞坎坷?步履蹒跚走到今天。一代一代的人走了,烟飞灰灭,沦为一屑尘埃,溶进了泥土。但他们却又留了下来,留下的是生命的价值,道德与文明。

喀左县东山嘴后梁,一块高地的高度

那块高地的四周栽有松树,我查了查,五行,密密实实。青翠的松树,把那块高地给包围起来,俨如一排排荷枪实弹的兵勇,身负使命,昼夜守护。

我体内的血液又一次被点燃了,那一棵棵松树守护的是我们的故乡,是我们的家园!

车承金,男 ,蒙古族。六十年代出生,公务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2010年开始散文创作,作品散见《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散文选刊》等,获第二十四届“东丽杯”全国孙犁散文奖,朝阳市首届年度文学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